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改名雙溪鎮,1956年改稱城關鎮,1981年復稱雙溪鎮。 2005年撤銷雙溪鎮、水南鎮建制并置改為雙溪街道。 |
1958年屬中央林業部建甌西部林業籌備處,1964年設立建西縣,為縣人民政府駐地,1970年撤銷建西縣,并入順昌,建西劃入大歷公社,1975年恢復公社。 1977年6月設建西鎮。 2006年際會鄉撤銷并入建西鎮。 |
其建制文字記載始于明朝,屬甌寧溫柔鄉高陽里管轄,清末設廳,直屬延平府。 民國初年改設為建甌縣縣佐,1929年改為建甌縣第八區。 1938年劃歸順昌管轄。 建國后,全縣劃分5個區,第二區駐洋口,1959年1月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7月成立鎮人民政府。 |
自“三國”東吳永安三年260年至北宋熙寧三年(1070年),屬劍浦縣(今南平)的交溪鄉,長興四年至明、清屬順昌縣交溪鄉。 民國屬順昌縣地域的第一區。 1951—1955年元坑為順昌四區,1956年改名福秀區,1958年撤區改為元坑鄉。 1958年10月成立順昌人民公社,元坑為福秀分社,1959年撤銷順昌人民公社,元坑為紅旗人民公社,轄3個管理區(即:元坑、鄭坊、謨武)。 1961年7月鄭坊和謨武另設公社。 1966年5月撤銷謨武公社,劃歸元坑公社管轄。 1973年5月武坊大隊劃歸大干公社管轄。 1984年10月元坑公社管理委員會改為元坑鄉人民政府。 1992年8月撤鄉建鎮。 |
民國時,屬大干鎮,為埔全保。 1952年屬為埔上鄉屬第三區。 1959年屬大干公社管轄,為埔上管理區。 1961年從大干分出,獨立成埔上公社,1984年改為埔上鄉。 1994年撤鄉建鎮。 |
大歷,又名“洋后”,村莊建在一片陽面田后面,故稱洋后。 此地地勢平坦、開闊,四面群山環抱,形似人們日常曬東西的竹笠。 古人以此特征定名大笠,后以“歷”代之。 |
明清為大干都屬招仁鄉。 1935年屬第二區。 1940年屬區設大干鎮,1946年撤區設鎮,1949年解放后為第三區,1958年五月為大干區,1958年冬改為大干公社,1984年改大干鄉。 1994年撤鄉建鎮。 |
宋元明設巡檢司,清置縣丞蜀,1940年為仁壽鎮,1950年為第五區,1951年為仁壽區,1959年為躍進公社,1961年為仁壽公社,1970年改為仁壽公社委員會,1984年7月撤銷人民公社建制,建立仁壽鄉人民政府,1994年撤鄉建鎮。 |
原名大目墟,又名正坊墟,1911年改鄭坊。 1946年為鄭坊鄉,1952年屬第四區稱元坑鄉。 1959年屬紅旗公社稱鄭坊管理區。 1961年成立鄭坊公社。 1984年稱鄭坊鄉,2014年10月1日,撤鄉建鎮,更名鄭坊鎮。 |
明朝時屬順陽鄉,1940年洋墩改鎮,解放初屬仁壽五區管轄,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期屬仁壽(躍進)分社,1961年洋墩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改今名。 |
1949年屬建甌縣稱嵐下鄉,1959年成立嵐下公社,1964年劃入建西縣管轄,1970年撤銷建西縣,嵐下公社劃入順昌縣,1984年改今名。 |
新中國成立前屬建甌縣南雅區,新中國成立后劃屬房村區。 1956年屬房道區,1964年劃入建西縣管轄稱高陽公社,1970年建西縣撤銷劃入順昌縣,1984年改高陽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