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城鎮是安徽省潁上縣下轄的一個鎮,成立于2005年11月8日。由潁河鄉、城關鎮以及夏橋鎮的四個行政村(沙北、朱崗、楊臺、江崗)組成。該鎮位于潁上縣委、縣政府所在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信息中心和交通樞紐。 慎城鎮是潁上縣委、縣政府所在地,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信息中心和交通樞紐。全鎮14個農業村,22個社區,15.3萬口人,地域面積108.8平方公里。慎城鎮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回族、維吾爾族、藏族。境內有沙潁河、宋溝湖、柳溝、五里湖、曹池溝五大水系及流域,土地高低懸殊,沙淤、沙土和黏土相間,適合各種農作物。
慎城鎮經濟發展優勢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農業基礎優勢。轄區內有阜陽市萬畝蔬菜生產基地、小麥高產攻關田基地、畜禽養殖基地。綠色產品迎春小酥瓜、三岔溝蘿卜、管氏面粉系列、米萬連禽蛋,通過網絡遠銷全國各地。2007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6億元,同比增長6.3%,完成土地治理面積1500畝,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2600元;二是交通區位優勢。慎城鎮水陸交通便捷,105國道、102省道、224省道在境內交匯,合淮阜高速公路穿境而過,以潁城為中心的縣鄉公路輔射四面八方。正在建設中的國家重點水利工程潁河船閘必將給水上運輸開通綠色通道;三是市場廣闊的優勢。街道設施健全,金三角、南園、長聚園、管仲公園、郵政廣場是居民休閑娛樂的最佳場所,各大農貿市場、商場布局合理,縣工業園區位于境內,城北新區擴建,江心洲公園建設,老城河治理為該鎮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慎城鎮未來五年總體奮斗目標:把慎城鎮建成皖北明星鎮。按照這個目標,慎城鎮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五抓四超”,即抓農業穩鎮,抓企業富鎮,抓商貿活鎮,抓城建興鎮,抓項目強鎮,以超常規的思維、超常規的措施、超常規的速度,達到超常規的效益;主要經濟指標: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8%,人均生產總值同步增長,城鎮化率提高60%以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達到96%,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2%,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2%。
基本發展思路是“一二三四五”協調發展,實現雙增目標;即堅持一個基礎(糧食生產),實現兩翼騰飛(高效農業,民營經濟)狠抓三項建設(城市建設、新農村建設、項目建設),辦好四個基地(大武、宋溝為中心優質糧生產基地,下元、三八、八里彎為重點的蔬菜生產基地,潁河北、沙北等為中心的養雞基地,潘郢、八里塘為中心的養牛基地),搞好五項工程(老城河改造建設,新城區開發,潁上船閘工程建設,城河治理及合淮阜高速公路建設),實現城鄉居民增收和財政增收兩個目標。 地址:安徽省潁上縣管仲大道003號 電話:0558-4456525 郵編:236200
|
謝橋鎮位于潁上縣城北20公里,東臨鳳臺,西接古城,南鄰黃橋鎮,北隔濟河與迪溝相望。阜淮鐵路橫貫東西,與大京九、津滬線相連,并設有三等貨站一個,224省道和潘謝公路穿境交匯,改造、新建道路16條,總長85公里,已形成縱橫交錯的道路網,村村、校校已通上了柏油路。全鎮總面積106平方公里,轄28個行政村,19100戶,75100人,耕地面積78148畝。除少數回族外,均屬漢族。1995年被列為阜陽市綜合改革試點鎮和小城鎮建設示范鎮;1996年又被批準為安徽省綜合改革試點鎮和小城鎮建設重點鎮。位于鎮東北的小張莊,因其在保護、改善和發展生態環境方面成就卓越,被聯合國規劃署授予全球環境保護五百佳。境內煤礦資源豐富,謝橋煤礦已達標投產,劉莊煤礦正在建設開采,羅元煤礦也正在勘測。 謝橋原為謝姓建橋一座而得名,后于此設過路店,逐步發展為集市。清末,于此設練總管理這一地區的政治、軍事。民國時期,置謝橋鄉。1948年解放,設謝橋鄉人民政府。1949年開始建謝橋區制。1961年建區劃社時,仍名謝橋區。1969年撤區并社,建謝橋公社。1979年,再次建區劃社,恢復謝橋區。1992年撤區并鄉,建謝橋鎮,列為建制鎮。 全鎮地勢平坦,水甘土肥,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陽光充足,雨量充沛,自然條件優越,主要農作物有小麥、水稻、大豆、玉米、紅芋。 2003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2億元,實現財政收入314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80元,農業總產值9558萬元,工業總產值3562萬元,糧食總產值達23648噸。 自古以來,謝橋就是商賈云集之地。謝橋集、龔集是傳統的商貿集市,依其品種齊全、貨真價實、講究信譽而遠近聞名。化中農貿市場、劉橋農貿市場在謝橋煤礦的拉動下,市場繁榮,生意興隆。蘭廟農貿市場依托劉莊煤礦,人流、物流在進一步增加,商貿流通必將更加活躍。鎮黨委、政府按照建城鎮、興市場、活經濟、富民眾的發展思路,本著實事求是、圖謀長遠發展的原則,對全鎮的總體規劃進行了修編,圍繞城鎮建設與工礦企業的協調關系,達到共同發展、共同繁榮,促進全鎮經濟社會快速健康發展,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首先對謝橋集、化中、劉橋農貿市場進行整體改造,提升集約功能,然后逐步根據市場特色進行完善。 |
南照鎮位于潁上縣西南隅105國道與淮河交匯處,是阜陽市綜合改革試點鎮、省重點中心建制鎮和文明城鎮。轄23個村委會,4個居委會,面積63平方公里,耕地4.2萬畝,人口4.72萬。2003年GDP0.8億元,財政收入73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00元。 南照已有2000多年的建制史。因有獨特的區位,交通和資源優勢,經濟與社會發展迅速。目前農業結構逐步優化,大米、水產、蔬菜和畜牧四大產業勢頭旺盛;商貿市場持續繁榮,其中大米市場曾是全國百強和文明市場,南照牌大米為省著名商標和“無公害農產品”,黃砂市場享譽皖西北及豫東等地;城鎮建設日新月異,鎮區面積已達6平方公里,人口近2.6萬,各種公共高州配套,基本實現了硬化、綠化、亮化、美化;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國家大型企業中谷集團、臺資企業寧波泰豐工藝品廠、省石油公司和淮豐工藝品公司已在南照落戶與發展;科技文化全面進步,作為已故作家戴厚英故鄉的南照已擁有多功能的科技文化廣場并榮獲省“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鎮”。南照不僅有105國道、328省道和阜六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淮河特大橋飛架南北,還有500噸級淮河碼頭正在建設中。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南照將成為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現代化城鎮。 |
楊湖鎮是潁上縣標準建制鎮之一,位于潁上縣東南部,東與魯口鎮接界,南靠淮河,隔河與壽縣正陽關相望,西界潁河,隔河與王崗鎮、賽澗回族鄉為鄰,北鄰黃壩鄉、江店孜鎮。全鎮總面積49.7平方公里,可耕地43521畝,總人口為53571人,下轄21個村民委員會,1個街道居委會。民族有漢族和回族。 該鎮平均海拔17.5米,地勢低平,土質肥活,多為黃淤土和水稻土。全鎮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5℃,適宜種植小麥、大豆、水稻、紅芋。蒜苔生產規模大,年種植面積20010畝,銷往全國10多個省市。蒜苔市場的興起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楊湖古鎮。在農業方面,按照高科技高投入的思路,全鎮狠抓種植結構的調整,大力引時優良品種,全年糧食總產23966噸,農業總產值達8179萬元。 鄉鎮企業發展迅速,2003年底,全鎮鄉鎮企業593家,其中集體18家,私營4家,聯戶或個體辦571家,企業人員3100人,較好敢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鄉鎮企業總產值9573萬元,上繳稅金157萬元。主要鄉鎮企業有塑料彩印廠,蓄電池廠、福利繡品廠、養雞廠、月華衛生巾廠、輪窯廠及建材、糧食加工、農機維修、商店、浴池、旅社、飯店等。其中蓄電池廠,擁有固定資產112萬元,年營業收入1000萬元,創利稅22萬元,成為該鎮主要骨干企業;福利繡品廠,擁有固定資產90萬元,年營銷收入1100萬元,創利稅185萬元,該廠產品有莊上用品、睡衣、童裝、臺布四大系列100多個花色品種,省外貿包購包銷,主要銷往美國、加拿大和東歐地區,該廠是鎮主要骨干企業。 該鎮水陸交通便利,水上運輸上通潁上、阜陽等地,下達淮南、蚌埠,潁河入淮口的沫河口輪渡是潁上、壽縣之間的水上通道。汽車運輸十分便捷,夏(橋)楊(湖)路是楊湖鎮通往102省道的主干公路,每天都有直達阜陽、淮南、合肥、上海等地的班車,鎮區內楊(湖)沫(口)路、楊(湖)魯(口)路、楊(湖)江(店)路、楊(湖)黃(壩)路構成了村村相通的公路網絡,實現鄉村道路硬基礎化。 |
江口鎮位于潁上縣的西北部,西與潁東區楊樓、新烏江鄉相鄰,北與利辛板集、胡集鄉接壤,東與本縣陳橋、古城鄉鎮相連,南與本縣建潁鄉隔潁河相望。 地理特征:全鎮總面積80平方公里,地勢平坦,平均地表高程26米,高差只有1米。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冬寒夏熱,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平均氣溫15.1C°,年平均降水904.6毫米,平均無霜期221天。境內河溝縱橫,南靠潁河,北鄰蘇溝,濟河橫貫其中,烏江河至北向南注入潁河,與大、中、小溝構成水利網絡。 人口:2003年末全鎮總人口76043,其中,男39522,女36512,性別比100:108.2,非農人口5435,占總人口的7.1%。以漢族為主,有極少數 回、苗、傣、布衣、朝鮮等少數民族。有少數群眾信仰基督教及佛教,約2000名基督教信仰者在批準的四個堂點內“守禮拜 ”,極少數佛教信陡在批準開設的觀音寺內初一、十五活動。 耕地;全鎮耕地面積74835畝,土壤分為三種類型,南部沿潁河一帶系沙和沙淤混合土,約占總耕地面積的30%,濟河以北地區為黑土崗地,約占40%,中部是淤地占40%。適應各種農作物的生長。 行政區劃:鎮轄31個行政村一個商業居委會,村建有黨的基層組織——黨支部,在黨支部的領導下,由村民直接選舉產生了自治組織——村民委員會。各村根據情況各自建立若干個村民小組。 歷史沿革:據歷史記載,江口岸夏商時代屬豫州地,稱慎 邑(既北古城遺址),北宋時期稱江陂鎮,明初為潁陽鄉,清未稱縣北鄉五部,民國時期屬江口區,解放后一直是區(大公社)所在地,在 1991年撤區并鄉時,由原江口區所轄七個鄉 鎮中的烏江、馬圩、江口三個小鄉鎮并成現在的江口鎮,辦公地點設在原江口區所在地。 文化:江口鎮是個文明古鎮,文化底蘊豐富,源源流長,人民素好文娛,每逢良宵佳節、廟會社日,多有歌舞表演,形式多樣,如舞龍、劃旱船、推彩車、踩高蹺、跑驢、花鼓燈等。群眾喜好梆劇,推劇等。流行大鼓、評書、清音、墜子等。雜技表演是特色民間藝術,80年代有近20個民間雜技表演隊常年在全國各地演出,頂桿、咬花等節目有相當水平,不愧為雜技之鄉稱號。 |
潤河鎮位于潁上縣城西南部約20公里處的淮河左岸,東與半崗鎮接壤,西南以淮河為界,隔河與霍邱縣相望,東西長15公里,南北寬8公里,總面積7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0534畝,轄30個村民委員會,三個街道居委會,124個自然莊,居民15341戶,60692口人,其中男31560、女28132,非農人口5448,農業人口55514,主要是漢族、回族。全鎮西高東低,南崗北湖,逐漸形成坡形平原。沿崗堤以西的崗沖地和小河灣、孔家灣、第三湖的湖洼地約占全鎮耕地面積的五分之二,潤河集是全鎮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鎮黨委、政府機關所在地。潤河集古稱雙廟集,清乾隆年間劃歸南四都所管轄,后因小潤河由集西入淮,改雙廟集為潤河集。解放后一直是區、人民公社、鎮機關所在地,1992年撤區并鄉,組建潤河鎮。2001年初,結合農村稅費改革,配套進行鄉鎮機構改革組建新的黨政機構,事業單位由原有七站八所,撤銷合并為五站一所,全鎮機關事業單位共分流247人。政府職能得到有效轉變,工作效率顯著提高,更好地適應了新形勢下的農業農村發展。 潤河鎮現有中學三所,教職工104人。其中專任教師84人;小學26所,教職工257人,其中專任教師241人;幼兒園1所,教職工6人,其中專任教師5人。農村稅費改革以后,在財政極為緊張的情況下,鎮黨委、政府支持教育的決心不改,響應“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口號,通過積極向上爭取危改資金,加大籌資力度,想方設法改善教育教學條件,已完成危房改造2869平方米,1993平方米正在施工建設,預計2004年內中小學改造工程全部結束。 該鎮在抓教育質量提高的同時,狠抓適齡兒童入學率和鞏固率。鎮里采取責任制,責任到人,劃片包干,強化政府行為,嚴格監督檢查,用行政的、法律的、經濟的手段,確保適齡兒童、少年按時入學。加大對貧困學生幫扶力度,實行減、免、緩交學雜費,確保貧困學生不因家庭困難而失學輟學。由于我鎮的艱苦努力,2003年全鎮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2%,鞏固率98%,大大提高了普及程度。 |
新集鎮是潁上縣原五大集鎮之一,1992年撤區并鄉之前一直是新集區的政府所在地,位于潁河西岸,距潁上縣城西北45華里處,東與建潁鄉接界,西與六十鋪鎮為鄰,南與西三十鋪鎮相連,北與阜陽潁東區口孜集、楊樓鄉隔河相望。全鎮總面積51.5平方公里,耕地42871畝,下轄18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人口43174人,其中農業37908人。該鎮氣候溫和、濕潤,冬冷夏熱,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904.6毫米,降水不均,雨量多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0%以上。 新集鎮有小學16所,中學3所,中心幼兒園1所,通過近年來加大投入,新集職高、下灣中學、王圩中學、鎮一小、六聯小學、蘇溝小學、曹元小學建教學樓各一幢,已投入使用,蔣莊小學、順河李許小學教學樓正在緊張地施工,不久即將峻工,這些教學樓的建設,極大地改善了我鎮的教學條件。在校學生635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教育普及率96%。通過引資建中心衛生院1所,科室齊全,醫療器械先進,并經常聘請外地專家來院坐診,村村建有醫療衛生室,配備一名防疫員,方便群眾防病治病。 經濟發展 新集鎮2003年經受住“非典”和“抗洪”的考驗,完成國民生產總值4630萬元,其中一產2691萬元,二產109萬元,三產183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29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07萬元,預算內財政收入167萬元,糧食產量5053噸,棉花產量39噸,肉類產量1212噸,主要農產品有小麥、大豆、玉米、紅芋、棉花和各類蔬菜、瓜果等。養殖業發展迅速,牛存欄1380頭、豬存欄8546頭、羊存欄8103頭、各類家禽存欄31650只。 |
潁上縣六十鋪鎮是安徽省中心建制鎮、阜陽市綜合改革試點鎮,地處105國道與102省道交匯處,1992年設鎮。距阜陽市區30km,交通便捷,資源豐富,是阜陽市牛羊肉生產基地。古稱夷陵鎮,兩千年前為楚國疆域。東起農林村桃花店與三十鋪鎮相鄰,西與五十鋪鄉接壤,南臨紅星鎮,北靠沙河,與新集鎮接壤。地勢南高北低,平均海拔28.5m左右,最高點30.1m左右,為潁上縣最高處。國土面積82.5km2,總人口56840人,耕地面積5271公頃,下轄24個村民委員會,有漢、回兩個民族,回族居民主要分布在農林村桃花店。 六十鋪鎮歷史悠久,擁有如九里姑墩、東王廟、太歲廟等許多古跡,但因戰亂和歷史原因已不存在。姚莊村有棵同根九株皂角樹,因古語有“人無十全,樹無九丫”,較為神奇,固被群眾稱為九仙樹。 經濟發展 2003年,六十鋪鎮全年國內生產總值可達2.05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74萬元;全年財政收入 784.9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30元。 1、擁有全省第一個農民股份制企業,全省綜合實力同行業排名第二、全省第三大造紙企業、鎮龍頭企業——安徽天都紙業有限公司,年產高強瓦楞紙10萬噸,上繳稅收4000萬元左右。2003年,天都紙業實現企業產值8700萬元,實現利稅1412萬元,其中地稅63萬元,盡管受抗擊非典(SARS)、抗洪救災工作的影響,產值、利稅仍取得超歷史水平。狠抓以天都紙業為龍頭的重點企業發展,企業外部環境進一步優化。 2、進幾年來,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農民收入不斷增加。讓農民自覺不自覺地向種植經濟作物、搞間作套種、提高復種指數方向發展。依托市政府“111扶貧工程”項目的實施,我鎮養殖業也取得了可喜成績。目前已引進良種豬147頭,預計年底原種豬存欄數可達200頭。在狠抓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積極發展林業生產。由于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一部分農民從傳統的種植方式中解脫出來外出務工,勞務輸出也成了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渠道。據不完全統計,全鎮每年僅外出務工收入就達5000萬元。扶貧工作得到了加強,開展了以“扶貧扶人、扶智扶文”為重點的科技文化扶貧工作,成立鎮農民科技文化扶貧致富中心,配備了有關農業種植、養殖、加工、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書刊,要求每村都設閱報欄。貧困人口發生率有所下降。農業基礎設施配套建設進一步完善。目前已初步完成“溝、渠、田、林、路,井、站、橋、涵、閘”十位一體的規劃。土地管理工作進一步加強,農業稅費改革進一步深化。 3、為配合小城鎮建設的管理,鎮政府成立了中心鎮建設委員會,下設城管大隊,認真加強對鎮區內的環境衛生進行整治。充分利用國家對中心鎮建設的傾斜政策,基礎條件不斷改善。 4、計劃生育工作常抓不懈,計生隊伍建設、經費投入、宣傳教育力度等方面不斷加強、加大。堅持齊抓共管、標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則,信訪穩定總體形勢趨于好轉。落實減負工作責任制,增強減輕農民負擔就是增加農民收入意識。鎮委、鎮政府始終把減輕農民負擔工作擺在重要議事日程,嚴格落實上級災歉減免政策,嚴格執行減輕農民負擔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 5、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得到加強,社會各項事業不斷進步。人大、教育、科技、文化、衛生、武裝、青婦、老干部等各項社會事業不斷進一步。 鄉鎮特色 六十鋪鎮是商貿型中心鎮。擁有造紙、化工、牛羊肉屠宰加工、小商品批發、家具家電批發、粉絲加工等優勢。主要農作物優質小麥、玉米、芝麻、薄荷、大棚蔬菜等經濟作物。主要分布在六十鋪、姚莊、農林、趙莊等村。 |
耿棚鎮古稱“雙橋集”,因一耿姓居民在此搭棚賣茶后興集而得名,為老區大鎮,1992年3月撤區并鎮,成立耿棚鎮。耿棚鎮距潁城西南17.5公里處,潁城至潤河、潁城至紅星二條縣鄉道穿境而過,土地航測90.8平方公里,人口73153人,耕地面積80197畝,下轄35個行政村,1個街道居委會,1個林場。地勢北高南低,南部緊臨小潤河灣和第三湖,土質為砂礓巖漏水土層,是潁上縣面積、人口較大的三個鄉鎮之一,也是潁上縣農作物麥薯連作的主產區。 耿棚鎮黨委、政府在潁上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團結和帶領全鎮干群,精誠團結,銳意開拓,認真實踐“-”,緊緊圍繞加快發展、富民強鎮、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一目標,文化、教育、科技、衛生、體育等各項事業均取得較大成績。 文化方面:鎮政府認真貫徹執行《公民道德建設綱要》,一手抓法制,一手抓教育,開展文化扶貧活動,現有文化扶貧學校一所,35個村建有文化扶貧圖書室。鎮黨委、政府把文化扶貧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以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古歷3月18日為耿棚鎮古廟會日,每年廟會期間,客商云集,是廣大群眾充分展示我鎮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的一個平臺,民間文藝活動精彩異呈,表達了全鎮干群共奔小康的美好愿望。 教育方面:鎮黨委、政府積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狠抓教學質量,中、小學的素質教育水平普遍提高,為國家輸送和培養了許多優秀人才,全鎮有中、小學幼兒園28所,其中:小學23所、中學4所、幼兒園1所,共有在職教師365人,有教學班180個,全鎮共有在校學生9800名,其中初中1500名,小學8200名,幼兒園學生100名。 衛生方面:現有二等甲醫院1所,村村都建有村級衛生室,全鎮從醫人員157人,基本上保障了全鎮廣大干群的就醫要求。 |
半崗鎮位于潁上南部,淮河北岸。西接潤河鎮和關屯鄉,東臨垂崗鄉,北靠第三湖和八里河鎮,南隔淮河與霍丘縣相望。面積71平方公里,耕地44250畝,轄30個村民委員會,238個村民小組,102個自然莊,全鎮農業人口44314人,非農業人口4026人,主要民族有漢族和回族。 全鎮地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海拔28.5米,最低18.3米,南部沿淮河北岸自西向東,有小漁場、邱家湖、廟西洼和戴家湖,為淮河中-蓄洪區的一部分。青年河長10公里,自西向東流入八里河,是全鎮最大的排灌水道。 半崗鎮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5.1℃,年平均無霜期為221天,年平均日照數為2213小時,年平均降水量940毫米,多集中在7-9月份,有利于農作物生長。半崗鎮南部系沙淤土質,土壤肥沃,適于種植小麥、大豆、花生等。行蓄洪區內,有19500畝天然草場,為發展我鎮畜牧養殖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北部崗地平坦,是潁上縣水稻主產區之一,獲得了“中國綠色食品牌”證書的綠色食品生產基地。近幾年我們完善了水利配套工程,建立了大小電力排灌站49座,總裝機1386千瓦,實現旱能灌、澇能排、確保了農業穩定增收。文教、衛生事業快速發展,全鎮現有普通中學3所,職業中學1所,幼兒園1所。 [前景廣闊的杞柳工藝編織業]半崗鎮地處沿淮,盛產杞柳,為杞柳編織工藝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條件。1997年以來,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在邱家湖、戴家湖、第三湖大面積播種了杞柳6000多畝。以永達柳編廠、勝達柳編廠為龍頭的柳編企業,在四個鄉鎮設立10個生產分廠,18個生產基地,帶動周邊四個鄉鎮,28個行政村的農戶從事柳編生產,走出一條公司加基地,基地帶農戶,種植一條龍的農業產業化道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歐美、東南亞、港澳、臺等一些國家和地區及國內各大中城市,對工藝編織產品需求量越來越大。該公司跟據市場需求,由原來家用型的30多個品種,發展到目前的裝飾型和復合型等160多個品種,國外、港商經常來涵來人洽談業務,產品供不應求。 |
王崗鎮位于潁上縣城東南20公里處,南鄰淮河,北倚潁河,境內的唐垛湖是沿淮有名的行蓄洪區,西連垂崗,東接賽澗。全鎮總面積74.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0700畝,下轄17個村民委員會,86個村民小組,共有9327戶,38562人口。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回族。 歷史沿革:據順治、光緒《潁上縣志》記載,王崗鎮在明、清兩代歷史上,都屬于潁上縣正陽鄉。民國3年(1914年),縣下設地方局,二十年末,始有區的建置,王崗屬于南二區管轄,民國二十七年(1938)冬,王崗建區,區長陳竟仁。1949年元月,王崗區解放。中國0在王崗建立了垂崗區委會和區政府,后改為兩河區,下轄賽澗、王崗、皇廟、萬臺、蔡廟、垂崗、九棚等7個鄉。1966年11月,撤區成立王崗鎮人民公社。1977年9月,公社改為區,下設垂崗、王崗、賽澗、周樓、淮羅五個鄉。1992年撤區并鄉,建立王崗鎮、鎮政府所在地在王崗集。 解放前,王崗區是一個曾經有著光榮歷史的革命老區,也是原安徽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光宇同志早期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他在這里為傳播先進文化和革命火種,創辦了“甘羅鄉村教育社”。如今甘羅教社已成為潁上縣培育科技人才和陶研活動的園地。 1997年,王崗鎮新的黨委班子組建以后,鎮黨政一班人帶領全鎮人民發揚艱苦奮斗,求真務實的創業精神,轉變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真心為民辦實事,干群關系進一步密切,基礎黨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大大增強。王崗鎮黨委2001年被阜陽市委評為“六好鄉鎮黨委”。 從1997年以來,王崗鎮加大扶貧力度,增加農民收入,大力發展種、養、加一條龍的農業生產新模式,并于2001年創建了王崗鎮科技文化扶貧中心,為農民致富出點子、教技術、摸市場、給信息,變以往給錢給物的“輸血式”扶貧為“扶貧扶人,扶智扶文”的“造血式”扶貧,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技文化培訓活動,使每位農民都掌握了1——2條致富技術,農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扶貧攻堅成效顯著。2001年王崗鎮被安徽省委、省政府授予“八七扶貧攻堅先進鄉鎮”。 |
夏橋鎮緊靠潁上縣城東部,南依潁河,北接謝橋鎮,東臨江店鎮,西靠城關鎮。中貫102省道,灰溝(又名光輝河)自北向南流經該鎮。全鎮面積92平方公里,耕地66567畝,轄30個村委會,198個自然莊,13875戶,56127口人,以漢族為主,間有回族。全鎮地勢中部高,南北部偏低。地處淮北平原南部,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5℃,年平均日照2213.3小時,年平均降水量923.8毫米,雨量充沛,適于多種農作物繁育。2003年國民生產總值5821萬元,農民純收入1443元,人均財政收入176元,個人存款總額4679萬元。一九九一年三月,撤區并鎮,由原夏橋鄉、王橋鄉、新河鄉合并成立夏橋鎮。 1、農業 夏橋鎮是農業大鎮,水利系統配套,農業基礎雄厚。主要農產品有小麥、水稻、玉米、大豆和各類經濟作物。近年來,政府加大對科技投入,外引優良品種,內部實行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先后出現了楊臺、長林蔬菜種植基地和沙北、朱崗、江崗煙草基地等經濟先進村。2004年煙基地已達1000畝,是全省最大的煙草種植基地,同時鎮委、鎮政府不斷加大品種改良力度,大力發展綠色食品和生態農業。注冊了具有夏橋特色的“三叉溝”蘿卜、“羅洋”西瓜、“夏橋精米”商標,增強了市場競爭力,擴大了夏橋農產品的知名度。 2、鄉鎮企業 夏橋鎮委鎮政府在搶抓縣工業園區在我鎮落戶機遇的同時,不斷完善沙北工業小區,102省道和沙河沿岸工業帶建設,先后出現了新河汽車運輸公司、圣華制藥廠、萬連養雞場、新港碼頭、龍王廟碼頭、張泊渡碼頭、沙潁碼頭、輪窯廠、環衛制品廠、板材加工廠等企業50家,就地安置農村富余勞動力6543人,為夏橋鎮的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3、交通、郵電、廣播 夏橋鎮交通便捷,102省道、224省道從鎮中穿境而過,修建了夏(橋)謝(橋)路、夏(橋)王(橋)路、三村路等鄉村公路,實現了村村通硬基路。2004年全鎮擁有水泥路17公里,柏油路3公里,矸石路30公里,土公路34公里,擁有10噸以上汽車60輛,小型機動車950輛。省交通廳投資興建的夏橋新港碼頭和村集體興建的龍王廟碼頭,成為謝橋煤炭外運的主要水上出口。交通運輸的發達,為經濟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程控電話開通,30個村通上了電話,鎮區電話普及率達48%,兩座無線信號發設塔的建成,使我鎮手機用戶猛增到2000多戶。 |
江店孜鎮位于潁上縣東25公里處,是阜陽市東大門,交通便利,102省道橫穿全境12公里,北距黃橋火車站2公里,鎮內道路縱橫交錯,村村通晴雨路。 全鎮面積7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為71530畝,32個村民委員會,123個自然莊,12810戶,總人口4.9萬人, 有漢、回、朝鮮族;1987年為江店區公所,轄江店鄉、姜岳鄉、關路陳鄉、黃壩鄉、小店鄉五個小鄉,1992年3月撤區并鄉,將原江店區的江店鄉、姜岳鄉、關路陳鄉并為江店孜鎮。該鎮地處淮北平原南部,氣候溫和濕潤,冬冷夏熱,四季分明,適應各種作物的生長。全鎮電信業飛速發展,開通了圖文傳真、移動電話、英特網,程控電話覆蓋全鎮,已達4500多門,建移動通訊基站2個;全鎮已完成低壓線路整改,電價大幅降低;建立電視差轉臺1個,有線電視覆蓋江店商貿城,村村建立了廣播室;體育事業有了長足發展,建農民文化廣場一個,有少林文武體校一所。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全鎮3所中學,小學20所,在校學生8800多人,鎮直幼兒園1所,在園幼兒60人;教師學歷合格率達95%以上,適齡兒入學率達99.8%,成人脫盲率達98%。鎮內有衛生院3所,其中江店中心衛生院被評為一等甲級衛生院,村村有衛生室,方便群眾防病就醫。 經濟發展 2003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0.9億元,財政收入246元,農民人均收入1529元。主要盛產小麥、水稻、棉花,常年種植水稻6.5萬畝、小麥6萬畝, 2002年糧食總產38723噸,平均畝產557公斤;1994年獲阜陽地區“糧食單產狀元鎮”稱號。油料、棉花、池藕等經濟作物面積有所擴大。蔣郢養豬專業村,全村養豬200頭以上的有20戶,人均養豬7頭,戶均養牛1頭,利用豬糞、牛糞發展沼氣30多家。鄉鎮企業發展態勢良好,主要是以大米、小麥等農副產品加工為主,以大米為主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近30家。 集鎮建設飛速發展。1999年引資8000萬元,利用廢棄地建造一座集辦公、商貿、居住、娛樂于一體的商貿城,總占地面積260畝,三縱四橫七條街,鋪設水泥路面5萬平方米,下水道6千米,綠化面積占城區面積的21%,城內水、電、路、程控電話、有線電視五通,各項配套設施齊全,入住工商戶300多家,市場啟動以來,房價彪升,生意興隆。 |
陳橋鎮位于潁上縣城北50華里,是潁上北大門,處于濟河、淝河之間。西與江口鎮接壤;北與利辛縣展溝鎮為鄰;東隔西淝河與鳳臺縣相望;南與湯店鎮搭界。全鎮面積69.5平方公里,耕地58288畝,轄9個黨支部,9808戶,4363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076人。 現有中、小學18所,其中中學2所,一貫制學校1所,小學15所,在校生7126人,2006年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7.2%。教學秩序穩定,教學環境得到了改善。鎮設置中心衛生院1所,科室齊全,醫療器械先進,村村建立了醫療室,方便了群眾防病求醫。農村合作醫療穩步實施,全鎮參合率達83%。愛國衛生、殺蟲滅害消毒殺菌等經常性工作扎實開展。鎮衛生防疫站對兒童的免疫率達100%。 經濟發展 農業:全鎮呈“西旱東水”格局,土肥地整,主要農產品有小麥、水稻、玉米、大豆,紅芋、油菜、蔬菜和瓜果,近年來,在種植結構調整上,經濟作物面積逐年遞增。全鎮擁有電灌站65座,排澇站2座,建旱澇保收田3萬畝。2006 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2億元,人均純收入2235元,農業總產值10678萬元,養殖業比重逐步提升,特別是以“三王振豐綜合養殖場”為代表的個體畜禽養殖大戶,養殖的“梅山一號”、“約克”、“川豬”等良種母豬,“美國AA雞”、“高背鯽魚”、“羅馬尼亞鱔魚”等屬國內最先進品種。不僅帶動了鄉親四臨致富,還促進了全鎮畜牧業和農業的發展。 個體私營經濟蓬勃發展:以輪窖廠、預制廠、面粉加工廠為主的加工業,以小作坊、庭院經濟為輔的個私經濟,以交通運輸為主的第三產業,使非公有制經濟取得了長足地發展,2006年實現工業銷售收入2400萬元。 基礎設施得到改善:小集鎮建設完善了下水道、綠化帶、路面加寬等配套設施,規范了街道秩序,解決了臟、亂、差的問題。農業設施“田、林、渠、溝、橋、涵閘”等相繼配套,“陳橋”、“宋井”兩大集市市場流通,商貿繁榮。224省道穿境而過,鎮村公路縱橫交錯。4100多門程控電話,有線電視均已開通,實現“電話、電視、公路、廣播、電”五通。 |
黃橋鎮位于潁城北偏東10公里處,東與謝橋鎮相連,南與夏橋鎮毗鄰,西靠潁河,北接古城鄉。黃橋鎮是1992年撤區并鄉后新建鎮,面積80平方公里,耕地57660畝,下轄32個村民委員會,293個村民組,190個自然莊,14740戶。58660人。其中小集、兩崗為回民村,共有回民256戶983人。小集回民小學位于潁江路東側小集村路段。黃橋建鎮以來,教育、文化、衛生等事業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2003年全鎮擁有中學2所,教職工57人,在校學生2160人,小學21所,教職工253人,在校學生6488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教育普及率99%,成人脫盲率99%。同時注意發展文化事業,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逐步繁榮文化市場,全鎮有衛生院一所,醫療設備齊全,村村建有衛生室,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 經濟發展 建鎮以來,我鎮經濟發展迅速,特別是近年來,我們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以壯大經濟實力為目標,樹立一切為經濟服務的思想,增加了經濟收入,擴大經濟總量,2003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0.95億元,財政收入216萬元,人均純收入1152元,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 農業 黃橋鎮以農業為主,土壤肥沃,氣候溫和濕潤,水資源豐富,適合各種農作物的生長,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大豆、紅芋、玉米等。1992年以來先后開挖疏浚溝渠,使全鎮溝溝相通,渠渠相連,構成排灌一體的水利體系。增強了農業綜合抗災的能力,近年來在保證糧食生產的前提下,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高效農業,基本形成以棉花、蔬菜、黃牛、生豬、養魚為主的農業規模經濟特色,2003年糧食總產量為14738噸,農業總產值0.66億元。 鄉鎮企業 撤區并鄉以來全鎮鄉鎮企業通過內引外聯加大投入,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迅速,成效顯著,主要鄉鎮企業有竹制品廠,木制品加工廠、輪窯廠,建筑,運輸、農副產品加工等各類企業468家。其中春陽木制品加工廠系列產品遠銷上海、浙江、江蘇等省市、并已打入國際市場。鄉鎮企業的發展。解決3088人的就業問題,實現鄉鎮企業產值7186萬元元,上繳稅金286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