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黃巖縣志》卷七載有東城都一圖、二圖。 1947年屬縣城鎮、鎮東鄉。 1949年稱城關鎮,屬城關區。 1958年與澄江區合并,屬澄江人民公社城關管理區。 1959年,澄江、城關再次分離,由城關人民公社。 1961年直屬城關鎮。 1981年設東城街道辦事處,屬城關鎮。 2001年7月,根據黃區委〔2001〕7號文件撤銷了黃巖區城關鎮人民政府,成立了東城街道黨委、東城街道辦事處,隸屬黃巖區委、區人民政府管轄。 |
光緒《黃巖縣志》卷一:“土鼓嶼,在縣南十二里,狀如覆缶,登者以足踢之,則有聲如鼓。”清時屬南城都1~2圖,鼓嶼鄉25都1~3圖,50都1圖。 1947年分屬城南鎮、院橋區鼓嶼鎮。 1949年5月設立鼓嶼鄉。 1956年,羽山鄉的蔡家洋、民建村,藥山鄉的橫山頭、藥山、下洋山、魚沉、金寺堂、吉岙楊村并入鼓嶼鄉。 1958年稱鼓嶼管理區。 1961年為鼓嶼人民公社,屬澄江區。 1983年復為鼓嶼鄉。 1992年設城關鎮南城辦事處。 2001年撤銷城關鎮,設南城街道辦事處。 |
清雍正年間始稱西城都。 清光緒《黃巖縣志·建置》卷七:“至雍正十一年……在城分四都領八圖。”西城都分一圖二圖。 1947年屬縣城鎮和頭陀區萬全鄉、孝友鄉。 1949年設城西鎮,屬城關區。 1958—1959年與澄江區合并后又分離,稱西江分社,由城關人民公社管轄。 1961年直屬城關鎮。 1981年設城西街道辦事處,屬城關鎮。 2001年由城關鎮西部析建西城街道辦事處。 2006年7月,根據黃區委發〔2006〕60號文件精神,將原西城街道黨委、辦事處更名為西城街道黨工委、西城街道辦事處。 |
明代,黃巖縣城北門稱拱辰門,清末定名為拱辰鄉,民國20年易稱利涉鄉,民國23年改稱拱東鄉。 解放后,沿用老名建政拱東鄉。 1956年區鄉調整時,塔橋鄉并入拱東鄉。 1958年稱拱東管理區,1961年始稱拱東人民公社,隸屬澄江區;清末,王林公社成為善化鄉,后稱拱東鄉。 1949年5月解放后屬拱東鄉管轄。 1953年建政為王林鄉。 1958年公社化時稱王林管理區。 1961年始稱王林人民公社。 1992年6月拱東人民公社與王林人民公社合并,屬城關鎮,2001年2月稱為北城街道。 |
清光緒初屬3都1圖。 民國時屬頭陀區拱中、拱西、萬全、頭陀各鄉鎮。 1949年分屬拱西、拱中、萬全和頭陀四個鄉。 1950年8月分屬新界、前洋、西鄉,屬頭陀區。 于1956年9月,前洋鄉大部分村與頭陀新界鄉合并稱澄江區新前鄉,1958年11月改稱為新前公社管理委員會,1961年9月成立新前人民公社,1969年5月建立公社革委會,1981年3月改稱為新前公社管理委員會,1983年12月撤社設鄉,建立新前鄉人民政府,1991年12月撤鄉設鎮,建立新前鎮人民政府,1992年5月25日撤區并鄉擴鎮,嶼下鄉并入。 2001年12月底撤鎮設新前街道,2006年7月改建黨工委。 |
民國時屬頭陀區萬全鄉。 1948年屬頭陀區萬孝鄉。 1949年5月設萬全鄉、焦坑鄉,隸屬頭陀區。 1956年萬全、焦坑、臨古三鄉合并為焦坑鄉,屬頭陀區管轄。 1958年臨古劃出改焦坑鄉為管理區,劃歸澄江區管轄。 1961年始稱焦坑人民公社。 1969年5月稱焦坑公社革委會,1981年7月稱焦坑公社管委會,1983年復稱焦坑鄉。 1992年5月改稱焦坑鎮,同時臨古鄉重新拼入。 1995年11月更名為澄江鎮。 2001年12月又更名澄江街道。 |
清光緒初年屬49都1-2圖。 民國時屬直屬鎮東鄉。 1949年5月設澄江區鎮東鄉。 1949年8月建江口鄉。 1950年分設鎮東、江口、坦洋3鄉。 1956年3月江口、坦洋兩鄉并屬鎮東。 1961年為江口人民公社。 1983年為江口鄉。 1992年2月改稱江口鎮。 1992年上輦鄉并入。 2001年12月撤銷江口鎮設江口街道辦事處。 |
清時屬三童鄉,清光緒年間屬22都1-2圖,24都1圖。 民國時期屬院橋區三童鄉。 1949年4月仍稱三童鄉。 1951年分設為高橋、三童兩鄉。 1956年春撤三童鄉,并入高橋鄉。 1958年10月改為高橋大隊,1959年4月設高橋管理區。 1961年9月為高橋人民公社。 1969年5月為高橋公社革委會。 1981年地名普查時,因與溫嶺高橋重名,根據國務院(1979)305號文件規定,經臺州行署批準于1981年7月改為高橋頭人民公社。 1983年為高橋頭鄉。 1992年撤擴并恢復原名,稱高橋鄉。 2001年12月15日撤鄉設高橋街道辦事處至今。 |
清光緒初屬10都1圖。 1932年前置寧溪鎮。 1947年設寧溪鄉。 1947年7月屬烏巖區。 1950年10月從烏巖區析出,設5鄉。 1956年5鄉合并為寧溪鄉。 1959年4月稱寧溪管理區。 1961年又稱寧溪公社。 1969年稱寧溪公社革委會。 1981年稱公社管委會。 1983年復置寧溪鄉。 1985年改為鎮。 1992年5月,聯豐、幸福并入寧溪鎮。 |
清光緒年間分屬18都,6-8都。 民國時屬頭陀區江岙鄉。 1950年8月從臨古鄉析出建北洋鄉,屬頭陀區。 1956年4月并入茅畬鄉。 1958年前此地是一片田野,黃(巖)長(潭)公路通車后,頭陀區公所從頭陀街遷到此地,區屬單位相繼遷入,遂成新興集鎮。 1958年10月屬茅畬大隊。 1959年4月屬茅畬管理區。 1961年9月從茅畬管理區析出建北洋人民公社。 1983年7月復稱北洋鄉。 1986年改稱北洋鎮。 1992年5月潮濟、長潭兩鄉并入。 |
清光緒《黃巖縣志》載:“頭陀橋,四都一圖。”民國時屬頭陀區頭陀鎮。 1949年8月建頭陀鄉,屬頭陀區。 1950年8月析為頭陀、新界、溪頭、江岙四鄉。 1956年新界、頭陀并入頭陀鄉,同年底臨古鄉從焦坑鄉析出劃歸頭陀鄉。 1958年稱頭陀大隊。 1961年9月為頭陀公社。 1983年復稱頭陀鄉。 1985年改稱頭陀鎮。 1992年5月溪頭鄉并入。 |
宋元屬永寧鄉沙門里。 明清屬永寧鄉二十七都一圖。 宣統二年(1910)屬正南鎮。 1913年析置院橋鎮。 1947年改為鄉。 1950年析建橫林、秀嶺、西溪3鄉。 1956年橫林鄉并入。 1961年改人民公社。 1983年復為鄉。 1985年撤鄉建鎮。 1992年店頭、秀嶺、鑒湖3鄉并入,形成現今之政區范圍。 |
清光緒年間屬23都1圖。 民國時屬院橋區沙埠鄉。 1949年7月為沙埠、前路、橫溪3鄉,屬院橋區。 1956年沙埠、橫溪、前路三鄉合并,稱為沙埠鄉。 1958年稱沙埠管理區,1961年稱沙埠人民公社。 1981年9月分設沙埠、佛嶺公社;1983年為沙埠鄉;1992年5月佛嶺鄉并入;1996年3月改稱沙埠鎮。 |
清光緒《黃巖縣志》載:嶼頭,9都1圖。 民國時屬烏巖區柔極鄉。 1950年分別設為柔極、二坪、白石三鄉。 1951年,土地改革時,建政為嶼頭鄉,隸屬于烏巖區。 1954年二坪鄉并入嶼頭鄉。 1958年稱嶼頭管理區,駐地遷至白石洋,屬烏巖(大)公社嶼頭大隊。 1959年白石管理區并入。 1961年建公社。 1964年廢烏巖區,嶼頭公社劃歸寧溪區。 1969年稱嶼頭公社革命委員會。 1981年改稱嶼頭公社管委會。 1983年復置嶼頭鄉。 1992年5月白石鄉并入。 |
明末為黃巖縣靖化鄉寧溪里10都。 清光緒年間屬10都1圖。 民國時屬烏巖區黃巖溪鄉。 1949年7月為烏巖區黃巖溪鄉,1950年11月分設上鄭、洋頭兩鄉,屬寧溪區;1956年春,上鄭與洋頭兩合并,當年上鄭隔水建成全縣第一座小型水力電站開始發電,稱光明鄉,1958年10月稱光明大隊(1959年4月稱光明管理區),1961年9月稱光明公社(1969年1月為光明公社革委會,1981年7月為光明公社管委會),1981改名上鄭,同年圣堂公社析出;1983年7月稱上鄭鄉;1992年5月圣堂鄉并入,該鄉為抗戰時期革命根據地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