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十堰市各街道鄉鎮歷史沿革

十堰市各街道鄉鎮歷史沿革

據清同治九年(1870)《鄖陽志》記載,“鄖縣塘汛二十有九……城南七十里茅箭陸塘”(“塘”是當日封建統治階級為維護地方治安、傳遞公文,駐有武裝人員的機構),“茅箭陸塘”就設于現在的茅箭堂,民國初年撤銷,當時人們習慣叫“箭塘”,或簡稱“茅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屬十堰區公所管轄。

1950年設茅箭鄉政府;1958年由9個高級公社聯合成立茅箭人民公社,隸屬十堰區,同年10月改區為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十堰區更名為五星人民公社,茅箭鄉隸之;1961年6月白浪、十堰兩公社合并為十堰區,下轄各鄉改建制為人民公社,茅箭鄉政府改為茅箭公社;1969年12月成立十堰市(縣級市),茅箭公社為其所轄;1971年撤區并社,茅箭公社為十堰市8大公社之—,同年茅箭公社駐地由茅箭堂遷往顧家崗;1973年十堰市升格為省轄市(地級市);1984年撤社建區(縣級),茅箭公社更名為茅箭區(縣級),是2個城市區之一;1986年9月白浪區公所并入本區。

1994年,實行地市合并,鄖陽地區撤銷,周邊五縣全部并入十堰市地區(地級市),位于柳林路的鄖陽地區行政總署撤銷,設市政府于五堰街道六堰山,沿革至今。

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張灣境內的犟河(古稱虎尾河、西流河)流域和堵河下游兩岸就有較大規模的人類活動。

楚莊王三年(前611),楚國滅麇國,秦、楚聯合伐庸,繼滅庸國,張灣域屬楚國上庸郡。

戰國和秦朝時期,周赧王姬延三十五年(前280),秦攻楚黔中,楚獻漢北及上庸地與秦交換黔中,張灣域屬秦國及秦朝漢中郡钖縣。

漢朝時期,張灣域屬漢中郡長利縣(今鄖縣),東漢建武六年(30),省長利入钖縣,張灣域屬漢中郡钖縣。

晉朝時期,曾置微陽縣,黃龍鎮是微陽縣治所在地,張灣域屬上庸郡微陽縣。

隋唐時期,曾在堵河口置堵陽縣,張灣域屬堵陽縣。

唐貞觀元年(627),撤堵陽縣入鄖鄉縣,張灣域歸鄖鄉縣。

南宋景炎二年(蒙古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至元十四年,1277),改鄖鄉縣為鄖縣,張灣域屬鄖縣。

1922年,鄖縣設7個區,其中涉及張灣域的有6區駐黃龍、7區駐十堰。

1935年6月,鄖縣改設為4個區署,其中黃龍、十堰各為1個區。

1948年2月-3月,成立十堰區、花果區、黃龍區和茶店區,隸屬陜南區第四(兩鄖)專署鄖縣。

廢除保、甲制度,在區下設行政村。

1967年4月,二汽在十堰區紅廟公社爐子溝大隊動工興建。

1969年12月,成立十堰市,十堰區、黃龍區劃歸十堰市管轄,茶店區茅坪公社劃歸十堰區管轄。

1971年1月,十堰市撤區并社,涉及張灣域的十堰區、黃龍區及其所轄黃龍鎮和十堰、七里、紅廟、茅坪、大路、花果園、西溝、方灘、大峽、東灣、柏林11個公社同時撤銷,組建十堰、東風、花果、黃龍、大峽5個公社,歸十堰市管轄。

1980年11月,十堰市設立張灣、花果、茅箭、五堰4個副縣級街道,隸屬十堰市,其中張灣境內有張灣、花果街道。

將公社管轄的中心城區居民委員會劃歸街道管轄。

十堰市直屬的張灣街道更名為車城路街道,花果街道更名為頭堰街道,均降為正科級,增設土門街道,均劃歸張灣區管轄。

9月,境域生產大隊全部更名為行政村。

1986年9月,十堰市撤銷花果區、白浪區,花果區所轄區域和白浪區所轄東溝鄉、茅坪鄉劃歸張灣區管轄。

張灣區轄方灘、舒家、長坪、相公嶺、蔡家、大路、東溝、茅坪8個鄉和黃龍、柏林2個鎮以及頭堰、紅衛、車城路、土門4個街道。

現張灣區轄西溝、方灘2個鄉和黃龍、柏林兩個鎮以及車城路、漢江路、紅衛、花果四個街道。

夏時為豫州之西域。

商時,武王伐紂,聯合庸、盧、濮、蜀、羌、髳、微、彭等諸國。

鄖縣西南境內有堵河,古稱“庸水”,屬庸國轄地。

西周時期封麇子國,都于錫穴。

春秋時,楚子伐麇,至于錫穴(今五峰鄉轄地)。

后楚師滅麇國、絞國、鄖縣境地遂屬于楚。

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秦攻楚漢北地入上庸,轄地遂屬于秦。

秦統一六國后,隸屬益州漢中郡。

漢因秦制,錫穴屬益州漢中郡,于鄖縣境地置長利縣。

西漢長利有“鄖關”,與錫并屬漢中郡。

東漢建武六年(30),長利并入錫縣,仍屬漢中郡。

三國時,鄖縣屬為興郡。

魏在錫立堵陽縣(今鄖陽陳西25公里處韓家洲)。

晉太康四年(283)析錫縣復長利縣。

晉太康五年(284),改長利縣為鄖鄉縣,屬魏興郡,縣境內魏興郡鄖鄉縣屬地,屬荊州。

南朝,鄖鄉縣屬梁州魏興郡。

齊時,分魏興郡,東境屬上庸,郡北境置齊興郡,又分鄖鄉縣置齊興縣,為齊興郡治,領六縣,在縣境為齊興、鄖鄉二縣,屬梁州。

梁太清一年(547),于梁州齊興郡置興州,改齊興郡為南始平郡,后復改為齊興。

于是,興州所領在縣境為齊興郡的鄖鄉、齊興二縣。

為廣福郡所領廣福縣。

廣福當分齊興置,而鄖鄉為興州及齊興郡治所。

又置鄖州,所領郡縣無考。

西魏改梁興州為豐州。

隋廢廣福郡,改廣福縣為安福縣,與鄖鄉縣同屬豫州淅陽郡。

唐武德一年(618),置南豐州,領鄖鄉、安福、堵陽三縣。

堵陽當分鄖鄉置(在今鄖縣內),又分鄖鄉縣置長利縣(在今鄖西縣境)。

武德八年(625)廢南豐州、以鄖鄉、堵陽、安福屬均州。

唐貞觀二年(628),省堵陽、安福二縣入鄖鄉,并省長利入鄖鄉、廢均州,以鄖鄉縣屬淅州。

貞觀八年(634),廢淅州復置均州。

鄖鄉縣屬均州。

唐天寶一年(742),改均州為武當郡。

唐乾元一年(758)復為均州,隸山南東道。

宋時,鄖鄉縣仍屬均州武當郡,隸京西南路。

宋末省上津縣入鄖鄉縣。

至元十四年(1277),鄖鄉縣改稱鄖縣,屬均州。

明太祖洪武一年(1368)復置上津縣。

成化十二年(1476),于鄖陽城置鄖陽府,轄鄖陽、襄陽、安陸、荊州、漢中、南陽、西安七府。

又分鄖縣南門保置鄖西縣(即唐時長利縣故地)。

于是,鄖縣疆域與其他5縣合為鄖陽府治,屬湖廣布政使司。

清朝康熙三年(1664),分湖廣布政使司為湖北布政使司等,鄖縣屬湖北布政使司。

同年,裁革鄖陽巡撫。

康熙十五年(1676)復置鄖陽巡撫,至清朝康熙十九年(1680),鄖陽巡撫裁撤。

宣統三年(1911)九月,鄖陽后隊隊長響應武昌首義、畫押反正,縣域清政權覆滅。

1912年2月,鄖陽府廢,鄖縣直隸屬于省;1913年鄖縣隸屬湖北省鄂西道;1914年,鄂西道改名襄陽道。

1927年,襄陽道撤,鄖縣直隸屬于省。

1932年,鄖縣屬湖北第十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34年,改屬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7年12月3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鄖縣城,民國政府在鄖縣施政結束。

1948年1月,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鄖縣人民民主政府,隸屬豫陜鄂第四專員公署。

6月,陜南政府主任公署在鄖縣縣城成立,鄖縣屬陜南行政主任公署第四專署。

1949年1月,第四專署更名為兩鄖專員公署,鄖縣屬陜南兩鄖專署;11月,陜南人民行政公署移駐漢中南鄭市。

1950年,兩鄖專署更名為鄖陽專員公署,鄖縣屬湖北省鄖陽專員公署。

1952年12月,鄖陽專員公署、襄陽專員公署合并為襄陽專員公署,鄖縣屬襄陽專員公署所轄。

1965年7月19日國務院批準,恢復鄖陽專區,鄖縣屬鄖陽專員公署。

1966年5月至1978年10月,鄖縣屬鄖陽地區革命委員會、鄖陽地區行政公署。

1994年9月29日,《國務院關于同意湖北省鄖陽地區、十堰市合并實行市領導縣體制的批復》國函〔1994〕98號,撤銷鄖陽地區,與十堰市實行地、市合并,鄖縣隸屬十堰市。

2014年9月9日,《國務院關于同意湖北省調整十堰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國函〔2014〕118號,撤銷鄖縣,設立十堰市鄖陽區,以原鄖縣的行政區域為鄖陽區的行政區域,鄖陽區人民政府駐城關鎮金沙路1號,屬十堰市管轄。

鄖西古為梁、雍州之域。

西周、春秋為麇、絞之地,戰國屬楚。

秦為漢中郡的錫縣。

漢于境內增置長利縣,與錫縣同屬漢中郡;東漢時省長利入錫縣。

三國魏時于境西甲河上游要津(即今上津地)置平陽縣,隸魏興郡。

西晉太康元年(280)改平陽為興晉,復長利與錫縣并存,仍隸魏興郡,東晉及南朝劉宋時未變。

梁置上津縣。

隋義寧二年(618)復置長利縣。

唐貞觀元年(627)以上津屬商州,隸山南西道,省長利入鄖鄉、省錫縣入豐利,隸山南東道。

759年上津、鄖鄉俱隸山南東道。

五代鄖西東部屬鄖鄉,隸均州。

西北為上津縣,隸商州。

西南為洧陽,隸金州。

北宋以錫義山之西為上津縣,隸商州,屬永興軍路,以東為鄖鄉縣,隸西南路。

南宋紹興十三年劃上津歸金州,屬利州路。

元初上津隸興元路之金州。

后省上津縣為上津鎮,隸商州。

宋至元十四年(1277)改鄖鄉為鄖縣,隸襄陽路的均州。

明洪武八年(1375)復置上津縣,屬襄陽府;成化十二年(1476)分鄖縣的武陽五里、上津的津陽四里置鄖西縣。

以位于鄖關以西得名鄖西,而鄖關以南為鄖陽。

同時設鄖陽府,鄖西隸鄖陽府。

清順治十六年(1659)省上津縣入鄖西縣,屬鄖陽府。

1912年鄖西屬襄陽道。

全縣分為城關、土門、上津、大壩、羊尾、夾河、觀音、河夾、安家九個區。

1932年隸湖北省第十一行政區督察區。

1936年隸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區。

1947年11月16日鄖西縣城解放,是湖北省解放最早的縣,設鄖西縣民主政府。

縣境劃為三縣轄:黃云鋪以東為鄖西縣(含鄖縣五峰),金錢河流域為上關縣(含陜西山陽縣漫川關、寬坪,旬陽縣蜀河);一天門以西屬鎮安縣(含陜西原鎮安縣熨斗灘、茅坪)。

以上三縣均隸豫鄂陜(旋改鄂陜)邊區第四專區(先駐黃云,后駐土門)。

1948年6月成立陜南行署,改四專區為兩鄖專區,上述三縣屬之。

1949年5月撤銷上關縣,鎮安縣政府遷回原址,恢復原鄖西縣轄境,屬陜西省兩鄖專區。

1950年3月27日政務院批準,改隸湖北省鄖陽專區。

1952年撤銷鄖陽專區并入襄陽專區,鄖西屬之。

1965年7月19日國務院批準,恢復鄖陽專區,鄖西仍屬鄖陽專區(后改地區)。

1994年9月29日,《國務院關于同意湖北省鄖陽地區、十堰市合并實行市領導縣體制的批復》國函〔1994〕98號,鄖陽地區與十堰市合并,為十堰市所轄。

1987年,國務院確認鄖西為革命老區縣;2001年,被列入國家新一輪扶貧開發重點縣。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始皇統一中國,分天下為36郡,庸地復置上庸縣,改隸漢中郡,屬梁州。

西魏廢帝元年(552),改安城為竹山。

北周時,改上庸縣為孔陽縣。

文帝開皇十八年(598),改孔陽縣為上庸縣,改羅州為房州,領上庸、竹山、光遷、永清4縣。

隋煬帝大業元年(605),改房州為房陵郡,治竹山。

唐初沿隋制。

唐太宗貞觀十年(636),廢遷州,置房州,治竹山,領房陵、竹山、永清、上庸4縣,屬山南東道。

玄宗天寶元年(742),改房州為房陵郡。

肅宗乾元元年(758),復房州,竹山屬之。

五代時,上庸、竹山仍屬房州。

宋初沿舊制。

北宋太宗雍熙三年(986),省上庸入竹山,仍隸房州。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置金、均、房州鎮撫使,屬利州路。

宗紹興五年(1135),隸襄陽路。

紹興七年(1137),改隸京西南路。

紹興十年(1141),置金、房、達、開安撫使,改屬利州路,房州領房縣、竹山2縣。

元沿宋制。

順帝至正二年(1342),省房陵入房州,竹山仍隸房州,屬襄陽路。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改襄陽為府,領竹山、房縣、上津、鄖縣等縣。

明洪武七年(1374),省竹山入房縣,屬湖廣布政使司襄陽府。

洪武十三年(1380),復置竹山縣,仍屬襄陽府。

憲宗成化十二年(1476),設鄖陽府,竹山屬之,同時割竹山縣西尹店社置竹溪縣。

清沿明制。

圣祖康熙三年(1664),鄖陽府屬湖北布政使司,領鄖縣、鄖西、竹山、竹溪、房縣、保康6縣。

宣宗道光元年(1821),割竹山、竹溪、房縣之南鄉置白河廳(柳林白河口)。

穆宗同治三年(1864)裁白河廳,復原制。

1928年全縣始設區、鄉建置,全縣設10個區,180個鄉。

1932年,實行保甲制度,全縣下設9個區,107年聯保,401個保,3957個甲。

1934年—1937年,全縣并區,由9個區并為4個區。

1941年,裁區建鄉,由4個區并為2個區,區公所分設保豐、官渡街。

24個聯保改為1個鎮17個鄉。

縣政府直轄城關鎮、田家鄉等7鄉(鎮);保豐區轄麻家渡等8鄉;官渡區轄峪口鄉等3鄉。

1947年4,全縣分設1個鎮、8個區、11個鄉,下轄224個保。

1949年1月,竹山縣城解放,隸屬陜西省兩鄖專區。

2月,組建東(文峰)、南(田家)、西(溢水)、北(滄浪)、中(城關)5個區,區下行政區劃沿舊制。

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廢除民國時期的保甲制,實行區、鄉、村建制。

全縣共設8個區,1個辦事處。

即城關區、溢水區、保豐區、永勝區、滄浪區、文峰區、田家區、官渡區、柳林辦事處(1950年6月改為區)。

下轄197個鄉,224個村。

1950年3月27日政務院批準,竹山縣改屬湖北省鄖陽專區。

1952年,撤銷鄖陽專區,竹山縣劃歸襄陽專區。

1952年9月,全縣改為1鎮12區,區以序數命名。

即城關鎮、一區(城郊)、二區(溢水)、三區(保豐)、四區(擂鼓)、五區(大廟)、六區(永勝)、七區(茅塔)、八區(滄浪)、九區(文峰)、十區(田家)、十一區(官渡)、十二區(柳林)。

區下設197個鄉,3個區轄小鎮。

1956年1月,改序數區為地名區。

同年5月,全縣由1鎮12區合并為9個區,鄉建置由個改建為93個,另設2個鄉級鎮。

1958年11月,建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全縣由1鎮9區改為12個人民公社,轄94年管理區,930個生產隊,3483個生產小隊。

1961年4月,恢復區建制,12個人民公社改為1鎮11區,即城關鎮和城郊、溢水、保豐、秦古、得勝、茅塔、滄浪、文峰、官渡、田家、柳林區,下轄95個人民公社,5個街道居委會,608個生產大隊,2887個生產隊。

1965年7月19日國務院批準,恢復鄖陽專區,竹山縣隸屬鄖陽專區。

1966—1967年,“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運動興起,大搞破“四舊”、立“四新”,凡帶有“舊事物”性質的名稱,都在破除之列,全縣有5個區更名。

為了方便工作,1968年開始,先后將更改的區社名稱恢復原名。

1970年,鄖陽專區更名為鄖陽地區,竹山縣隸屬鄖陽地區。

1975年撤區并社時,將原來的區、鎮組成24個社、1鎮1礦,社為:潘口、溢水、太平、永紅、黃栗、保豐、擂鼓、秦古、竹坪、大廟、得勝、三臺、茅塔、雙臺、樓臺、滄浪、文峰、深河、田家、略口、官渡、蒲溪、柳林、洪坪。

鎮為:城關。

礦為:文峪硫鐵礦。

1980年3月撤銷文峪硫鐵礦。

1980年將太平、永紅兩個公社分別更名為麻家渡公社、牌樓公社。

1981年2月將浦溪公社與官渡公社合并。

1984年6月,撤社建區,恢復鄉政權。

全縣設11個區(城郊、溢水、擂鼓、秦古、得勝、茅塔、滄浪、文峰、田家、官渡、柳林),2個縣轄鎮(城關、保豐),7個區轄鎮(溢水、麻家渡、擂鼓、秦古、得勝鋪、田家壩、官渡),85個鄉(小漩、蘆葦、青竹、霍山、三臺、田灣、潘口、東川、金壺、松樹、白龍、雙桂、茶園、墩梓、牌樓、龍興、雙河、黃栗、紅衛、雙豐、新茶、護駕、鼓鑼、紅巖、桂花、水田、大溪、獨山、尖山、武家、寬坪、竹坪、店坪、龍鳳、金花、桂坪、大廟、全勝、花竹、廟埡、文峪、八道、復興、桃園、花園、吉陽、水坪、茅塔、羅家、左吉、雙臺、樓臺、擋魚、興旺、官坪、公安、治安、傅家、東欽、太河、長坪、天坪、茅壩、深河、兩道、花櫟、兩河、金銀、九華、峪口、吉魚、三吉、新街、梁家、自然、百里、莆溪、大坪、白河、龍潭、公祖、屏峰、洪坪、民主、墨池)。

全縣有484個村,7個居民委員會,3288個生產隊。

1987年9月,撤區并鄉,撤銷區(鎮)建制,將小鄉(鎮)合并為大鄉(鎮)。

全縣劃分為15個鄉(潘口、竹坪、牌樓、黃栗、大廟、雙臺三臺、滄浪、樓臺、文峰、峪口、梁家、深河、柳林、洪坪),10個鎮(城關、溢水、麻家渡、寶豐、擂鼓、秦古、得勝、茅塔、田家壩、官渡)。

下轄16個居民委員會,63個居民小組,501個村,3273個村民小組。

1994年9月29日,《國務院關于同意湖北省鄖陽地區、十堰市合并實行市領導縣體制的批復》國函〔1994〕98號,撤銷鄖陽地區,與十堰市實行地、市合并,將原鄖陽地區的竹山縣劃歸十堰市管轄。

2001年4月,調整部分鄉鎮行政區劃時,撤銷牌樓鄉并麻家渡鎮,撤銷黃栗鄉并寶豐鎮,撤銷峪口鄉并上庸鎮,撤銷梁家鄉并官渡鎮,撤銷茅塔鎮并雙臺鄉,撤銷三臺鄉并潘口鄉,撤銷洪坪鄉并柳林鄉,撤銷滄浪鄉并樓臺鄉。

全縣25個鄉(鎮)合并為9鎮(城關、溢水、麻家渡、寶豐、擂古、秦古、得勝、上庸、官渡)、8鄉(潘口、竹坪、大廟、雙臺、樓臺、文峰、深河、柳林),下轄256個村(居)民委員會,1470個村民小組。

2009年12月,將田家壩鎮更名為上庸鎮。

截止2014年末全縣下轄243個村(居)民委員會。

竹溪縣,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順五帝時期地域為三苗族的西北領地,夏商時期為庸國地,周武王伐紂,庸人從焉。

《尚書·牧誓》:“逖矣,西土之人……庸、蜀、羌、微、盧、彭、濮人。

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

西周地域屬庸國,春秋前期地屬庸國,春秋后期屬楚,楚滅庸后在庸邑設上庸縣,今竹溪縣地屬上庸。

《左傳·文公十六年》(前611):“楚大饑,……庸人率群蠻以叛楚。

麋人率百濮聚于選,將劃楚。

……秦人、巴人從楚師。

群蠻從楚子盟,遂滅庸。”戰國屬楚之武陵縣。

戰國末屬秦。

武陵縣《漢書·地理志》:“漢中郡,秦置,屬益州。

縣十二:……武陵”。

《史記·六國年表》記載:“秦惠公十三年(前387),蜀取我(秦)南鄭”。

《史記·楚世家》記載:楚肅王四年(前377),蜀伐我(楚),取茲方。

“茲方”指楚之漢中、上庸一帶。

秦屬漢中郡轄之武陵縣。

西漢高祖五年(前202)置武陵縣,屬漢中郡。

東漢末年廢縣,為上庸郡地。

三國時屬魏,復置武陵縣。

南朝齊析置新豐縣,南朝梁再廢武陵縣,北朝西魏改新豐為上庸。

唐武德元年(618)復置武陵縣,屬房陵郡。

貞觀十年(636)撤武陵入上庸,仍屬房陵郡。

宋開寶元年(968)省上庸入竹山。

明成化十二年(1476),分竹山縣尹店社置竹溪縣,屬鄖陽府。

縣以竹溪河命名。

竹溪河因早年河流兩岸多是竹林而得名。

清沿舊制。

1914年屬襄陽道,1932年屬第十一行政督察區,1936年屬第八行政督察區。

1949年,竹溪縣屬陜西省兩鄖專區。

1950年3月27日政務院批準,竹溪縣劃歸湖北省鄖陽專區。

1952年屬襄陽專區。

1965年7月19日國務院批準,恢復鄖陽專區,竹溪縣改屬鄖陽專區。

1970年屬鄖陽地區。

1994年9月29日,《國務院關于同意湖北省鄖陽地區、十堰市合并實行市領導縣體制的批復》國函〔1994〕98號,撤銷鄖陽地區,與十堰市實行地、市合并,將原鄖陽地區的竹溪縣劃歸十堰市管轄。

1996年,竹溪縣轄6個鎮、14個鄉:城關鎮、中峰鎮、蔣家堰鎮、水坪鎮、泉溪鎮、豐溪鎮、龍壩鄉、洛河鄉、豐壩鄉、馬家河鄉、新洲鄉、兵營鄉、匯灣鄉、鄂坪鄉、天寶鄉、龍灘鄉、瓦滄鄉、桃源鄉、向壩鄉、雙橋鄉。

縣政府駐城關鎮。

2000年竹溪縣轄7個鎮、13個鄉:城關鎮、、蔣家堰鎮、、中峰鎮、水坪鎮、縣河鎮、泉溪鎮、豐溪鎮、龍壩鄉、洛河鄉、,鄂坪鄉、匯灣鄉、龍灘鄉、天寶鄉、兵營鄉、新洲鄉、馬家河鄉、瓦滄鄉、桃源鄉、向壩鄉、雙橋鄉。

2004年末,竹溪縣轄城關、蔣家堰、中峰、水坪、縣河、泉溪、豐溪7個鎮和龍壩、新洲、兵營、鄂坪、匯灣、天寶、桃源、向壩8個鄉,13個居委會(注:此為湖北地名網數據;2004年湖北省民政廳公布數據是4個居委會)、295個村委會。

2005年末,竹溪縣轄7個鎮、8個鄉。

共有4個居委會、293個村委會。

2010年,撤銷龍壩鄉,設立龍壩鎮(鄂民政發[2010]30號7月)(十民政發[2010]97號)(溪政辦發[2010]101號8月)。

2013年,撤銷兵營鄉,設立兵營鎮(鄂民政發[2013]67號);撤銷匯灣鄉,設立匯灣鎮(鄂民政發[2013]70號)。

調整后,全縣轄11個鎮、4個鄉:城關鎮、蔣家堰鎮、中峰鎮、水坪鎮、縣河鎮、泉溪鎮、豐溪鎮、龍壩鎮、兵營鎮、匯灣鎮、新洲鎮、鄂坪鄉、天寶鄉、桃源鄉、向壩鄉。

原始社會末期屬三苗部族區域,約4200年前,堯子丹朱避舜,從丹水沿漢江遷徙于此,堯封此地為房,屬虞舜部落聯盟的部落方國。

公元前13世紀初,殷商武丁伐彭,彭氏部落族群一部遷入,在房邑建彭國。

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分封彭于中原,彭遷出,乃稱房(邑)。

周宣王時期(前827-782)為周太師尹吉甫食邑地,后屬麇庸二國之地。

公元前616年,楚子滅麇,在防渚設立房陵縣。

始皇26年(前221),秦始皇統一中原,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房陵屬漢中郡,漢襲秦制。

東漢末,屬益州漢中郡,統一地名用字為房陵(原寫作“防”“房”不一)。

魏黃初元年(220),隸屬新城郡,郡治所房陵,建安二十年(215),境西北增設安富縣(今姚坪鄉境),境東增設昌魏縣(今尹吉甫境),境西增設上粉縣(今軍店、化龍境)。

轄:房陵、上粉、昌魏、沶鄉、夷陵、秭歸六縣。

西晉時新城郡轄房陵、昌魏二縣。

南朝(宋)屬梁州,縣境南野人谷境置閬陽縣。

南朝(齊479),改屬南新城郡,郡治房陵,轄:房陵、昌魏、閬陽三縣。

南朝(梁502),屬岐州(南新城郡更名)。

治房陵,轄房陵、昌魏二縣。

北朝魏廢帝二年(553),置光遷國與新城郡并置,治房陵。

(北周)武帝三年(563),廢光遷國為遷州,與新城郡并置,治所房陵。

改境西上粉縣為光遷縣,改房陵境東昌魏縣為大洪縣。

隋大業二年(606),改光遷郡復為房陵郡,郡治所復置房陵縣,唐武德元年(618),境西光遷縣并入房陵縣。

唐武德五年(623),撤房陵郡,以房陵簡稱置房州,州治竹山。

唐貞觀十年(636)移州治所房陵,轄房陵、永清、上庸、竹山四縣。

宋開寶中968年,廢上庸、永清二縣。

宋雍熙三年,新置保康軍,治房陵,州、軍并置,襄陽路所轄。

元裁撤軍的建制,房州轄房陵、竹山二縣。

明至正二年(1342),房陵縣并入房州,轄竹山縣。

明洪武十年(1377),竹山縣并入房州,降房州為縣,始稱房縣。

隸屬湖廣布政司襄陽府。

明成化十二年(1476)改屬鄖陽府。

明孝宗弘治五年(1492),析縣東修文,宜陽二里置保康縣,1912年屬襄陽道;1931年隸湖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區;同年夏,賀龍,鄧中夏、柳直旬率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主力轉戰房縣,開辟了以房縣為中心的鄂西北蘇區,成立了房縣蘇維埃政府;1936年改隸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區;1946年7月,王樹聲、羅厚福率中原新四軍五突圍部隊轉戰房縣,在房縣中壩成立了鄂西北軍區,鄂西北行政公署和房縣人民政府,開創了以房縣武當山地區為中心的鄂西北根據地;1949年元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陳謝兵團四縱十二旅和陜南軍區部隊,發房竹戰役,解放房縣,成立了房縣人民民主政府,屬陜西省兩鄖專區;1950年4月陜西省兩鄖專區劃歸湖北管轄,改屬湖北省鄖陽行政專員公署。

房縣隸之;1952年鄖陽行政專員公署撤銷,劃歸襄陽行政專員公署管轄。

房縣隸之;1956年襄鄖分離,復設鄖陽專署,房縣仍隸屬鄖陽地區;1970年經國務院批準,房縣南部大部分地區(現神農架林區面積4/3)劃入新成立的神農架林區,成為現今神農架的主要部分;1994年9月29日,《國務院關于同意湖北省鄖陽地區、十堰市合并實行市領導縣體制的批復》國函〔1994〕98號,撤銷鄖陽地區,與十堰市實行地、市合并,將原鄖陽地區房縣劃歸十堰市管轄。

丹江口市歷史悠久,至今已有近3000年的歷史,夏,商,西周為豫州所轄。

春秋戰國史稱均陵,秦滅楚國置武當縣,漢承秦制,隋唐首稱均州,后歷經武當郡,武當軍節度,武當縣。

明洪武2年,廢武當縣入均州。

宋、元、明、清歷代皆為重鎮,1911年改州為縣,為均縣。

1931年5月至8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軍長賀龍在均縣的浪河,鹽池河,官山等地建立了縣蘇維埃政府和區蘇維埃政府。

1936年湖北省改劃均縣歸第八行政督察區。

1948年3月21日,均縣城解放。

4月成立均縣民主縣政府,先后建立了9個以數字命名的區和城關區,設立區民主政府。

1949年10月,均縣民主縣政府改稱均縣人民政府,隸屬陜南行署兩鄖專區。

同時各區民主政府更名為區人民政府。

1950年3月27日政務院批準,均縣劃歸湖北省鄖陽專區。

1952年屬襄陽專區。

1957年5月涼水河區所轄的沙陀營鄉交光化縣管轄,易名丹江鄉。

1958年9月1日,丹江口大壩開工建設。

1959年,縣城開始由均州古城遷至現在的丹江口左岸沙陀營。

1960年11月17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均縣,其行政區域并入光化縣。

1962年6月1日國務院批準,恢復均縣,以原均縣并入光化縣的行政區域為其行政區域,屬襄陽專區。

1965年7月19日國務院批準,恢復鄖陽專區,均縣改屬鄖陽專區。

1967年,丹江口大壩下閘蓄水形成丹江口水庫,千年均州古城以及從古城到武當山腳下規模龐大的古建筑群沉入江底。

1970年屬鄖陽地區。

1983年8月19日,《國務院關于湖北省地市行政體制改革方案的批復》國函〔1983〕字164號,撤銷均縣,設立丹江口市,屬湖北省省轄市,由鄖陽地區代管。

1994年9月29日,撤銷鄖陽地區,與十堰市實行地、市合并,將原鄖陽地區的丹江口市由省直轄,由十堰市代管至今。

2003年6月,在保持丹江口市現有行政區劃不變的情況下,設立中共武當山旅游經濟特區工作委員會和武當山旅游經濟特區管理委員會,與武山風景管理局一個機構,兩塊牌子。

撤銷武當山鎮,設立武當山街道,隸屬武當山旅游經濟特區管理。

同時武當山街道作為該地法定行政區劃單位,行政區域仍屬丹江口市。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日本孕交系列视频 | 日韩欧美国产一线 | 天天看片免费在线播放 |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青青 | 亚洲一区精品自拍偷拍 | 日韩中文字母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