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東漢末年,王莽率軍隊沿黃河追趕劉秀,劉秀行至此地,眼看王莽的軍隊就要追上,急得不知所措,正當他望著黃河灘愁得無處躲藏時正在灘上犁地的老農見劉秀長的相貌堂堂,便急中生智,拉他藏在犁溝里,再埋上土,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到地頭休息。追兵趕來,問老翁是否見一逃跑之人。老農隨手向東一指,追兵便向東追去,待追兵走后,劉秀從犁溝中爬起來,謝過老農的救命之恩,趕快逃命去了。村民得知老漢的義舉后,將村名稱為“犁掩地”。據琚氏家譜載:琚氏大明太宗十八年(1385年),自山西黎陽遷于河南省濟邑西南四十余里犁掩地村。中華民國初,“犁掩”切音為“連”,演為今名。 |
傳古時,現前門河邊有一棵大楊樹,原名叫大樹莊,后來從河清口遷來一戶楊姓人家,因楊姓繁衍較快,成為村中大戶,故名大楊莊。清道光年間更名為大莊。 |
傳后漢時這里是個養馬場,《天仙配》中的董永曾在此養馬,發展成村后,即名馬場。 |
傳蔣姓始祖明初洪武年間自山西省洪洞縣遷居此地,發展成村后即以姓名村。 |
古代這里是黃河沿岸的一個重要軍事船塢,因附近盛長蓼草而得名。 |
因村古有泰山廟,村以廟名。 |
因古時村中曾出一校尉官而得名校莊。 |
村古有一個廟堂,里邊供奉兩個神,分別為觀音老母和白姻奶奶。故名雙堂。 |
因古時村前有一片葦園而得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