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大壩場屬思南縣東南區,1930年,大壩場屬第七區;1936年,大壩場屬于第五區,1942年廢聯保設鄉鎮,大壩場為四維鄉,1950年大壩場為第七區,1955年7月,第七區正式命名為大壩場區。 1956年,全區調整為11個鄉,即大壩、德浩、天橋、興隆、大巖、棗桐、大興、大溪、天坪、潘溪、梧桐。 1958年,建立大壩場區大壩場社區大隊。 1982年10月31日,全縣調整為11個區、86個公社、2個鎮、8個居委會、556個大隊、4747個生產隊,大壩場區轄大壩、天橋、梧桐、德浩、興隆、大巖、青園、桐子園、大興、潘溪、天平11個公社。 1984年社改鄉,建立大壩、官寨、天橋、梧桐、德浩、興隆場、大巖、青杠園、桐梓園等9個鄉,改為大壩鄉大壩場村。 1992年2月,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思南縣進行“建鎮并鄉撤區”工作,同年10月,撤銷大壩鄉、青園鄉、桐梓園土家族苗族鄉、梧桐鄉、官寨鄉、德浩鄉,合并建立大壩場鎮。 轄原三溪鄉、楓壩鄉、雙壩鄉共22個村,轄29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大壩場村屬大壩場鎮管轄。 2007年4月,縣人民政府下達《關于撤小村并大村整合的批復》,全縣開展撤小村并大村工作,把全縣561個村合并成168個村,大壩場鎮轄大壩、筑山、龍江、桐梓園、官寨、堯上、青園、光明、紅聯、明星10個行政村,大壩場村改名為大壩村。 2010年11月16日,思南縣人民政府批準調整全縣行政區劃,同意思唐鎮等27個鄉鎮行政村(社區)調整設置為行政村489個,社區37個。 大壩場鎮由原10個行政村調整設置為22個行政村,1個社區,大壩村改名為場壩社區,屬大壩場鎮管轄。 |
1914年,大壩場屬思南縣東南區,1930年,大壩場屬第七區;1936年,大壩場屬于第五區,1942年廢聯保設鄉鎮,大壩場為四維鄉,1950年大壩場為第七區,1955年7月,第七區正式命名為大壩場區。 1956年,全區調整為11個鄉,即大壩、德浩、天橋、興隆、大巖、棗桐、大興、大溪、天坪、潘溪、梧桐。 1958年公社時代,取名桂花大隊,屬大壩場區管轄。 1982年10月31日,全縣調整為11個區、86個公社、2個鎮、8個居委會、556個大隊、4747個生產隊,大壩場區轄大壩、天橋、梧桐、德浩、興隆、大巖、青園、桐子園、大興、潘溪、天平11個公社,桂花大隊屬大壩公社。 1984年撤隊設桂花村屬大壩場區的大壩鄉管轄。 1992年2月,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思南縣進行“建鎮并鄉撤區”工作,同年10月,撤銷大壩鄉、青園鄉、桐梓園土家族苗族鄉、梧桐鄉、官寨鄉、德浩鄉,合并建立大壩場鎮。 轄原三溪鄉、楓壩鄉、雙壩鄉共22個村,轄29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桂花村屬大壩場鎮管轄。 2007年4月,縣人民政府下達《關于撤小村并大村整合的批復》,全縣開展撤小村并大村工作,把全縣561個村合并成168個村,大壩場鎮轄大壩、筑山、龍江、桐梓園、官寨、堯上、青園、光明、紅聯、明星10個行政村,其中,大壩村由桂花村、場壩村、坪山村、迎豐村、和平村合并而成。 2010年11月16日,思南縣人民政府批準調整全縣行政區劃,同意思唐鎮等27個鄉鎮行政村(社區)調整設置為行政村489個,社區37個。 大壩場鎮由原10個行政村調整設置為22個行政村,1個社區,桂花村屬大壩場鎮管轄。 |
1914年,大壩場屬思南縣東南區,1930年,大壩場屬第七區;1936年,大壩場屬于第五區,1942年廢聯保設鄉鎮,大壩場為四維鄉,1950年大壩場為第七區,1955年7月,第七區正式命名為大壩場區。 1956年,全區調整為11個鄉,即大壩、德浩、天橋、興隆、大巖、棗桐、大興、大溪、天坪、潘溪、梧桐。 1958年公社時代,取名竹山大隊,屬大興公社,1981年更名為筑山大隊。 1982年10月31日,全縣調整為11個區、86個公社、2個鎮、8個居委會、556個大隊、4747個生產隊,大壩場區轄大壩、天橋、梧桐、德浩、興隆、大巖、青園、桐子園、大興、潘溪、天平11個公社,筑山大隊屬大興公社。 1984年撤隊設筑山村屬大壩場區的官寨鄉管轄。 1992年2月,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思南縣進行“建鎮并鄉撤區”工作,同年10月,撤銷大壩鄉、青園鄉、桐梓園土家族苗族鄉、梧桐鄉、官寨鄉、德浩鄉,合并建立大壩場鎮。 轄原三溪鄉、楓壩鄉、雙壩鄉共22個村,轄29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筑山村屬大壩場鎮管轄。 2007年4月,縣人民政府下達《關于撤小村并大村整合的批復》,全縣開展撤小村并大村工作,把全縣561個村合并成168個村,大壩場鎮轄大壩、筑山、龍江、桐梓園、官寨、堯上、青園、光明、紅聯、明星10個行政村,其中,筑山村由筑山村、德豐村、花坪村合并而成。 2010年11月16日,思南縣人民政府批準調整全縣行政區劃,同意思唐鎮等27個鄉鎮行政村(社區)調整設置為行政村489個,社區37個。 大壩場鎮由原10個行政村調整設置為22個行政村,1個社區,筑山村屬大壩場鎮管轄。 |
1914年,大壩場屬思南縣東南區,1930年,大壩場屬第七區;1936年大壩場屬于第五區,1942年廢聯保設鄉鎮,大壩場為四維鄉,1950年大壩場為第七區,1955年7月,第七區正式命名為大壩場區。 1956年,全區調整為11個鄉,即大壩、德浩、天橋、興隆、大巖、棗桐、大興、大溪、天坪、潘溪、梧桐。 1958年公社時代,取名花坪大隊,屬大壩場區管轄。 1982年10月31日,全縣調整為11個區、86個公社、2個鎮、8個居委會、556個大隊、4747個生產隊,大壩場區轄大壩、天橋、梧桐、德浩、興隆、大巖、青園、桐子園、大興、潘溪、天平11個公社,花坪大隊屬大壩公社。 1984年撤隊設花坪村屬大壩場區的大壩鄉管轄。 1992年2月,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思南縣進行“建鎮并鄉撤區”工作,同年10月,撤銷大壩鄉、青園鄉、桐梓園土家族苗族鄉、梧桐鄉、官寨鄉、德浩鄉,合并建立大壩場鎮。 轄原三溪鄉、楓壩鄉、雙壩鄉共22個村,轄29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花坪村屬大壩場鎮管轄。 2007年4月,縣人民政府下達《關于撤小村并大村整合的批復》,全縣開展撤小村并大村工作,把全縣561個村合并成168個村,大壩場鎮轄大壩、筑山、龍江、桐梓園、官寨、堯上、青園、光明、紅聯、明星10個行政村,其中,筑山村由筑山村、德豐村、花坪村合并而成。 2010年11月16日,思南縣人民政府批準調整全縣行政區劃,同意思唐鎮等27個鄉鎮行政村(社區)調整設置為行政村489個,社區37個。 大壩場鎮由原10個行政村調整設置為22個行政村,1個社區,花坪村屬大壩場鎮管轄。 |
1958年公社時代,取名坪山大隊,屬大壩場區管轄。 1982年10月31日,大壩場區轄大壩、天橋、梧桐、德浩、興隆、大巖、青園、桐子園、大興、潘溪、天平11個公社,坪山大隊屬大壩公社。 1984年撤隊設坪山村屬大壩場區的大壩鄉管轄。 1992年2月,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思南縣進行“建鎮并鄉撤區”工作,同年10月,撤銷大壩鄉、青園鄉、桐梓園土家族苗族鄉、梧桐鄉、官寨鄉、德浩鄉,合并建立大壩場鎮。 轄原三溪鄉、楓壩鄉、雙壩鄉共22個村,轄29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坪山村屬大壩場鎮管轄。 2007年4月,縣人民政府下達《關于撤小村并大村整合的批復》,全縣開展撤小村并大村工作,把全縣561個村合并成168個村,大壩場鎮轄大壩、筑山、龍江、桐梓園、官寨、堯上、青園、光明、紅聯、明星10個行政村,其中,大壩村由桂花村、場壩村、坪山村、迎豐村、和平村合并而成。 2010年11月16日,思南縣人民政府批準調整全縣行政區劃,同意思唐鎮等27個鄉鎮行政村(社區)調整設置為行政村489個,社區37個。 大壩場鎮由原10個行政村調整設置為22個行政村,1個社區,坪山村屬大壩場鎮管轄。 |
1956年,成立迎豐高級社。 1958年公社時代,取名迎豐大隊。 1981年更名為迎水寺大隊。 1982年10月31日,迎水寺大隊屬大壩公社。 1984年撤隊設立迎水寺村,屬大壩場區的大壩鄉管轄。 1992年2月,迎水寺村屬大壩場鎮管轄,同年更名為迎豐村。 2007年4月,縣人民政府下達《關于撤小村并大村整合的批復》,大壩村由桂花村、場壩村、坪山村、迎豐村、和平村合并而成。 2010年11月16日,迎豐村重新分出,屬大壩場鎮管轄。 |
1914年,大壩場屬思南縣東南區,1930年,大壩場屬第七區;1936年,大壩場屬于第五區,1942年廢聯保設鄉鎮,大壩場為四維鄉,1950年大壩場為第七區,1955年7月,第七區正式命名為大壩場區。 1956年,全區調整為11個鄉,即大壩、德浩、天橋、興隆、大巖、棗桐、大興、大溪、天坪、潘溪、梧桐。 1958年公社時代,取名桐梓園大隊,屬大壩場區管轄。 1982年10月31日,全縣調整為11個區、86個公社、2個鎮、8個居委會、556個大隊、4747個生產隊,大壩場區轄大壩、天橋、梧桐、德浩、興隆、大巖、青園、桐子園、大興、潘溪、天平11個公社,桐梓園大隊屬桐梓園公社。 1984年c撤隊設桐梓園村屬大壩場區的桐梓園鄉管轄。 1992年2月,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思南縣進行“建鎮并鄉撤區”工作,同年10月,撤銷大壩鄉、青園鄉、桐梓園土家族苗族鄉、梧桐鄉、官寨鄉、德浩鄉,合并建立大壩場鎮。 轄原三溪鄉、楓壩鄉、雙壩鄉共22個村,轄29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桐梓園村屬大壩場鎮管轄。 2007年4月,縣人民政府下達《關于撤小村并大村整合的批復》,全縣開展撤小村并大村工作,把全縣561個村合并成168個村,大壩場鎮轄大壩、筑山、龍江、桐梓園、官寨、堯上、青園、光明、紅聯、明星10個行政村,其中,桐梓園村由桐梓園村、高峰村、杉木灣村合并而成。 2010年11月16日,思南縣人民政府批準調整全縣行政區劃,同意思唐鎮等27個鄉鎮行政村(社區)調整設置為行政村489個,社區37個。 大壩場鎮由原10個行政村調整設置為22個行政村,1個社區,桐梓園村屬大壩場鎮管轄。 |
1950年大壩場為第七區,1955年7月,第七區正式命名為大壩場區。 1956年,全區調整為11個鄉,即大壩、德浩、天橋、興隆、大巖、棗桐、大興、大溪、天坪、潘溪、梧桐。 1958年公社時代,取名青山大隊,屬大興公社,1981年更名為硐龍大隊。 1982年10月31日,全縣調整為11個區、86個公社、2個鎮、8個居委會、556個大隊、4747個生產隊,大壩場區轄大壩、天橋、梧桐、德浩、興隆、大巖、青園、桐子園、大興、潘溪、天平11個公社,硐龍大隊屬大興公社。 1984年撤隊設硐龍村屬大壩場區的官寨鄉管轄。 1992年2月,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思南縣進行“建鎮并鄉撤區”工作,同年10月,撤銷大壩鄉、青園鄉、桐梓園土家族苗族鄉、梧桐鄉、官寨鄉、德浩鄉,合并建立大壩場鎮。 轄原三溪鄉、楓壩鄉、雙壩鄉共22個村,轄29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硐龍村屬大壩場鎮管轄。 2007年4月,縣人民政府下達《關于撤小村并大村整合的批復》,全縣開展撤小村并大村工作,把全縣561個村合并成168個村,大壩場鎮轄大壩、筑山、龍江、桐梓園、官寨、堯上、青園、光明、紅聯、明星10個行政村,其中,官寨村由官塘壩村、硐龍村合并而成。 2010年11月16日,思南縣人民政府批準調整全縣行政區劃,同意思唐鎮等27個鄉鎮行政村(社區)調整設置為行政村489個,社區37個。 大壩場鎮由原10個行政村調整設置為22個行政村,1個社區,硐龍村屬大壩場鎮管轄。 |
1914年,大壩場屬思南縣東南區,1930年,大壩場屬第七區;1936年,大壩場屬于第五區,1942年廢聯保設鄉鎮,大壩場為四維鄉,1950年大壩場為第七區,1955年7月,第七區正式命名為大壩場區。 1956年,全區調整為11個鄉,即大壩、德浩、天橋、興隆、大巖、棗桐、大興、大溪、天坪、潘溪、梧桐。 1958年公社時代,取名窯上大隊,屬大壩場區管轄。 1982年10月31日,全縣調整為11個區、86個公社、2個鎮、8個居委會、556個大隊、4747個生產隊,大壩場區轄大壩、天橋、梧桐、德浩、興隆、大巖、青園、桐子園、大興、潘溪、天平11個公社,窯上大隊屬大興公社。 1984年撤隊設窯上村屬大壩場區的官寨鄉管轄。 1992年2月,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思南縣進行“建鎮并鄉撤區”工作,同年10月,撤銷大壩鄉、青園鄉、桐梓園土家族苗族鄉、梧桐鄉、官寨鄉、德浩鄉,合并建立大壩場鎮。 轄原三溪鄉、楓壩鄉、雙壩鄉共22個村,轄29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窯上村屬大壩場鎮管轄,后更名為堯上村。 2007年4月,縣人民政府下達《關于撤小村并大村整合的批復》,全縣開展撤小村并大村工作,把全縣561個村合并成168個村,大壩場鎮轄大壩、筑山、龍江、桐梓園、官寨、堯上、青園、光明、紅聯、明星10個行政村,其中,堯上村由齊心村、堯上村、天堂村、星火村合并而成。 2010年11月16日,思南縣人民政府批準調整全縣行政區劃,同意思唐鎮等27個鄉鎮行政村(社區)調整設置為行政村489個,社區37個。 大壩場鎮由原10個行政村調整設置為22個行政村,1個社區,堯上村屬大壩場鎮管轄。 |
1914年,大壩場屬思南縣東南區,1930年,大壩場屬第七區;1936年,大壩場屬于第五區,1942年廢聯保設鄉鎮,大壩場為四維鄉,1950年大壩場為第七區,1955年7月,第七區正式命名為大壩場區。 1956年,全區調整為11個鄉,即大壩、德浩、天橋、興隆、大巖、棗桐、大興、大溪、天坪、潘溪、梧桐。 1958年公社時代,取名東風大隊,屬大壩場區管轄。 1982年10月31日,全縣調整為11個區、86個公社、2個鎮、8個居委會、556個大隊、4747個生產隊,大壩場區轄大壩、天橋、梧桐、德浩、興隆、大巖、青園、桐子園、大興、潘溪、天平11個公社,東風大隊更名為三角莊大隊,屬青園公社。 1984年撤隊設三角莊村屬大壩場區的青杠園鄉管轄。 1992年2月,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思南縣進行“建鎮并鄉撤區”工作,同年10月,撤銷大壩鄉、青園鄉、桐梓園土家族苗族鄉、梧桐鄉、官寨鄉、德浩鄉,合并建立大壩場鎮。 轄原三溪鄉、楓壩鄉、雙壩鄉共22個村,轄29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三角莊村屬大壩場鎮管轄。 2007年4月,縣人民政府下達《關于撤小村并大村整合的批復》,全縣開展撤小村并大村工作,把全縣561個村合并成168個村,大壩場鎮轄大壩、筑山、龍江、桐梓園、官寨、堯上、青園、光明、紅聯、明星10個行政村,其中,青杠園村由野毛溪村、青園村、山角莊村合并而成。 2010年11月16日,思南縣人民政府批準調整全縣行政區劃,同意思唐鎮等27個鄉鎮行政村(社區)調整設置為行政村489個,社區37個。 大壩場鎮由原10個行政村調整設置為22個行政村,1個社區,三角莊村屬大壩場鎮管轄。 |
1914年,大壩場屬思南縣東南區,1930年,大壩場屬第七區;1936年,大壩場屬于第五區,1942年廢聯保設鄉鎮,大壩場為四維鄉,1950年大壩場為第七區,1955年7月,第七區正式命名為大壩場區。 1956年,全區調整為11個鄉,即大壩、德浩、天橋、興隆、大巖、棗桐、大興、大溪、天坪、潘溪、梧桐。 1958年公社時代,取名青杠園大隊,屬大壩場區管轄。 1982年10月31日,全縣調整為11個區、86個公社、2個鎮、8個居委會、556個大隊、4747個生產隊,大壩場區轄大壩、天橋、梧桐、德浩、興隆、大巖、青園、桐子園、大興、潘溪、天平11個公社,青杠園大隊屬青園公社。 1984年撤隊設青杠園村屬大壩場區的青杠園鄉管轄。 1992年2月,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思南縣進行“建鎮并鄉撤區”工作,同年10月,撤銷大壩鄉、青園鄉、桐梓園土家族苗族鄉、梧桐鄉、官寨鄉、德浩鄉,合并建立大壩場鎮。 轄原三溪鄉、楓壩鄉、雙壩鄉共22個村,轄29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青杠園村屬大壩場鎮管轄。 2007年4月,縣人民政府下達《關于撤小村并大村整合的批復》,全縣開展撤小村并大村工作,把全縣561個村合并成168個村,大壩場鎮轄大壩、筑山、龍江、桐梓園、官寨、堯上、青園、光明、紅聯、明星10個行政村,其中,青杠園村由野毛溪村、青園村、山角莊村合并而成。 2010年11月16日,思南縣人民政府批準調整全縣行政區劃,同意思唐鎮等27個鄉鎮行政村(社區)調整設置為行政村489個,社區37個。 大壩場鎮由原10個行政村調整設置為22個行政村,1個社區,青杠園村屬大壩場鎮管轄。 |
1914年,大壩場屬思南縣東南區,1930年,大壩場屬第七區;1936年,大壩場屬于第五區,1942年廢聯保設鄉鎮,大壩場為四維鄉,1950年大壩場為第七區,1955年7月,第七區正式命名為大壩場區。 1956年,全區調整為11個鄉,即大壩、德浩、天橋、興隆、大巖、棗桐、大興、大溪、天坪、潘溪、梧桐。 1958年公社時代,取名坪興大隊,屬大壩場區管轄。 1982年10月31日,全縣調整為11個區、86個公社、2個鎮、8個居委會、556個大隊、4747個生產隊,大壩場區轄大壩、天橋、梧桐、德浩、興隆、大巖、青園、桐子園、大興、潘溪、天平11個公社,坪興大隊屬青園公社。 1984年撤隊設坪興村屬大壩場區的青杠園鄉管轄。 1992年2月,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思南縣進行“建鎮并鄉撤區”工作,同年10月,撤銷大壩鄉、青園鄉、桐梓園土家族苗族鄉、梧桐鄉、官寨鄉、德浩鄉,合并建立大壩場鎮。 轄原三溪鄉、楓壩鄉、雙壩鄉共22個村,轄29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坪興村改為坪星村,屬大壩場鎮管轄。 2007年4月,縣人民政府下達《關于撤小村并大村整合的批復》,全縣開展撤小村并大村工作,把全縣561個村合并成168個村,大壩場鎮轄大壩、筑山、龍江、桐梓園、官寨、堯上、青園、光明、紅聯、明星10個行政村,其中,光明村由棗樹坪村、坪星村合并而成。 2010年11月16日,思南縣人民政府批準調整全縣行政區劃,同意思唐鎮等27個鄉鎮行政村(社區)調整設置為行政村489個,社區37個。 大壩場鎮由原10個行政村調整設置為22個行政村,1個社區,坪星村屬大壩場鎮管轄。 |
1914年,大壩場屬思南縣東南區,1930年,大壩場屬第七區;1936年,大壩場屬于第五區,1942年廢聯保設鄉鎮,大壩場為四維鄉,1950年大壩場為第七區,1955年7月,第七區正式命名為大壩場區。 1956年,全區調整為11個鄉,即大壩、德浩、天橋、興隆、大巖、棗桐、大興、大溪、天坪、潘溪、梧桐。 1958年公社時代,取名光明大隊,屬大壩場區管轄。 1982年10月31日,全縣調整為11個區、86個公社、2個鎮、8個居委會、556個大隊、4747個生產隊,大壩場區轄大壩、天橋、梧桐、德浩、興隆、大巖、青園、桐子園、大興、潘溪、天平11個公社,光明大隊更名為棗樹坪大隊,屬青園公社。 1984年撤隊設棗坪村屬大壩場區的青杠園鄉管轄。 1992年2月,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思南縣進行“建鎮并鄉撤區”工作,同年10月,撤銷大壩鄉、青園鄉、桐梓園土家族苗族鄉、梧桐鄉、官寨鄉、德浩鄉,合并建立大壩場鎮。 轄原三溪鄉、楓壩鄉、雙壩鄉共22個村,轄29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棗坪村屬大壩場鎮管轄。 2007年4月,縣人民政府下達《關于撤小村并大村整合的批復》,全縣開展撤小村并大村工作,把全縣561個村合并成168個村,大壩場鎮轄大壩、筑山、龍江、桐梓園、官寨、堯上、青園、光明、紅聯、明星10個行政村,其中,光明村由棗坪村、坪星村合并而成。 2010年11月16日,思南縣人民政府批準調整全縣行政區劃,同意思唐鎮等27個鄉鎮行政村(社區)調整設置為行政村489個,社區37個。 大壩場鎮由原10個行政村調整設置為22個行政村,1個社區,棗坪村屬大壩場鎮管轄。 |
1914年,大壩場屬思南縣東南區,1930年,大壩場屬第七區;1936年,大壩場屬于第五區,1942年廢聯保設鄉鎮,大壩場為四維鄉,1950年大壩場為第七區,1955年7月,第七區正式命名為大壩場區。 1956年,全區調整為11個鄉,即大壩、德浩、天橋、興隆、大巖、棗桐、大興、大溪、天坪、潘溪、梧桐。 1958年公社時代,取名猴子圈大隊,屬大壩場區管轄。 1979與其他大隊合并為紅聯大隊。 1982年10月31日,全縣調整為11個區、86個公社、2個鎮、8個居委會、556個大隊、4747個生產隊,大壩場區轄大壩、天橋、梧桐、德浩、興隆、大巖、青園、桐子園、大興、潘溪、天平11個公社,紅聯大隊屬德浩公社。 1984年撤隊設紅聯村屬大壩場區的德浩鄉管轄。 1992年2月,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思南縣進行“建鎮并鄉撤區”工作,同年10月,撤銷大壩鄉、青園鄉、桐梓園土家族苗族鄉、梧桐鄉、官寨鄉、德浩鄉,合并建立大壩場鎮。 轄原三溪鄉、楓壩鄉、雙壩鄉共22個村,轄29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紅聯村屬大壩場鎮管轄。 2007年4月,縣人民政府下達《關于撤小村并大村整合的批復》,全縣開展撤小村并大村工作,把全縣561個村合并成168個村,大壩場鎮轄大壩、筑山、龍江、桐梓園、官寨、堯上、青園、光明、紅聯、明星10個行政村,其中,紅聯村由楊家寨村、猴子圈村合并而成。 2010年11月16日,思南縣人民政府批準調整全縣行政區劃,同意思唐鎮等27個鄉鎮行政村(社區)調整設置為行政村489個,社區37個。 大壩場鎮由原10個行政村調整設置為22個行政村,1個社區,紅聯村屬大壩場鎮管轄。 |
1914年,大壩場屬思南縣東南區,1930年,大壩場屬第七區;1936年,大壩場屬于第五區,1942年廢聯保設鄉鎮,大壩場為四維鄉,1950年大壩場為第七區,1955年7月,第七區正式命名為大壩場區。 1956年,全區調整為11個鄉,即大壩、德浩、天橋、興隆、大巖、棗桐、大興、大溪、天坪、潘溪、梧桐。 1958年公社時代,取名楊家寨大隊,屬大壩場區管轄。 1982年10月31日,全縣調整為11個區、86個公社、2個鎮、8個居委會、556個大隊、4747個生產隊,大壩場區轄大壩、天橋、梧桐、德浩、興隆、大巖、青園、桐子園、大興、潘溪、天平11個公社,楊家寨大隊屬德浩公社。 1984年撤隊設楊家寨村屬大壩場區的德浩鄉管轄。 1992年2月,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思南縣進行“建鎮并鄉撤區”工作,同年10月,撤銷大壩鄉、青園鄉、桐梓園土家族苗族鄉、梧桐鄉、官寨鄉、德浩鄉,合并建立大壩場鎮。 轄原三溪鄉、楓壩鄉、雙壩鄉共22個村,轄29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楊家寨村屬大壩場鎮管轄。 2007年4月,縣人民政府下達《關于撤小村并大村整合的批復》,全縣開展撤小村并大村工作,把全縣561個村合并成168個村,大壩場鎮轄大壩、筑山、龍江、桐梓園、官寨、堯上、青園、光明、紅聯、明星10個行政村,其中,紅聯村由楊家寨村、猴子圈村合并而成。 2010年11月16日,思南縣人民政府批準調整全縣行政區劃,同意思唐鎮等27個鄉鎮行政村(社區)調整設置為行政村489個,社區37個。 大壩場鎮由原10個行政村調整設置為22個行政村,1個社區,楊家寨村屬大壩場鎮管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