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陽鎮位于灌陽縣中部(1999年3月原紅旗鄉與原灌陽鎮合并而成),為灌陽縣人民政府駐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該鎮東與湖南道縣、江永縣交界,南的新街鄉毗鄰,西與西山瑤族鄉、全州縣接壤,北與新圩鄉相連。轄26個村委會,1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6.495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7340萬人,非農業人口1.7352萬人。總面積393.3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3.7046萬畝,其中水田2.7096萬畝,旱地0.995萬畝。全沙二級公路橫貫全鎮,秀麗的灌江橫穿而過,交通便利。
灌陽鎮山清水秀,人杰地靈,環境優美,氣候宜人,土地肥沃,資源豐富。糧食作物主要以水稻為主,水果以雪梨、西瓜、柑桔、柿子為主等。經濟作物有紅薯等,紅薯株量高達181公斤,駛名中外。其中,雪梨以其肉質雪白的、香甜多汁、清脆化渣、營養豐富、馳名中外,遠銷港、澳及東南亞地區。 -農業生產 近年來,灌陽鎮黨委、政府全面貫徹落實區黨委“富民興桂新跨越”戰略,圍繞“富民強鎮”和“創一流鄉鎮”的奮斗目標,農業和農村經濟穩步發展。2005年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1.2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83元,工業總產值4.67億元,完成企業固定資產投資3655萬元,完成財政稅收1215.7萬元,完成出口產品交貨值2890萬元。2005年全鎮水稻播種面積4.34萬畝,優質稻3.6萬畝,占80%以上。水果面積2.58萬畝,擴種水果3170畝,種植西瓜7000畝,商品蔬菜2.16萬畝1200公頃,西紅柿1200畝,檳榔芋1000畝,擴種改造薇菜27公頃,改造果園333公頃。糧食總產量259萬噸,水果總產量4.6萬噸9657噸。 -養殖業 養殖業朝著良種化、基地化方向發展。全鎮現有規模以上的養豬場48個,其中有年出欄百頭以上的養豬場6個,200頭以上瘦肉豬養殖小區6個。新增規模養牛小區6個,小尾寒羊養殖示范點2個,庫塘、稻田養魚1.1萬畝,水產養殖村2個,1000只以上良種雞場6個,年出欄家禽2.6萬羽。林業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全鎮森林覆蓋率達79%。 -投資環境 灌陽鎮黨委、政府為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形成了小水電、建材、冶煉、農副產品加工、第三產業全方位發展的格局。全鎮有鄉鎮企業和個體私營企業1833家1825家,從業人員7025人。在建5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項目18個,累計完成3655萬元,其中投資規模1000萬元的項目3個,100~1000萬元的頂目12個,企業總產值突破4億元。西山坪工業區的建設日臻完善,將為灌陽鎮經濟插上騰飛的翅膀。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建設飛速發展。2005年,全鎮已有基本實現村村通公路、通電、通廣播電視。90%的行政村通電話,80%的行政村開通了縣城專線班車,解決人畜飲水工程4處,2000多人受益,投入360萬元進行了7個行政村8000畝中低產田改造等。特別是經過規劃設計的新型農村——米珠山村更以嶄新的姿態奔向小康社會。 -旅游資源 旅游資源豐富。旅游景點有黑巖、千家洞等,黑巖因其神奇瑰麗、鬼斧神工的景色美名遠揚。洞中鐘乳石遍布,千姿百態,栩栩如生,令人留連忘返。瑤族發祥地——千家峒地處密林幽谷中,-莽莽(福建柏、紅豆杉、長苞鐵杉等名貴珍稀樹種)碧草如織,四季山花映襯,泉水叮咚,具有神秘縹渺的意境……
轄:城北、城中、城南3個社區居委會;城關、莫家、胡家、鶴龍、上王、秀風、長坪、大仁、福星、文化、三聯、仁江、仁柜、車田、仁獅、仁義、雷坪、仁合、魚塘、馬頭、翻身、大源、徐源、蘇東、仁渡、排埠江26個村委會。 |
黃關鎮 轄:黃關、中秀、唐官、李官、東陽、大竹山、陡水、興秀、聯德、正江、龍吟、大倚、貓兒石、商家、順溪15個村委會。
黃關鎮位于灌陽縣中南部,距縣城21公里。東南與湖南江永縣交界;南與恭城縣相連;西南與觀音閣鄉接壤;北連新街鄉;西與西山瑤族鄉毗鄰。總面積210.3平方公里,轄15個村委會,44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為42851人。少數民族有瑤、壯、侗等1674人,其余為漢族。鎮人民政府駐地黃關街側面有一石山,山形若黃牛,橫臥江邊,而斯山之巔,寬廣平坦,深林蓊蔚,南北有二路,可通山崖,各立關隘,故名黃牛寨。后來居住的人增多,形成街市,改名黃牛市。民國中期為黃關區,轄獅龍、峰峻、月山、源遠、崇順5個鄉;1947年改稱為英俊鄉。解放后,1949年12月成立黃牛市區人民政府;1952年8月改稱為第二區;1957年12月,分設為黃關、商家、西山瑤族鄉、陡水瑤族鄉四個鄉;1958年8月,黃關、陡水、商家、西山四個鄉合并為黃關人民公社。(1959年4月增設西山公社);1961年7月,分設黃關、白竹鋪兩個公社;1962年7月,合并黃關區公社;1968年4月,改為黃關區革命委員會;1980年,改為黃關公社管委會;1984年,改稱為黃關鄉人民政府;同年9月,改為黃關鎮人民政府,沿用至今。 |
文市鎮 轄:文市、大灣、西就、吉田、吉頭、瑤上、月嶺、玉溪、清塘、桂巖、勒塘、集全、北流、陳家坪、同仁、王道、昭儀、會湘、馬蓮、達溪、聯合、月嶺、瑤山23個村委會。
文市鎮位于灌陽縣境內東北部,東與湖南道縣交界,西北與全州縣接壤,處在湘桂邊界的兩省(區)三縣六鄉鎮相鄰的中心地帶,有“金三角”之稱。鎮人民政府所在地距縣城39公里,轄21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115個自然屯,233個村民小組,全鎮總人口3.6487萬人。總面積15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為3.3504萬畝,其中水田1.9942萬畝,旱地1.3562萬畝。
文市鎮境內資源豐富,物產眾多 文市鎮石材工業區 ,環境優美,交通方便。地處灌江中下游,灌江流經10個村委會,省道20164線橫貫鎮中心,途經9個村委會。文市鎮屬典型的農業大鎮,灌陽橙、灌陽長棗、紅瓜子、雪梨、奈李、石榴等是主要特、優水果產品,2005年產量達4.6萬噸,占全縣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列全市140多個鄉鎮的第15位。糧食產量年年穩中有升,人均有糧達530公斤以上,畜牧業發展迅速,人均出欄生豬1.3頭,水產品養殖處于全縣領先地位,人均水產品占有量17公斤。 -自然資源 文市鎮自然資源豐富,其中大理石、花崗巖量多質優,總儲量約為10億立方米,石材產品已成為我鎮鄉鎮企業的龍頭產品,形成了生產規模,長達6公里的生產線,有“文市石材一條街”的美譽。石材廠80多家,石材荒料開采點110家,年產板材70萬平方米,荒料13萬立方米,年總產值達1.9億元,營業收入達1.56億元,創利稅980萬元。 -旅游資源 文市鎮旅游資源豐富,風景名勝較多:有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文市怪石林,猶是南京的“大觀園”的月嶺古民居,及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雕刻精美“孝義可風”的石牌坊,文昌閣、步月亭、催官塔、文峰塔、將軍廟、唐孔林墓、石寨和白竹巖等名勝古跡。境內永安關,自古為湖桂兩省區的重要通道。1931年至1934年,中國工農紅軍第七北上、第六軍團西征、中央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先后三次經過永安關出入灌陽。 -經濟發展 文市鎮自2003年被自治區列為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后,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到2005年已投資2600多萬元,共修建了1.5公里長一級的過境公路,政府辦公大樓、郵電大樓、文化宣傳大樓、供電大樓、稅務辦公樓、農貿市場、供銷大樓等綜合辦公樓15座,并全面完成了“村村通”廣播電視、公路和農村電網改造任務。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布局合理,全面規劃,做到了經濟、社會、環境三效益的相統一。文市鎮黨委、政府依靠群眾,自力更生,因地制宜,逐步建設,使基礎設施日臻完美,服務功能齊全,人力資源豐富,是投資的理想之地。 |
2013行政區劃:灌陽縣新街鄉由鄉建制改為鎮建制,撤鄉設鎮后原所轄行政區域不變。至此,灌陽縣已有4個建制鎮。
新街鎮 轄:新街、永富、馬山、三樹、車頭、戈洞、龍煉、龍云、烈溪、鄧家、龍中、石風、青箱、江口、虎坊、坪澗、娘北、飛熊、上甫、葉官、三江21個村委會。
灌陽縣新街鎮,地處灌江中游,地勢較開闊,東與湖南江永縣為界,西漢時期為灌陽縣城城池。全鄉轄21個行政村,人口4.30萬,總面積16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06萬畝,其中水田3.4萬畝,旱地6550畝。境內地勢平坦,氣候宜人,盛產享譽區內外的紅棗、雪梨、紅薯粉絲、禾花魚、馬山草魚等。 |
新圩鎮轄:新圩、桂陽、平田、新衛、光明、和睦、國豪、共耕、龍塘、潮立、龍橋、小龍、大龍、解放、合力、洪水箐16個村委會。
新圩鎮是桂北一個山區鄉,位于灌陽縣西北部,西、北與全州縣交界,東北面與文市鎮接壤,東與水車鄉相鄰,南與灌陽鎮毗鄰。鄉人民政府所在地新圩距灌陽縣城15公里,距桂林市144 公里。全鄉交通比較方便,省道全沙公路從北至南貫穿全鄉,3條鄉級公路橫向成川字形分布。是灌陽的北大門,也是灌陽縣九個鄉鎮中唯一不沿江的鄉鎮,是桂林四大旱區之一。 相關介紹 全鎮總面積191.2平方公里,轄:新圩、桂陽、平田、新衛、光明、和睦、國豪、共耕、龍塘、潮立、龍橋、小龍、大龍、解放、合力、洪水箐16個村委,119個自然村,242個村民小組,人口2.5萬人,人口密度為132.6人/平方公里。鄉內居住著漢、瑤等民族,其中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7.11%, 瑤族占2.67%,其他民族占0.22%。耕地27034畝,其中水田16158畝,旱地10876畝。水果總面積達2.7萬畝。境內山多耕地少,自然資源豐富,植被覆蓋率高,全鄉森林主要品種有松、杉、毛竹等。經濟林主要有灌陽黑李、奈李、蜜柑、月柿、灌陽長棗、油桐等。礦產資源豐富,品種較多,主要有錫、錳、鉛、大理石、花崗巖等。 |
水車鄉 轄:水車、修睦、璃碧、伍家灣、官莊、合成、下泡、上泡、三皇洞、德里、大營、東流、江塘、同德14個村委會。
水車鄉位于灌陽縣東北部,東與湖南省道縣交界,南與紅旗鄉毗鄰,西接新圩鄉,北連文市鎮,總面積213平方公里,轄14個村民委員會,157個自然村,總人口31688人,現有耕地27574畝,其中水田18354畝,旱地9220畝。該鄉山多耕地少,自然資源豐富,全鄉森林覆蓋率76%,主要品種有杉、松、毛竹等,兼有泡桐、樟樹等雜木,珍奇樹種有鐵樹。主要經濟林有油茶、油桐、山蒼子,其中山蒼籽產量居全縣第二位。土特產有水車香芋、香菇、木耳等以及五倍子、杜仲、厚樸、黃柏、山薯等10多種藥材。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現已開采的金屬礦有鎢、銅、錫、金、銀等,非金屬礦有大理石、花崗石、陶土等。其中大理石、花崗巖品種多、儲量大,極有開發前途。 -經濟發展 鄉黨委、政府因地制宜,堅持“積極引資、正確引導、淘劣扶優、多軌運行、全面開花”的方針,鄉鎮農業、工業、企業、民營經濟邁上了新臺階。2005年底,全鄉糧食總產量19303萬噸,實現農業總產值9678萬元,人均有糧609公斤;水果總產達7156噸;生豬出欄2萬多頭;家禽出籠11萬多羽;實現工業總產值2248萬元,營業收入2678萬元,工業增加值578萬元,上交利稅務局60萬元,企業固定資產投入361萬元,比上年增加115萬元;實現財政收入14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00多元。全鄉共有各類企業451家,其中工業企業266家,實現形成了投入、產出、效益同步增長的可喜局面。 |
200 洞井瑤族鄉 轄:洞井、桂平巖、椅山、太和、石家寨、保良、野豬殿、大竹源、小河江9個村委會。
洞井鄉全名為:洞井瑤族鄉 [以下簡稱為洞井鄉] -經濟發展 洞井鄉黨委、政府把經濟建設放在首位,圍繞“結構調優,經濟調活,農民調高,調出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工作目標,認真實施“富民興鄉”戰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改善投資環境,使兩個文明建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2005年實現農業總產值2974萬元,糧食總產量達88473噸,鄉鎮企業營業收入1303萬元,工業總產值608萬元,財政收入482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45元。 -農業資源 近年來,鄉黨委、政府在穩定糧食播種面積的基礎上,堅持“宜林則林,宜果則果,宜菜則菜”的原則,走“長抓林,中抓“兩子”(果子、竹子),短抓“一菜一畜”(反季節蔬菜和生豬生產)”的路子,以市場為導向,科技為依托,項目為載體;采取“連片開發,規模種植,統一規劃,化零為整”的辦法,積極引進名、特、優新品種,推廣新技術,以點帶面、輻射引導,使農業綜合開發一年一個新臺階。至2005年,全鄉共調出2100畝水田種植新、特、優經濟作物,種植反季節西紅柿作物1500畝,毛節瓜300畝,馬蹄200畝,荔浦芋200畝;現有水果面積3890畝,其中臍橙2500畝,黑李760畝,柑桔420畝,沙田柚210畝;全鄉種植優質谷5107畝,生豬出欄5785頭,家禽出籠27萬羽,森林覆蓋面達85% 。 -旅游資源 洞井鄉地處山區,旅游資源豐富,水利潛力巨大,境內莽莽森林,峭壁幽谷,自然資源豐富,有林面積達153萬公頃,有大片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有優質的純天然淡泉水,其中太子山原始森林被列為灌陽縣重點開發項目,擬建成一個休閑、度假的森林公園。目前,集灌溉、旅游、水力發電為一體,需投資6000多萬元的小盤洞水庫建設正在籌建之中。隨著自治區對桂北區域經濟的定位和大桂林旅游圈的逐步形成,鄉黨委、政府擬將洞井鄉建成旅游生態農業鄉,現正朝這一宏偉目標開拓前進。 |
觀音閣鄉 轄:文明、桃花、自振、大井塘、立強、盤江6個村委會。
觀音閣鄉 觀音閣鄉位于灌陽縣南部,南與恭城縣交界,北與興安縣接壤。鄉人民政府所在地距縣城41公里,轄6個村委會,73個村民小組,99個自然屯,總面積131.4平方公里,總人口8614人。全鄉有水田489公頃,旱地212公頃,有森林面積11085.4公頃。森林覆蓋率84.37%,其中用材林5711公頃,主要以松、杉木為主,經濟林2045.3公頃,主要有柑橙、柚、山蒼子、三木藥材等。糧食作物主要以水稻為主,旱地主要以種植紅薯、玉米、花生為主。境內水產資源豐富,落差大,有豐富的礦產資源。 -經濟發展 2000年以來,鄉黨委、政府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緊緊圍繞自治區黨委的“1234610”工作思路 歷史上的觀音閣鄉 ,抓住西部大開發機遇,立足于農業,大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狠抓鄉鎮企業的發展,堅持“錢糧并舉、效益為主”的方針、充分利用地緣優勢做活地理、山水優勢做文章,積極廣辟財源,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全年實現農村總產值3350萬元,工業總產值1075萬元,財政收入111.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45元,人均增收212元。糧食總產量6691噸,水果產量593噸,新增水果面積69.3公頃,主要以臍橙、沙田柚為主,基本形成了全鄉海拔500米以下環形水果帶的規模,牲豬飼養量13493頭、家禽養殖37585羽。全鄉新上項目75個,辦有食品廠、林化廠、工藝雕刻廠、酒廠等。其中工藝雕刻廠總投資46萬元,產品造型精美,做工細致,暢銷港、澳、臺地區及東南亞國家。興建水電站2個,總裝機容量2320千瓦,其中盤江水電站裝機容量2000千瓦,投資800萬元,為灌陽縣最大的私營水電站,于2001年3月底竣工發電。養殖業方面,建有糧所1000頭三元雜交瘦肉型良種豬場和獸醫站300頭三元雜交瘦肉型良種豬場。形成了一個以松脂、食品、木材加工、交通運輸、能源為主,多業并舉的企業新格局。企業固定投入累計完成758萬元,引進資金265萬元,完成營業收入1665萬元,實現利稅24萬元。 -教育事業 教育事業蓬勃發展。2000年以來,鄉黨委、政府切實增加對教育的投入,投金資入22萬元興建了自振小學項目工程教學樓,小學、初中學生入學率達到上級頌發標準,進一步鞏固了“普九”成果。衛生、計生工作取得新的成績,出生率為9.5‰,計生率為97%,城建工作起色大,建好了推廣大樓、郵政大樓、供銷大樓等9幢大樓。同時,還進行了街道的硬化、亮化、綠化、香化。電訊事業迅猛發展,實現了村村通電話,全鄉有線電視覆蓋率為74.5%。村村修通了四級公路,修通了阻礙該鄉經濟發展的咽喉——二十五里峽二級公路。 |
西山瑤族鄉 轄:李家、羅家、鷹嘴、鹽塘、小源、南江、茶源、北江、下澗、大坪10個村委會。
西山瑤族鄉位于灌陽縣西部山區,西與興安縣毗鄰,西北與全州縣接壤,北、東、南三面與縣內灌陽鎮、新街鄉、黃關鎮、觀音閣鄉四個個鄉鎮相界,總面積188平方公里,轄10個村民委員會,140個村民小組,全鄉總人口12308人,其中少數民族有瑤、壯、回、仡佬族,該鄉建于1957年,后稱謂幾經更改,1984年10月恢復西山瑤族鄉,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