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樂山市各街道鄉鎮歷史沿革

樂山市各街道鄉鎮歷史沿革

樂山縣地原為蜀國支封丹犁地,秦武王時,丹犁結蜀侯叛秦,秦軍于武王二年(前309年)伐丹犁,奪取沿江地,置縣,為蜀郡極南,故名南安縣。

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統治者劃巴、蜀二郡部分土地置犍為郡,南安縣劃屬犍為郡。

東晉元帝咸康四年(338年)至穆帝永和二年(346年),西南夷別族僚夷入犍為郡,南安縣人逃往外地,縣境地多荒廢。

南北朝時期,因戰亂不斷,樂山地區的建制屢有變遷。

南安縣先后隸屬于犍為郡、青州、眉州。

北周時期,置嘉州,取“郡土嘉美”之意,在樂山設置平羌郡平羌縣管理僚人,今市中區為南安縣、平羌縣地。

隋代,開皇三年(583年),改平羌縣為峨眉縣,以境內峨眉山為名,治嘉州城;開皇九年(589年),改峨眉縣為青衣縣,取青衣水為名;開皇十三年(593年),改青衣縣為龍游縣。

唐代,唐高祖廢眉山郡復曰嘉州,元宗時又改曰犍為郡,肅宗時復改為嘉州。

市中區屬州治龍游縣、平羌縣地。

五代前后蜀如唐舊。

宋代,宣和元年(1119年),改龍游縣為嘉祥縣;紹興元年(1131年),又改嘉祥縣為龍游縣。

明代,洪武八年(1375年),撤銷龍游縣入嘉定州為州治。

清代,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樂山縣,因境內至樂山而得名。

民國元年(1912年),裁縣入府。

民國二年(1913年)1月,恢復道制,裁嘉定府;同年2月置樂山縣。

1949年12月16日,樂山城解放;同月20日,成立縣人民政府。

1978年5月25日,撤銷樂山縣,設立樂山市(縣級)。

1985年2月21日,撤地建市;同年6月17日,撤銷樂山市(縣級),建立樂山市市中區。

沙灣沿革自1985年2月上溯至秦(前221)均為設置縣級建制。

自秦至南北朝齊國前期(495)隸屬蜀郡、犍為郡、西順郡、犍為郡的南安縣管轄。

南北朝齊國后期(496)至北周前期(560)屬齊通左郡、齊通郡、青州齊通郡、眉州齊通郡管轄。

北周中期(561)以后歷屬青州、嘉州平羌郡的平羌縣,嘉州的峨眉縣、青衣縣、嘉祥縣,嘉州、眉州、眉山郡、犍為郡、嘉定府和錄事司的龍游縣,嘉定州峨眉縣,嘉定府樂山縣,上川南道樂山縣,建昌道樂山縣,1912年為四川省嘉定府管轄,1914年屬四川省上川南道樂山縣管轄,1935年屬四川省第五行政區樂山縣管轄,1950年屬樂山專(地)區樂山縣,樂山市(縣級)等行政區管轄,為沙灣區(派出機構)。

1985年2月11日,為樂山市的直轄區縣級,將涉及原樂山市(縣級)蘇嵇、安谷、沙灣、福祿四個派出區中的3鎮19鄉劃歸樂山市沙灣區管轄。

五通橋區在公元前316年以前屬蜀國轄地。

秦滅蜀,區境隸蜀郡南安縣。

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隸犍為郡南安縣。

此后,被兩縣或三縣分治長達680多年,到元至大四年(1311),才盡隸四川行中書省嘉定府路犍為縣。

1913年,隸上川南道犍為縣。

1935年,為犍為縣第四區。

1936年,調整為犍為縣第四區(五通片)、第五區(西壩片)。

1949年12月,成立五通橋軍管分會,隸中國人民解放軍樂山軍事管制委員會,并受犍為縣領導。

1950年8月,五通片為犍為縣第八區,西壩片為第九區。

1951年8月,建立五通橋工作委員會,10月以犍為縣第八區建制成立五通橋市(縣級),市人民政府駐五通鎮生產街(今佑君社區),轄4鎮24鄉,隸川南行政區樂山專區。

1952年8月,犍為縣第九區(西壩片)所屬的12個鄉鎮劃歸五通橋市管轄,為五通橋市第六區。

調整后的五通橋市轄6區、5鎮、35鄉。

1954年6月,樂山縣新廟鄉、杉樹鄉、新云鄉劃歸五通橋市第三區(牛華片)。

原一、二區合并為一區,第五區改為第二區,第三區、第四區仍置,第六區劃歸樂山縣。

調整后,五通橋市轄4區、4鎮、25鄉。

1958年10月,五通橋市轄2鎮、5公社、1果蔬菜農場。

1959年3月,撤銷五通橋市,為樂山縣五通橋區。

1962年7月,恢復五通橋市建制,直隸樂山專區。

1964年5月,改五通橋市為五通橋區,隸樂山專區。

1978年5月,五通橋區與樂山縣合并,成立樂山市(縣級),五通橋區為樂山地區樂山市轄區。

1985年2月,撤銷樂山地區,樂山市升為地級市;由原五通橋區、西壩區、安谷區蔡金鄉、茅橋區新云鄉組建樂山市五通橋區(縣級)。

1918年,峨邊縣成立團防區。

全縣劃為三區五聯保,區署駐金口河場,轄金口河、吉星臨、壽永、永盛、桂花五鄉十保。

1940年,峨邊縣劃為2個區,第一區大堡,第二區為金口河,轄金吉、壽永、永樂、宜楊(今峨邊彝族自治縣宜坪鄉和楊村鄉)4個鄉。

次年,宜楊鄉劃歸大堡(第一區),直至1949年峨邊解放,縣人民政府設立于沙坪,轄金口河區。

金口河工農區于1978年籌建(縣級),1979年1月于峨邊正式已交分管,同年省委151號文件明確了體制,10月,國務院國發(1979)236號文件批復“四川省設立華云、白沙、金口河3個工農區。”1983年2月,樂山撤地建市設立樂山市金口河區至今。

犍為縣地,秦時隸屬蜀郡。

自漢至隋,大部分時間隸于犍為郡。

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開“西南夷”置犍為郡。

郡治鄨(今貴州省遵義市西)。

元光五年(前130)郡治移南廣(今云南省鹽津縣東)。

漢昭帝始元元年(前86)移治僰道(今宜賓市),后移治武陽(今彭山縣境)。

犍為郡領武陽、南安等12縣。

今犍為縣地當時隸屬于南安縣(治所今樂山市市中區)。

北周保定三年(563)在南安縣境設沉犀郡,立武陽縣,是縣境產生縣政權的開始。

郡、縣治均在縣境。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廢北周所置沉犀郡,改武陽縣為犍為縣,屬戎州,是稱犍為縣之始。

煬帝大業十一年(615)治所未變,分出北部縣地設置玉津縣。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犍為縣改屬嘉州。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改嘉州為犍為郡。

肅宗乾元元年(758)犍為郡復為嘉州。

太祖乾德四年(966)廢玉津縣為鎮并入犍為縣。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縣治由寶乘寺徙玉津鎮。

三年后又徙懲非鎮(今清溪鎮)。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改嘉定府路為嘉定府。

明洪武九年(1376)降嘉定府為州,縣治徙還原址玉津鎮屬嘉定州。

雍正十三年(1734)升州為府,犍為屬嘉定府。

近兩千年中,縣治所在地幾經遷移,最后移治玉津鎮。

1913年劃全省為七道,將府、州、廳一律改稱為縣,以道管縣,犍為縣屬上川南道。

1930年撤銷道制,以省轄縣,犍為縣直屬四川省。

1935年劃全省為18個行政督察區屬樂山第五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0年屬川南行政公署樂山專區。

1968年專區改稱地區屬樂山地區。

1983年2月撤銷樂山地區改為樂山市,犍為縣屬樂山市。

北朝西魏置蒲亭縣,屬陵州。

隋開皇十一年(591),廢蒲亭置井研縣,屬隆山郡。

北宋咸平四年(1001),始建縣并入。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并入仁壽縣,隸屬成都路。

明洪武六年(1373),恢復井研縣。

清順治初歸資州,屬成都府。

1913年,井研縣屬下川南道。

1914年,改屬永寧道。

1935年,屬第二行政督察區。

1950年,劃歸川南行署樂山專區。

1968年,屬樂山地區。

1985年5月,撤銷樂山地區改置為地級樂山市,井研縣隸屬樂山市。

春秋戰國時期,今夾江縣境為蜀國之地。

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至劉宋、南齊為南安縣地。

北周宣帝大成元年為平羌縣地。

隋開皇四年起,先后為峨眉縣地、青衣縣地和龍游縣地。

隋開皇十三年(593年),劃龍游、平羌二縣地部分置夾江縣。

唐武德元年(618),縣治地遷至今縣城。

唐乾元元年,夾江縣屬劍南道西川嘉州。

南宋寧宗慶元二年,屬成都府路嘉定府。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屬嘉定府路,并洪雅縣入夾江縣。

明太祖洪武九年,屬嘉定州。

明成化十八年,原洪雅縣從夾江縣分出單設縣。

清雍正十二年,屬嘉定府。

1949年12月16日,夾江縣解放。

1950年1月,建立夾江縣人民政府,屬眉山專區。

1953年,屬樂山專區。

1968年,屬樂山地區。

1983年2月至今,屬樂山市。

縣人民政府駐地青衣街道。

沐川古為彝地,均為部落。

漢隸南安縣,屬犍為郡;唐設沐源鎮,宋置沐川寨,唐、宋時隸犍為縣屬嘉州;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置沐川長官司,駐沐道(今縣城),由嘉定府劃歸馬湖路(1371改為馬湖府);明洪武五年(1372)撤沐川長官司,置沐川州;明洪武十一年(1378)撤沐川州,仍置沐川長官司;清同治七年(1868)廢沐川土司,入屏山縣屬敘州府;民國初屬永寧道,1930年,永寧道撤銷,屏山縣直屬四川省;1935年屬第五行政督察區(即樂山專區);1941年析置設治局。

1942年建沐川縣,屬嘉州;1949年12月21日和平解放;1950年成立沐川縣,后沿用至今。

漢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漢武帝派兵西進,開發“西南夷”,漢民族開始遷入,置州郡,今大渡河以北地區屬犍為郡南安縣(今樂山市)。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今大渡河以南屬越西郡靈關道(今甘洛縣)。

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朝廷“招慰”僚人,設羅目縣,治地陁和城(今沙坪鎮)。

宋時隸屬峨眉縣,元時隸屬大理國虛恨部。

明朝正德時期,大批漢民入川,落業普雄鄉(今金口河區)、平夷堡(今大堡鎮)等處。

正德七年(1512年),鄉民附入峨眉籍,更普雄鄉名歸化鄉。

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從峨眉縣分出,設峨邊撫夷廳,廳治太平堡(今大堡鎮)。

民國三年(1914年),改峨邊撫夷廳為峨邊縣,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屬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12月1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10軍和16軍解放峨邊。

1950年8月15日峨邊縣人民政府成立(18日縣府從大堡遷沙坪),隸屬川南行署樂山專區。

1955年12月13日隸屬涼山彝族自治州由樂山專署代管。

1984年4月9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峨邊縣,設峨邊彝族自治縣,隸屬樂山地區行署。

同年10月5日,舉行峨邊彝族自治縣成立儀式。

古為梁州之地,屬僰侯國地。

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唐蒙奉命通西南夷后屬犍為、越嶲二郡地。

蜀漢建興三年(225)屬新道縣,由越嶲郡“遙領”。

西晉永安元年(304)后為僚人部落組織所據。

隋、唐、宋為馬湖部地,先屬馳騁、霸摩兩州,后屬敘州府,到北宋英宗二年(1065)改由犍為縣領轄。

元朝及明朝前期為馬湖府地,屬沐川長官司。

明朝萬歷十七年(1589)在賴因鄉(今民建鎮)筑馬湖府安邊城,設同知署守。

清雍正五年(1727)裁馬湖府并入敘州府,馬邊屬屏山縣管轄。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馬邊從屏山縣劃出置馬邊廳,直隸敘州府。

1914年改廳為縣,改屬嘉定府。

1935年后屬四川省第五行政督查區(樂山專區)管轄。

1950年解放后屬川南行政公署樂山專區管轄。

1956年改屬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管轄,由樂山專區代管。

1984年劃歸樂山專區管轄,撤銷馬邊縣設立馬邊彝族自治縣。

1985年撤銷樂山專區設立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仍歸樂山市管轄至今。

北周大成元年(579)析平羌縣地置峨眉縣,屬嘉洲。

隋開皇四年(584)改平羌縣為峨眉縣,九年(589)改峨眉縣名青衣縣,次年改青衣縣名龍游縣,即治今樂山市中區,十三年復置峨眉縣,唐乾元三年(260)治地移今峨眉山市綏山鎮;隋大業十二年(616)析置綏山縣,屬嘉州。

唐麟德二年(665)析置羅目縣,并置沐州,為州治;久視元年(700)析置樂都縣,屬嘉州,神龍元年(705)廢樂都縣入峨眉縣。

北宋乾德四年(966)省綏山、羅目縣為鎮,入峨眉縣,屬嘉州。

南宋慶元元年(1195)屬嘉定府。

元屬嘉定府路。

明屬嘉定府,旋為嘉定州。

1914年屬建昌道,1935年屬第五行政督查區。

1950年屬樂山專區。

1968年屬樂山地區。

1985年屬樂山市。

1988年撤銷峨眉縣,設立省轄峨眉山市(縣級),由樂山市代管。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日韩福利片午夜免费观着 | 亚洲一级人成字幕 | 亚洲AV香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免费无遮挡无删减 | 亚洲欧美偷国产日韩 | 亚洲iaⅴ综合在线欧美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