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防城港市各縣市區情況介紹

防城港市各縣市區情況介紹

活力四射、生機勃勃的港口區,位于我國大陸海岸線的西南端,1993年設立縣級行政區,是防城港市委、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防城港的政治、經濟、金融、文化中心,也是東興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區總面積378平方公里,由企沙半島、漁萬半島兩個半島構成,下轄企沙、光坡、公車三個鎮和白沙萬、漁洲坪兩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近16萬人。

港口區處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泛珠三角經濟圈和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結合部。三面環海,南瀕北部灣,東鄰粵港澳,西與越南隔海相望,是中國內地進出東盟各國最重要的中轉基地和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

港口區擁有西部第一大港、中國沿海12個主樞紐港之一的防城港,其設計年吞吐能力可超過10億噸。現有萬噸至20萬噸級深水泊位26個,與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50多個港口通商通航。防城港開創了國內可直接“船到船”直接裝卸作業的先河,晝夜裝卸率高踞西南沿海港口榜首。目前,防城港是全國唯一可同時接卸5艘滿載的好望角型船舶的港口,2012年底吞吐量將突破億噸。

港口區是國家批準實施的《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中重點建設的臨海臨港重要工業區。位于港口區的企沙工業區,也被寫入《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而作為企沙工業區重要組成部分的大西南臨港工業園區,是港口區重點發力打造千億元產業園區。2011年該園區產值達到190億元;2013年,該園區年產值預計達500億元。依托園區發展,該區以鋼鐵、核電、銅鎳三大項目為引領,形成了以鋼鐵制造、磷化工業、礦產、建材業為主的四大產業,成功打造了全國最大磷化產品加工出口基地。

港口區擁有綿延300多公里的原生態海岸線,是旅游休閑的黃金地帶。該區以“海灣.漁家.休閑”為特色著力推進“紅沙群島”“簕山古漁村”景區建設。2011年“簕山古漁村觀潮節”榮獲“中國最佳自然生態旅游節”稱號。觀海景、弄海潮、玩海石、嘗海鮮、釣海魚、頤海林、觀民俗成為了港口區獨特的旅游印記。此外,“海上國際龍舟節”也成為防城港市響亮的文化體育品牌和特色的海洋文化名片,有力地促進了防城港市與東盟國家的交流與合作。

港口區擁有國家一類口岸3個,同時還享受國家有關沿海開放地區、民族地區、邊境地區、西部地區以及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等優惠政策。突出的區位、交通、港口、資源和政策優勢,使港口區成為發展臨港工業、對外貿易、商貿物流、濱海旅游等產業的理想之地。

“西部第一港口,現代產業強區”已成為港口區對外宣傳的響亮名片。

憑海臨風勇開放,夢想正飛風正舉。港口區將秉承“服務至上,平安至上,產業優先,民生優先”的理念,奮發有為,加快崛起,努力打造廣西北部灣率先發展核心區,加快實現“率先發展、富民強區”宏偉目標。

防城區位于中國南疆北部灣畔,地處十萬大山南麓山支脈附近地區,與越南山水相連,具有邊、山、海地緣優勢。全區總面積2427平方公里,下轄10鎮3個街道,145個行政村和20個社區。全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全年無霜期長,土壤健康肥厚。境內海岸線長141.7公里,淺海灘涂面積達11.65萬畝,港灣眾多,水質優良,海洋資源豐富;全區森林面積240.7萬畝,森林覆蓋率高達65.99%,近三年空氣質量優良率均值達95.4%,空氣質量連續三年位列廣西第一。

防城區作為大西南地區出海通商走向世界的門戶和交通樞紐,距西部第一大海港防城港僅20公里,擁有峒中口岸、里火口岸、江山邊地貿口岸、灘散互市貿易點和茅嶺海關監管卸貨點5個對外開放窗口。作為泛珠江三角經濟圈、大西南經濟圈和東盟經濟圈交匯中的一個重要節點,承擔著桂南和東盟物流的樞紐作用,是西南地區開展“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重要出邊通道。

素有“植物界大熊貓”和“茶族皇后”之稱的金花茶主要分布在防城區,這里匯集了自然界現有金花茶32種7個變種的23種和5個變種,種類和品種均居全國乃至世界第一。2015年,防城區被國家質檢總局授予首個“國家級金花茶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示范區”稱號。

上思縣地處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南部,坐落在風景綺麗的十萬大山北麓。上思縣區位優勢明顯。縣城距離廣西首府南寧市僅100公里,南寧國際機場75公里,距廣西最大的海港防城港116公里,距我國邊境重鎮東興市130公里,為防城港市唯一市轄縣。總面積2816平方公里。總人口21萬多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75人。壯族占86.8%,漢族占9.2%,瑤族占3.9%,其他少數民族占0.1%。

上思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896.1小時,年太陽總輻射量達114.39千卡/平方厘米,光能資源較為豐富;年平均氣溫21.7攝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217.3毫米。氣候溫和,雨量適中,無霜期長,為各種動植物最適生長區之一。

上思土地廣闊而肥沃。境內土地面積423萬畝,其中耕地面積35萬畝,林地面積267.6萬畝;宜牧面積51萬畝;尚未利用的荒山荒地大部分可作林地、農地開發。土層深厚,植被茂盛,發展林果業和畜牧業大有潛力。

自然資源

上思縣是廣西的林業大縣。境內森林資源豐富,以馬尾松、細葉云南松、以及闊葉樹為主的森林面積254.84萬畝,覆蓋率61%。活立木總蓄積量638萬立方米。橫跨廣西上思縣、防城港市防城區、欽州市欽北區的十萬大山水源林自然保護區坐落在上思縣,面積108萬畝。其核心區在上思縣,占地58萬畝。核心區內,動植物資源豐富,各種植物計有195科、35屬、1458種。稀有珍貴優良樹種有格木、萬年木、紫荊木、紅椎、米老排、雞毛松等。十萬大山有"天然藥庫"之稱,有野生藥用植物428種。動物共有260多種,其中屬于國家一、二級保護的動物有黑葉猴、小爪水獺、金貓、大靈貓、虎、林麝以及白鷴、原雞等35種。失蹤30多年的世界瀕危鳥類海南虎斑鳩2001年在上思縣被發現,引起聯合國有關部門關注。

上思縣境內河流縱橫交錯,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縣內大小河流28條。主要河流明江河境內流程134公里,總落差51米。全縣水電資源蘊藏量為7.8萬千瓦。可開發量7.2萬千瓦,目前僅開發2.38萬千瓦,在明江建有那板、百細、百龍、平臺4座梯級水力發電廠(站),投資7800萬元裝機容量1.1萬千瓦的平福水電站正在緊張建設之中,可望年底前1#機組正常發電。

地下礦藏有褐煤,地質儲量為7788萬噸;石灰石儲量數十億噸以上,分布于縣思陽鎮的布透沿四方嶺橫跨七門鄉、在妙鎮靠近縣屬國有平廣林場一帶,東西走向長34公里,南北寬2公里不等。金礦、石油、磷礦、汞礦、石膏礦等也具有開采價值;十萬大山一、二號礦泉水,1988年經國家級鑒定,具有很好的開發條件,兩處年可開采3.56萬噸,目前生產有十萬大山牌礦泉水。

上思山清水秀,風景優美,旅游資源得天獨厚。十萬大山的自然風光,引人入勝。在連綿的千山萬谷中,林海茫茫,奇峰斗勝,古木參天,山花怒放。古人曾有"一泓溫井寒仍暖,十萬青山翠不黃"的贊詩。目前建設有十萬大山國家森林公園,還有神話般的仙池、仙橋等風景點,及富有瑤族風情的山間瑤寨。位于縣境北部的十萬大山支脈屬巖溶地貌,有千姿百態的石灰巖構成的石山,有洞深莫測的弄懷巖,有龍宮般的開口巖,有水明如鏡,味甘清冽的屯隆水巖。位于縣城附近2公里處的那板水庫,宛如湖泊,山水渾然成趣,富含詩情畫意。

行政區劃

【郵編】535500

【駐地】思陽鎮

【區劃】2003年轄2個鎮(思陽鎮、在妙鎮)、7個鄉(思陽鄉、七門鄉、平福鄉、華蘭鄉、叫安鄉、公正鄉、東屏鄉、那琴鄉)、1個民族鄉(南屏瑤族鄉),思陽鎮與思陽鄉合并為思陽鎮。

思陽鎮轄:東湖、北湖、明江、彩元4個社區居委會;廣元、江平、華加、高加、計懷、六艮、明哲、昌墩、易和、玉學、和星、那板12個村委會。

在妙鎮轄:在妙、馱從、那苗、平良、屯隆、有生6個村委會。

叫安鄉轄:提高、那當、平江、松柏、雙板、百包、那布、叫安、三科、那工、熟康、文明、板細、那午、桿青、高福、鳳凰17個村委會。

華蘭鄉轄:華蘭、俊仁、那巖、德安、華城、叫寶6個村委會。

南屏瑤族鄉轄:英明、渠坤、巴乃、枯叫、米強、江坡、汪樂、常龍、喬貢9個村委會。

平福鄉轄:公安、那明、板含、明旺、六改、平福、崠遼、雄杰、偉華9個村委會。

七門鄉轄:更所、板龍、佛子、板文、聯合5個村委會。

那琴鄉轄:那琴、那倆、排柳、桃嶺、標榜、那通、那巴、聯惠、龍樓9個村委會。

東屏鄉轄:吉彩、大吉、三英、邊念、彩林5個村委會。

公正鄉轄:公正、信良、枯婁、那齊4個村委會。

上思特產

1.化工、工藝原料類

松 脂縣內產的松脂含脂量高,油脂純凈,縣松香廠因得此優質原料,所產的松香色澤金黃,透明度高,所含雜質、含水分量及軟化碘、機械雜物、肥皂化物等化學成份均符合國家檢驗標準。是縣內主要出口產品之一。

山蒼油山蒼子又名山雞椒、木姜子。均為野生,樹皮綠色,其果實略成球形,大如黃豆,有濃烈的香味,全樹均含芳香油,可提取-,莖葉均可蒸油,是出口化妝品原料。

芒 芯縣內芒芯資源豐富,以南屏、叫安、平福、公正等鄉為主要產區。上思芒芯柔韌,金黃色,是編織工藝品的上乘原料。

龍須草又名擬金茅,高約1米,葉片狹長有細絨毛,是制造優質紙和人造纖維的原料植物。

2.食 用 類

香 糯上思縣香糯種植歷史悠久,是在特定的氣候、土壤和栽培管理條件下,經農民長期精心培育而成的優良品種。該品種米質純正,米粒較大,潔白如玉,蒸熟成飯,軟滑而粘,氣味芳香,有“一田種糯遍垌香,一家煮飯全村香”之說,是民間逢年過節用以制作粽粑、年糕、湯圓或綠豆糯米飯等地方風味的上乘原料。上思縣香糯因其香特異而聞名,深受區內外顧客的歡迎,但外地引種均因無法保持其香味而失敗,故逢年過節,特別是在春節將屆之際,外地前來求售香糯甚多。

香 豬上思縣香豬是傳統出口的名優產品。上思香豬為本地豬品種,屬華南型,毛黑白相間,豬體結實,身短嘴圓,腳矮骨細,養至40公斤左右宰食最佳。經過加工配料烤制的香豬,色澤金黃,皮酥肉嫩,不腥不膩,色、香、味俱全,是高級宴席佳肴;乳豬脫骨再配料加工腌制涼干,食之嫩滑爽口,滿嘴留香,是出口港澳的名牌產品。

香 菇俗稱香信,產于十萬大山,是縣內傳統出口產品。傳統生產方法是在每年冬11月-12月選天氣晴朗的日子,將能生長香菇的樹木歡伐倒地(能生長香菇的樹有46種,常見的有菇豆杜英、楓樹、楮樹等),待二、三個月后把樹桿砍成若干段,用刀斧將木表皮成若干刀口,然后擱放于濕潤、蔭涼的溝邊或樹根下,待第二年冬季即開始長菇。用這種傳統方法生產出來的香菇雖個小,但菇肥肉厚,色澤棕黃,醇香脆嫩,營養豐富。

木 耳以云耳為主,長在腐木之上,大如掌,干而不碎,食之清脆爽口,具有降低血壓,防塵潤肺,排穢通腸等作用。過去全為野生,現在推廣人工接種培植,產量倍增。

鳳凰茶產于鳳凰山,茶場位于海拔800米的鳳凰山中部,土地肥沃,雨量適中,空氣濕潤,形成“晴時早晚遍地霧,陰時成天滿山云”的特殊氣候環境,所產茶葉色澤翠綠,茶芽粗壯,加工后色澤銀灰,條索緊直纖細,浸泡片刻,滿杯碧透,清香撲鼻,雖三換其水而味不淡。曾多次被評為欽州地區優質產品,在區內外享有一定聲譽。

蒜 頭上思縣蒜頭個大萼齊,蒜瓣豐滿潔白,味辛辣芳香,是出口土特產品之一。縣內各地均有生產,以思陽鄉弄懷村產量高,質量亦最好。

甜 筍縣內種植甜筍歷史悠久,氣候環境適宜,所產甜筍大個達5公斤以上,一般2-4公斤,甜筍素為民間宴席佳肴。縣內以平福、華蘭、南屏、叫安、公正、東屏為盛產區。

蓮 藕縣內各地均有種植。以思陽鄉廣元村那泌屯為多,產量高,品質亦最好。所產蓮藕個粗節長,色澤淡黃帶紅,皮薄肉厚,為縣里名優產品。

天 桃常綠喬木,樹高達20多米,胸徑有1米以上。天桃立春開花,夏至果熟,產果有大、小年之分;天桃果大如雞蛋,果皮淡黃,含豐富的甲種維生素,鮮吃、泡酒、也可加工罐頭或制成果脯。木材堅重,紋理細致,耐腐無柱,為制造高級家具的優質用材。天桃樹歷經數百年仍綠樹成蔭,果實累累,群眾多喜種于屋旁村邊,全縣現有天桃樹數千株。

扁 柑主產于那琴鄉桃嶺村。扁柑適應性強,高產穩產,一般12月上旬成熟,可留到翌年1-2月份采收,耐貯運,供應期長。桃嶺扁柑果皮光滑,色澤橙紅,汁多味美,含糖量8.23%,檸檬酸0.71-0.94%,產品暢銷區內外。

3.礦泉系列

飲料系廣西十萬大山礦泉飲料廠新產品,以四方山1號礦泉水為基液,該礦泉水1988年1月經國家級評審鑒定,確認屬含鍶的重碳酸鈣型礦泉水,含有多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和成份,游離二氧化碳含量達到國家標準。飲料廠除生產瓶裝優質天然礦泉水外,采用上海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科學配方和工藝,生產礦泉粒粒橙,礦泉檸檬絲,礦泉番石榴等系列飲料。

4.藥用類

八 角可制香料,干燥成熟果實,又名八角茴香,大茴香。果實色澤紅棕色,質硬而脆。果實枝葉均可蒸茴油,是常用的調味香料,內含揮發油,具有溫陽散寒,理氣止痛功效,醫藥上用做健胃劑和祛痰劑。

玉 桂樹皮稱桂皮,含揮發油,極香,中醫學上以桂皮入藥,主治腎陽虛衰、心腹冷痛、久瀉、經痛、陰疸等癥;嫩枝稱桂枝,亦入藥,主治感冒風寒、關節疼痛、痰欲心悸、經團腹痛等癥;桂皮、桂枝、桂葉可蒸桂油,具有特殊香氣,富含玉桂醛,廣泛用于醫藥和調合皂用香精和化妝品香精。

蜂 蜜縣內各地普遍養蜂,以地處十萬大山的南屏瑤族鄉最多,產量也最高。蜂蜜分春蜜和冬蜜兩種,春蜜金黃色,透明,味清甜;冬蜜色澤乳黃,濃稠起沙粒,味尤佳,為蜂蜜中之上品。蜂蜜含有豐富的葡萄糖和果糖,還含有蔗糖、蛋白質,有機酸、酶、芳香物質和維生素等,營養價值很高,又可入藥,為上思縣傳統的出口產品。

蛤 蚧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又名大壁虎、仙蟾。因鳴叫聲而得名蛤蚧,全長約35厘米,全身密布細鱗,四肢粗壯,指趾能吸咐。產于四方山石灰巖地區和十萬大山懸崖硝壁的石縫中。蛤蚧有補腎、潤肺、壯陽、益精血、止喘定咳之功能,為補藥上品。

特效多鞭酒采用多種獸、畜及小動物鞭配以人參、巴戟、仙茅、淫羊霍、桂園肉、枸杞子、當歸等20多種名貴藥材和高度純米酒泡浸而成。具有行血、補氣、提神、補腎壯陽、強腰、健膝之功效。遠銷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

山 薯又稱淮山,薯蕷,屬草質纏繞藤本植物。主要產于南屏、那琴、叫安鄉那蕩等地,原為野生,后逐漸由人工種植。山薯圓柱狀,表面棕黃色,肉色潔白,味淡,性溫補,既可入藥,也可作補品。淮山中醫上稱山藥,有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益精的功能。

經濟建設

上思縣地處桂西南十萬大山北麓,不沿海、不沿邊,是一個經濟欠發達的山區縣。該縣根據當地豐富的土地、森林、水能、煤炭、石灰石等資源以及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逐步探索出一條有特色的縣域經濟發展之路。2006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21.31億元,增長20.2%,其中第一產業增長12.1%,第二產業增長32.1%,第三產業增長17.5%;財政收入增長41.8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95.5%;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28.6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38.6%。

--立足土地資源優勢,做大做強蔗糖支柱產業。該縣投入2.28億元,對區域內的上上糖業公司、昌菱制糖公司進行技改擴能,一年內壓榨能力由原來的日榨1.2萬噸提高到2.5萬噸。在"第一車間"帶動下,2006年全縣新增甘蔗面積9.8萬畝,當年甘蔗總產量達210萬噸,產糖23.87萬噸,實現了"全縣人均產糖1噸"的目標,全縣農民人均種蔗純收入達1500元。同時,兩家制糖企業大力推進甘蔗綜合利用,大力推廣酒精廢液噴淋、濾泥還田等甘蔗生產技術,初步構起甘蔗-蔗糖-酒精-復合肥的產業鏈,去年生產酒精11882千升,生產復合肥2.22萬噸。

--立足山地資源,做大做強林業新興產業。為加快從林業資源大縣向林業經濟強縣的跨越,上思縣與廣西高峰集團、七坡林場建立起長期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在實施林企一體化"20+1"工程(造林20萬畝興辦1個林產企業)基礎上,啟動實施"30+2"工程,進一步整合了林產林化資源,發展林產林化產業。2006年新植速豐林7萬畝,全縣速豐林面積達20萬畝,木材產量25萬立方米,比上年增長212.5%;全年林板產量6.31萬立方米,比上年增長213.9%;松香產量1.94萬噸,比上年增長49.2%。

--圍繞資源優勢,實行"三化互動",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支撐力。該縣堅持"三化互動、工業優先"的思路,把工業帶動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和主攻方向,同時高度重視農業產業化和城鎮化建設,形成了工業化帶動、農業產業化推動、城鎮化促動的"三化互動"發展格局,拉動了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一是圍繞蔗糖、制藥、林化、建材、水電等優勢產業,明確把工業發展作為主攻方向。該縣成功地外地引資興建了華林中高密度纖維板廠、上華膠合板廠、平福水電站、富三藏淀粉廠等4家企業,引進右江礦務局前來投資開發煤炭;成功改制了百龍電站、百細電站、仁盛制藥廠、萬山紅制藥廠等4家國有企業;促成縣松香廠、叫安酒精廠、縣化工綜合廠、鐵合金廠等4家企業恢復正常生產;高起點、高標準建設城西工業園區和昌菱生態產業園區。去年園區內企業總產值達12.7億元,占全縣工業總值的53.7%。2006年,全縣實現工業總產值23.63億元,增長48.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15.7億元,增長71.8%,工業對縣域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達50.1%。

二是圍繞甘蔗、速豐林、木薯、優質谷、奶牛、特種優質魚等優勢,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該縣通過大力推行"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依靠龍頭企業提升農業產業化層次;積極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建立了羅非魚、斑點叉尾鮰等優質魚類標準化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大力發展無公害農業,香糯、蜂蜜等無公害產品生產發展迅速。去年,全縣完成農業總產值12.29億元,比上年增長12.27%。

三是按照"一江兩岸、一城兩園、一路兩鎮、一民兩化"的城鎮建設思路,加快特色城鎮化步伐。先后籌資7.46億元,重點建設了城西工業園區、縣城舊城區、明江公園、龍江半島花園、昌菱生態產業園區、在妙小城鎮,新建、改建了縣城團結路等6條主要街道,縣城面積由2002年的3.13平方公里迅速擴展到2006年的4.2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城在山中、水在城中、人在綠中"的特色小城鎮格局。

--圍繞優勢資源招商引資,強力推進項目建設。該縣充分利用縣內農林、礦產、水力、旅游、勞動力等優勢資源,-優惠政策,采取駐點招商、以商招商、節會招商等多種靈活方式開展招商活動。2006年全縣新引進項目15個,合同資金5.13億元,實際到位資金2.13億元。這些重大項目的成功引進和上馬建設,有效增強了全縣經濟發展的后勁。

旅游資源

【文廟遺址】黌宮,亦稱學宮、孔廟,明正德五年(1510年)建于城東門外,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知州陳世瞻遷入城內東隅。清咸豐六年(1856年)道憲吳德,知州武衛會同團紳遷于今地(現縣文工團駐地),有正殿、后殿、泮池、五框、鄉賢名宦祠等。正殿屋脊雙龍戲珠,青瓦紅磚、雕梁畫棟,金碧輝煌。1981年,因改建,將唯一留下的正殿拆掉。

那板水庫

【(金印湖)風光】位于上思縣城東南約4公里處,建于1960年9月份,總庫容7.2億立方米,庫區正常水面約4350畝,從壩首至平江農場25公里,水里寬窄相間,曲折縈回,山清水秀。距壩首5公里處西南側的獨秀山清水秀一峰突起,尖如筆,有“千尋凌漢表,一點聳云端”之謂,為庫區一奇景。乘船在清波粼粼的人工湖上游覽,遙看聳人云霄的十萬山峰,近觀湖邊松林疊翠,湖光山影,別有天地。

【弄懷巖】位于縣城西北7公里處,系石灰巖,洞深數里處有積泉。秋冬水涸,持火把,照電筒可入。窄處如走廊,寬處似廳堂。鐘乳垂掛,光怪陸離。巖縫聚蝙蝠,多且大。明嘉靖年間,上思知州周璞題“弄懷”二字刻于巖口上。古人游此洞后,多題詩作賦,寫于洞口巖壁,或記入志書;贊賞巖洞風氣。在上思八景詩中曾有“弄懷巖雅留仙跡”之句,舊志有“上思勝跡,此巖為最”之稱。古時列入八景之一。

【布透溫泉】在縣城北面5公里處,三面環山,地處幽谷,風景優美。泉水從溝邊巖穴中涌出,水溫37-38度。古時為縣的八景之一,名為“溫泉晚眺”。溫泉1988年1月經國家評審鑒定,確認為鍶和偏硅酸的含量接近國家標準,鈉含量低且游離二氧化碳含量較高;同時溫度和氨的指標均達到醫療礦泉水標準。

歧山巖位于縣城西北面12公里處,四方山腳下,共有上、中、下三洞,俗稱開口巖,巖竅左側有一略向前傾斜的大石筍,似在迎接游人;溪流出口處特別寬闊,如巨龍吐珠,巖口上端長滿灌木林,似一條條龍須;河床下一塊塊大過籮筐的大石頭,如一顆顆從龍口吐出的龍珠,巖口內寬闊幽靜,巖頂鐘乳倒懸,下面卵石沙灘;清流潺潺,與洞頂射入的光線相映成趣,形成龍宮般的美景,目前已開發建成歧山巖風景區,引得無數游人紛至沓來,流連忘返。

【排茶仙橋】(又名觀音橋)于叫安鄉汪門屯打排茶山溪流上,石橋為天然石條橫架深溝,寬2.5米,長40多米。傳說古時神仙騎馬過橋,因馬靠邊行走,踏動石橋,形成橋面稍傾斜,橋邊尚有似馬蹄印的窟窿。現人們上山碰大水時多從橋上走過。

應天瀑布在十萬大山掃把山下,瑤寨念文屯西南3公里的山谷中。瀑布落山外,巖板稍平闊,水口呈“凹”狀,飛瀑處壁形,高28米,巖壁間有一凹處;深寬均數米,形似“水簾洞”。距落水口幾米的一處巖板,拳擊、腳蹬或以石頭敲擊,冬冬發響,聲若擂鼓動。春夏大雨,山洪暴發;瀑布響聲如雷,數里外還震人耳膜。“應天泉”由此而名。瀑下數十米,巨石如象;沉列溪中,同一溪流,距此瀑布約百米和二百米處,還有兩處小瀑布,高度均約十余米,當地人稱應天瀑布為“頭龍”,下面小瀑布為“二龍”和“三龍”。

【劉永福父墓】黑旗軍首領劉永福父劉以來之墓,位于那明村,葬于清咸豐六年(1856年)。清政府曾于墓地四周各距數百米地建有5處牌坊,鑲嵌越南皇帝和清朝皇帝分別賜給的“浩封”碑。民國后期,牌坊均倒塌。1985年6月,縣文管所給劉以來墓立碑,并于墓旁立文物保護標志一處。

【平隆隘口】在離縣城59公里的十萬大山上,是通往防城的重要隘口。此地原是羊腸小道,山勢陡險。1979年修建從華蘭圩通至防城區扶隆圩的三級公路后,始以車代步。從瑤寨江樂屯開始登山到隘頂約12公里,均沿溝邊而上,直到海拔612米的隘口,但坐在車上不覺是上山,宛如在公路的林蔭道上漫游。隘口南面有一處長瀑布,俗稱“馬射尿”。

瑤寨及瑤族風情散布于十萬大山的瑤寨,多數后靠高山,前臨陡坡。各家各戶的房舍多以竹條結扎而成;房前的曬坪以木頭塔造,以竹筒引水至廚房。婦女服飾以藍黑的布做成,上衣藍黑配紅邊,頭蓋繡花布和珠串,顯得既樸實又華麗。青年男女喜歌愛舞,以歌代言,送紀念品傳情,迎親唱“攔路歌”,傳統的舞蹈節奏古樸,動作優美。瑤族群眾勤勞勇敢,熱情好客,以獵到的野貍、竹鼠、山蛙等野味和自釀的燒酒、甜酒待客。

【屯隆水巖】于四方嶺西段的在妙鎮屯隆屯右側,巖的右下成灣,流出成溪,水明如鏡,味甘清冽,附近村屯利用灌田,1977年于水巖之上修北干渠渠道,因開炮炸石,巖口已被大石頭堵塞,但泉水仍暢流。

通天巖于在妙鎮屯隆村六索屯左邊。洞內分內外二廳,內廳其巔空洞,由中仰望通天,故名。二廳可容納上千人,昔人游覽其間,多有題詠。

【柳達瀑布】在公正鄉公正圩西南面5公里山谷中,上思至大寺二級公路旁,交通方便。水頭高30余米,分數支奔瀉在梯形巖石上,氣勢磅薄,蔚為壯觀。

【鳳亭河水庫】位于上思縣東屏鄉境內,建于1960年,總庫容約5.6億立方米,庫區正常水面約為3180畝,庫區一年四季各有特色。春天,碧波蕩漾,岸上各種山花爭相開放,船在水中游,人們可以盡情地享受春天的氣息。夏天,岸上綠樹濃蔭,各種鳥兒在樹木中歡叫,水上涼風習習,實為避暑的好地方。秋天,秋高氣爽,湖水清澈,秋水與天邊成一色,岸上樹林綠葉間,映出一叢叢紅楓葉,使游人體會到“楓葉紅于二月花”的意境。冬天,駕舟庫中,天涼水暖,極目望去,遠處盡是從北方飛來過冬的各種水鳥,安然地在水面嬉戲,如果碰上冬雨或是春秋霧氣,更加增添旅游的神秘感。

【十萬大山國家森林公園】

一、基本概況

十萬大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上思縣西南部,距縣城36公里,距南寧136公里,距旅游熱點城市東興100公里。該園地處桂林、南寧、十萬大山森林公園、東興、越南下龍灣黃金旅游線上。其前身是以水源林為管護對象的生態公益性林場——紅旗林場。轄區總面積2037公頃,其中水源林1336公頃,占總面積65%,森林覆蓋率達98%以上。1995年7月林場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利用森林資源和自然景觀發展森林旅游業,創辦十萬大山森林公園。該公園坐落在十萬大山核心區,50年代拍攝的影片《英雄虎膽》的故事就發生在十萬大山,十萬大山森林公園也是該片重要的拍攝外景地。《英雄虎膽》故事片的上映使十萬大山揚名全國。1996年8月,十萬大山森林公園經國家林業局評定為國家森林公園。

目前,森林公園與紅旗林場實行一套班子,二塊牌子,統一核算的管理模式。設有客房部、導游部、餐飲部、工程部、保安部、外聯部、辦公室等7個機構。資產總額為1791萬元,負債總額588萬元,其中銀行貸款余額435萬元。現有職工人數142人,其中干部、在職合同工97人、離退休人員22人,聘用工23人。目前在公園上班的有70人。

自1995年開業以來,公園已累計接待游客26萬人次。幾年來已多方籌措資金1000萬元投入景區的接待設施、景點開發和配套設施建設。目前已建成賓館2幢,木樓18棟,木屋19座,水上餐廳1座,多功能綜合樓1座等設施;接待區內道路全部硬化。公園現擁有接待客房65間,固定床位138床,機動帳篷100頂,水上餐廳可容納200人同時就餐,年接待能力達6萬人次。修筑步行觀景便道17.5千米,開辟了景點33處,如;天然藥浴池、天女浴池、石上根源、龍袍樹、情網同心、源頭瀑布、九龍松等;種植草坪2.5萬平方米;開通了程控電話、移動通信及與縣城相連的油路;從公園至汪樂的旅游公路是防城港市“上山下海又出國”的重要旅游線路。

二、自然景觀

十萬大山國家森林公園有十分獨特的旅游資源。園內無山不綠,無峰不秀,無石不奇,無水不飛泉。峰巒疊嶂,古木參天,流水潺潺,古道幽深。其山、水、樹木、花草、云霧、奇石等景觀資源,俯拾皆是。園內原生性植被為北熱帶季雨林和季風帶綠葉林,如狹葉雅楠、紫荊木、米老排等。林內植物種類達1890種以上,動物種類有500多種。這里雨量充沛,年降雨量超過2200毫米,四季河谷泉水漲溢,林木蔥郁,林內有珍稀植物如金花茶、羅漢松和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如黑頸長雉、獼猴、華南虎等珍禽異獸共同繁衍。獅頭山為公園最高峰,海拔1264米,山頂時而狂風呼嘯,云霧繚繞,細雨蒙蒙;時而風吹云散,雨過天晴,霞光萬道。遠眺可見北部灣碧海茫茫,帆影點點,使人疑在仙景中。石頭河是珠江水源頭之一,河谷長6.5公里,常年流水不斷,水質清純達到國家1類質量標準。沿谷流泉瀑布,或像飛雪卷云,噴珠濺玉;或如萬斛珠兒,凌空傾瀉。每逢山洪爆發,響聲如雷,聲傳數里。整個園區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在22攝氏度左右,冬暖夏涼。空氣清新,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高達16.2萬個/立方厘米,是城市中心區的幾十倍,是旅游觀光、探險考察、休閑療養、避暑度假的理想場所。

三、規劃建設

1995年,公園已聘請中南林學院(現為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森林旅游研究中心專家對環境生態因子進行調查,分別就公園內的環境噪聲、放射性物質、空氣負氧離子含量和微生物含量、地表水水質、大氣環境等進行了監測并得出了評價報告和詳細數據、其評價之高,數據之全,預示了森林公園的美好前景。1998年,又請了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對公園進行總體規劃。1999年7月委托廣西林業勘測設計院對接待服務區做了詳細規劃,包括環境容量及規模預測,道路系統及豎向規劃,建筑布局與設計,綠化、美化規劃,環境衛生規劃,給水排水規劃,電信電力規劃等,森林公園已列入高起點、高標準、高層次的旅游規劃度假區。但是由于資金投入缺乏,公園建設步子仍相當緩慢。主要問題有:景區的詳細規劃尚未-;入園公路等級大低;服務接待設施、設備簡陋陳舊而且功能配置不全;景區的步行道標準太低且未能形成網絡。

目前,森林公園正通過招商引資加快各項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欽州投資商投資500萬元開發建設的云霧山莊已在2001年6月下旬奠基動工。下一步將爭取更多的外來資金對景區道路、景點、旅游度假村、亞熱帶珍稀植物園、水上樂園、垂釣園、康體中心、萬山會所等項目進行投資,預計這些項目投資額達8000萬元以上。

 廣西東興市位于我國大陸海岸線最西南端,東南瀕臨北部灣,西面于越南接壤,是廣西乃至中國通往越南以及東南亞最便捷的通道,也是中國與東盟唯一海陸相連的口岸城市,隸屬廣西防城港市。

東興是國家一類口岸,是國務院批準的沿海開放城市。1992年,國務院特區辦批準設立4.07平方公里的邊境經濟合作區,1996年4月,國務院批準設立縣級東興市,轄東興、江平、馬路三個鎮。陸地邊境線長27.5公里,海岸線長50公里。總面積540.7平方公里,總人口11萬人,是我國京族的唯一聚居地。

東興是中國與東南亞各國來往的便捷通道。市區與越南芒街市相隔一條數十米的北侖河,距越南廣寧省會下龍市180公里,距離越南首都河內308公里,距廣西首府南寧178公里,距防城港市39公里。市內的竹山港、潭吉港、京島港可與中國和越南各大港口通航。

商業貿易

早在清朝光緒年間,東興邊民與越南邊民就開始互市貿易。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東興成為我國與東南亞及美、英、法等國的重要通商口岸,東興因商賈云集,市場繁榮,曾有“小香港”之稱。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創建進程的加快,成為中越邊境貿易旅游最“熱”的城市。據統計,每年出入境經商、旅游人數達1200萬人次以上,成為我國出入境人員最多的陸地邊境口岸之一,從而推動了東興邊境貿易的快速發展。東興對外開放14年來,邊境貿易成交額突破105億,其中進口成交額為49.5億元,出口成交額55.5億元,稅費收入7億元(含關稅)。市內有一般貿易經營權企業8家,小額貿易經營權60多家,城區注冊經營商戶6500戶,有10000多邊民從事互市貿易。

東興已投入5000萬元建成占地120畝具有“互市通道、互市貿易、互市商品收購、邊小過貨通道”功能的互市貿易區,拓寬了對外貿易渠道。采取企業運作和省、地、縣級市政府主辦等方式,連續舉辦了9屆商品交易會。

工業

東興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工業經濟市場極其廣闊。東興根據自己地緣優勢,作出了邊貿、旅游、加工業為龍頭的戰略決策,不斷完善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從而帶來了東興工業企業的興起,并已逐步形成了以橡膠加工、海產品加工、電器組裝、醫療器械、農產品加工等產業為主的工業布局,從產、供銷方面形成了一條龍格局,電視機、醫療器械等產品熱銷東南亞各國。

東興市為企業營造寬松、良好的發展環境,東興市委、市政府通過制定-《東興市關于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決定》等一系列決策,營造出前所未有的寬松良好的投資環境。

農業

東興位于東經108°03′,北緯21°35′,屬南亞熱帶季風區,四季氣候溫和,全年無霜凍,平均氣溫22.4°C,年平均降雨量為2800毫米,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具有發展亞熱帶特色農業的氣候優勢。

目前,東興主要種植水稻、玉米、豆類、紅薯、花生、木薯和蔬菜等作物,經濟林木主要有肉桂、八角、橡膠、茶葉,盛產龍眼、荔枝、柑橙、菠蘿、菠蘿蜜、黃皮果等熱帶水果。

水產養殖主要有對蝦、青蟹、文蛤、珍珠等珍稀品種。東興的肉桂和八角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可以用于生產加工高級香料出口創匯,而石斑魚、青蟹、對蝦遠近聞名,珍珠以粒大均勻,光亮圓滑著稱。

基礎設施

1992年以來,東興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地處對接東盟的“橋頭堡”的東興市,抓住中國-東盟博覽會在廣西南寧舉辦的契機,進一步完善投資環境,陸續動工建設18個項目,總投資3.8億元,新策劃10個項目,總投資2億元。

基礎設施的大建設帶動城市房地產的開發建設。目前全市人均住宅面積27平方米,高于廣西和全國人均住宅建筑面積。

目前,正在抓緊施工防東一級公路、上東公路,邊貿碼頭等工程建設,使東興成為邊境地區的交通樞紐,將邊境地區與南北和欽防高速公路、南防鐵路、南北航空形成交通網絡,開通與越南對接的陸路交通運輸,進一步發揮東興作為中國通往東盟的大通道的作用。

旅游資源

集“邊、海、山、少”于一身的東興市,沿邊、沿海,是中國與越南唯一海陸相通的一類口岸城市,也是京族在中國的唯一聚居地,地處亞熱帶,四季長春,氣候宜人。

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使東興自1989年口岸開放以來,利用邊境旅游、邊民互市等優惠政策,在自治區和中直有關部門的支持下,與區內外、國內外旅游部門、企業合作,逐步形成了跨國旅游、京族風情游、京族漁村游、東興市內游等境內外旅游,打造了一批獨具特色、富有吸引力的旅游產品,與周邊地區構架了“上山、下海、又出國”的大旅游格局。境外旅游有:芒街一日游、“海上桂林”下龍灣三日游、河內海防五日游等國外旅游線路。境內旅游有:自治區級風景名勝區——萬尾金灘、竹山一號界碑、新石器貝丘遺址、紅樹林、萬鶴山、石門谷、北侖河中越友誼大橋、胡志明亭、中越人民友誼公園、仙人井、響水龍、觀音寺、天主教堂等眾多景點。

1996年東興建市后,旅游被市政府列入發展經濟的三大支柱之一,“旅游旺市”已成為東興市發展經濟的戰略目標。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東興市旅游資源得到了科學的規劃和初步開發利用。編制-了《東興市旅游發展規劃》,加強了旅游景點的配套設施建設,完成了以口岸管理區和京島旅游度假區為中心,包括萬尾海堤、中越邊境旅游-大廳、東興口岸出入境通道擴建、新華路拓建以及東興公園、外灘公園等一系列旅游景點和配套設施建設。先后成立了華順、虹橋等4家旅行社及一批旅行社分支機構,建成了8家涉外星級酒店,其中三星級酒店4家,二星級酒店4家。與旅游業發展相配套的城市建設日新月異,一座座風格各異的賓館拔地而起,一幢幢集中、越、法式建筑風格為一體的民房爭奇斗艷,形成了東興獨一無二的風景線。街道的亮化、綠化、美化不斷得到提升,城市的供水、供電、交通、通信等各項設施不斷完善。近幾年來,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9.02%,城區面積由1996年的3.8平方公里擴展到5.2平方公里,完成了街道水泥路面建設48條32公里,建成了政府廣場等市政公共設施,有效地拉動了城市旅游經濟發展。

為發展旅游業,市委市政府還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等多種形式,通過組織和參加各種旅游節慶、招商會、新聞發布會等活動,大力宣傳東興以及防城港的旅游資源。2001年成功舉辦了首屆“中越邊境(防城港市東興)旅游節”,有效的措施促使東興旅游越興越旺。每年春節、“五·一”、國慶節“旅游黃金周”,從東興口岸出境跨國游的旅客絡繹不絕,整個口岸熱鬧非凡,旅客出入境人數逐年提高,居廣西前茅。

風土人情

京族三島:京族三島指萬尾、巫頭、山心三島,總面積20.8平方公里,總人口1.3萬。關于京族三島的來歷,有一個動人的傳說:很久以前,這一帶是一片汪洋大海,海中有一只蜈蚣精,吞食過往的漁民,毒荼生靈,附近漁民苦不堪言。一天,有戶一家三口的漁民出海,又被蜈蚣精吸住船底,動彈不得。夫婦倆非常驚慌,但他們的小孩非常機智。他叫父母把船上的3個南瓜煮得滾燙,然后丟入海中。蜈蚣精以為是船上的人跳海逃生,便一吞了下去。三個滾燙燙的南瓜下肚,當場把蜈蚣精燙死,尸體也斷成三段,變成三個島。尾巴變成的島叫萬尾,頭部變成的島叫巫頭,中間心臟部分變成的島叫山心。這就是京族三島的傳說。

京族三島是我國京族唯一的聚居地。京族原為“越人”,歷史上亦稱為“京人”,1958年正式定名為“京族”。京族是越南的大民族,京族三島的京族系15世紀末16世紀初從越南涂山遷徙來的,至今約500年歷史。

哈節:京族在其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本民族獨特的民俗風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京族的“哈節”。“哈節”是京族的傳統節日,“哈”即京語“唱歌”之意,哈節是為了紀念海神公的誕辰。京族人以海洋漁業生產為主,信奉海神。每年都要到海邊把海神迎回哈亭敬奉,祈求人畜興旺,五谷豐登。在哈節來臨之前,京族人家家戶戶趕著把各種活路干完,打掃清潔衛生,布置一新。到了哈節那天,全村男女老少穿著節日盛裝,聚集在哈亭內外,依次進行迎神、祭神、入席、送神等儀式。迎神--哈節的第一天,全村人撐著羅傘,敲鑼打鼓,到海邊把本村共同敬奉的海神接入哈亭;祭神--迎神之后第二天進行祭神,由“哈頭”主持祭禮,宣讀祭文,鼓手擊鼓伴奏,并有多種歌舞;入席--祭神完畢,各家各戶把自家最好的食物拿來,集中在哈亭,全村人按地位等級入席飲宴,與神共“食”。席下由“哈歌”、“哈妹”唱哈,通宵達旦,連續三天三夜;送神--全村人把海神送回海中,儀式與迎神相似。萬尾的哈節是農歷初九至十五,巫頭的哈節是農歷初一至初七,山心的哈節是農歷初十至十五。

獨弦琴:獨弦琴是京族最珍貴也最古老的樂器,它是保持原始一弦制的一種古老樂器,以大竹管為琴體。安南(越南)是獨弦琴的主要流行地,而今京族的獨弦琴,是他們的祖先遷徙時,從原居地帶到京島上來的。獨弦琴發音豐滿、淳厚,音色清澈明亮,優美動聽,有吟唱般韻味。

京族拉大網:京族三島淺海一帶盛產大小黃魚、馬交魚、尤魚等,京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了拉大網捕魚的生產方式。大網長達1000多米,重約4千斤,每張網價值1萬多元,是由村里各家各戶出資購買。拉大網時,要30多人抬網到海邊,由網頭帶頭乘船沿距海邊70多米遠的地方沿沙灘岸線下放,最后拉到沙灘,形成一個800多米長的半月形包圍圈,幾十人各在兩頭拉,從早上拉到中午12時才將大網拉上沙灘。現在一網一般能打幾百至上千斤魚,主要是大小黃魚、馬交魚等,在七八十年代,曾經有一網打1萬多斤魚的壯舉。

高蹺捕魚:高蹺捕魚也是京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捕撈魚蝦的方法。在京族三島淺海一帶,小魚小蝦一般在1米多深的淺海活動,這個高度剛好淹過頭頂,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京族人總結出了在腿上綁高蹺以提高高度的做法,這就是高蹺捕魚。隨著生產方式不斷進步,現在高蹺捕魚已逐漸被其它方式所取代,京島一帶只有五六十歲以上的老人才會踩高蹺捕魚,年輕一代基本都不會了。

京族服飾:京族服飾是越南的國服,這種服裝以絲綢為料,質地柔軟舒適,女性穿在身上線條突出,襯托出女性的婀娜身姿,而且透氣良好,非常適合在海邊穿著。京族的斗笠用越南盛產的葵樹葉制作,質地輕盈,-很深,斗笠幾乎蓋住整個臉部,海邊太陽暴烈,這種斗笠能起到防護面部的作用。

京族漁村潭吉村位于東興市京族三島上,面積1.3平方公里,全村278戶,人口1278人,70%是京族。全村以農業、海水養殖、商貿為主要經濟來源,經濟發展較快,1999年實現人均收入5100元,被防城港市委、東興市委定為小康示范村。

民族、海洋、漁村是潭吉三大特色,目前已開發京族漁村游。在這里可以到海邊灘涂耙螺、垂釣、拉大網,乘船出海打魚,親手做漁民家常菜,住漁家,觀京族歌舞表演,做一回京族漁民,領略一下京族豐富的歷史文化、獨特的民俗風情。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免费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88 | 午夜色性爱福利视频 | 香蕉亚洲一级国产欧美 | 色婷婷三级在线观看 | 最新国产乱子伦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