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系“兵圣”孫武故里而得名。為紀念古代著名軍事家孫武,并發展《孫子兵法》主題旅游經濟。2006年經山東省政府批準,將原惠民鎮更名為孫武鎮,成為山東省首個以歷史名人命名的鄉鎮。2010年因城市發展的需要,經山東省政府及濱州市政府批準,撤銷孫武鎮,以其原行政區域設立孫武街道。 |
因原何坊鄉政府駐地村而得名。相傳,明洪武年間(1368-1398),何姓始祖(名失考),由河北省棗強縣遷此,立村何家莊。至明崇禎時,何姓一富翁,立起了一塊牌坊,其原村名改稱何家坊,后簡化為何坊,即今村名。 |
因鎮政府原駐地村而得名。明成化年間,董姓始祖由河北省棗強縣遷居于此,村名孟王莊。后來,村人在地下挖出石雕像七尊,遂建廟供奉。又因王姓絕嗣,董姓人丁興旺,故改村名為石廟董。 |
因鎮政府原駐地村而得名。據地方志記載,此村始建于秦代,明嘉靖二十七年《武定州志.方城志》有:“州東五十里曰永利鎮”。并注釋:“即桑落墅,相傳始皇東巡駐蹕于此,桑偶落枝,因名”。漢為富平縣治。民國十八年《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載:“富平縣漢侯國,后漢改曰厭次,今名大桑落墅。 |
因鎮政府駐地位于淄角村,故名淄角鎮。 |
因鎮政府原駐地為胡集村,故名胡集鎮。 |
因鎮政府原駐地村而得名。相傳,明洪武年間(1368-1398)由河北棗強縣遷居于此,立村李家莊。后簡化為李莊。 |
因鎮政府原駐地村而得名。相傳,明洪武年間(1368-1398),有穆、丁、馬三姓始祖,由河北省棗強縣一帶遷居于此,馬姓者以開店兼營,賣麻為業,買賣興隆,商賈慕名來投,一度“麻店”之名揚聲于外,逐借名為村名。 |
因鎮政府駐地位于魏集村,故名魏集鎮。 |
因鎮政府原駐地村而得名。清河鎮為縣內五大古鎮之一,《金史》中載:“厭次(惠民縣舊稱),有五鎮,曰歸化(今石廟),曰清河,曰達多(今址不明),曰永利(今桑落墅),曰脂角(今淄角)。”因臨近原大清河而得名,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武定州志》載:“清河,原指大清河本清水河,近設鎮,即名。 |
因鎮政府原駐地位于姜樓村,故名姜樓鎮。 |
因鎮政府原駐地位于辛店村,故名辛店鎮。 |
因鎮政府駐地得名。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8),始祖陳龍、陳虎由河北省棗強縣遷此立村。因村中曾有一大石碾,又系陳姓村,故名大碾陳。后人為書寫方便,把“碾”改為“年”字。 |
因鎮政府原駐地村而得名。相傳明宣德元年1426年,始祖李署,于安徽鳳陽府遷此。又據其李氏譜記,李署有戰功,封食地5頃,名皂地,免征賦稅,故村名皂戶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