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僑鎮因楊村華僑柑橘場而故名。1951年9月,析出楊村、石壩、觀音閣、麻陂、公莊、泰美、柏塘等部分土地,成立廣東省救濟分會第三農場,隸屬省民政廳,是省民政廳為解決社會游民問題而建立的省屬農業企業。 之后農場的性質任務和隸屬關系幾經變更。 1970年后,農場隸屬惠陽專(地)區,更名為惠陽地區五七農場。 1974年,隸屬廣東省農業局農墾處,改稱楊村農場。 1975年,隸屬廣東省農墾總局。 1976年后,隸屬廣東省直屬管理局。 1978年,接收安置越南歸國難僑,更名為廣東省楊村華僑柑橘場,隸屬廣東省華僑農場管理局。 1988年后,移交惠州市由農委代管。 1995年,增掛楊村經濟管理區牌子,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管理,賦予縣級行政職能。 2003年5月,撤區建立楊僑鎮,劃歸博羅縣管轄。 楊僑鎮前身是廣東省楊村華僑柑桔場,是博羅縣管轄的一個新建充滿活力的鎮,是博羅縣提出“一城興起,三區帶動”發展戰略中的重點開發區之一。 楊僑鎮總面積為89平方公里,轄12個辦事處、2個居委會,總人口32000人,其中歸僑7100多人,有較廣泛的海外僑胞基礎,是著名的“僑鄉”之一。 |
橫河鎮位于縣城西北25公里,處羅浮山北簏,分于北緯23°16′15″至23°29′00″,東經114°02′00″至114°14′00″之間,北接龍門縣路溪鎮、麻榨鎮,東與本縣柏塘鎮、響水鎮相鄰,南隔顯崗水庫與湖鎮相望,西至本縣長寧鎮,全鎮面積232.88平方公里,屬亞熱帶山地丘陵區,地勢北高南低,四周崗巒環繞,形似盆狀,年均氣溫21.6℃,年均降雨量1848.4毫米。
古“橫河”是指從北面河肚、何家、黃竹三條山溪匯流處——河口村(姓黎)直線往南至南邊橫河關村(姓關)的一段河道,全長僅4.9公里,過了橫河關后,河道稱沙河,迂然曲折向西南經石灣流入東江。古橫河水深,水面開闊,從古博羅縣志所繪圖看,意似“橫湖”。古時橫河陸路交通不便,水路運輸為主,每圩日有五十艘貨船于前夜從石龍朔江而上,在進入橫河之前有一段水路向東折轉一段至橫河關才左轉90°進入水流平穩的橫河。故有“響水橋頭響水響,橫河沙上橫河橫”之說。這就是橫河地名成因。橫河主要語言為本地語,其次是客家語,橫河關以西原屬郭石鄉,講貧婆語,1958年10月1日成立橫河公社,才將郭前村劃入橫河。另有嶂背畬族講畬語。
現代橫河居民,最早為曾、劉、譚三姓,為宋朝末年(公元1210年左右)分別從五華長樂、興寧崗背、惠陽增湖等地遷來,聚居十字巷,后分別居屯仔、劉學、石出頭等地。現“朝拜嶺”還有他們共建的廟宇。但從現橫河坎尾坳(離十字巷不遠)發現的十多座古墓考證,為隋代墓葬群,可推算在南北朝或更早橫河已有居民聚居,然其來源、姓氏、去向已無可考。
明洪武四年起(1731)年,橫河屬善政巡司署,1938年博羅劃13區18鄉,橫河屬九區稱智勇鄉。1949年12月起屬四區橫河鄉,1952年屬九區,1956年11月12日撤區后為橫河鄉,1958年10月11日成立橫河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撤社設區,1986年撤區建鎮。至2000年橫河鎮轄一個居委一個鎮屬林場、橫河、西角、西群、老圩、郭前、嶂背(畬族村),上河、河肚、下河、東角、花園、沙上、石湖咀、盧屋村、黃竹、直徑、何家田17個行政村,121個村民小組,5585戶,78姓,25217人(按2000年7月1日人口普查數字為5009戶,18527人)。
橫河鎮因基本沒有外來戶遷入,每年有不少人遷出,戶籍人口增長緩慢,1978年全公社4278戶22220人,1983年4446戶23953人,1985年4549戶24359人,1990年4822戶24653人,1995年5359戶24549人,22年戶籍人口增長1997人,平均每年增136人,年均戶籍人口增長率千分之五點五,男女性別比例保持在1.04:1左右。
鎮對外水運因1959年修建顯崗水庫而截斷,現對外交通有三條公路,一條為市道,混凝土路面,從橫河圩至湖鎮12公里接廣梅公路(205國道)到縣城32公里;一條為縣道,柏油路面,從橫河圩至長寧20公里接廣汕公路(324國道);一條為縣道,沙泥路面,從橫河圩至上河村13公里接龍門麻榨公路,鎮內有通17個行政村及白馬山林場等村道(有些與縣道重疊)合計80公里,121個村小組均有可通卡車的沙泥路。
1980年以前,客運只有805車隊經營的博羅至橫河班車,每日對開二班,改革開放后,客運航線和運輸密度迅速增加,主要屬于個體經營,至1990年起,有橫河至博羅每20分鐘對開一班;橫河至石龍每20分鐘對開一班,橫河至廣州每天往返一班,橫河至深圳的對開三班。 |
羅浮山,自秦漢以來,號稱“仙山”,自古擁有“中國十大道教名山之一”、“嶺南第一山”、“百越群山之祖”之美譽,被道教尊稱為“第七大洞天,第三十四福地”。漢代大文學家司馬遷視羅浮山為僅次于五岳之后的名山,將其稱為“粵岳”。
羅浮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游景區,總面積為214.82平方公里,山峰432座,其中1000米以上山峰80多座,主峰飛云頂海拔1296米。飛瀑名泉980多處,洞天奇景18處,石室幽巖72個,擁有泉、池、澗、瀑、林、洞、觀、寺、塔、峰等景觀,景區生態環境優越,植物資源豐富,古樹名木大量分布,清竹、古樹、仙藥常年翠綠多姿。據調查統計,羅浮山共有植物214科,808屬,3000多種。擁有國家級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桫欏、金毛狗、格木等28種;中國特有植物種類分布在羅浮山植物區系中含5屬8種,以羅浮山命名植物有十多種;在羅浮山保存下來的孑遺植物有二十多種。天然藥用植物有1240多種,最有名的有靈芝、菖蒲、還魂草、救必應、金耳環、七葉一枝花等,民間歌謠:“羅浮十八面,面面有珍寶……”
自秦漢以來,羅浮山便是道教、佛教煉丹制藥的勝地,藥材集散地。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葛洪在羅浮山采藥煉丹、修道成仙,開創了中國嶺南道教教派。從宋代始,羅浮山就有“洞天藥市”,綿延數里,自此成為南藥基地。因擁有優越的中醫藥資源和以葛洪、鮑菇道醫養生理論為主體的道教養生文化,羅浮山于2011年被評為廣東中醫藥文化養生旅游基地,2016年12月成為全國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目前正集全縣之力打造國家級健康產業基地、中醫藥創新基地、長壽之鄉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