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建置雙橋鄉;1958年成立雙橋公社;1983年改社為鄉,為雙橋鄉;1984年撤鄉建鎮,為雙橋鎮,名稱沿用至今。 |
1950年置澗溝鄉,1961年成立澗溝人民公社,1969年并入菱角公社,1972年恢復澗溝公社,1983年改名三十鋪公社,同年8月更名為澗溝公社,同年改社為鄉,為澗溝鄉,1991年撤區并鄉,菱角鄉并入澗溝鄉,1996年改鄉為鎮,為澗溝鎮,名稱沿用至今。 |
1964年名為十字路公社,1969年并入正陽人民公社,1970年由原正陽人民公社的劉帝、合廟、瓦房、魏廟、薛湖、花圩、五里、馬圩、十字路大隊,菱角公社的豐莊、康圩、吳圩、曹洼大隊組成十字路公社。 1972年9月更名為豐莊公社,1983年改社為鄉,1996年鄉改鎮,為豐莊鎮至今。 |
正陽關于1949年解放,1950年3月成立正陽市,隸屬于六安專區,同年6月撤市為區。 1953年改置正陽鎮,1954年復設正陽區,1961年成立正陽人民公社,1963年復鎮建制。 1969年將十字路、建設兩公社和枸杞公社楊圩大隊并入正陽鎮,成立正陽人民公社。 1970年又劃出十字路、建設公社和枸杞公社楊圩大隊,改社為鎮。 1992年撤區并鄉,枸杞鄉并入建設鄉,2004年9月建設鄉并入正陽鎮,更名為正陽關鎮。 |
1953年建置迎河鎮;1958年劃屬迎河公社;1965年恢復迎河鎮建制;1969年與迎河、大店兩個公社合并成立迎河公社;1972年劃出,成立迎河鎮建制,名稱沿用至今。 |
據史料記載,以前板橋沒有行政機構,到1949年2月成立板橋鎮,隸屬迎河區管轄,后規劃蘇王區領導,至1953年4月成立板橋鎮;1955年12月撤銷板橋鎮成立清真鄉,板橋歸屬清真鄉;1958年9月成立板橋公社;1960年并入枸杞公社;1961年復屬板橋公社;1983年改社為鄉;1984年2月公社改為板橋鎮。 |
1949年置戈店鄉;1961年成立戈店公社;1983年公社改鄉,為戈店鄉;1992年與蘇王鄉合并,成立安豐塘鄉;2000年安豐塘鄉改為安豐塘鎮至今。 |
1949年置堰口鄉,1958年成立堰口公社,1983年公社改鄉。 1984年鄉改鎮。 1992年撤區并鄉,所有區直單位和青蓮鄉13個村并入堰口鎮。 2004年,并鄉并村,撤去開荒鄉,開荒鄉的江黃片11個村并入堰口鎮。 |
1949年建置保義鄉;1958年成立保義公社;1961年并入安豐公社;1961年恢復保義公社;1983年公社改鄉,為保義鄉;1984年改為保義鎮,名稱沿用至今。 |
隱賢建制始置于1953年2月,1958年12月公社化時劃歸隱賢公社,1965年4月從隱賢公社分出再置隱賢鎮。 1969年4月與隱賢公社的花園、小橋、隱北、郭園四個大隊,太平公社的包公、土城、太平、新安四個大隊合并成立紅旗公社,1972年1月恢復隱賢鎮。 隱賢鎮位于淠河上游東岸,時順河而建千年古鎮,古鎮原址在現在隱賢老街。 |
1949年置鄉,1958年成立石集公社,1960年撤區并社時并入安豐公社,1961年恢復石集公社,1969年與荊塘公社、立新公社合并成立安豐公社,1972年劃出荊塘公社,原石集公社沿用安豐公社名稱,1983年改公社為鄉,1984年改安豐鄉為石集鎮;1996年3月石集鎮更名為安豐鎮,至今。 |
清朝屬保義鄉七里眾興集;民國屬七區眾興鄉;1949年10月置眾興鄉;1958年12月劃歸愛國公社;1961年4月成立眾興公社;1983年4月改社為鄉,為眾興鄉;1984年1月撤鄉設鎮,為眾興鎮。 |
1949年置茶庵鄉;1958年劃歸三覺公社;1961年成立茶庵公社;1969年改名為勝利公社;1972年復名茶庵公社;1983年,公社改鄉,為茶庵鄉;1998年9月撤鄉改鎮,為茶庵鎮,名稱沿用至今。 |
1949年建置三覺鄉;1953年建置三覺鎮;1956年撤銷;1958年成立三覺公社;1969年與謝埠、六沖兩公社合并成立長青公社,1972年恢復三覺公社建制;1983年改社為鄉,為三覺鄉;1984年撤鄉建鎮,為三覺鎮,名稱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