政府駐地位于渤海路,因此得名。2003年建立渤海路街道,沿用至今。 渤海路街道成立于2005年7月,總面積52平方公里,轄51個行政村、10個城市社區,總人口12.5萬人,其中農村3.9萬人、城區8.6萬人。慶云縣委、縣政府駐地,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
尚堂鎮政府位于德州東北部,慶云縣的最南端,地處陽信、樂陵市、無棣三縣交界。鎮總面積105.36公里,全鎮轄66個行政自然村,總人口50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4萬人,全鎮地勢平緩,自西南向東北稍有頃斜。全鎮主要是工業為主的大鎮,具有五個加,一個工業園,主要是塑料加工為主,附帶橡膠五金、木器、工藝八大系列七十多個品種。現都形成規模私營戶129戶,個體3041戶。 經營范圍:本鎮擁有抽紗加工戶150戶,從業人員2000人,塑料加工戶102戶。從業人員工172人,橡膠加工戶30多戶,從業人員130多人,編織(地毯、羊毛衫)加工戶達28戶,從業人員560人。本鎮有優惠的政策,寬松的環境,優質的服務為興業者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 獲獎情況:2003年德州奶源建設先進單位;2002年是中慶云尚博會先進單位;衛生、民兵預備役社會治安、婦女兒童先進單位。 招商合作項目 雙河工業園區規劃面積650畝,分為規模企業區和小商品加工區,入區企業達到十一家,總投資3000萬元,營業收入4690萬元,可實現利稅414萬元,具有人才40人。求有志之士來園區投資辦廠。 1、園區:計劃投資1億元,規模加工區和小商品加工區入區企業60戶,達產后銷售收入可達9000萬元,創利稅900萬元。 2、鹽堿地開發區:鹽堿地開發2000畝,改良后可實現銷售收入1600萬元,創利稅160萬元; 3、小區建設:(分為紀王橋塑料加工小區、東撒棗制品加工小區)小區規劃面積200畝,已建標準廠房15間,誠招天下客商來投資辦廠和房產開發。達產后營業收入3000 萬元,創利稅300萬元。 |
慶云縣常家鎮位于縣城東部,與濱州市接壤,轄67個自然行政村,總面積93平方公里,人口5.2萬,耕地面積7.01萬畝,省道008線穿境而過,馬頰河、德惠河貫穿全鎮,建有35千伏變電站三處,年供電量可達9000千瓦/時,農業生產初具產業化規模,棗林面積達9000畝,有冬棗、金絲小棗1、2、3、4、號,園鈴、無棣等十幾個品種。民營經濟發展迅速,擁有一區一園占地面積400畝的常盛工業園,園區內開工投產的企業有化工、紡織、塑料、五金、通訊、機械等行業,通過了ISO9000認證的企業已達3家。園區地理位置優越,北鄰205國道,南靠省008線,是投資者理想的首選之地。 占地150畝的棉花加工小區。縝組建了棉花加工銷售集團總公司,資質證書、營業執照均辦理妥當,為擴大總公司的規模,利用外資求發展,對外吸收子公司,凡來我公司籌建子公司的企業,一切手續有總公司負責,子公司總負責購置設備,建造廠房即可運轉。 常家鎮黨委政府歡迎各界朋友光臨指導,共謀發展。 |
慶云縣轄鎮,縣政府駐地。1958年建解集公社,1984年置慶云鎮。位于縣境中西部,馬頰河北岸。面積58平方公里,人口3.7萬。205國道過境。轄解集、汾水王、陶家、李泮池、陳瑞芝、小田家、張馬郎、王文郭、蔡王、松樹高、姜楊李、竇家、喬萬家、柳家、信家、范庵、任家店、崔家、養馬王、張桃符、慈家、都家、東周、后官莊、前官莊、劉謨、程太監、南周、石佛寺、寺后劉、一大陳、二大陳、三大陳、小鄭家、北侯家、魏家洼、中馬、王南津、小徐家、小解家、韓家、齊家、小李家、劉南純、西歪、東歪、撒家、郭家樓、李云曲、前馬、西胡嶺、東胡嶺、楊習武、洼于、西杜樹劉、東杜樹劉56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建材、建筑等行業。農業主小麥、玉米、棉花,盛產金絲小棗、豆類。 |
東辛店鄉隸屬山東省慶云縣,位于縣城西6公里,與樂陵市相鄰,是慶云縣的""西大門""。轄49個行政村。面積43平方公里,人口2.7萬,耕地3.萬畝,土地平坦肥沃,物產豐富,民風淳樸,馬頰河穿境而過,省道315線縱貫東西,交通便利,商賈云集,是國內外有識之士投資興業的黃金寶地。 東辛店鄉盛產棗菜,是遠近聞名的的""棗菜之鄉""。全鄉棗、菜間作面積3.3萬畝,棗樹近100萬株,年產干棗800萬公斤,2003年又新植冬棗10萬株;蔬菜復種面積4萬畝,形成九大蔬菜基地、30多個品種,年產蔬菜9萬噸,所產""彩云""香菜、黃瓜、西紅柿及金絲小棗系列已獲國家-綠色食品證書,產品暢銷京津地區及東北三省;張立蔬菜批發市場規模的快速膨脹和遍布全鄉的農業開發節水灌溉項目建設,為棗菜發展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保障;牛、豬、雞、鴨等畜牧養殖小區的不斷發展壯大,培植了我鄉新的經濟增長點。 民營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個體工商業戶達1000余戶,個體私營企業近百家。骨干企業-東興棉紡、國祥面粉、永盛五金資產達1000萬元;缶皇加油城、維鴻涂料、鐵塑包裝、500噸保鮮庫、大通醬菜、-煙共花等一批民營企業的迅速崛起已成為我鄉的財源支柱。隨著王官塑料加工園區的開工建設、小城鎮建設步伐的加快、西大門美化、亮化工程的實施,必將為東辛店鄉經濟超常發展搭建新的平臺。 走進慶云門就是慶云人,進了慶云縣事事都有好辦。熱情好客的東辛店鄉人民以最優惠的政策、最寬松的環境、最優質的服務竭誠歡迎中外朋友來我鄉投資興業,共謀發展大計,共創明天輝煌。。 |
慶云縣嚴務鄉地處兩省(山東、河北)交界處,全鄉22價目行政村,總面積58.9平方公里,人口2.2萬人。嚴務鄉交通便利,戰備路穿越全境,鄉境內有35千伏變電站1座,工業有重點企業39家。 經營范圍:紡織、塑料加工、五金電器、體育器材、新型建筑機械、低壓電阻器產品,通過了ISO9000質量認證。 招商合作項目 1、項目名稱:昌盛工業園、水庫開發; 2、主要內容:工業園占地800畝,入區企業80家,總投1.2億元,其中固定資產6000萬元。達產后年銷售收入3億元,利稅3600萬元;水庫開發6000畝,總投資600萬元,竣工后畝增收入2400元, 3、合作方式:獨資、合資經營。 |
中丁鄉位于縣城東南部16公里處,全鄉總面積40.2平方公里,轄35個行政村,人口2.1萬人。以生產經銷金融機具和電子產品而聞名全國,是山東省創安先進鄉,基層組織建設先進鄉,德州市文明示范鄉和重點產業鄉。 中丁鄉農業資源豐富,是主要的產糧區,盛產優質鴨梨和小棗。建成了萬畝梨園和千畝棗林和東棗園,目前,全鄉擁有梨樹50萬株、棗樹60萬株,年產優質鴨梨和小棗5000萬公斤和700公斤。同時中丁鄉還建成了陽信、無棣、慶云三縣交界最大的優質仔豬市場,全鄉雞、豬、牛的存欄量分別達到280萬只、10萬頭、1.7萬頭。 中丁鄉工業發達,民營經濟發展迅速。在全鄉形成了""南橡膠北電子""的格局。金融電子產業是中丁鄉乃至慶云縣的一大特色產業。全鄉共有5000多人從事金融機具和電子產品加工,有1500多人的推銷大軍跑遍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年銷售產值2億元。自1995年,中丁鄉黨委、政府規劃建設了金融電子工業園,推動金融電子產業向專業化邁進。目前,中丁鄉金融電子工業園已成為長江以北最大的金融機具、電子產品生產基地和專業市場,擁有前店后廠式樓房80多套,企業近百家,從業人員達到2000多人,年產值1.5億元,這里生產的產品達到了五大系列千余個品種,市場份額占到了全國的三分之一。良好的投資環境還吸引了來自浙江、江蘇、福建、河北等10多個省市的300多名客商,常年在中丁投資經營。 橡膠制修產業也得到了較快發展,橡膠輪胎制修廠發展到了5家,從業人員300多人。 2002年以來,中丁鄉共啟動了田家、徐家、前店、小李等6個加工小區,全鄉加工專業村達到了15個,加工戶達到1200戶。其中宣傳包加工已成為全鄉的一個新的特色產業。全鄉共有900余戶從事宣傳包加工,僅此一項每人每年可增加收入5500元。 |
徐園子鄉位于慶云縣東北部,距離縣城21.5公里,東接濱州市無棣縣,轄區面積35.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100戶,2萬人。轄東趙、后趙、巴沽、楊道口、黃道口、馬古臺、東安務、西安務、后安務、閆棗行、邢家、柴家、東袁、大袁、后道口、蘇家、張培元、龍王廟、劉貴、周家、孫蔣新村、祥園新村、利華新村、河劉新村24個行政村。
徐園子鄉現代農業發展條件優越,全鄉耕地面積2.8萬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水稻等糧食作物,土地屬性為紅壤,屬大陸半濕潤季風氣候,馬頰河、德惠新河兩條省級河道流經境內,現有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處,主要種植農產品有小麥、水稻、辣椒、草莓等,園區通過實施“稻麥”一年兩熟主糧作物種植模式,實現了旱地變水田、鹽堿地變豐產地,相關經驗成果獲得新聞聯播、朝聞天下、新聞直播間、人民日報等央視媒體報道。
新型材料產業是徐園子鄉工業發展的支柱產業,現有千畝級新型材料產業園區1處,內有企業26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7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6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家。近年來,徐園子鄉聚焦強企培育,聚力產業升級,著力構建“專精特新”高質量發展新格局,駐地新型材料產業園區配套實現全面升級,園區企業實現量質齊升。 |
" 慶云縣崔口鎮,地處建南魯北,東臨渤海灣,西隔漳衛新河,與河北搭界,周邊分別與德州、濱州、滄州三地市、四個縣(慶云、無棣、鹽山、海興)、六個鄉鎮毗鄰,距黃驊港、濱州港四十公里,緊靠205國道,全鎮轄22個行政村、1.5萬人,耕地面積2.8萬畝,總面積34平方公里。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2攝氏度,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 交通、通訊便利。崔口鎮是北上津、京、塘,南下濟、青、滬之要道,是聯接東北三省和江南諸省的交通樞紐,鎮內柏油路貫通鄉村,郵電通訊全部實現了程控電話,開辦了自動傳報、因特網、傳真、無線尋呼、快速傳遞等業務。 農業資源豐富。崔口鎮是商品糧生產基地,盛產小麥、玉米、大豆、高梁、小雜糧等,尤其以小麥、玉米為主要糧食產品,年產量2萬噸。農業特產金絲小棗皮薄肉厚,富含維生素,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全鎮棗糧間作面積10000畝,棗樹總量百萬株,年產優質小棗萬斤。 工業體系發達。全鎮私營企業幾百家,初步形成了低壓電器、體育器材、漁網、葦簾、毛衣、毛巾襪、散熱器、抽紗、板簧、糧食加工等支柱產業;素有中國北方低壓電器第一鎮、魯北體育器材加工基地、魯北漁網產業鄉鎮之稱。且是方圓百里的""第一大集市"",各路商賈云集,購銷兩旺,商貿流通活躍,全鎮形成了木材、糧食、蔬菜、日用百貨、良種、大牲畜、建材七大專業批發市場,年市場交易額7.5億元以上;近年來,鎮黨委政府把個體私營經濟作為加快全鎮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促進了個體私營經濟的迅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連續3年超億元。 良好的投資環境。崔口鎮整個環境優雅,賓館、餐飲、出租等服務行業齊全配套,98年籌建35千伏變電站一座。鎮民營經濟園區占地4平方公里。為繁榮市場,我們敞開鎮門,面向社會廣泛招商引資。在土地使用、稅費收取等方面制訂優惠政策,成立了鎮環境保護委員會(公安、工商、稅務、財政、經貿等職能部門參加),負責軟環境治理,提供投資咨詢,規范收費。全鎮上下知商、重商、為商、親商蔚然成風。 美好的發展前景。為振興經濟,黨委政府按照""興工強農活三產,招商引資求發展,借助外力、啟動內力、內外結合,全面發展""的總體工作思路,在環境建設上做到不是特區勝特區,以一流的環境、一流的服務,創造自己的小氣候,舉全鎮之力,走開放之路,力爭五年實現小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