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朗鎮位于縣境中部,為縣政府駐地鎮,地理座標北緯22度31分--22度41分08秒、東經99度51分50秒--99度59分06秒,東、南、西3面與東朗鄉環接,西北部與竹塘鄉接壤,北部與南嶺鄉隔河相望。境內東西寬6.3公里,南北長20.6公里,總土地面積130平方公里。鎮政府駐勐朗壩,是全縣政府、文化、經濟、交通中心,是縣改革開放以來取得顯著成郊的窗口,距思茅市3公里!佰吕省毕荡稣Z地名,“勐”即地方、壩子,“朗”即洗,“勐朗”意為像水洗過一樣干凈、美好的地方。明朝屬孟連長官司管轄。清代為勐濱土司領地。民國29年(1940)前屬瀾滄第一區,同年廢區改為東朗鄉管轄。1962年8月建勐朗鎮(鄉級鎮),1984年將東朗區的勐朗鄉與之合并升為區級鎮,駐勐朗壩東朗路老街,下轄兩個辦事處。1988年又劃東朗區的唐勝鄉歸勐朗鎮,鎮政府遷駐建設路。2000年改辦事處為村委員會。勐朗鎮地處橫斷山脈怒山山系西南段,屬低緯高原地貌。全鎮地勢東北部高,西南部低。北部有芒京山連 綿橫亙,主峰海撥2090米,為全鎮最高點,這一帶形成了勐朗鎮特有的涼山區,海撥在1600米以上。中部、西 南部、南部為四周高山環繞的盆狀地勢,海撥1040--1100米。山邊一帶為半山區,海撥1100--1600米。山區面積 占全鎮總面積33.1%,半山區占57.7%,壩區占9.2%。鎮境內年平均氣溫18.9`c,年將雨量1600毫米,年平均無霜期2 80天,冬無嚴霜,夏無酷暑,日照充足,雨量豐沛。冬季適種晚秋作物,春季宜載早熟品種,夏季有利陸稻生長,一 年四季都可播種不同的作物品種。特別壩區土地肥沃,溝渠水網縱橫交織,比較適宜種植水稻、蔬菜和養漁等,是全糧食總產區。勐朗鎮占據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是通往緬甸國和臨滄地區、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邊陲重鎮,交通運輸四通八達,國道214線橫貫南北,縣縣公路、縣鄉公路、鄉村公路相互連接交錯,是瀾滄地理位置條件較好、經濟發展較快的鄉(鎮)之一。 |
上允鎮位于縣境北部,地處東經99度41分2秒~99度58分03秒、北緯22度12分48秒~22度55分45秒,東靠大山、東河鄉,南倚富邦鄉,西鄰木戛鄉,西北接安康鄉,北與文東鄉和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交界,土地面積433平方公里。214線由南向北貫穿全境,鎮政府駐地位于214線國道旁的上允街,海撥980米,距勐朗壩91公里,至雙江縣城74公里。
明代為孟連長官司轄地,清代設上勐允土目、下勐允土千總治理。民國時期先后屬上允縣佐、第五區、上允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設為上允區、上允公社(1969年曾冠以向陽公社名稱),1984年復為區,1988年設為上允鎮,2000年改辦事處為村民委員會。同年末,鎮轄壩老、南洼、曼蚌、勐佛、那遠、南乃、翁板、上允、電浪、芒角、下允11個村委會。 上允鎮四周高山環繞,主要有北部干龍潭尖山,海撥2231米;東部白石頭山,海撥2489米;南部后的丫口,海撥2294米;西部處馬科,海撥2441米;中部為盆地型平壩,是縣內最大的壩子,海撥850--1100米,面積67.3平方公里,主要由上允壩、下允壩組成。四周氣候溫和,壩了炎熱,年平均氣溫19.3`c,年降雨量在940--1100豪米左右,具有降雨少、氣溫高、光照強、蒸發量大、全年無霜的特點。 鎮內主要河流為上允河,因流經上允壩而得名,源頭有曼蚌河、南洼河、富角河、匯入上允河的支流有千崗河、淘金河、南岱河、南柵河等,干流全長39公里,集水面積739平方公里,由南向北貫穿上允鎮流入小黑江。 |
糯扎渡彝族鄉位于縣境東部,東經100度15分、北緯22度30分,東臨瀾滄江,南接勐?h,西南與發展河鄉接壤,西接謙邁鄉,北隔黑河與南嶺、新城鄉毗鄰,總面積764平方公里。鄉政府駐窯房壩,海撥1120米,距縣城64公里,距思茅市123公里。
清代,雅口鄉為大雅口土都司管轄。民國29年(1940)前屬第三區,同年廢區改設為新雅鄉,駐地雅口。1949年曾劃歸寧江縣。1953年寧江縣撤銷后仍歸瀾滄,設為雅口區。1966年將區駐地從雅口遷至窯房壩。1969年改為先鋒公社,1971年改為雅口公社,1984年恢復為區,1988年改為雅口鄉,下轄雅口、南現、荒壩河、響水河、扁擔山、窯房壩、勐礦7個行政村。2000年改村公所為村民委員會。 全鄉地勢西部高,東部低,壩區占1%,半山區占2%,山區占97%。最高點雅口后山主峰海撥2200米,最低點勐礦村海撥578米,也是全縣最低點。瀾滄江由鄉東部邊界通過,長55公里,流域面積108平方公里;黑河由北 部邊界流過,匯入瀾滄江,長31公里,流域面積24平方公里;南甸河從西向東流入瀾滄江,長50公里,流域面積150平方公里;響水河發源于蚌塘后山,因河中有1個寬10米、高60米的瀑布,10平方公里內都能聽到流水自高而下發出的響聲而得名,從西向東流入勐海縣,長18公里,流域面積26.6平方公里在思瀾公路附近還有熱水塘老寨溫泉和虎跳石溫泉。 雅口鄉屬亞熱帶地區,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平均氣溫17.5`c,最高38`c,最低1`c。河谷平壩地區年無霜期326天。每年5--10為雨季,年平均降雨量1400--2000毫米,日照2100小時。 |
惠民哈尼族鄉位于瀾滄縣東南部,國道214線縱貫而過,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故有瀾滄“南大門”之美稱。東與發展河鄉接壤,南與西雙版納勐海縣勐滿鄉毗鄰,西連糯福鄉,北與酒井鄉交界;菝襦l黨委、政府依據鄉情,立足實際,制定了“以市場為導向,資源為依托,效益為中心,實行山、水、田、林、路、電綜合治理,抓機遇,建支柱,抓好農業、交通、教育、科技四個基礎,固定耕地面積,因地制宜發展茶葉、甘蔗、經濟林果等產業,積極發展多種經營,促進社會經濟協調、持續、健康發展”的思路。 |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轄鄉。清屬勐濱土目,民國屬東朗鄉。1949年建東回區,1958年與東朗區合并取名勐東上游公社,1961年復設東回區,1969年更名紅衛公社,1972年復名東回公社,1984年改區,1988年設鄉。位于縣境西南部,距縣城27公里。面積330平方公里,人口1.4萬。鄉府駐東崗。交通方便,是瀾滄通往孟連至國外的交通咽喉。轄東崗、回羈、改新、阿永、班利、南翁6個行政村。屬山區半山區,立體氣候。以農業為主,主產旱稻、水稻、玉米、蕎籽;經濟作物以甘蔗、花生、黃豆為主,特產有菠蘿密。 |
發展河哈尼族鄉位于縣境東南部,地處東經100度05分42秒~100度23分02秒,北緯22度14分55秒~22度29分50秒,東和南面與西雙版納州勐?h毗連,西靠惠民鄉和酒井鄉,北接謙邁鄉,東北與雅口鄉相依。東西最大橫距31公里,南北最大縱距28公里,轄區面積468平方公里。鄉人民政府駐發展河,距縣城57公里。全鄉劃為4個村民委員會53個自然村,居住著哈尼、拉祜、漢、彝等9個民族。
發展河鄉原稱營盤區。清代,營盤區先封大雅口土都司統治,后土都司分封其第三子為營盤土司進管轄。民國時期先后屬第三區、新雅鄉。1949年解放后劃歸寧江縣,屬第三區,1953年寧江縣撤銷,改稱營盤區,重歸縣管轄,1969年改稱公社,并冠以立新公社名稱,1971年稱營盤公社,1984年恢復為區,1988年撤區建鄉時因其駐地在發展河村、哈尼族人口較多而改建為發展河哈尼族鄉。建鄉前,原營盤區轄管盤、謙邁、發展河、勐乃和黑山4個行政村,2000年村級體制改革時改村公所為村民委員會。 鄉境內地勢北部高,南部低。山脈以荒壩后山(孔明山支系帕令山脈)為主軸,形成南北起向,主峰有蚌塘后山、酒房后山、裝前山等,最高海撥2430米,最低海撥1050米。鄉內主要河流有發展河、勐宋河、芒紅河、南抗河和勐乃河,集水面積共307平方公里。其中發展河位于鄉西部,原稱南掌河,1950年改為發展河,發源于酒房后山北面,由西北向東南流經發展河壩子,長31公里,集水面積110平方公里,在吉座寨子下面與勐宋河匯合后稱南朗河,從那谷寨子下面流入勐?h境。勐宋河位于鄉南面,因流經勐宋村而得名,發源于林排坡山以北,由北向南于吉座寨子下面匯入發展河,長20公里,集水面積60平方公里。勐乃河位于鄉中部,因流經勐乃村而得名,發源于荒壩后山西面,由北向東與南抗河匯合流入勐?h,長28公里,集水面積75平方公里。在些高山河谷中,鑲嵌著發展河、營盤、勐乃和黑山4個小壩子。全鄉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7.6`c,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植被良好,資源豐富,給農民生產帶來了優越的條件,被人們譽為""山青水秀,漁米之鄉""。 境內森林資源較豐富,有原始森林,其中南部黑山林場是縣內思茅松生產基地之一。在深山密林間棲息著野牛、狗熊、豹子、麂子、野豬、馬鹿、白鷴、孔雀等珍貴的野生動物。 |
謙六彝族鄉位于縣境東北部,東和東北隔瀾滄江與景谷縣相望,南鄰新城鄉,西界東河鄉和南嶺鄉,北連大山鄉,面積377平方公里,鄉政府駐謙糯,海撥1220米,距縣城112公里。
謙糯是古時的交通、戰略要地,光緒十四年(1888)在此建鎮邊直隸廳,民國時期曾為縣政府駐地。1948年底和1949年初,0地下黨以此地為中心,組織發動、領導瀾滄各族人民開展反蔣反封建的武斗爭,故有“老根據地”之稱。 清代設圈糯土千總管轄,清末為下改心巡檢司轄地。民國時期先屬第四區,民國29年(1940)廢區設為芒糯鄉,民國37年(1948)改稱謙六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先設為謙六區,1969年改區為公社,并冠以躍進公社名稱,1971年改稱謙六公社,1984年恢復為謙六區,1988年改設為謙六彝族鄉,下轄8個行政村,2000年改村公所為村民委員會。同年末,全鄉轄大橋頭、乍乃、新寨、謙糯、芒電、田壩、打崗、龍潭8個村民委員會,96個自然村. 境內多高山,地勢北部和西南部高,東部較低。主要河流除瀾滄江從東部經過外,還有芒帕河、勐撤河,其中芒帕河流經謙六、東河、大山3鄉,于謙六鄉阿達寨以北注入瀾滄江,沿途有拉巴河、東河河匯入,干流全長45公里,集水面積602平方公里。年平均氣溫18`c,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縣內糧食主產地之一。主要作物有稻谷、玉米、蕎、花生、小麥、甘蔗、茶葉、咖啡、棉花、麻類、棕片等。 |
" 糯福鄉位于縣境南部,東靠惠民鄉,西和孟連縣接壤,北接東回、酒井鄉,南與緬甸交界,國境線長56.843公里。鄉政府駐地糯福,海撥1450米。
清代屬孟連宣撫司管轄。民國時期先屬第二區,后設勐海鄉、鎮邊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為鎮邊區,1954年更名為糯福區,1969年稱前衛公社,1971年為糯福公社,1984年恢復為糯福區,1988年改為糯福鄉,2000年改鄉轄村公所為村民委員會。同年末,鄉轄糯福、戈的、阿木戛、東勐宋、壩卡乃、洛勐、南段、宛卡、阿里9個村民委員會. 全鄉土地面積887平方公里,為全縣面積最大的鄉。最高海撥南段后山2150米,最低海撥洛勐村南浪河邊720米,中部馬鞍山是境內主要山峰,貫穿全境,北連東回,南連南段山(直連緬甸)。主要河流有南臘河、南里河、南門河等,其中南臘河發源于南段扎麥可達科南面,有壩卡乃、東漂河、回品河、板角河等支流匯入,流經南段、壩卡乃、宛卡、阿里、糯福5個行政村,由南向西流入孟連縣,全長25公里;南里河位于東北部,發源于中部馬鞍山西面,流經東勐宋、戈的、阿木戛3個行政村,于糯福鄉與東回鄉交界處由南向北流入南浪河,全長30公里;南門河發源于中部馬鞍山北段東面,流經阿木戛、東勐宋兩個行政村及惠民鄉景邁、芒景兩個行政村,由北向南流入南浪河,全長23公里;回品河發源于中西部,流經戈的娜阿媽、糯福村,匯入南臘河,全長16公里,在回品河、東漂河匯合處下游馬嶺寨子建有馬嶺電站 糯福為南亞熱帶氣候,境內雨量充沛,四季如春,很少霜凍,年平均氣溫16.5`c,年降雨量1690毫米。 糯福林區是縣內最大的思茅松林區,森林面積92.3萬畝,森林覆蓋率75%,年可采伐木材8000立方米,可采松脂2000噸。主要樹種有思茅松、花皮樹、水冬瓜樹、曼登樹、株櫟樹、櫻桃樹、椿樹(其中紅椿屬珍貴樹種)、紅毛樹、黃桑樹、山合樹、白花樹、山葫蘆果樹等,野果類有多依、酸木瓜、橄欖、野楊梅、野常梨、雞嗉果、碎米果、曼登、苦楝子等,野菜類有水蕨菜、苦涼菜、水芹菜、水香菜、魚腥草、雞爪菜、野竹筍等,觀賞類有山茶花、櫻桃花、緬桂花、攀枝花、野蘭花等,中草藥類有茯苓、麥冬、天冬、白芨、柴胡、七葉一支蒿等。野生菌類有木耳、白參、香菌、雞從、奶漿菌、青頭菌、紅菌、牛肝菌等,獸類有馬鹿、麂子、狗熊等,鳥類有孔省、白鷴、鸚鵡等,蛇類有蟒蛇、黑蛇、水蛇..。 |
" 東河鄉位于縣境北部,地處東經99度56分09秒~100度07分50秒,北緯22度51分00秒~23度02分38秒,東南隔芒帕河與謙六對相望,西南與南嶺鄉接壤,西靠富邦鄉北界上允鎮,東北屯大山鄉毗鄰。鄉政府駐地東河,海撥為1800米,距勐朗壩147公里。
全鄉土地總面積為256平方公里。境內多高山,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海撥為2316米,即河邊村大頭山。海撥在2000米以上的高山還有貓鼻子山、亮山、巖峰頭、王佛爺后山、老佛主山等13座,大部分集中在西北部。最低海撥900米,位于與謙六、大山兩鄉相界的芒帕河一帶。鄉內河流主要有東河和拉巴河兩條。東河發源于硝塘村貓鼻子山西北面,自西北向東南流經硝塘、東河、邦敢3個行政村,于東部與大山交界處注入芒帕河,全長40公里,集水面積102平方公里。拉巴河位于東河鄉西部,因流經大拉巴村而得名。源頭為三道箐,發源于牛尖山西南區,自西北部向東南流經河邊、大拉巴兩個行政村轄區后,折向東北行至南岱村,注入芒帕河,全長40公里,集水面積為36平方公里。 東河清代屬東河土把總管轄,民國時期歸大嶺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長期與大山合為東河區、東河公社,1984年與大山分開設東河區,1988年改為東河鄉。2000年末東河鄉下轄硝塘、東河、扎布、邦敢、南貸、大拉巴、河邊7個村民委員會. ".。 |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轄鄉。清設大山土守備,民國設邦海鄉。1949年設大山區,1958年與東河區合并設東河公社,1961年改區,1969改名團結公社,1972年復名東河公社,1984年與東河公社分開建區,1988年設大山鄉。位于縣境東北部,瀾滄江西岸。面積233平方公里,人口2.3萬。鄉府駐大山街,距縣城166公里。通公路,東面有瀾滄江航道。轄大山、半坡、油榨房、平田、芒海、團山、南美、南德壩8個行政村。地處山區,立體氣候。以農業為主,主產稻谷、玉米、小麥,經濟作物有茶葉、咖啡、笆蕉。特產有竹制品、大山酒。 |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轄鄉。清設黃草嶺土總,民國設大嶺鄉。1949年設南嶺區,1958年改公社,1961年復區,1969年更名文勝公社,1972年復名南嶺公社,1984年改區,1988年設鄉。位于縣境中部,黑河北岸,距縣城56公里。面積471平方公里,人口2.4萬。鄉府駐新寨。公路可環繞直達。轄芒弄、勐丙、下南現、謙哲、芒付、黃草嶺、勐坎、麻粟8個行政村。地處山區,立體氣候。以農業為主,主產稻谷玉米、小麥,經濟作物有茶葉、甘蔗、水果、花生。 |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轄鄉。民國屬木戛鄉。1958年建小鄉,1961年建區,1969年改前哨公社,1972年更名雪林公社,1984年設區,1988年設雪林佤族鄉。位于縣境西北部,西部與緬甸接壤,國境線長32公里。面積227平方公里,人口1.4萬。鄉府駐雪林,距縣城112公里。通公路,并可至國外。轄雪林、永廣、大芒令、小芒令、左都、南盼、芒登7個行政村。地處山區,氣候較冷。以農業為主,主產稻谷、玉米、小麥,經濟作物以茶葉為主。 |
" 木戛鄉位于縣境西北部,東鄰上允鎮、富邦鄉,西接雪林鄉,南與竹塘鄉接壤,北靠安康鄉,面積278平方公里。鄉政府駐地木戛街,海撥1246米,距縣城97公里。
境內多高山,最高海撥2314米,最低1246米。主要山脈有東部的扼悶科山、西北部的哈尼嗎科山、南部的扼波科山。黑河由西向東南流經中部,境內的南戛河、拿丕河、南拉河、瓦洛嗎河等支流匯入黑河。5-10月為雨季,最高氣溫36°c,最低0°c,年平均氣溫17.6°c。 木戛系傣語地名,很早以前傣族先在此地居住,取名“勐戛”,“勐”為地方,“戛”為飯勺,意為此地像飯勺一樣。拉祜族來此地居住仍用原名,后來“勐”字演變為“木”字。清代設木戛里目統治。民國29年(1940)前屬縣第五區,同年起稱木戛鄉,民國37年改稱永安鄉,管轄著今木戛、雪林、安康3個鄉全部地區。1949年后,改名為永安區,并將南柵、糯波劃歸上允管轄。1954年更名為木戛區。1961年將南柵、糯波、安康、小班壩4個鄉劃出新建安康區,并將芒令、左都、雪林、芒登、南盼5鄉劃出新建雪林區。1969年改為紅星公社,1971年改為木戛公社,1984年恢復為區,1988年撤區改鄉,下轄邦利、哈卜嗎、勐糯、拉巴、南六、富角6個行政村。 ".。 |
" 酒井哈尼族鄉位于縣境東部,東連謙邁鄉和發展河鄉,南接惠民鄉,西與東回鄉、糯福鄉接壤,北與東朗鄉毗鄰,總面積318平方公里。鄉政府駐酒房,海撥1355米,距縣城34公里。
酒井得名于鄉駐地酒房,清朝末年,此地善煮酒,酒業興旺,名揚四方,當時人們稱此地酒如井水,常流不息,故得此名。清代設酒房土、糧目統治。民國時期先后為第一區、酒井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49--1968年設酒井區,1969年改區為公社并冠以衛東公社名稱,1971年改為酒井公社,1984年復為區,1988年撤區改建為酒井哈尼族鄉,轄酒房、巖因、勐根、稅房4個行政村。 全鄉均屬山區,地勢北部高,南部低,最高海撥2360米,最低海撥900米。年最高氣溫31°c,最低氣溫10°c,平均氣溫17.2°c。陽光充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種稻谷、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和茶葉、甘蔗、咖啡等經濟作物的生長。森林資源較為豐富,森林覆蓋率達46.3%,是瀾滄四大有林之一。巖因村東佛有褐煤資歷源。 ".。 |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轄鄉。清設拉巴土把總。民國設區、鄉。1949年設西盟區,1953年改拉巴區,1958年改公社,1961年復區,1969年更名向東公社,1972年復名拉巴公社,1984年復區,1988年設鄉。位于縣境西部,面積323平方公里,人口1.5萬。通公路。轄塔拉弄、南畔、芒東、小拉巴、音同、南列6個行政村。地處山區,立體氣候。以農業為主,主產稻谷、玉米、小麥,經濟作物有茶葉、沙仁、水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