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山街道轄區面積36平方公里,轄10個社區,14個行政村,社會總人口14.8萬人。鋼山街道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加速轉型為主題,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突出抓好招商引資、項目建設、民營企業發展、現代服務業提升,大力加強城市建設管理,努力改善民生、維護社會穩定等重點工作,全力打造“城市建設樣板區、城市管理創新區、高端服務業核心區、文明和諧宜居區”促進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呈現出經濟增長較快、社會和諧穩定、民生持續改善的跨越發展好局面。先后被評為“全國千強鎮”、“全國鄉鎮綜合實力500強”,“省級文明村鎮”、“平安山東建設先進單位”、“省級安全社區”,濟寧市“五好街道黨工委”、“經濟強鎮街”等榮譽稱號。
經濟概況:轄區內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3家,規模工業總產值7376萬元,同比增長45%,實現利稅4396萬元,同比增長29.66%,初步形成以礦用設備制造為主的工業系列。街道大力發展商業地產、商貿物流、金融保險、銀行證券等現代服務業,限額以上企業達到57家。2012年,全街完成地方財政收入3.43億元,同比增長194.91%;國地稅收入完成1.93億元,增長51.5%;服務業稅收占比達到60%,經濟發展保持良好勢頭。
交通便利:基本形成縱貫東西和南北的公路網絡。104國道縱穿轄區南北,崇義路橫穿東西,北外環、東外環將整個轄區納入城市規劃區之內。街道轄市區內有13條主干馬路,街巷600余條,各村居、社區道路通暢,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
旅游資源豐富:境內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即鐵山、崗山、北朝摩崖石刻,濟寧市文物保護單位2處,即始建于宋代的重興磚塔和立于鄒城火車站廣場的《孔子誕生圣地》碑、《孟子誕生圣地》碑,鄒城市文物保護單位1處,位于曾家溝村東新石器時代的晚照寺遺址。 |
鄒城市千泉街道地處鄒城市城郊區,因境內曾有千泉湖而得名,舉世聞名的孟府、孟廟就坐落在千泉境內。是鄒城市東城新區規劃發展中心,市政府規劃的商貿旅游區。京滬鐵路、京福高速公路、104國道縱貫南北,嵐濟公路橫穿東西,區位交通優勢明顯。山東省最大的人工湖孟子湖和唐王湖遙相呼
千泉街道是2000年12月撤銷鄒城鎮設立的三個街道之一,轄3個管理區(工作片),16個行政村,7個社區居委會,轄區總面積36.2平方公里,總人口7.2萬人。2005年上半年,全街共完成社會總產值11.9億元,地方財政收入達到686萬元。街道連年獲得鄒城市鎮街經濟發展獎、民營經濟發展獎和招商引資等各項大獎。并連續多年被濟寧市委、市政府命名為“發展經濟30強鎮”。 - 交通
千泉街道 千泉街道交通便利。京滬鐵路、104國道縱貫南北,嵐濟公路橫穿東西,東臨京福高速公路,北靠燕京大道。距濟南150公里。金山大道、崗山路、名泉路、太平路、護駕山路和東外環路縱橫成網,四通八達。 - 市場
千泉街道市場繁榮。轄區內建有各類綜合專業市場15個,是鄒城市主要的物流中心,年商品成交額達10億元。鄒城市個體私營經濟園占地600多畝,是鄒城市最大的商品集散地。溫州客商投資興建的千泉裝飾城占地200多畝,是魯西南地區規模最大,經營品種最齊全的裝飾裝潢材料批發市場。投資1.2億元,占地200多畝的義烏商貿城正在建設之中。鄒城市蔬菜、水果批發市場、鄒城市木材市場等均為鄒城市最大的專業市場。 - 經濟建設
千泉街道經濟實力雄厚。擁有孟子湖到唐王湖的十里水產養殖帶,萬畝優質大棗生產基地,年產圓紅干棗150萬斤。蔬菜種植面積1600畝,建有農業高科技示范園,現已發展蔬菜大棚1200余個,蔬菜年收入1500萬元。民營經濟發展勢頭強勁,有民營企業240家,個體工商戶4000多家,形成了建筑、建材、機械、化工、紡織、包裝、餐飲、食品八大門類50多個品種。 - 人文景觀
千泉街道人文景觀豐富。街道因境內曾有聞名遐邇的千泉湖而得以冠名,是戰國時期思想家孟子的故鄉,舉世聞名的孟府、孟廟就坐落在千泉境內。山東省最大的人工湖孟子湖和唐王湖遙相呼應,形成十幾里的綿延水面,連同秦始皇東巡時命名的護駕山、接駕山,形成了湖光山色,綺麗秀美的景色。南依“岱南奇觀”嶧山僅有3公里。轄區內有建筑獨具特色的鄒城市博物館和鄒城市文化廣場,是人們休閑娛樂觀光旅游的好去處。 |
" 太平鎮位于任城區、鄒城市、微山縣結合部,轄62個行政村,6.2萬人,面積84.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3034畝,是省政府確定的首批中心鎮和國家計委確定的內河港口特色產業型小城鎮。 農業產業化勢頭良好。太平鎮是一個農業大鎮,素有鄒西“糧倉”之稱,全鎮所有耕地都實現的水澆噴灌、耕地面積和糧食產量在鄒城市均名列第一。種植業主要以糧食、果蔬、棉花為主,在全鎮農村經濟收益分配中,蔬菜和養殖業產值已占總收入的60%以上。農業逐步實現產業化,擬建立萬畝草莓基地、萬畝圓蔥基地、萬畝日本香蔥基地、5000畝林果花卉基地、5000畝桑蠶養殖和食用菌基地、1000頭核心群奶牛養殖基地,努力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目前,該鎮完成圓蔥育苗面積500畝,發展以中甲黃皮圓蔥、森格納草莓、日本小香蔥為主導產品的各類蔬菜面積35000畝,中藥材220畝;新發展桃130畝,棗150畝,桑500畝。 民營企業發展迅速。全鎮民營經濟達到2165家,規模以上的企業達到8家。從業人員達6118人,固定資產投入4.3億元,民營經濟營業收入9.8億元,稅金1560萬元。規劃并建設了1000畝地的民營經濟園。 招商引資實抓實干。圍繞引資項目的立項、開工建設、投產,為入住園區的所有企業,提供優質的服務,盡可能地解決好企業發展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力促投產企業盡快做大做強。先后有泰山玻纖、山東里能華都、明珠新型建材、濟礦集團科美新型建材、里能特鋼、濟寧維維乳業、鄒城市金港港務有限公司等項目相繼投產運營,年銷售收入總計達到8.5億元,可實現利稅1.2億元。為充分發揮區域能源優勢,優化招商引資的環境,我鎮竭力為已簽訂投資意向的項目盡快入園創造有利條件,同時在創造優良寬松發展環境的基礎上,抓好在建項目促其早日投產,以確保我鎮經濟的持續發展,蓄足后勁。占地800畝,投資10個億的馬來西亞工業園,已經開工建設。泰山玻纖鄒城公司投資2億元的電子玻纖織布項目、兗礦新世紀有限公司投資3000萬元的大型洗煤項目、溫州投資2000萬元的高檔編織項目、滕州投資2000萬元的碳化等項目,在我鎮的積極爭取下,均已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截止目前,全鎮已招引、落實在建項目和已簽訂合同、達成合作意向項目共計34個,合同利用資金16.8億元,實際到位資金6.3億元..。 |
北宿鎮位于鄒城市西郊平原地帶,總面積74.93平方公里,轄45個村,社會總人口8.5萬人。2003年全鎮社會國民生產總值16.5億元,地方財政收入280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96元,是一個集農業型、城郊型、工礦服務型于一體的新興文明重鎮。 該鎮臨城靠礦,資源豐富,通訊便捷,交通便利,工業基礎雄厚,地處構建濟鄒曲兗組群結構大城市的重要連接點,嵐濟公路橫穿境內,與津浦鐵路,濟棗、鄒微公路交錯相連,白馬河黃金水道貫穿全境。境內礦產資源豐富,地下富藏動力煤和高嶺土,兗礦集團所屬的南屯、北宿煤礦及濟寧市落陵煤礦便在其中。工業形成了以鋁業、建材、機械制造、紡織、化工等生產系列。農業林茂糧豐,結構調整日趨合理,建有濟寧市級農業高科技示范園和山東省農業高科技特色園,建成了一批帶動能力強、市場活力旺盛的農業龍頭企業。采煤塌陷地綜合治理開發成效顯著,形成方圓6000余畝的集生態農業、旅游觀光、餐飲娛樂于一體的全國示范樣板區。 小城鎮建設日新月異,投資600余萬元開辟了小城鎮新區骨干大道,配套水、電、訊等基礎設施,投資160萬元占地30余畝的街心花園廣場加速了城鄉一體化的進程。國內通訊傳輸覆蓋全境并與國際網絡融為一體,是濟寧市首批電話鎮。精神文明建設深入發展,全鎮有20余個村莊被評為市、鎮文明村莊、單位,各村都已建成一條文明街,實現三季有花、四季常綠,形成了以嵐濟公路為主軸的綠化經濟長廊。 該鎮先后獲得中國鄉鎮之星、中國鄉鎮管理先進單位、全國民政工作全優鄉鎮、首屆中國鄉鎮投資環境300佳、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單位、齊魯鄉鎮之星、山東省農村經濟綜合實力前200名鄉鎮、山東省環境優美鄉鎮等榮譽,并自1986年以來,連續18年保持省級文明鎮稱號。 |
鳧山街道位于孟子故里山東省鄒城市市區西部,成立于2000年12月9日,轄13個行政村、5個社區居委會,面 辦事處積21平方公里,人口8.1萬,轄區有年產4000萬噸原煤的大型現代企業兗礦集團總部、占地16平方公里的省級經濟開發區。幾年來,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牢固樹立“工業立街,商貿活街,項目富民”的工作思路,充分發揮良好的區位優勢,憑靠雄厚的經濟基礎,弘揚“團結實干、爭創一流”的鳧山精神,堅持執政為民,創新發展機制,有力地推動了街道經濟跨越式發展,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顯著成績。鳧山街道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經濟發展、城區建設、社會事業三大重點,發揮優勢,撲下身子,真抓實干,街道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取得較好成績。1-6月份,實現財政總收入2600萬元,民營經濟上繳稅金3230萬元,民營經濟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36億元。突出抓好園區建設,夯實發展平臺。堅持以園區建設為載體,以培植規模企業和特色產業為重點,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增強發展后勁。 - 園區建設
堅定不移地抓好園區建設,擴大園區規模,培植產業園區,為民營經濟發展搭建良好平臺。在 全面完成機電科技產業園一期工程建設的同時,采取自主開發與融資開發相結合,搞好占地200畝的二期工程建設,力爭年內建成10萬平方米的標準化廠房。以園區為載體,把培植壯大機電加工產業作為鳧山街道未來發展的主導方向,大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精心包裝一批機電加工、機電制修為特色產業項目,重點推介。進一步優化園區招商政策,對年貢獻地方財政收入1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的項目實行減租金,對年貢獻地方財政收入100萬元以上的項目實行零租金,吸引更多項目入園發展。采取網上招商、以商招商、小分隊招商等多種形式,重點招引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機電項目,力爭07年底實現建成廠房全部入駐企業,08年園區實現稅收2600萬元,全力打造產業化、規模化、專業化的機電產業聚集區。 - 招商引資
堅持“感情上一家人,發展上一盤棋,政策上當外商”的工作理念,主動聯合兗礦,融入兗礦,爭取兗礦,聘請 兗礦集團五大公司的高級工程師擔任經濟發展顧問、招商專員,為街道提供決策信息,推介重點項目,協助招商引資。抓住兗礦體制改革、主輔分離的機遇,主動靠上做好協調工作,與173家主輔分離企業搞好項目對接。近期,我們將召開兗礦集團五大公司老總座談會、綜機配套國內知名企業座談會,全方位捕捉招商信息,最大可能地吸引兗礦資金流向鳧山,新上項目落在鳧山,企業用工出在鳧山,主動承接兗礦項目的大轉移。同時,充分發揮兗礦豐富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優勢,緊緊圍繞發展壯大機電加工、機械制修、化工制造、食品加工、物流商貿五大產業,加快招商引資步伐,發展壯大民營經濟,力爭年內社會生產總值增長33.3%,合同利用國內資金增長36%,合同利用國外資金增長3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 - 街道建設
堅持把加快城中村改造作為下半年新農村建設的主要任務,進一步充實城中村改造指揮部力量,明確街道兩名副 科級領導靠前指揮,抽調機關精干力量,一個村居一套班子,全程服務。本著合法、合規、快速的原則,嚴格按照法定程序,抓緊辦理各種手續,全力以赴加快4個村居的城中村改造步伐。田莊社區、巷里村年內全面完成拆遷工程和回遷安置住宅樓主體工程,確保明年6月底之前交付使用,全面完成拆遷居民家庭的回遷安置。東沙村在完備手續的基礎上,7月底前動工建設,五里營村在制定規劃、辦理各種手續的基礎上,8月份動工建設,確保年底主體工程基本完成,明年下半年實現回遷安置,基本完成第一批城中村改造任務。年內,在抓好第一批試點村居的同時,做好啟動第二批試點村居的前期準備,壓茬推進城中村改造工作,全面加快現代化城市建設步伐。 - 社會事業
加快中心小學掃尾工程進度,抓好配套設施建設,確保8月20日前建成啟用,按時招生。以此為契機,加快教育 資源整合,優化配置中心小學、民族小學和三遷祠小學師資力量,投資80萬元,落實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兩免一補”政策,添置更換小學課桌凳600套,新建民族小學微機室、多媒體室等多功能室,配備齊全幼兒園配套設施,實現學前兩年教育入園率100%的任務目標。在保障街道五保老人集中供養的前提下,對街道老年公寓管理采取市場化運作,面向社會開展有償服務,實行以院養院。全面完成14個村居的標準化衛生室建設,進一步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提高群眾的醫療保障水平。進一步完善機制,強化監管,抓好嵐濟路、嶧化路、西外環路等重點路段的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力爭街村面貌有較大改觀。積極探索建立計劃生育系統化激勵保障機制,全面提升計劃生育管理水平,努力實現新形勢下城市計劃生育管理的新突破。 |
大束鎮總面積136.6平方公里,轄77個行政村,耕地面積10.26萬畝,7.8萬人。2005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完成10.4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4707 元。 大束鎮人杰地靈,文化底蘊豐富,規劃建設中的中國華夏文化標志城就位于大束鎮西北九龍山系,境內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孟子林、葛爐山北周摩崖石刻、云山漢墓3處,濟寧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灰城子遺址1處,文物古跡眾多,文化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富。2005年被省授予“社會文化先進鎮”稱號,被濟寧市授予“農民書畫藝術之鄉”稱號。 大束鎮交通便利、區位優越。京福高速出路口設在大束鎮境內,104國道穿境而過,-鐵路在規劃中,嵐濟路貫穿全鎮東西,全鎮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交通極其便利。大束位于鄒城市城市規劃區內,距鄒城市東城新區10公里,距全國最大的坑口電廠-鄒縣電廠只有20公里,北與至圣孔子故里——曲阜市接壤,南距被譽為“岱南奇觀”的中國古代立志的九大名山之一嶧山8公里。西臨全國最大煤炭基地兗礦集團礦區,東接鄒東百里生態山區,臨城近郊,區位優勢明顯。 大束鎮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石灰石貯量10億立方,花崗巖貯量2億立方。農副產品產量豐沛,現建有4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擁有10個無公害農產品和1個有機農產品,擁有名優產品圣林水泥、灰埠康大棗、正邦白條鴨等。大束鎮沿京福高速公路以東至灰卜嵐濟公路兩側規劃建設6平方公里的招商引資項目區,以“重商、親商、安商、富商”的服務理念,以“熱誠、周到、快捷、高效”的服務宗旨大力招商引資,目前有20余家外資企業落戶大束。境內有35千伏變電所2處,中小學19處,醫院2處,電力、水、通訊、郵政、寬帶等基礎設施健全完善,是投資興業、發 展產業的風水寶地。 發展中的大束鎮以豐富的礦產資源、完善的基礎設施、優惠的投資政策,良好的投資環境,為國內外投資者提供廣闊的發展平臺。純樸、善良、誠實、好客的大束鎮人民歡迎國內外投資者來大束鎮開辦實業,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
中心店鎮位于“孔孟桑梓之邦、文化發祥之 地”,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孟子的故鄉,山東省鄒城市北部,距市區3公里。北依“三孔圣地”曲阜和“五岳之尊”泰山,南臨“岱南奇觀”嶧山,西接水泊梁山,社會總人口8.2萬,總面積89.25平方公里,耕地7.2萬畝。 中心店鎮得名于北京至南京之中心點,自古有“南北通衢,兩京圣地”之稱,轄區內九龍山蜿蜒盤舞,山靈水秀,成為傳承華夏文化的一方寶地。該鎮交通發達,通訊便利,資源豐富。京福高速公路、104國道、京滬鐵路貫穿全鏡,通唐朝傳輸與國際互聯網連接。年產700萬噸的全國特大型礦井--東灘煤礦座落在鎮政府駐地。形成了獨特的臨鎮靠礦的區位優勢,是首屆中國鄉鎮投資環境300佳鄉鎮。工企業發展迅速。全鎮擁有各種經濟成分的企業100余家,形成了農副產品加工、化工、機械制造、建筑、建材、運輸、編織等十大生產體系。農業林茂糧豐,是鄒城市重要的商品糧、無公害蔬菜、食用菌、畜禽、肉蛋、奶和農業高科技開發示范基地。特色農業、專業養殖享譽省內外,是一個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新興文明重鎮。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中心店鎮將以科技工業園為依托,以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及全方位的優質服務,誠招天下客,共創宏偉業。 |
城前鎮地處山東省鄒城市東部山區,總面積182平方公里,111個行政村,總人口8.6萬人,耕地面積9.5萬畝。2003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5.3億元,財政收入860萬元,人均收入3180元。是一個地理位置重要、交通便捷、農副產品資源豐富的大城鎮,具有優越的投資環境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區位優勢城前鎮在全國地圖上有標示,是鄒東地區規模最大、交通最為便利、歷史最為悠久的城鎮,是一個輻射周圍20多個鄉鎮的商品集散中心。從大的范圍看,城前與周圍地級城市濟寧、泰安、臨沂、棗莊基本等距為90公里左右,與周圍縣級城市鄒城、曲阜、平邑、滕州、泗水等基本等距40公里左右,空間上處于幾個城市的幾何中心,而且與它們都有直接的交通聯系。因此,城前鎮在鄒城市的地位是鄒東其它鄉鎮所無法相比的,是除城區以外優先發展的地區之一。2000年被省政府批準為鄒東唯一的中心鎮。 交通便捷城前鎮境內有省嵐濟公路(嵐山頭——濟寧)東西穿過,棗徐公路(棗園——徐州)、平滕公路(平邑——滕州)南北通過,三條過境省級公路在城前鎮交匯,素有“六路通衢”之稱。日東高速泉林出口距城前界3公里,京福高速公路鄒城出口距城前30公里。與周邊城市和鄉鎮聯系十分方便,有利于人流、物流和信息流集散。 資源豐富城前鎮種植業主要有林果、花生、地瓜、蔬菜為主。林果有四大果品生產基地,即萬畝優質紅富士蘋果生產基地、萬畝雜果生產基地、萬畝大棗生產基地、萬畝櫻桃生產基地,此外山亭的梨和泗水縣的桃也在此集結外銷。花生種植面積5.5萬畝,均為最新品種魯花14、花育17,年產優質花生3000萬公斤。地瓜種植面積4萬余畝,年產鮮地瓜45000萬公斤。蔬菜種植面積8000畝,其中有各類林果蔬菜大棚4 0 0多個。礦產資源主要有優質花崗巖資源5000多萬立方,黃沙3000多萬方;纳健⒒臑┟娣e較大,有多年畜牧養殖的習慣和經驗,年產各種秸桿和食草5000多萬公斤,F有各類養殖專業村50多個,養殖專業戶200多戶,牛、羊、豬存欄量50多萬頭。適應建立各種養殖廠和飼料、食品加工行業。勞動力資源非常豐富,成立了勞動服務公司和專業技術人才培訓中心,為企業代培訓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如在當地務工,月工資在300元左右,適合組織大規模勞務輸出或在本地建立勞動密集型企業。 |
香城鎮地處鄒城市東南部,距市區20公里,全鎮人口8.4萬,面積177平方公里,下轄100個行政村。2003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32264萬元,財政收入226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960元。 優勢支柱產業多樣。林果、畜牧、石材、農副產品加工等是該鎮優勢產業。建有大棗、石榴、杏和桑蠶四大園區,規模成片經濟林達5.5萬畝,年產圓紅、長紅鮮棗200萬斤、蒙陽紅石榴500萬斤、金太陽杏和凱特杏200萬斤、鮮繭50萬斤。境內石材資源儲量豐富,以花崗巖為主,有優質的鄒城青、芙蓉綠等多個品種。全鎮花生種植5萬畝,花生加工企業達30多家,年購銷花生米10余萬噸;香瓜種植6000畝,年產1.8萬噸;畜牧業以青山養、牛等食草畜禽為主。此外本地勞動力資源也相當豐富。 生態旅游資源獨特。鎮內擁有全國水土保持千佳小流域-劉莊流域、國營林場-五寶庵山林場、鄒城市第二大水庫-莫亭水庫、全國綠化千佳村-大河灘村、濟寧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山等豐富的歷史文化古跡,還有新建成的萬畝杏園、萬畝石榴園、萬畝棗園,形成了一道獨具特色的生態旅游環線。近年來,該鎮不斷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硬化道路120多公里,同時在大河灘村初步建成了生態、民俗觀光度假村。 社會人文環境良好。鎮內交通、通訊發達,京福高速公路、婁木公路南北貫穿。全鎮實現了村村通柏油路,村村通電話,通有線電視。有幼兒園、中小學校36處,醫院2處。教育、文化、醫療條件優越,社會治安穩定,民風淳樸,環境宜人。 |
石墻鎮位于孔孟之鄉、國家新型能源工業城市——山東省鄒城市西南部12公里處,東距京福高速公路、京滬鐵路、104國道約8公里,西距西距白馬河8公里、京杭大運河25公里,北距嵐濟公路10公里,南距濟微公路12公里,省道濟棗公路貫穿全境,距濟南遙墻機場160公里,距濟寧機場40公里,距亞洲最大的坑口火力發電廠、年發電440萬千瓦的鄒縣電廠3公里。土地總面積147平方公里,耕地9萬余畝,轄76個行政村,社會總人口8.3萬人。 該鎮農業資源十分豐富,先后引進國內外名優核桃品種36個,發展名優核桃2萬畝,先后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命名為“引進國外名優核桃示范園”,被國家林業局、中國林科院定為“國家948工程——核桃實驗園”,輻射帶動了全市10萬畝核桃基地的規劃建設,現年產優質核桃達到200萬斤,生產的優質薄皮核桃98年榮獲“全國林副產品博覽會推薦獎”。該鎮南部低山丘陵區十分適宜紅薯生長,年種植面積2萬畝,產量3萬噸;該鎮北部平原是專用小麥、優質玉米的集中產地,常年保持在6萬畝的種植規模。 該鎮礦產資源儲量巨大。鄒縣電廠的兩大儲灰壩均建在石墻鎮境內,現每天正以0.6萬噸的粉煤灰輸入,總儲量已達4000萬噸。該鎮境內有青石山142座,青石資源總儲量約計46億立方米,氧化鈣(CaO)平均含量51%,最高達55.26%。紅土儲量達1000多萬立方米,F有年產水泥10萬噸的水泥廠一個,中小型石材加工企業30多個。 該鎮是鄒西重要的商貿重鎮,駐地人口2.1萬余人,輻射服務周邊5個鄉鎮20余萬人口,交通便利、設施完備、功能齊全,城鎮化功能日趨完善,成為投資興業的一方熱土。該鎮現有23家鄉鎮企業總面積1200余畝、固定資產8000余萬元的企業廠區、廠房、設備和原中心片投資400余萬元興建的辦公大樓、占地50畝的政府大院成為各地客商看好的投資熱點,目前,已有十多家企業來此投資興業。
".。 |
" 張莊鎮位于“孔孟桑梓之邦文化發祥之地”的孟子故里――山東省鄒城市東部,轄9個管區、74個行政村,6.8萬人口,東西長20公里,南北寬17.5公里,總面積18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8萬畝。鎮駐地距日照港150公里,鄒城市區26公里,京福高速15公里。省道嵐濟公路橫貫東西,堯王公路縱貫南北,兩條公路在此交匯。該鎮地處山區丘陵地帶,海拔超過400米的山有10座,其中鳳凰山東西走向,海拔648.8米,高度冠濟寧市群峰之首,是魯西南制高點。該鎮境內主要河流有7條,建成小一型水庫4座、小二型水庫13座、塘壩80座,總蓄水量2000萬立方米。 張莊鎮蘊藏著豐富的優質花崗石資源。山東省地質科研所的勘查表明,該鎮境內的連青山系多為花崗巖構造,蘊藏著國內罕見的片麻狀角閃黑云斜長花崗巖;其中一個品種,磨光后的底色呈淺綠色,似湖中春水,斑斕點綴的淺紅色鉀長石,酷似出水芙蓉,故該品種定名為“鄒城芙蓉”。這種優質的花崗石,主要分布在該鎮的蓮籽山、光山、龜山等處。另外,還有“珍珠青”、“蓮子灰”、“黑白花”、“虎皮花”、“齊魯紅”、“將軍紅”等十余個品種。經有關部門測試分析,該鎮境內的花崗石色澤美觀,抗壓力強,光潔度高,硬度大,其各項物理化學指針,均達到或優于國家規定建材標準,是一種華貴優質的建筑飾材,具有極高的開發價值。 同時,鎮黨委、政府狠抓了農村思想政治工作,首創了民情懇談制度。2000年4月,被中宣部列為全國重大典型在全國推廣,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幾十余家中央、省、市各級媒體集中進行了專題報導;2000年7月,張莊鎮被評為“全省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1998年以來,張莊鎮連續獲得鄒城市“六好鄉鎮黨委”“模范鎮政府”、“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鄉鎮”、“信訪工作先進鄉鎮”等榮譽稱號。張莊鎮政治社會穩定,民風樸實熱情,誠信敬業,群眾勤勞好客,有山有水有資源,有花有果有文章。熱情歡迎各位有識之士前來投資興業,共謀發展。 ".。 |
嶧山鎮位于鄒城市城南10公里處,面積為10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4萬畝,轄7個管區,50個行政村,總人口5.2萬人。該鎮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邾國故城、野店遺址等名勝古跡,并具有優越的區位、交通、資源、旅游優勢:鎮內104國道、京滬鐵路、京福高速公路等交通大動脈縱貫南北;花崗巖、石灰巖、紅土等礦產資源豐富;還有被譽為“岱南奇觀”的省級風景名勝區——嶧山。 農業結構不斷優化。為建成田成方、路成網、旱能灌、澇能排的高效經濟作物區,該鎮成規模的發展紀王紅根蒜苗、存里毛芋頭、大故、東顏山藥、沈莊早熟梅豆等特色蔬菜;先后啟動嶧東雙萬畝棗林帶、唐王山流域綜合治理、104國道兩側綠色通道、鳧山山系萬畝核桃園、世行項目開發五大規劃建設工程,發展旅游觀光農業。畜牧業以規模養殖和分散養殖相結合,重點發展了店南肉鴨、高皇、留駕莊波爾山羊、苗莊蛋雞、鞏三瘦肉型豬、上山黃牛、北龍肉食兔等養殖專業村。畜牧業總產值達5245萬元。 民營經濟迅速發展。目前全鎮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達683戶,注冊資金2800多萬元。該鎮花崗巖、石灰石等礦產資源豐富,建有花崗石生產加工企業(點)3個,石灰石開采加工企業(點)8處,年生產加工花崗巖、石灰石石子30萬方,實現銷售收入2400多萬元。同時憑借嶧山風景區的旅游優勢,帶動了周圍村居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 招商引資成效顯著。黨委政府結合實際,采取參加經貿洽談會、親情招商、網上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種形式,廣泛吸引鎮內外企業和個人來嶧山投資興業。近年來,共落實引進項目40多個,引資額達11000多萬元。 小城鎮建設日新月異。全鎮小城鎮建設總建筑面積達27500平方米,融資1830多萬元,建橋梁7座,鋪涵管28處,完成了全鎮16.5公里的村村通柏油路建設,并不斷完善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加強綠化、美化、凈化管理,現已初步成為特色鮮明、交通便利、功能齊全的鄒南旅游型衛星城鎮,為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載體。 |
" 郭里鎮位于鄒城市西南部,鄒城、騰州、微山三縣市交界處,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和悠久的歷史,是著名醫學家王叔和、“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故鄉。鎮內有伏羲廟遺址、西晉安北大將軍劉寶墓、烏林答將軍墓等重點文化保護單位。全鎮面積85.9平方公里,人口46857人,轄6個管區、39個村。 社會發展穩步向前。教育事業常勝不衰,是遠近聞名的狀元鎮;衛生事業發展迅速,實行了鎮村衛生組織一體化管理,建立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該鎮連年被上級黨委、政府授予五好鄉鎮黨委、招商引資先進單位、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鎮、信訪工作先進鎮、民營經濟發展先進鎮、教育工作先進鎮、衛生工作先進鎮等榮譽稱號。 鎮境內石材、林業自然資源豐富。有大小山頭79座,青石儲量達6億立方米,擁有大中型石材加工場40余處,是遠近聞名的“石子之鄉”;擁有山林16000畝,平原林網40000畝,各類樹木總量達1200余萬棵,有張程纖維板、郭里木器廠等木材加工企業;物產豐富,建有桑蠶基地、凱特杏基地、圓蔥基地、食用菌基地等。 郭里鎮通過招商引資,現已初步形成了以威泰電子分廠、廣源電子分廠、魯朋紡織廠等企業為龍頭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聚集群。".。 |
唐村鎮距鄒城15公里,是魯南新興的能源城鎮。下轄5個管區,29個行政村(居),耕地面積2.7萬畝,轄區面積38.5平方公里,社會總人口3.8萬人,其中農業總人口2.7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為5‰。鎮內有全國最大坑口發電廠——鄒縣電廠、山東電力一公司、兗礦集團唐村公司、兗礦集團嶧化公司等省、市屬大中型企業。該鎮傍臨104國道、京福高速公路、京福鐵路,鄒石公路貫穿全境,具有交通便利、資源豐富、通訊快捷等經濟發展優勢。 農業產業結構多元化。該鎮堅持“穩糧、擴林、增牧、抓龍頭、活勞務”的原則,畜牧養殖業不斷壯大,全鎮已發展存欄1000頭的大型養牛場1處,存欄500多只的波爾山羊綜合養殖場1處,各類規模較大的養殖場12處,各類規模養殖戶近190戶。以境內鄉鎮公路、生產道路為軸線,以世行項目區、苗木花卉示范基地為依托,完成了“六大片”、“九條線”的經濟林建設。全鎮苗木花卉、豐產林基地發展到4000余畝,用材林發展到6000余畝,綠色通道建設20多公里,完善林網1萬余畝,栽植苗木36萬株,林木覆蓋率達到30%,計劃用2至3年的時間建成苗木花卉專業鎮。 民營經濟勢頭良好。全鎮現有注冊民營企業28家,個體工商戶近700戶,從業人員4572人,注冊資金6570萬元,資產總額近2億元,固定資產投資額近億萬元,形成了以超硬金屬冶煉、紡織品加工、機械鍛造、化肥制造為主體的民營經濟主體格局。同時,該鎮注重培植新型外向型經濟主體,大唐紡織等3家企業已擁有自營進出口許可權。 社會事業蒸蒸日上。小城鎮建設規劃為“二縱八橫”的小城鎮建設總體框架,拓寬改造中心大街,安裝高架路燈110多盞,栽植綠化樹700多棵,鋪設近3萬平方米的彩色花磚,修通了市場南路和礦建路,改造圣南市場,新建電廠商品樓、侯莊綜合樓、楊莊綜合樓等。實施聯合供水工程,涉及鎮駐地和周圍18個村莊,解決3500戶、1.6萬人和1.2萬頭牲畜的飲水問題,目前已有24個村通上了自來水。“村村通油路”工程利用兩年的時間,完成三年的村村通油路任務,修建鄉村公路12條,近35公里,形成了全鎮四通八達的農村公路網絡。為提高小城鎮品位,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投資建成占地15畝、集健身、娛樂、休閑于一體的文化廣場以及省一級農村敬老院。。 |
" 田黃鎮位于鄒城市東北部,距市區33公里,面積105平方公里,人口4.44萬,轄86個村,51個村民委員會。 該鎮國內生產總值3.41億元,工業總產值0.36億元,實現利稅414萬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8869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0.5億元。財政收入199.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349元。鎮內有水庫16座,總蓄水能力896萬立方米;有中學1處,小學14處,適齡兒童入學率100%;有醫院1處;電話普及率達到每百人18部。 全鎮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347公頃,總產值4.02萬噸;瓜菜667公頃,總產1.9萬噸;種植業產值10612萬元;水產品總量1440噸,漁業總產值5708萬元;畜牧業總產值5708萬元。全年造林400公頃,森林覆蓋率達14%,林果總產值5439.48噸,林業產值1686萬元。
".。 |
看莊鎮地處鄒城市南部,總面積71平方公里,轄7個管區、39個行政村,人口3.8萬,耕地面積5.4萬畝,為省政府命名首批“省級中心鎮”,濟寧市特色農業鎮。 該鎮交通便利,104國道、京福高速公路、京滬鐵路從全鎮南北穿過,投資興建的兩華里的鐵路專用線與京滬鐵路并軌運行;物產豐富,為遠近聞名的“土豆、黃姜蔬菜之鄉”;礦產資源豐富,現探明優質石灰石40億噸,紅土80億噸,黃沙1000萬噸,花崗石30億噸,石灰石18萬噸(碳酸鈣含量大于90%);地下水資源豐富,可開采量年平均600萬立方;全長6.6公里的付樓河,集水土保持、生物園林、高效農業、觀光旅游于一體,年蓄水300萬立方米。 農業產業化穩步推進。全鎮重點實施了蔬菜、林果、畜禽三大富民工程,初步形成了以優質土豆、大蔥、大櫻桃、優質蛋雞為主導,以毛芋頭、黃姜、韭菜、優質肉牛、波爾山羊為補充的農產品格局。全鎮土豆、黃姜、大蔥等蔬菜復種面積達到3.5萬畝,全年蔬菜總產8.5萬噸,總收入達6000萬元,人均蔬菜純收入過1500元。同時抓好鄒城市大櫻桃研究所建設,創產值800余萬元。該鎮還建立完善了“無公害農產品速測室”和“標準化蔬菜生產示范基地”,被省農業廳命名為“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基地”,成為鄒城市重點扶持的4個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之一,并順利通過了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產地和質量認證,被鄒城市評為“產業結構調整先進鎮”,被濟寧市命名為“特色農業鎮”。 生態農業開發初見成效。堅持“生態立鎮”,高標準完成淮太流域2300畝70萬株的生態防護林建設,發展了千畝核桃園,全年新植速生楊、大櫻桃等各類樹木100萬株,全鎮森林覆蓋率由原來的10.6%提高到12%。按照防汛、灌溉、固沙、護橋、吃水、養殖、行路、觀光“八位一體”的設計標準,抓好付樓河生態經濟帶開發和建成河段的管護。全鎮共新打機井58眼,大口井7眼,興修水利設施13處,整地改土300余畝。 招商引資實現新突破。樹立“重商、親商、安商、富商”理念,制訂《招商引資優惠政策》、《企業獎勵辦法》等規范性文件,成立了招商引資企業“項目幫辦”。先后引進外資項目23個,實際利用外資3200萬元。同時,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中心鎮產業聚集區、民營經濟園、大付樓民營經濟園,著手規劃了夏看民營經濟園,組建了建材服務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