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曲靖市人民政府批準撤銷金鐘鎮設立金鐘街道、寶云街道和古城街道。 古城街道辦事處轄堂瑯、盈倉、豐樂、瑞豐、翠屏、邊河、中河、水城8個社區,青云、尚德、后落、廠溝4個村委會,轄區面積131.08平方公里。 |
清代屬郭仁、尚德二鄉轄境,東川府在此設治。 中華民國年間屬鐘山、屏山二鎮,華泥、石鼓二鄉轄境,1944年鐘山、屏山二鎮合并為鐘屏鎮。 新中國成立后,為曉眾區(一區),轄23個鄉。 1953年成立金鐘區,轄7個鄉。 1958年撤會澤縣并東川市,為東川市轄會澤區,轄7個公社。 1965年為會澤縣轄金鐘區。 1970年撤區并社為金鐘公社,轄27個大隊。 1984年改為金鐘區,轄33個鄉。 1987年區鄉體制改革為金鐘鄉。 2001年12月,經云南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金鐘鄉、鐘屏鎮,合并成為金鐘鎮。 2013年12月云南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金鐘鎮,設金鐘、古城、寶云三個街道,名稱沿用至今。 |
2013年6月,撤銷金鐘鎮設立金鐘街道。 截止2019年8月,調整后金鐘街道轄金鐘社區、龍潭社區、烏龍社區、石鼓社區4個社區和竹園村、麥地村、三家塘村3個村,同時增設春曉社區和文筆社區共6個社區、3個村。 |
2019年8月,曲靖市人民政府(曲政復〔2019〕25號)批準會澤縣設立鐘屏街道。 |
始建于西漢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屬堂瑯縣轄地。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為東川土府轄地。 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為四川東川軍民府轄地。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設則補汛(那烏汛),歸東川營管轄。 清雍正六年(1728年),“庚戌之變”中,娜姑土目祿良正殺以則塘兵起事,響應烏蒙彝族土酋祿萬福叛亂。 鄂爾泰平定祿天佑之亂,在牛欄江東川廢六營長、九伙目而置四鄉八里,彝族地名全部廢止不用。 民國二年(1913年),會澤地區裁東川府,改名東川縣,娜姑鎮屬云南滇中道。 1950年7月,成立娜姑區公所和鄉。 1958年,成立娜姑公社。 1964年12月,恢復會澤縣,改隸曲靖地區,為會澤縣轄地。 1984年,娜姑公社改娜姑區。 1987年,改娜姑鎮。 |
迤車開發墾植甚早,自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會澤、東川、巧家一帶置堂瑯縣隸犍為郡。 爾后歷代,這一地域的建置和縣名雖有所改變,但迤車始終屬于古堂瑯縣即今會澤縣管轄。 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堂瑯縣屬犍為縣郡。 東漢復為堂瑯縣,屬犍為郡國都尉。 三國蜀漢堂瑯縣改隸朱提郡。 南北朝仍屬朱提郡。 隋屬恭州地。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唐興縣隸恭州。 唐咸通年間,地方割據政權南詔國置東川郡。 段思平建大理國,置東川大都督府。 宋,烏蠻強盛,自號悶畔部。 元初置悶畔萬戶府,后改為悶畔軍民總管府,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改立東川路,屬云南中書省。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置東川土府。 十七年升為東川軍民府,改隸四川川南道。 清初以前,迤車鎮稱為以扯營,為東川土府和東川軍民府六營轄地。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屬東川府,雍正四年(1726年),隨東川府改隸云南。 雍正六年(1728年),鄂爾泰平定烏蒙法戛伙目祿天佑之亂,在東川廢六營長、九伙目而置四鄉八里,彝族地名全部廢止不用,迤車鎮主要轄地設輸誠里。 民國二年(1913年),會澤地區裁東川府,改名東川縣,迤車鎮屬云南滇中道。 民國八年(1919年),東川縣復故名會澤縣。 1958年10月,成立東川市,撤會澤縣劃為會澤、迤車、者海、待補四個聯社隸屬東川市。 1965年,恢復會澤縣,迤車鎮隸屬會澤縣。 1970年,迤車鎮改為迤車公社。 1984年,迤車公社改為區。 1987年,改為迤車鎮,屬會澤縣。 2006年3月16日,云南省政府批準同意:撤銷梨園鄉,其行政區域并入迤車鎮,迤車鎮政府駐地不變。 |
清代,屬豐樂里。 民國,屬羅布、樂業2鄉。 1950年,為第九區。 1953年,改名樂業區。 1970年,改樂業公社。 1984年,改樂業區。 1987年,分設羅布古鎮、樂業鄉。 2006年,設羅布古鎮,樂業鄉撤并新建樂業鎮。 |
清,為忠順里。 民國時期,為礦山鎮。 解放后,改者海區礦山鄉。 1958年后,改者海區轄礦山公社。 1970年,撤區改縣轄礦山公社。 1984年,改礦山區。 1987年,區改礦山鎮。 |
清,為者海巡檢司駐地。 民國年間,為者海鎮設過者海分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解放后,成立者海區。 1958年,屬東川市,包括者海、大井、雨碌、新街、礦山5公社。 1965年,屬會澤縣。 1970年,為者海公社。 1984年,改區,后撤區設鎮。 |
清代,大井屬宣威市轄,井田壩曾設過汛卡。 民國年間,東部為宣威市得祿鄉所轄,西部為會澤縣礦山鎮所轄。 1958年,會澤縣并東川市后,大水鄉、井田鄉劃入東川市者海區。 1965年,為會澤縣大井區。 1970年,改大井公社。 1984年,改區。 1987年10月,改大井鄉。 2003年3月,改鎮。 |
清雍正五年(1727年),設待補巡檢司。 同治十三年(1874年),鷓雞設卡。 民國年間,設鷓雞鎮和待補鄉。 1958年,屬東川市待補區。 1984年,改為待補區。 1987年,改待補鎮。 |
清,屬崇禮鄉。 1958年前,為大海公社,是金鐘、待補公社及東川市綠茂塘公社的山區邊緣轄境。 1958年,成立大海區,轄大海、坪箐、炭棚、布多4公社。 1970年,撤區改名大海公社。 1984年,改大海區。 1987年,改大海鄉。 |
清代,為歸治里轄境。 民國時期,為則補鄉和巧家縣興義鄉轄境。 解放后,屬碧山鄉和巧家縣樹棵鄉。 1958年,為卡龍、三岔公社和巧家白沙公社轄境。 1963年,巧家縣白沙公社劃歸會澤縣,為五星區轄境。 1970年,成立老廠公社。 1984年,改老廠區。 1987年,改鄉。 |
清代,屬郭仁鄉。 民國時期,系黑土、樂業鄉轄境。 解放后,為金鐘區、樂業區轄區。 1965年,成立五星區(含大橋)。 1970年,撤區改五星公社。 1984年4月,改區。 1987年10月,與大橋拆分,成立五星鄉。 |
清代,屬歸治里頭甲。 民國時期,屬巧家縣文興鄉。 1965年7月,設為公社。 1970年,改大隊。 1984年,改小鄉。 1987年,成立由14行政村組成的大橋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