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京山縣志》(光緒八年版)記載,永漋以境內有永漋寺而得名。 |
1954年永漋數個灣子組成六一社、同興社、永勝互助組等,為共同取得利益,經上級批準,設立同益大隊。 |
青龍庵位于永漋河中游,相傳這是一條青龍從此經過所留下的一條河流,這條河流共有十八彎,河邊修有一座廟,廟里香火很旺,遠近聞名。 |
青年村原名青聯村,1950年將轄區青龍和春和聯合并村。 |
1983年永漋鄉為便于管理撤銷解放大隊,分成張家嶺村和滿天星村,滿天星村以原三隊居住人員為主。 |
明朝時期當地有一盧姓人在朝為相,故名。 |
由蔡場鄉干部起名公益,屬大家都有益之意。 |
解放前張姓和常姓的兩大姓,在此居住故而得名。 |
1954年成立農業社時,正逢開展爭先進、搶紅旗、插白旗活動,當地農業社連續三年被評為紅旗單位,上級以“紅旗”二字為農業社命名。 |
這里遠是八百里川河淤積而成,由江西、山東人遷來落居,開始是賈姓人居住。 |
為紀念辛亥革命烈士劉英、劉鐵,且此地曾有榨油坊。 |
據因直港河曾口段當地居民經常用罾網捕魚,故名。 |
以姓氏命名。明代陶姓三兄弟到此建房居住故而得名。 |
元朝時期一馬姓人家拖家帶口到此,見此地土地肥沃、人口稀少就在此落籍,將所住居地取名為馬家臺。 |
據西漢末年綠林軍西征經過此地,見此地地勢低洼長滿大葉水楊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