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鎮地處賓川縣中部,是賓川縣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是縣城所在地。金牛鎮是2002年8月在撤銷原牛井、太和兩鎮的基礎上成立的城關鎮,2010年12月,根據僑場改革的有關要求,又并入了原太和華僑管理區、彩鳳華僑管理區、牛井片區,保留太和華僑農場牌子。截止2021年,全鎮轄牛井、大新、李相、太和、桑園、大龍閣、柳家灣7個社區,彩鳳、白塔、金甸、管崗、新坪、圭山、仁和、東四、羅官、江干、大尖峰11個村委會,共有127個自然村,275個村(居)民小組,居住著漢、白、彝、回等22個民族。全鎮國土總面積254平方公里(除縣城規劃區外),平均海拔1432米。共有常住人口37024戶105590人,按性別分:男52898人、女52692;按居住地分農村34663人,城鎮70927人。全鎮完成工業現價總產值442969萬元;完成招商引資80882萬元;完成非電工業固定資產投資20629萬元;完成新建工業企業2戶;完成財政稅收8379.86萬元,0完成年初簽訂的目標任務。
金牛鎮鎮域范圍內河流均屬金沙江源頭水系,主要有引洱入賓水系、海稍水系、大銀甸水系、煉洞河水系四大水系。氣候以“干”、“熱”為顯著特點,年平均氣溫18.3℃,年平均降雨量560.4毫米,相對濕度63%。鎮內光熱充足,物產豐富,交通便利,通訊便捷,土地肥沃,雨熱同期,有“天然溫室”之美稱。優越的自然條件,給金牛鎮這塊賓川的熱區寶地帶來了豐富的物產和熱區資源,各類農作物產量極高,蔬菜品質優良,具有冬早、反季、四季不絕之特點。金牛鎮的椪柑、臍橙、紅提葡萄譽滿全滇,素有“桔果之鄉”、“中國葡萄之鄉”的美譽。被評為全國“一村一品”葡萄示范鎮,入選全國重點鎮。 |
賓居鎮位于賓川縣城南部19公里處,東連州城鎮、賓居農場,南依祥云縣象鼻鄉,西鄰大理市鳳儀鎮,北靠本縣大營鎮。南北長19.5公里,東西寬15.8公里,國土總面積158.23平方公里。全鎮轄8個村委會,57個自然村,123個村民小組,居住著漢、白、彝、回、傣等14個民族。2003年末全鎮有9300戶36382人。其中,農業人口有35364人,非農業人口有1018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78人,耕地面積35915畝,有效灌溉面積31800畝,農業人口人均耕地1.01畝。近年來賓居鎮堅持以科技為動力、以市場為導向、以結構調整為主線,按照“三線兩片一山二廠”的生產布局建成了烤煙、桔果、蔥蒜、果松、乳牛養殖等七大基地。盛產冬早蔬菜、松茸等多種土特產,有效促進了農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財政收入的增加,人民生活的改善,加快推進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2003年末農村經濟總收入達13915萬元,財政收入達276.3萬元,人均純收入達2163元。
賓居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樊綽《云南志》幾處提到賓居,曾因博南古道穿腹而過,往來客商駐足經營,民國以來商業比較繁榮,文明古跡較多,除了歷史記載的文武廟、紅白旗時的杜文秀帥府遺址,還有保護完好的賓居清真寺,依山傍水的大王廟,景色逸人的夕照寺,青山環抱的仁慈湖,長年流水的黑樹龍潭。賓居素有“滇劇花燈之鄉”的美稱,共有群眾文化藝術研究會、賓居洞經古樂學會、楊官滇劇團、賓居花燈劇團、7支門球隊、37支業余演出隊等多個群團組織。每逢正月初一到十五廟會期間,商賈云集仁慈湖畔大王廟前,各種文藝演出活動豐富精彩,在旅游、休閑、觀光的同時,領略獨具特色的賓居文化,一品賓居名特小吃。 賓居鎮依托得天獨厚的氣候,豐富的水源,便利的交通,經濟發展后勁日益增強,多種優勢產業并存、多種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日益明顯。一、現有農業支柱產業:烤煙:3000畝,預計產值800萬元;桔果4243畝,預計產值1158萬元;大蒜8044畝,預計產值3613萬元;小蔥7527畝,預計產值1141萬元;奶牛984頭,預計產值3329萬元;冬早番茄2926畝,產值878萬元;二、工業經濟:清水河香蔥廠年實現總產值290萬元,年上繳稅收10余萬元,每年為群眾創收260余萬元。閩鑫頁巖機制磚廠年實現總產值280萬元,上繳稅收5萬余元。循環窯9個,年加工生石灰20萬立方米;.。 |
州城鎮位于云南省大理州賓川縣壩子東南部,距省城昆明360公里,距州府下關60公里,南面與祥云縣接壤,西北與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之一的雞足山相望。全鎮總面19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3000多畝,鎮域規劃面積156.13平方公里。
轄8個村委會,164個村民小組,居住有漢、白、回、納西等10多個民族。總人口43808人。2000年,全鎮鄉鎮企業總產值9625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20176萬元,糧食總產14442噸,人均占有糧食340公斤,鎮財政收入360萬元,人均純收入1745元。 -區域氣候 州城處于亞熱帶冬干夏濕低緯高原季風氣候區,“冬無極寒,夏無極暑”,光照充足,熱量豐富,立體氣候明顯,年平均氣溫17.9℃。州城“東枕鐘英,南屏帽嶺,西峙筆架”,中為平壩,自然風光優美,山清水秀,物產富庶。 -區域歷史 州城古鎮,又名“白霞城”,因此地出現過白霞煥彩的奇景而得名。位于賓川縣東南鐘英山麓,居賓川壩子腰部,扼南北之要沖,地勢險要,是古代通往中原的重要通道和驛站。州城古城建于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據清雍正《賓川州志》載:“初筑時,取坐東向西,乙山辛向。周四里三分,高一丈五尺。四門:東曰迎暉,南曰永安,北曰柔遠。計垛口一千二七。”后“永安”改“南薰”。四門之上建有城樓,南、北二門外各有月城,城四角各有角樓。城墻曾于清嘉慶年間、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民國14年(公元1925年)、民國25年(公元1936年)和民國38年(1949年)多次維修。解放后,城墻大部分被拆除,現在還有約200多米城墻保存較好,厚重的城磚上“咸豐二年知州造”、“曹”等字樣,仍清晰可見。 -旅游古跡 州城古城為正方形棋盤式格局。十字街中心建有四層、六角、攢尖、過街鐘鼓樓(賓興樓),雄居全城中心。古城內除保存鐘鼓樓外,還保存有文廟、武廟、城隍廟、忠烈祠、觀音閣、報國寺、文昌宮、南薰橋、天主教堂、四川會館、筆山書院等一大批古建筑群和明、民清民國古民居建筑。忠烈祠與筆冊書院,文廟武廟與天主教堂,觀音閣與文昌宮和報國寺等呈組團布局充分體現了古代城鎮建設筑規制中“人神共治”“眾教合一”的精神。現古城、西、南、北四條街道仍持著古道風貌,古民居鋪面分列兩側,古風猶存。目前整座城池基本保持著明、清時代的古城格局,在云南省眾多的鄉鎮中,古鎮風貌保持得如此完整的并不多見。 -區域環境 初春季節,朝陽初升,春風和煦。鐘鼓樓上風鈴叮——不絕于耳,那些名勝古跡、古老民居,沐浴在春光中,一派古色古香、瑞氣祥和的景象。秋雨過后,天空明凈,氣候清新。文、武廟頂,青苔翠綠,古意盎然;南薰橋下,溪流淙淙,令人心曠神怡。 |
大營鎮地處賓川縣西部,距縣城12公里,東接金牛鎮,南連賓居鎮,西與大理海東、挖色兩鄉接壤,北與雞足山鎮毗鄰;是我縣通往州府的必經之路,也是瑞麗、保山、下關進入賓川境內的要道,素稱“賓川西大門”。全鎮轄4個村委會,66個村民小組,5871戶,23532人,農業人口有22894人,人口密度為81人/平方公里;居住著漢族、白族、苗族、傈僳族、彝族、傣族、拉祜族7個民族。國土面積291.78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950.6米(楊柳村黑坭塘),最低海拔1600米(小銀甸),鎮政府所在地海拔1660米;總耕地面積33917畝,其中田12592畝,地21325畝。2003年國民經濟總收入8429萬元,財政總收入262.29萬元,人均糧食582公斤,人均純收入1967元。國家二級柏油路鳳太路穿境而過,過境線長39公里;
境內土地資源和物產豐富。丘陵壩、山區、半山區分布于各村委會,土壤肥沃,雨量充沛,小區氣候明顯,最高氣溫30℃,最低氣溫-6℃,適宜于種植多種作物,盛產水稻、烤煙、玉米、小麥、油菜、香葉、蔬菜、梨、蘋果、蜜桃、板栗、青梅等多種農經作物;礦藏有莉村的磺鐵礦、鉛鋅礦;
鎮內觀音閣景點素來以雄、險、奇、幽的自然景觀和濃郁的宗教氣息吸引著無數旅游觀光者和善男信女。近兩年來,鎮黨委政府加強對景點旅游資源進行開發建設,著力在強化景點基礎設施,優化景區生態環境,提升景點管理服務水平上下功夫,并實施了景點游道及周邊環境的綠化美化工程,從而使景區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生態環境日益優美,文化內蘊不斷豐富,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成為了集吃、住、游、娛為一體的休閑好去處。
".。 |
" 雞足山鎮地處大理州賓川縣西北角的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之一的雞足山腳下,在東經100°17′~100°31′和北緯25°49′~25°59′之間,距縣城32公里。東與金牛鎮相連,西與大理洱海隔山相望,南和大營鎮相接,北與鶴慶縣毗鄰接壤,東北和力角鎮相交界。鎮政府所在地海拔1818.6米,年平均氣溫13℃,年均降雨量932毫米。
雞足山鎮前身是煉洞鄉,為滿足雞足山旅游業發展的需要,1999年3月29日經云南省人民政府以云政復〔1999〕19號文件正式批準撤銷煉洞鄉設立雞足山鎮。全鎮總面積315.77平方公里,境內居住著漢、白、傈僳等10個民族,轄8個村委會,85個自然村,9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4738人,其中農業人口24220人,耕地面積23994畝,人口密度78人/平方公里,在總人口中,白族占45.3%,鎮政府所在地沙址行政村占98.5%。境內交通便利,資源豐富。既有牛沙公路和巖花公路縱貫全境,更有康盒路、賓鄧路銜接大理和麗江所形成的旅游交通大環線;既有食用價值很高的小白草烏、附子、冷菌、雞樅等特產,還盛產山桃、杏、白木瓜、板栗、泡核桃、楊梅、柑桔、葡萄、枇杷等。 撤鄉建鎮以來,鎮黨委、政府一班人立足鎮情,搶抓機遇,緊緊圍繞“把雞足山鎮建設成為集中國佛教文化特色和白族民居豐富文化內涵為一體的中國佛教名山第一鎮”的目標,大力實施“農業穩鎮、工業強鎮、旅游興鎮”戰略,精心培植烤煙、旅游、亞麻三大支柱產業,先后興辦起了南詔御酒實業總公司、雞足山地方產品開發公司、雞足山生物資源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雞足山明泉有限責任公司、利民建材廠、佛都神騎有限公司、華御亞麻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等非公企業,發展了數十家“農家樂”旅游戶及500多家個體工商戶,新建立了三個科學養畜示范基地。同時,依托雞足山一千多年的佛教文化和白族民居建筑藝術,以高起點、上檔次、有特色、突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主題,聘請重慶大學人文藝術學院作了《雞足山鎮城鎮建設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完成投資5000多萬元,建起了一座富有“青瓦、白墻、水彩畫,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兩院落、溪水繞房走”的白族民居建筑特色的小城鎮,使城市服務功能明顯提高,極大地改善了投資環境,全鎮經濟社會得到迅速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 明顯提高。 |
" 力角鎮位于賓川縣最北端,東與平川鎮接壤,南與金牛鎮相連,西與雞足山鎮交界,北與麗江地區永勝縣毗鄰,祥寧公路穿鎮而過。全鎮總面積19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69萬畝,農業人口人均占有耕地1.6畝,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完善,是賓川縣典型的農業經濟大鎮。全鎮轄8個村民委員會,81個自然村,112個村民小組,居住著漢族、彝族、白族、傈僳族、納西族等9個民族,總人口30206人。2003年末,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達1008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080元。
力角具有得天獨厚的熱區資源優勢和寬廣的土地資源優勢,屬典型的金沙江干熱河谷氣候,年平均氣溫達18℃,年平均日照2719.4小時,日照率為62%,全年無霜期達294天以上,境內光熱充足,雨量適中,無霜期長,生產節令提前,適宜各種林果、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生長,農業生產優勢明顯,素有“熱區寶地”之稱。海拔1260--1700米,國土面積19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69萬畝,人均占有耕地1.6畝,尚有可開發耕地3萬余畝,均分布在1260--1500米之間,土壤肥沃、酸堿適中,適宜200多種農作物生長,主產白肋煙、亞麻、水稻、玉米、花生、萵筍、蔬菜、甘蔗等農經作物,目前,石榴、葡萄、薯蕷、花椒、大棗等新興產業培植取得初步成效,發展前景喜人。
力角物產豐富,各類農經作物產量極高,品質優良,玉米、蔬菜、水果具有冬早、反季、四季不絕的特點。窩筍籽享譽東北、四川、重慶一帶,甜脆玉米、早碗豆、冬蠶豆、蔥蒜、辣椒遠銷全國各地……支柱產業白肋煙、亞麻,優勢產業石榴、葡萄等。此外,鎮黨委政府還大膽試種薯蕷及其它中藥材。鎮內工業企業有自和頁巖磚廠、鑫隆亞麻有限公司、大灣哨蔥片加工廠、巖澗橋電站,有農貿市場4個、生豬交易市場3個,飲食服務45家,從業人員890人。
力角民風純仆,社會安定,政治文明,交通便利,通信、文化、教育、衛生等各項事業長足發展。有聯通、移動兩大電訊集團的信號塔4座,光纖傳輸電視、廣播覆蓋全鎮;有群眾文藝演出隊4支;有初級中學1所,小學33所,幼兒園4所;有村級衛生所9家,鎮級衛生院1家;有省級文明村1個,州縣文明單位(村)14個。 |
平川鎮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境內東北部,距縣城牛井54公里。東臨楚雄州大姚縣和本縣古底、拉烏兩鄉,南接祥云米甸鄉,西鄰太和、力角兩鎮,北與鐘英鄉接壤,國土面積322平方公里。是賓川縣東部三鄉一鎮經濟、文化、信息、商貿中心和交通樞紐。轄李子院、帽角山、羅九、康寧、平川、禾頭、石巖、盤谷、底么、馬花、朱苦拉11個村委會。共有115個自然村,142個村民小組,總戶數6172戶,總人口27249人,其中農業人口25741人,非農業人口 1508人。總人口中少數民族6785人,占24.9%,其中白族 4639人,彝族1457人,回族80人,傈僳族509人,土族86人,拉祜族14人。
全鎮總耕地面積27285畝,其中水田面積11123畝,山地面積13187畝,臨時耕地2975畝,人均占有耕地1.07畝,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農業山區鎮。平川鎮屬中亞熱帶冬干夏濕低緯度高原季風氣候區,多年平均氣溫17.9攝氏度,最高氣溫39.2攝氏度,最低氣溫—4.4攝氏度,平均無霜期266天,平均日照時數2719.4小時,多年平均降雨量563毫米,年最大降雨量795.6毫米,最小降雨量304.4毫米,多年平均蒸發量2497.6毫米,干旱天數243天。氣候炎熱,光照充足,熱量充沛,無霜期長,適宜于多種農作物生長,素有“天然溫室”、“熱區寶地”的美稱。 ".。 |
" 喬甸鎮位于賓川縣南部,素稱“賓川南大門”,省級經濟干線賓祥公路穿境而過,境內有蓄水5321萬立方米、境內全縣最大的水庫——海稍水庫,是聞名全省的海稍魚飲食品牌發源地。全鎮國土面積196平方千米,轄6個村委會、77個村民小組,居住著以白族為主的漢、彝、回等12個民族,總人口22206人。2003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804萬元,財政收入37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00元。
近幾年來,鎮黨委、政府按照“農業穩鎮、工業強鎮、三產富鎮”的戰略發展思路,狠抓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各項社會事業長足發展。 (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大,發展后勁明顯增強。一是抓住賓祥公路建設機遇,實施境內34公里二級路面建設,先后建成了李捷至椿坪、河邊至楊保、小梨園、杜家箐等鄉村道路,實施了新街、阿悟等村民小組村間道路硬化工程,構建了鄉村道路網絡。二是先后建成了全長12.14公里的西大溝工程,實施了土官水庫東溝4.5公里三面光改造工程,完成了瓢山水庫、蓮根海、大興海等一大批小庫塘壩建設,大水利框架基本形成。三是完成了退耕還林12600畝,沼氣池建設2200口,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3.2萬畝,生態建取得明顯成效。 (二)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一是鞏固發展烤煙支柱產業,培植亞麻、油菜等新興產業,2003年全鎮共種植烤煙11500畝(收購總值達1670萬元),亞麻12270畝,油菜7000畝,基本實現了大春一棵煙(烤煙),小春兩朵花(亞麻、油菜)的規模化種植、產業化經營的路子,切實增加了農民收入。二是緊緊抓住縣委、縣政府發展工業經濟的機遇,制定并出臺優惠政策,大力引資投廠,先后建立了家德頁巖磚廠、金宏亞麻初級加工廠等工業企業,工業經濟取得了突破性發展。三是充分發揮海稍魚品牌優勢,建設海稍魚村,大力發展以海稍魚品牌為龍頭的個私經濟,構建了以海稍魚飲食業開發為龍頭的第三產業發展平臺。 (三)統籌兼顧,社會各項事業長足發展。一是實施了賓祥公路鎮政府所在地楊保街段2公里準二級路面建設和3.5米人行道邊線控制,先后完成了鎮政府綜合辦公樓、中學師生住宿樓、電信所辦公樓等大批基建工程,完成了楊保街亮化、綠化、美化工程,集鎮功能不斷完善,初具小城鎮雛形。 |
鐘英傈僳族彝族鄉位于賓川縣東北部,東與楚雄州大姚縣隔江相望,南和本縣平川鎮、古底鄉接壤,西與麗江地區永勝縣片角鎮毗鄰,北由金沙江相隔與永勝縣東風鄉遙相呼應,是三州三縣的交叉結合部,是典型的“一雞鳴三州”之地。
鄉政府所在地距縣城金牛鎮75公里,全鄉國土面積292平方公里,轄6個村委會,74個村民小組。2003年底,全鄉共有2321戶,總人口9805人。居住有漢、彝、傈僳、白、拉祜、傣六種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5582人,占總人口的56.8%。各民族人口分布情況是:漢族4253人,占人口的43.2%;彝族1880人,占總人口的19.1%;傈僳族3438人,占總人口的35%;白族35人,占總人口的0.4%;其他少數民族229人,占總人口的2.32%。傈僳族主要分布在唐古地、芝麻登、趙卡拉3個村委會,彝族主要分布在西山村委會。全鄉設有一所初級中學,6所完小,52個一師一校點,教師130人,在校學生1370人。這里山高坡陡箐深,最高海拔3218米,最低海拔1100米,具有典型的立體氣候。是集邊遠、貧困、民族為一體的高寒山區特困鄉,1996年被列為全省506個扶貧攻堅鄉之一。
鐘英鄉由于地域寬廣,北部有金沙江繞境而過,形成了獨特的干熱河谷氣候。由北到南地勢陡然升高,致使東南、西南兩部地處崇山峻嶺之中,形成典型的立體性氣候。多元性氣候再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鐘英鄉豐富的特產環境,適宜藥業發展。全鄉境內的特產主要有寶豐寺的優質蜂糖梨,寶豐寺蘿卜、青菜等無公害蔬菜,含蛋白較多的西山核桃,肉質優良的純種黑山羊,香純的魯崩山小甑酒等。礦產資源主要有煤炭、磁鐵礦等。農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麥、玉米、豆類、薯類;經濟作物有烤煙、香葉、花生、油菜、水果、蔬菜等。畜牧業以牛、羊、豬為主。
鐘英鄉魯地拉電站建設是鐘英鄉乃至全州全縣千載難逢的歷史性發展機遇。現電站建設的外業勘測已全面結束,進入評審論證階段,很快將啟動。據西北設計院專家介紹,魯地拉電站投資規模上百個億,裝機容量220萬千瓦。電站建設時可提供非常多的勞動力就業和帶動一大批二、三產業的發展。建成后將有力帶動我縣和我鄉的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 |
拉烏彝族鄉位于賓川縣東部,距離縣城78公里,地處兩州三縣四鄉鎮交界處,是賓川歷史上的運鹽古道必經之地和賓川水利工程始祖打洞山隧道所在之地,也是云南省革命老區鄉。截止2021年,全鄉轄7個村委會、68個村民小組、3089戶10605人,居住有漢、彝、白、苗、黎、土、壯、傈8個民族,其中彝族人口占48.2%,是全縣最邊遠的少數民族山區鄉、大理州11個少數民族鄉之一。國土面積241.5平方公里,林地面積224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為93%,是金沙江大支流漁池江上游著名的林區鄉,2010年被評定為“國家級生態鄉鎮”,主要經濟收入以核桃、烤煙為主,核桃種植面積達15.6萬畝,是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鄉鎮、國家級核桃示范種植基地。
拉烏彝族鄉歷史上曾是祥云縣轄下的峨溪鄉,1952年由祥云縣第五區(米甸)劃歸賓川縣第四區(平川),1988年改建成拉烏彝族鄉。鄉內有著濃厚的革命歷史文化,早在解放戰爭時期,維鄉人民就以實際行動支持祥云、賓川、鹽豐三縣的解放事業,于1999年10月,與全省46個縣(市)40個鄉(鎮)一起,被省委、省人民政府列為革命老區。鄉內有著獨特的民族民間文化,熱情奔放的彝族打歌、獨具特色的山歌小調、做工精美的彝族手工刺繡、極富民族特色的踩梨頭表演和祭祀活動交相輝映,熠熠生輝。全鄉山青水秀,天藍地綠,是名副其實的天然“大氧吧”,有風景優美的核桃谷,有巧奪天工的來鳳溪梯田,是一個寶貴的旅游圣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