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濟南市各縣市區轄區面積排行榜

濟南市各縣市區轄區面積排行榜

1、萊蕪區 [山東省濟南市] 1740平方公里

萊蕪區前身為萊城區,于1993年初建區,轄15街鎮,841個行政村居,1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省級農高區),1個省級旅游度假區,總面積173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6萬(含萊蕪高新區)。先后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全省雙擁模范區、省級文明區、服務業先進區、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等榮譽稱號。

萊蕪是齊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形成了“崇德尚實、重工厚商”的地域文化風尚。境內長勺之戰“一鼓作氣”世代傳頌,明朝八景聞名遐邇,萊蕪戰役名載史冊。進入新時期,區委區政府領導班子秉承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緊扣時代脈搏。引導全區上下以精心謀劃之策、精益求精之心、精誠團結之力,凝神聚力求發展、全神貫注搞建設、殫精竭慮謀跨越,凝聚形成了以“精氣神”為核心的萊蕪精神,提振精氣神,爭當排頭兵,實現大作為,向全省縣域經濟一流水平沖刺跨越,成為全區上下的自覺行動和不懈追求。

萊蕪區是一方發展潛力巨大的魅力熱土。

區位優勢明顯,位于山東省的地理幾何中心,4條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其中有3條分別與京滬、京福和濟青相連;2條鐵路在境內交匯,與京滬、膠濟鐵路相連;30分鐘可以到達泰山,40分鐘到達濟南國際機場,2小時到達開放港口青島。濟南—萊蕪城際輕軌正在規劃建設,通車后濟南至萊蕪可縮短為20分鐘。產業特色鮮明,形成以新醫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為主導,以電子商務、現代物流、文化旅游為重點的產業發展新格局。新醫藥產業,依托珅諾基,重點發展國家一類新藥與高端醫療器械。新能源產業,阿爾普爾、希格斯新能源等企業推動空氣能、太陽能裝備從科技優勢向規模優勢發展。新材料產業,以碳化硅陶瓷、納米纖維、石墨烯等為基礎帶動集群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互聯網+”與汽車零部件、電梯、電氣設備等傳統制造業深度融合,實現產品的高端發展。圍繞電子商務、現代物流、文化旅游三個發展重點,頤高電子商務產業園、阿里巴巴農村淘寶、中國網庫、長鹿國際旅游度假區等現代服務業發展迅速。載體優勢突出,舉全區之力建設的萊城工業區是省級產業示范區,正在著重打造的6個特色產業園區,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承載項目的能力不斷增強,已成為萊蕪區對外合作、加快發展的重要載體。特別是搶抓“濟萊協作區”建設的重大機遇,萊蕪工業區立足于“依托濟南、服務濟南、接軌濟南”的總體定位,著眼于打造承接濟南先進制造業轉移的主陣地、接軌濟南的橋頭堡和實現濟萊一體化的大平臺,按照“產城一體、融合發展”的路子,舉全區之力加快建設,著力打造“一城三園一基地”。累計完成投資45億元,今年以來,新引進微諾醫療器械項目、匯金金屬制品項目等20個。

萊蕪區是一個發展環境優良的創業寶地。

我們始終堅持把環境作為經濟發展的生命線,致力于創造“三個最優”:即最優惠的政策、最優質的服務、最優良的環境,堅決做到“四個一律”:即在手續上一律從簡、在稅費上一律從低、在生產經營和生活上一律從便、在優惠政策和獎勵政策上一律兌現。研究制定了工業振興10條、高層次人才引進20條和高技能人才培訓30條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對符合條件的大項目,通過“一事一議、特事特辦”的辦法,給予最大限度的支持和服務,努力做到讓客商在萊蕪區投資放心、創業安心、工作順心、生活舒心。

2、章丘區 [山東省濟南市] 1719平方公里

章丘市地處齊魯腹地,位于山東省會濟南以東45公里處。南依泰山,北臨黃河,總面積1855平方公里,轄20個鄉鎮,2個街道辦事處,908個行政村(居),總人口98.9萬。章丘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是“龍山文化”的發祥地。先人早在8000年前即在這片沃土上生息繁衍,并創造了歷代英才。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明代戲曲家李開先等都曾在中國幾千年文明史上盡領-。

章丘人民務工經商歷史悠久,世稱“鐵匠之鄉”。境內有百脈泉、白云湖、七星臺、錦屏山等自然景區和城子崖遺址、東平陵故城、齊長城等歷史遺跡,近年發現的洛莊漢墓、危山兵馬俑名揚海內外。歷代名人輩出,是戰國時期哲學家鄒衍、唐代名相房玄齡、宋代詞人李清照、近代著名商業資本家孟洛川的故鄉。資源豐富,現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25種,是全國重點產煤縣(市)、優質鋁土出口基地和石灰石儲區。區位優越,交通便利,產業配套能力強。膠濟鐵路、濟青、濟王公路和濟青高速公路貫穿東西,0九路、章萊公路縱貫南北;濟南國際機場距明水35公里;境內有三處電廠,目前年發電量18億度。工業基礎雄厚,初步形成了以電子信息、生物制藥、精細化工等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能源動力、機械加工、輕工建材、醫藥化工、紡織服裝等五大產業為支撐,主導產業和優勢產品競相發展的格局。2003年完成GDP144億元,地方財政收入7.06億元,再次躋身全國經濟百強縣,列第56位。名列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第37位。被確定為全省30個強縣(市)之一。

自然地理

章丘市位于山東省中部,濟南市區東50公里處,南北長70公里,東西寬37公里,總面積1855平方公里。從地貌的角度來看,章丘屬于魯西斷塊區,在魯西斷塊區的泰魯塊隆內,古生代地層由新到老出露,最老的為中上寒武系的灰巖出露構成南部小區:泥盆系中、上石灰巖系沙頁巖出露于明水附近地區,往北在小長白山附近則以火成巖為主。前者易透水,后者則不行,加之地勢南高北低,地下水自南向北匯聚,在明水附近受阻水頭出露地面,行成泉群,故明水多甘泉,多水。

章丘屬暖溫帶季風區的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季,春季干旱多風,夏季雨量集中,秋季溫和涼爽,冬季雪少干冷。年均日照2647.6小時,平均氣溫12.8℃,年平均降水量600.8毫米,相對濕度65%,無霜期192天。

章丘資源豐富。地下礦產資源有25種,尤以煤炭、鋁土、石灰石、花崗石儲量最大,其中煤炭、鋁土、石灰石、花崗石的最大儲量分別為2.38億噸、4.16億噸、2.5億噸和5億立方米。是全國重點產煤縣(市)和優質鋁土出口基地。境內水資源充沛,市區群泉噴涌,年出水量達1.2億立方米,素有小泉城之稱。

章丘八大景詩

高聳危山圣井澄,繡江春漲流水聲。百脈寒泉珍珠滾,黌堂夜雪粉妝城。

錦川煙雨時時潤,龍洞熏風日日清。白云棹罷歸來晚,臥看東嶺曉月明。

3、歷城區 [山東省濟南市] 1301平方公里

歷城區南依泰山,北靠黃河,是東部沿海經濟大省山東省省會濟南最大的市轄區,是泉城東部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總面積1298平方公里,人口92萬,轄13個街道6個鎮、698個村居。2008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554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5.7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920元,綜合實力穩居全省縣域經濟30強前列。

人文旅游資源豐富。

歷城素有“齊魯首邑”之稱,自西漢初設縣,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2003年春,境內大辛莊遺址甲骨文的出土以及龍山文化時期黑陶的發現,更加折射出歷城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歷城自古多名士:西漢時請纓報國的少年終軍,唐開國大將秦瓊,南宋豪放派詞人辛棄疾,婉約派詞人李清照等,他們是歷城人民永遠的驕傲和自豪。歷城自然環境優美,溪川名泉眾多,濟南72處名泉,歷城就有11處。南部山區三川錦繡,四季長青,被譽為省城“后花園”。這里有國家4A級景區紅葉谷、跑馬嶺野生動物世界等大型休閑景區;這里還有中國最古老的石塔——隋代四門佛塔、中國最早的軍事防御工程——柳埠古齊長城遺址;有盛唐造型雕刻藝術精品龍虎塔、九頂塔,有“齊魯第一大佛”、千佛崖遺址、子房洞等46處重要文物景點,5處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齊煙九點”之首的華山孤峰獨秀,景色壯美,為濟南歷史文化名山,元代大書畫家趙孟頫的《鵲華秋色圖》更是歷城風貌的傳世之作。城區洪家樓地區,是濟南最早吸取西方文明和最早對外開放的地區之一,這里有百年教堂、百年山大,處處蕩漾著濃郁的歷史、人文氣息。

基礎設施完善。

歷城區作為城郊區,歷城兼有城區和近郊兩種資源、兩個優勢,在濟南“東拓、南控、中疏”的城市發展戰略布局中,發揮著承東啟西、聯南接北的樞紐作用,是省會現代化建設由城區向農村延伸的重要“增長極”。作為省城重要門戶,歷城處于濟南半小時經濟循環圈內,濟青高速、繞城高速、國道309、省道327線和正在建設的青銀高速、濟萊高速等縱橫交錯,高標準的水泥柏油公路延伸到每一個村落,膠濟鐵路穿境而過,濟南國際機場坐落區內,形成了四通八達、立體開放式的交通骨架網絡。

產業基礎雄厚。

歷城是濟南重要的工業基地,區內有濟鋼集團、將軍集團、重汽集團、黃臺電廠、濟南煉油廠、齊魯制藥廠等200多家駐地規模企業。初步形成了冶金鋼鐵、汽車配件、生物制藥、食品加工、包裝印刷、新型建材等6大產業集群。歷城農業獨具特色,已成為濟南的蔬菜、林果、花卉苗木、奶牛基地,被命名為全國無公害農產品示范區。第三產業蓬勃興起。山大路科技市場是全國第三大電子科技市場,蓋家溝國際物流基地成為全省最大的現代物流中心,山東汽車城是濟南東部地區最大的汽車交易市場;國美、蘇寧、大潤發、易初蓮花、貴和等國內外知名三產企業紛紛搶駐花園路商業金街。

科技智力密集。

區內駐有山東大學、山東建筑大學、山東農科院、科學院中試基地、青干院、商職學院等30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國家級濟南高新技術開發區和出口加工區也在歷城安家。歷城目前擁有84多家高新技術企業,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

投資環境優越。

濟南臨港經濟開發區是1992年經省0批準設立的省級技術開發區。以濟南臨港經濟開發區和濟南國際機場為中心,控制面積214.5平方公里,規劃面積29平方公里的濟南空港地區,成為歷城招商引資新的平臺和經濟騰飛的重要增長極。區委、區0先后制定了環境創新實施意見和一系列鼓勵扶持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圍繞企業產前、產中、產后建立完善了三大服務體系。以區政務中心為載體,建立起了“一門受理、一口辦結、聯合審批”的一站式、一條龍投資審批服務體系。

規劃前景廣闊。

市委、市0提出了“實現新跨越,建設新泉城”的宏偉目標,實施“東拓、西進、南控、北跨、中疏”的城市發展戰略歷城區委、區0搶抓發展機遇,提出了“立足區位優勢、融入省會經濟”的總體思路,堅持“農業穩區、工業強區、三產旺區、開放興區”,實施“一帶兩區”戰略,打造四大發展平臺:快速啟動規劃面積18平方公里的唐冶新區,打造成山水之城、宜居之城、體育健康之城、現代服務業聚集之城;舉全區之力推進臨港經濟開發區規劃建設,打造成高效益、集約化、節約型生態開發區,建成具有臨空經濟特色的現代制造業核心聚集區;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提升“省城后花園”,打造南部生態經濟區;實施改造提升工程,提升傳統服務業,大力發展樓宇經濟、總部經濟,打造洪樓商貿物流中心,提升“花園文化不夜城”,建設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新歷城。

4、長清區 [山東省濟南市] 1209平方公里

長清是山東省濟南的新區,總面積1178平方公里,轄2個鄉鎮、8個街道辦事處、613個行政村、53萬人。地處濟南市西南部,東依泰山,西濱黃河,京滬鐵路、104、220國道、104省道及京福高速公路、濟菏高速公路縱貫南北,形成了“六縱三橫”的交通網絡,成為連接京津唐、長三角的重要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2001年6月撤縣設區,結束了1400多年縣建制的歷史。特產有武莊柿子、張夏核桃等。主要景區有靈巖寺(4A)、五峰山(3A)、蓮臺山、大峰山、齊長城、園博園等。

該區地勢東南高,西北低的傾斜地勢,由東南向西北依次是山區、丘陵、山前平原和黃河洼區,有"八山一洼一平原"之稱。區內土質主要為棕壤土、褐土和沙風土。長清地處泰山隆起邊緣。境內河流較多,主要有黃河、南北大沙河水系,還有玉符河、清水溝等河流。

該區由于地處中緯度地帶的山東內陸,距渤海、黃海較遠,東面又受膠東丘陵和魯中南山區阻隔,故呈溫暖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四季分明,春季氣候升溫較快,多干旱;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漫長、寒冷、少雨雪。年平均氣溫13.8度,年平均降水量623.1毫米。

長清礦產資源十分豐富,東部山區"三砂五石"(青砂、紅砂、黃砂和花崗石、木魚石、大理石、石英石、鉀長石)量大品優,其中花崗石有24個品種,儲量在200億立方米以上,具有保健功能的稀有木魚石、墨玉工藝品深受中外客商的青睞。水資源異常豐沛,可利用水資源3.2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水含量約為1.8億立方米,加之泰山山脈水系、長孝水系和黃河水資源,構成發濟南市重要水源地。森林覆蓋率較高,林木覆蓋率高達30%以上。

境內糧、油、菜、瓜、果、肉、禽、蛋、奶、魚等農副產品種類齊全,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谷子、甘薯,主要畜禽產品有豬、牛、羊雞,主要經濟作物有花生、元蔥、甘藍、無核葡萄、中華壽桃、泰山白梨、玉杏、核桃、板栗、柿子等。

全區共下轄8個街道、2個鎮,分別是文昌街道、平安街道、崮云湖街道、五峰山街道,歸德街道、萬德街道、張夏街道、孝里街道、雙泉鎮、馬山鎮。區人民政府駐文昌街道。

5、商河縣 [山東省濟南市] 1162平方公里

商河縣地處山東省西北部,位于東經116°58′—117°26北緯37°06′——37°32′之間,隸屬濟南市,是濟南市的北大門。東靠濱州市的惠民、陽信,公路直達渤海沿岸;西與德州市的臨邑毗鄰,距津浦鐵路及德州市90公里,南臨濟陽縣,到濟青、京福高速公路70公里,距濟南飛機場50公里,北與德州市的樂陵接壤,公路暢通京津。省道s248線(商河至濟南路段為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縱貫南北,s316線橫跨東西,全縣公路通車里程達1170公里,公路密度名列全省之首。全境呈菱形,南北最長51公里,東西最寬43公里,總面積1162平方公里。

商河位于三市六縣交界處,地處京津冀、現代化濟南都市圈、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交匯輻射地帶,300公里半徑覆蓋人口8000萬、500公里半徑覆蓋人口近3億。是省會濟南的北大門,轄11個鎮和1個街道,516個行政村和25個居委會,總面積1162平方公里,總人口64萬人。2021年地區生產總值邁過200億元關口,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邁過20億元關口,榮獲濟南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考核一等獎,綜合承載、縣域經濟2個單項考核一等獎,發展和服務環境單項考核二等獎。古為春秋時期齊國麥丘邑,是全國100個“千年古縣”之一,商河鼓子秧歌、花鞭鼓舞分別入選第一批、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縱貫南北、德龍煙鐵路橫跨東西,國道340、省道240交匯過境,商河A1級通用機場今年1月開航運營,濟濱高鐵、高德高速年內開工建設,德商高鐵正在積極推進,濟濱、德商兩條高鐵在商河交匯設站。商河即將形成以“T”字型高鐵網、“十”字型高速網為骨架的區域性現代化交通體系,曾經一度制約商河發展的交通瓶頸,正在成為商河彎道超車、跨越發展的強勁引擎。商河縣具有鮮明的特色優勢,是華北地區最大的地熱存儲地、濟南市打造“中國溫泉之都”品牌的重要承載地,先后獲評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國家級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是濟南市首個全國綠化模范縣、國家級生態縣、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

轄11個鎮和1個街道、516個行政村和25個居委會,總面積1162平方公里,總人口64萬人

人口:2021年,全縣戶籍總人口63.94萬人。男女性別比例為103.62:100。全縣人口出生率8.65‰;人口死亡率5.05‰,人口自然增長率3.6‰。

6、濟陽區 [山東省濟南市] 1099平方公里

濟陽區建置于公元1129年(金太宗天會七年),因其位于古濟水之北,故名濟陽。1855年,黃河奪濟水故道入海,濟陽縣遂地處黃河下游北岸。縣境隔黃河與歷城區、章丘市、鄒平縣相望,東北、北部與惠民縣、商河縣接壤,西北、西部與臨邑縣、齊河縣相連,西南與天橋區毗鄰。地理坐標:北緯36°41′—37°15′,東經116°52′—117°27′。

濟陽區境南北長39公里(最大直線距離,下同),東西寬48.1公里,總面積1076.2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30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97.4萬畝,人均耕地1.84畝。2008年年末總人口54.42萬人,其中:鄉村人口47.56萬人。全縣共轄8鎮2街道辦事處,852個村(居)委會,6個社區居委會。全縣共有25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占總人口97.86%。

濟陽區地處魯北平原南端,地勢平坦,土壤肥沃,資源豐富。黃河流經縣內南部、東部4個鄉鎮63公里,徒駭河、土馬河流經縣境北部5個鄉鎮,橫貫東西56公里,另有提水渠26條、排水渠14條等大干支流,遍布全縣。具有北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特點: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光照充足,

年平均氣溫12℃,年降雨量在600毫米左右。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孕育了豐富的物產。近年來,通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形成了優質糧棉、瓜菜、畜牧、林果四大優勢產業,太平鎮“太平寶”牌西瓜獲得了國家級無公害產品殊榮,濟陽鎮“稍門”牌黃河大米、仁風鎮“仁風”牌西瓜、曲堤鎮“曲堤”牌黃瓜、垛石鎮“垛石”牌櫻桃西紅柿、崔寨鎮“綠陽”牌香瓜等8個農產品獲得了省級無公害產品稱號。

濟陽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發達,通訊便利,能源豐富。國道220線、104線、省道248線縱貫南北,濟孫、濟太等公路橫穿東西,境內公路四通八達。濟北大道、濟南北繞城高速和濟陽黃河大橋,將把濟陽與濟南市區連為一體,濟陽到省城和青島將更加便利。全縣程控電話裝機容量達13.77萬部,移動電話10.5萬部,可提供國內外各種通訊服務。擁有220千伏、110千伏和35千伏多座供電站,由濟南、德州電網雙向供電,電力充足。境內石油、煤炭、天然氣等地下資源儲量豐富,開發前景良好。

濟南濟北經濟開發區是省級經濟開發區,毗鄰濟陽縣城老城區,位于國道220線、省道248線、249線交匯處,南接濟青高速公路,西靠-、京福高速公路,距濟南市區23公里,距濟南國際機場10公里。規劃面積42平方公里,已建成區面積9平方公里。濟北開發區基礎設施日臻完善,“七縱七橫”的道路框架已經形成,建成區內實現了“九通一平”。區內工業區、商貿區、住宅區、服務娛樂區布局合理,綠化、美化、凈化、亮化達到了較高水平。

近年來,優越的區位、優惠的政策、良好的環境、高效的服務和規范的管理,吸引了眾多中外客商前來投資。目前,開發區“一區四園”已擁有企業350余家,投資規模80多億元人民幣,形成了食品加工、紡織服裝、醫藥化工、機械電子四大主導產業,是全省最具發展活力和發展前景的開發區之一。為積極承接省城“北跨”發展,濟陽縣抓住被省、市臺辦確定為重點聯系縣的歷史機遇,把濟北開發區建成高新技術產業區、出口創匯加工區、財源建設支柱區,使之成為濟南市北部現代化的新城區。

融入濟南建“三區”,跨越發展創強縣。全縣人民在縣委、縣0的正確領導下,解放思想,干事創業,科學發展,奮力崛起,愿與各方有識之士通力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建設“富而美”的新濟陽。

7、平陰縣 [山東省濟南市] 715平方公里

平陰縣屬濟南市,位于濟南市西南部,地處北緯36°1′~36°23′、東經116°12′~116°37′,是濟南、泰安、聊城三市的交會點,東北至濟南67千米,東南至泰安72千米,西至聊城63千米。縣境北起安城鎮王營村北黃河中心航道,南至洪范池鎮南劉莊南山頂,東起安城鎮東毛鋪村東天堂山頂,西至東阿鎮姜溝村西。南北最長50千米,東西最寬37千米,面積82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平陰縣地處泰山西延余脈與魯西平原的過渡地帶,地勢南高北低,東南部系匯河沖積平原;西北部靠黃河,為灘區澇洼地帶;中部隆起,屬淺切割構造剝蝕低山丘陵區,山巒崗埠綿延起伏,縱橫交錯,面積515.16平方千米,海拔一般在100米~250米,占全縣總面積的62.3%,形成了本縣以丘陵山地為主,平原、洼地為次的地形分布特征,有"六山、三灘、一平原"之說。大寨山海拔最高,為494.8米,城西洼海拔最低,為35.5米。

【山脈】

平陰境內多山,為泰山西延余脈,整體呈西南走向。境內大小山頭800余個,其中海拔400米以上的16個,大寨山為全縣最高峰。山脈從肥城市西北部的陶山入境,主峰天堂山,蜿蜒向南、北、中各地延伸。自天堂山起分南、北兩支。北支由毛鋪村北經興隆鎮村東向西北行經三皇村,至黃河岸邊的望口山;南支從天堂山南行延至分水嶺,向南延伸至九峪山,向北延伸至黃河岸邊的田山。自分水嶺向西北經胡山口、堡子、陶莊、刁山坡向西至外山,長20千米。該支脈又分為4條小山脈:自爛柯山向東北分出一支到安子山,向西分出一支到楊河村東,向北延伸一支經石板臺、花石崖、石門至停山,由石板臺向西經龍山頭至窯頭。自大寨山向北經石碑子至紙坊南,向西南經扈山、云翠山至鳳凰山。

 2020年全縣年末戶籍總人口37.20萬人,同比下降0.5%。全縣人口出生率8.58‰,死亡率9.95‰,人口自然增長率-1.37‰,人口機械增長率-3.69‰。全縣男女性別比為100.2:100。

8、鋼城區 [山東省濟南市] 506平方公里

鋼城區是國有大型鋼鐵企業萊鋼集團、山鋼股份駐地,轄5個街道以及鋼城經濟開發區、南部新城、棋山國家森林公園等功能區,總面積507平方公里、人口28.74萬,是國家新材料產業化基地、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

鋼城區位條件優越。地處魯中腹地,北接萊蕪區,南鄰新泰市,東鄰沂源縣。境內有京滬、青蘭、泰萊、博萊高速公路,以及磁萊鐵路、山西中南部鐵路等鐵路樞紐。

鋼城資源要素豐富。富含煤、鐵、銅、金、白云石等20多種礦產資源,煤炭保有量近億噸,是山東省重要的鋼鐵、能源基地,素有“鋼城煤都”之稱。境內有棋山國家森林公園、大汶河國家濕地公園、冠世桃花源等風景區,森林覆蓋率達40%;有艾山公園、鋼城植物園等主題公園,有棋山溫泉小鎮、影視小鎮等度假區,是濟南周邊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鋼城產業特色鮮明。鋼鐵產業基礎雄厚,區域內鋼鐵產能達到1300萬噸,鋼鐵深加工能力達400萬噸,是全國最大的H型鋼、齒輪鋼、智能車庫生產基地。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粉末冶金產業,擁有國際領先的高密度低合金技術,制粉、制件能力分別達到15萬噸、3萬噸,是全國規模最大的粉末冶金材料生產基地,被授予“粉末冶金之都”稱號;電子信息產業,年可生產撓性覆銅板1400萬平方米、ITO膜300萬平方米;以金雷風電為龍頭的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產業,年可生產風力發電機主軸8000支,全球市場占有率達到13%以上。現代服務業日益繁榮,齊魯鋼鐵物流園是山東省服務業重點園區,全區物流貿易企業達到900家,年物流吞吐量達5000萬噸;巧奪天工家具公司是江北最大的紅木家具研發、生產、展示基地。生態農業聲名遠揚,“萊蕪三黑”(黑豬、黑雞、黑山羊),獲得國家農產品原產地地理標識,被列入國家級種質資源保護庫;蜜桃種植面積10萬畝,年產量1.5億公斤,是“中國蜜桃之鄉”。

9、市中區 [山東省濟南市] 281平方公里

市中區位于濟南市中南部,東鄰歷下區,西靠長清區、槐蔭區,北-橋區,南接歷城區。南部有興隆山、桃花山、大寨山;東部有佛峪溝、青銅山;北部有登州泉、望水泉、東高泉、杜康泉、雙桃泉、西密脂泉、石灣泉等七大名泉。

市中區是濟南市中心城區,轄17個街道辦事處,128個社區居委會,77個行政村。作為濟南的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中心,區內駐有中共山東省委等黨政機關,微軟、思愛普、阿里巴巴、玲瓏輪胎等世界500強企業區域總部,濟南大學、山東大學興隆校區等高等院校,匯豐銀行等濟南全部四家外資銀行。生產總值邁入“千億俱樂部”,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百億元大關。累計實現固定資產投資1252億元,進出口總額258億美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00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1.09億美元。引進千萬元以上項目5391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672個,市場主體由“十二五”末的5.36萬家增至11.01萬家。

轄區交通便利,城區大緯二路、英雄山路與經十路、經七路、經四路等交通主干線縱橫交錯;104國道、103省道、繞城高速穿境而過,順河高架南延、二環西路南延等4條高架快速路市中段全線貫通,濟泰高速建成通車,黨楊路、鄭濟高鐵加快建設,臥龍路、玉興路等7條瓶頸路順利打通,民生大街、緯四路等41.7公里城市道路完成改造,15.7公里農村道路修繕升級,外通、內暢、互聯的綜合交通體系逐步完善。

10、天橋區 [山東省濟南市] 259平方公里

天橋區位于濟南市區北部,跨黃河兩岸。區境四周與濟南市歷下區、歷城區、市中區、槐蔭區、濟陽區及德州市齊河縣相鄰。地理坐標為北緯36°40′00″~36°45′00″,東經116°56′15″~117°03′00″。全區總面積為258.97平方千米,有15個街道(其中大橋街道和桑梓店街道于2016年8月8日撤鎮改為街道,轄區面積187.48平方千米;大橋街道于2018年6月6日起由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管委會代管)。2020年,全區戶籍人口53.84萬人,較2019年的53.19萬人增加了0.6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5.34萬人,鄉村人口8.5萬人。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64.64億元,同比增長2.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4億元,同比增長1.7%,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0.2%;第二產業增加值199.69億元,同比增長4.8%,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66.1%;第三產業增加值363.61億元,同比增長1.3%,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33.7%。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0.2∶34.6∶65.2調整為0.2∶35.4∶64.4。

天橋區依附于濟南這一歷史文化名城,與泰山、曲阜、青島、濰坊、煙臺等風景名勝地往來便利。轄區內有眾多自然景區和人文景觀,極具旅游價值。濟廣、青銀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高速天橋收費站與區境內二環北路和二環西路相接,濟南北收費站與區境內順河高架路相接,靳家收費站與區境內104國道相接,且轄區內順河高架路、北園高架路、二環西高架路均與各高速公路相通,交通極其便利,便于天橋與周邊地市的聯系。濟南長途汽車總站、火車站廣場汽車站、濟南長途客運中心置于區內,公路運輸覆蓋全省各市、縣及全國98個地市;濟南火車站位于轄區南端,膠濟、津浦鐵路交匯于區內,為重要鐵路運輸樞紐;黃河、小清河橫穿天橋區。轄區內有濟南新材料產業園區、藥山科技園等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現代化工業園區;有各類大型專業市場56家、物流市場6家。地理位置優越,經濟發展前景廣闊。

11、槐蔭區 [山東省濟南市] 152平方公里

槐蔭區位于濟南市區西部,地處北緯36°37′~36°45′,東經116°47′40″~116°59′,東與天橋區、市中區接壤,南與市中區相鄰,西與長清區相連,北與德州市齊河縣隔黃河相望。土地總面積151.48平方公里。轄16個街道辦事處、107個社區居民委員會、93個村民委員會。

槐蔭區位優越,交通便利。地處京津冀、長三角、環渤海經濟圈戰略交匯點,擁有京滬高鐵五大樞紐站之一的濟南西站,高鐵直達全國297個城市,形成包括青島在內的“1小時朋友圈”,包括北京、天津、石家莊、鄭州等城市在內的“2小時朋友圈”,最快到北京只需1小時22分,到上海2小時58分鐘。濟南西站是山東省首個實現地鐵、高鐵、長途客運、市內公交“零換乘”的交通樞紐。

槐蔭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境內田家莊遺址、祝阿古城遺址、彭家莊遺址、擔山屯元代石刻等古遺址,其中田家莊遺址為濟南地區發現最早的文化遺址。有宏濟堂、老洋行、阜成信東記西記、經四路基督教堂、濟南飯店等數十處具有悠久商埠歷史文化的老建筑。津浦鐵路濟南機車工廠為山東省第一個產業工會和第一個企業黨支部的誕生地。

槐蔭文商并濟,資源豐富。醫療、教育、文化資源集聚,有省立醫院、省眼科醫院、省腫瘤醫院等實力雄厚的三甲醫院及濟南兒童醫院、市立五院等市級知名醫院,各類醫療機構共500余家;有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山東勞動職業技術學院、濟南西城實驗中學等學校,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72所、注冊幼兒園165所,教育資源豐富,學校布局合理。有山東省會大劇院、濟南市圖書館、濟南市美術館(濟南畫院)濟南市文化館、“印象濟南”、“榮寶齋”、“方特東方神畫”等文化集群和特色文化載體;有百聯奧特萊斯、宜家、迪卡儂、麥德龍等新商業載體集休閑、娛樂、購物于一體。山東國際會展中心全年舉辦各類展會51場,吸引觀眾超過220萬人次,拉動消費約30億元。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將建設成集“醫教研產養+服”六大產業于一體,覆蓋大健康全產業鏈、全生態圈,國際先進、國內一流、山東特色的醫學科學高地。

槐蔭生態宜居,社會和諧。轄區自然資源得天獨厚,北臨黃河綠色長廊景觀帶,西懷江北最大的國家級濟西濕地公園,擁有4A級景區方特·東方神畫,泉城夜游打卡地、國家夜間文化旅游消費集聚區、印象濟南·泉世界景區,歐式風情商貿景區海那城,長江以北最大的茶城1953茶文化創意產業園、黃河流域最美“稻香花海”賽石玫瑰園等5個3A級景區,坐擁匡山風雅、臘山云屏、峨嵋十二景,分布著玉清湖、美里湖、玉符河、小清河等水系,靈山秀水構成了美好的生態畫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813元,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7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0.75%。

槐蔭只爭朝夕,踏實奮進。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槐蔭區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融入新發展格局,錨定“125510”發展思路,聚焦“五興”促“西興”,奮戰“五大主戰場”,落實“十大重點行動”,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在擔當“西興”龍頭、爭做“中優”先鋒中展現更大作為,加快建設“齊魯門戶,醫養之都”,全面打造黃河流域中心城市一流城區。

12、歷下區 [山東省濟南市] 101平方公里

歷下區位于濟南市東部,地理位置介于北緯36°35'34"~36°42'30",東經117°0'16"~117°10'24",東與濟南市高新技術開發區相接,南北與歷城區相接,西、西北與市中區和天橋區相鄰。總面積100.89平方公里。

歷下區大地構造單元,位于山東地塊泰山隆起北側,北臨濟陽坳陷。地質情況比較簡單,歷下區南部即黑虎泉以南至千佛山一帶,分布著古生界奧陶系下統和中統的海項沉積的碳酸鹽地層。下統為白云質灰巖和白云巖,它的上部含燧石結核和條帶,地層厚度為106.63米;中統按照沉積旋回劃分為3組6段,每組的下段巖性為薄層狀泥灰巖、泥質灰巖夾角礫狀泥灰巖和白云質灰巖,厚度為31.63~46.70米,每組的上段為深灰色厚層石灰巖和豹皮狀石灰巖,厚度為121.09~226.46米,產珠角石化石,中統厚度為678.64米。這些地層呈單斜構造,東西走向,傾向北,傾角平緩,一般8度左右。在千佛山西南側發育的是千佛山斷層,長約25公里,呈320~350度走向,傾向南西,傾角78度,上盤下降,斷層帶內構造角礫巖帶寬度不一,寬者五六米,窄者僅數十厘米。千佛山斷層沿北北西方向通過趵突泉附近,至今仍有活動。歷下區中、北部為第四系松散層。松散層之下即為隱伏的濟南輝長巖體,巖體平面形態近東西向橢圓狀,西頭周邊呈月形彎曲,東頭分成兩叉、形似魚尾、巖體東西長30公里,南北寬15公里,分布面積430平方公里。主要巖性為橄欖蘇長輝長巖、橄欖輝長巖、蘇長輝長巖等。巖體屬于淺成至半深成相,產狀為向北傾伏的復雜巖蓋,它的侵入時代是晚白堊紀燕山期。

歷下區轄14個街道,183個社區(其中45個由濟南市高新技術開發區舜華路街道管理)。14個街道分別是:泉城路街道、大明湖街道、東關街道、建筑新村街道、千佛山街道、趵突泉街道、解放路街道、文化東路街道、燕山街道、甸柳新村街道、姚家街道、智遠街道、龍洞街道、舜華路街道(由濟南市高新技術開發區管理)。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亚洲愉拍国产自免费 | 一级a爱做片观看免费久久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9 | 伊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 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大香线蕉 | 一道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欧洲 | 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综合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