閬中市轄鎮。1940年建望埡鄉,1992年建鎮。位于市境東北部,距市區38公里。面積25平方公里,人口1.4萬。轄望埡口、三寶山、廣教寺、水頭山、洛城寨、團包山、要路山、斷門埡、園山廟、東溪溝10個村委會。鎮辦企業有農副產品加工、建材等廠。農業主產水稻、小麥、玉米、油菜子,兼產林、桑、桐、果。養殖生豬。境內有望埡電站。有烈士紀念碑園陵。 |
閬中市轄鎮。1940年改妙高鄉,1992年建鎮。位于市境東部,距市區17公里。面積37平方公里,人口1.5萬。構溪河流經河溪關注入嘉陵江。閬(中)儀(隴)公路過境。轄劉家壕、灘口、烽火橋、蠶絲廟、東溪埡、大坪山、柏埡塘、和柏埡、金紫觀、陳家梁、簸箕梁、石魚、靈壁埡、石橋溝14個村委會。鎮辦企業有農副產品、鐵木加工等廠和運輸、商貿、飲食服務等業。農業主產水稻、小麥、玉米,兼產油菜子,林、桑、果、桐、銀杏。養殖生豬、水禽、蠶。.
2019年,撤銷金城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妙高鎮管轄,妙高鎮人民政府駐上新街170號。 |
2019年,撤銷朱鎮鄉和寶馬鎮,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洪山鎮管轄,洪山鎮人民政府駐樓埡街34號。
閬中市轄鎮。明、清屬馬頭鄉,1940年置洪山鄉,1992年建鎮。位于市境南部,距市區21公里。面積38平方公里,人口2.4萬。轄樓埡、松林、大梁、大井壩、德陽、洗馬灘、寶龍臺、鄒家河、太洪、董家店、竹林宮、一把傘、宋家廟、五郎坪、太兒祠、白土埡、十字井、長房子、三清宮、包包店、良善埡、東庵、廟子嘴23個村委會和洪山鎮1個居委會。鎮辦企業有鞭炮廠、釀酒廠、農副產品加工廠。農業主產水稻、小麥、玉米、油菜子,兼產林、桑、桐、果。養殖生豬、家禽、蠶。 |
閬中市轄鎮。1940年置水觀鄉,1991年建鎮。位于市境東南部,距市區28公里。面積51.8平方公里,人口2.9萬。閬(中)儀(隴)公路過境。轄水觀、龍家溝、永安寺、黃村溝、廟神觀、三清廟、老山寨、魯家庵、龔家橋、紅巖、金鼎觀、獨柏樹、射紅廟、紅廟子、燕子山、九大梯、老象庵、高觀橋、黃龍灘、白衣庵、察家嘴、仰家坪、魯家壩、趙家山、倒石橋、莊子溝、閬中埡27個村委會和水觀鎮1個居委會。鎮辦企業有釀酒廠、農副產品加工廠。農業主產水稻、小麥、玉米、油菜子,兼產林、桐、桑、果、白蠟。養殖生豬、家禽、蠶。唐建永安寺(省文物保護單位),寺內壁畫屬國內少見藝術珍品。.
2019年,撤銷福星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水觀鎮管轄,水觀鎮人民政府駐觀音寺街11號。 |
閬中市轄鎮。明、清為馬頭鄉,1940年置金鴨鄉,1950年改名為金埡鄉,1992年建鎮。位于市境東南部,距市區21公里。面積24.1平方公里,人口1.2萬。閬(中)儀(隴)、閬(中)巴(中)公路過境。轄里靈宮、蘇家溝、水磨河、觀音廟、官家營、般若庵、廟子埡、胡家巷、橫梁子、王家店、靈官廟、介福觀12個村委會。鎮辦企業有釀酒、農副產品加工等廠和運輸、商貿、飲食服務等業。農業主產水稻、小麥、玉米、油菜子,兼產林、桑、桐、果、白蠟。養殖生豬、家禽、蠶。礦藏有石油、天然氣。 |
閬中市轄鎮。1940年置玉臺鄉,1994年建鎮。位于市境東部,距市區30公里。面積21平方公里,人口0.9萬。閬(中)儀(隴)公路過境。轄玉泉、偏石壩、土橋廟、兩路口、魚池埡、觀音井、古樓山、天堂廟、玉山寨10個村委會。鎮辦企業有地毯廠、農副產品加工廠。農業主產水稻、小麥、玉米、油菜子,兼產林、桑、桐、果。養殖生豬、蠶、家禽。始建于清的禹王宮、萬壽宮、王爺廟、關帝廟、古臺等古建筑大部分尚存。. 2019年,撤銷寶臺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玉臺鎮管轄,玉臺鎮人民政府駐關帝廟街71號。 |
2019年,撤銷河樓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木蘭鎮管轄,木蘭鎮人民政府駐觀音路27號。
閬中市轄鎮。1951年置木蘭鄉。位于市境西部,距市區22公里。面積30平方公里,人口0.8萬。公路通閬中、劍閣。轄近水、花石、龍鳳場、青龍包、菩提、廟子巖、柳樹店、尖山、南山9個村委會。運輸、商貿、飲食服務業較發達。農業主產水稻、小麥、玉米,兼產林、桑、桐、果。養殖蠶、豬、牛。明代蜀中花木蘭韓娥,父子宰相嚴嵩、嚴仕潘出生于此。 |
一、該鄉位于閬中市東南方向,距市區17.5公里,與七里行政中心隔江相望。該鄉原有22個建制村,2006年6月全鄉進行村建制調整,部分村進行了撤并,現有15個行政村。 二、該鄉共有175個村民小組,17558人,5867戶,耕地面積15109畝,農業勞動力10125個。該鄉2005年末人均純收入2075元,比2004年末人均凈增210元。 三、該鄉農村經濟總收入3948萬元,其中農業收入1912萬元,林業收入46萬元,牧業收入1546萬元,漁業收入38萬元,工業收入13萬元,建筑業收入77萬元,運輸業收入83萬元,商飲業收入59萬元,服務業收入58萬元,其他收入116萬元。該鄉外出務工輸出5299人,勞務收入1747萬元。 四、該鄉在校學生1439人。 五、該鄉農業生產、種植、養殖業 水果產量961噸,養蠶農戶788戶,繭產量10.22噸,桑園面積1277畝,全年種植糧食面積29251畝,糧食產量10076噸,人均糧食546公斤,其中小麥面積7635畝,產量3009噸;水稻面積4655畝,產量2327噸,玉米8534畝,產量2860噸。全年圈存生豬22837頭,母豬934頭,牛1499頭,年末存欄家禽116500只,年末出欄家禽345300只,禽產品產量396噸。 該鄉的工作思路是:在0閬中市委的領導下,認真學習實踐-理論和“-”重要思想,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大力弘揚一個精神(“五馬精神”),突出抓好兩個重點(產業建設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全力打造三個公路經濟帶(金楊公路經濟帶、閬儀公路經濟帶、五雙公路經濟帶),認真落實四項保障措施(先進思想建設、培養選拔使用干部、招商引資和工作目標督查考核)(簡稱“1234”工程),團結合作,努力拼搏,開拓創新,銳意進取,促進全鄉經濟、政治和社會全面發展與進步,努力構建和諧社會。 工作重點:一是抓好鄉村 道路的綜合整治。二是抓好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三是抓好農村電網的改造。四是抓好產業基礎的培育。五是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六是加強和諧社會社會建設。 |
2019年,撤銷天宮鄉和天林鄉,設立天宮鎮,以原天宮鄉和原天林鄉所屬行政區域為天宮鎮的行政區域,天宮鎮人民政府駐政府街48號。
天宮鄉黨委、政府在市委、市府的領導下,團結一班人,圍繞市委年初農村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一二三四”工作發展思路,以保持0員先進性教育和“三滿意”為契機,扎實深入地開展各項工作。 一、調結構,促農業增收。 由于該鄉是傳統農業鄉鎮,主要是蠶桑、畜牧、水果、水產等四大支柱產業上求突破。 1、蠶桑業,鞏固現有桑樹種植面積4800畝。今年春季共育新桑種15畝,新栽植桑樹86畝,共建蠶桑基地村3個,天宮院村、石獅村、洞灣村,培育養蠶大戶30戶。春季發蠶種1100余張,收購春繭24噸。 2、畜牧產業,全鄉發展畜牧專業村2個,培育養豬大戶10戶。今年新發展以11村蒲松柏為重點的母豬良繁小區1個,目前蒲松柏建房550平米,建圈舍100余孔,母豬存欄17頭,青豬存欄88頭。 3、水果產業,全鄉有果樹3萬余株,部分已經投產,培養水果大戶2戶,龍山驛村繆永權承包荒山150畝,栽植果樹8000余株,年收入10余萬元;靈神村蒲朝武承包河灘地50畝,種植名優特水果——福羅斯特,實現年收入6余萬元。 4、水產業。充分利用西河流域豐富的水資源,成立漁業協會1個,養殖大戶10戶,王正明、羅興志等分別建有網箱8個和16個,都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收益。 二、夯基礎,促條件改善 1、啟動了鄉油路建設。采取“民愿、民建、民監、民管”的原則,對長達11.7公里的鄉道進行按山重四級油路標準進行修建。 2、加大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投資2.6萬元,維修升鐘水渠12公里,其中治漏1500米,隧洞垮塌整治300米,砌保坎150米,修蓄水池12口,維修五村石河堰一處,維修提灌站3處。5月份全面完成上介水費任務7.9萬元。 3、加強場針規劃和管理。對場鎮進行了修編測設,實施場鎮綠化,新建垃圾池一處,落實垃圾處理場一處。 三、抓示范,促新村發展 為落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我鄉將天宮院村確定為新村建設示范村。目前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利用本村內省級文物天宮院古廟,進行旅游產業的規劃,制定了可研性報告; 2、爭取資金5萬元,對天宮院本整體地進行了修編測設(委托閬中市村鎮規劃設計院規劃); 3、維修了向家橋到袁天罡墓地的村道;四是大力發展本村蠶桑、蔬菜等傳統產業,發展了蔬菜專業合作社和蔬菜基地,與學校聯營共建100畝蔬菜示范區。 |
橋樓鄉(Qiaolou Xiang) 閬中市轄鄉。1960年置橋樓鄉。位于市境西北部,距市區25公里。面積34.4平方公里,人口0.8萬。閬(中)劍(閣)公路縱貫南北。轄洛陽、小坪、界河、燈臺、吳山、新華、百花、華南、高陽、長坪10個村委會。農業主產水稻、小麥、玉米,兼產林、桑、桐、果。養殖生豬、蠶、羊、家禽。 |
博樹回族鄉因鄉政府駐博樹場而得名。1950年1月,設博樹鄉。 1958年,博樹鄉改為博樹公社。 1967年,博樹公社更名興無公社。 1971年,興無公社更名博樹公社。 1984年,由博樹公社改為博樹鄉。 1986年3月,由博樹鄉改為博樹回族鄉。 閬中市轄鄉。 ^ 南充市牛羊養殖基地。1951年置博樹鄉,1986年更名博樹回族鄉。位于市境北部,距市區14公里。面積23.6平方公里,人口0.9萬。水路通航。轄團結、清真、來龍、燈籠、三灣、青山觀、文成、跑道8個村委會。農業主產水稻、小麥。境內有羅家灘電站。乾隆初建清真寺尚存。 |
閬中市轄鄉。1951年建峰占鄉。位于市境東北部,距市區45公里。面積32.9平方公里,人口1.2萬。閬(中)巴(中)公路過境。轄馬鞍山、紅瓦店、七寶山、玉華廟、中華觀、金雞埡、大埡口、園寶嶺、小運山、牛王包、干柏嘴11個村委會。農業主產水稻、小麥、玉米,兼產林、桑、果。養殖生豬、家禽。峰占觀為明代道師張三豐傳道占卜之所,風景秀麗。 |
閬中市轄鄉。1951年置鶴峰鄉。位于市境東北部,距市區43公里。面積26.1平方公里,人口0.9萬。閬(中)巴(中)公路過境。轄金鴨子、瓦店子、石曲子、池塘埡、仆鐘山、七里扁、油榨房、大樹埡、鐵-廟、新廟子、川主廟11個村委會。農業主產水稻、小麥、玉米、油菜子,兼產桑、柚果、沙參、桔梗、杜仲。.
2019年,撤銷三廟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鶴峰鄉管轄,鶴峰鄉人民政府駐老市街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