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廬江縣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廬江縣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因其境內有東顧山,位于城之東,為護城之山。清光緒《廬江縣志》(卷之二·山川)載:“東顧山,距治東五里,一名馬家山。脈自冶父來,為治左護。”此山位于城之東,登城郭,翹首東顧此山。久之,“東顧山”之名得傳矣。綜合人文地理因素,街道取名東顧山街道。2021年12月,安徽省政府批準設立。

2021年,設立東顧山街道:將廬城鎮管轄的朱墩村、馬店村、高建社區和晨光社區文昌河以東區域,劃歸東顧山街道管轄。東顧山街道辦事處駐高建社區。

因境內老城區內“崗上”和“西門灣”而得名。廬城西大街位處低山崗上,俗稱“崗上”,崗下有繡溪河水于此拐彎南下至縣河,俗稱“西門灣”。取“崗上”和“西門灣”首尾各一字,得名“崗灣”。該區域為廬城“百年老街”,乃古縣城最繁華的商業區,糧、布、藥、南、雜五大行業,鐵、木、竹器各類加工業,以及染坊、醬坊、水作坊等大小作坊,“邑當全盛,商賈輻輳,百工云集”,有“金崗銀灣”之譽。綜合歷史地理因素,街道取名崗灣街道。2021年12月安徽省政府批準設立。

2021年,設立崗灣街道:將廬城鎮管轄的繡溪、牌樓、崗灣、高拐、附城5個社區,馬廠、棋盤2個村,晨光社區文昌河以西區域,磙塘社區周瑜大道以南區域,三里社區周瑜大道以南、合銅路以東區域,移湖社區、城南村合銅路以東區域,城南村外環南路以南、合銅路以西區域,劃歸崗灣街道管轄。崗灣街道辦事處駐附城社區。

2021年,設立移湖街道:將廬城鎮管轄的八里村,三里社區合銅路以西區域,移湖社區合銅路以西區域,城南村合銅路以西、外環南路以北區域,劃歸移湖街道管轄;將萬山鎮管轄的永橋村,長崗社區合安高速互通樞紐以東區域,廿埠村、閘山村合安高速以東區域,程橋村合安高速、合銅黃高速以東區域,岳廟村合銅黃高速以東區域,劃歸移湖街道管轄;將柯坦鎮管轄的小墩村合銅黃高速以東區域,劃歸移湖街道管轄。移湖街道辦事處駐永橋村。

廬城鎮地處廬江縣委、縣政府所在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鎮總面積163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8.7平方公里,總人口14.3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4萬人,耕地面積4.6萬畝。轄4個街道管理區,14個居委會,26個行政村。,1個蔬菜隊,1個林場。鎮內水陸交通方便,合銅、軍二、廬巢等干線公路貫穿全境,合九鐵路和正在建設的滬蓉高速公路臨鎮而過。縣河起源且穿全境而過,通巢湖,達長江,是廬江水運的黃金要道。高嶺土、鉛鋅礦等礦產資源口品位高,礦藏量大,易開采。水產資源也較豐富。

鄉鎮企業快速發展。全鎮現有鎮村集體企業31家,私營企業336家,個體工商戶1820個,主要涉及紡織、建筑、建材、房地產、開采、化工、輕工、電子、運輸和水產養殖等行業,其中中江紡真絲綢、騰龍玩具、迪維東普超微晶鐵鋅、燕泉牌麻油、福泉葉臘石、鍍鋅鐵絲等產品深受客戶好評。建立了私營工業園,已有多家私企入園。小喬水果批發市場,塔山仔豬交易市場 、繡溪園商場、廬城蔬菜批發市場、建材大市場等在省內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大棚蔬菜面積2000多畝,各類養殖大戶達300多戶,精養水產面積達3000多畝,并涌現出附城大米加工小區、夾山傳統米面、中塘養鵝、朱墩鵝鴨宰殺腌制、農圣食品等農副產品加工專業村組,城關黃心菜、高建花香藕、廟崗芹芽、附城大蔥等名牌農產品。規劃建立了500余畝的農業高科技術范園,以黑莓、中山杉為特色的70余種苗木花卉長勢良好。實施農業綜合開發面積7000余畝,為農業步入現代化、機械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廬城建設日新月異,各項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繁榮昌盛,社會治安秩序良好。城關鎮鄉鎮企業綜合經濟實力98年度列全省右強鄉鎮第13位。99年全鎮共實現鄉鎮企業總產值52516萬元,工業產值17628萬元,農業產值6635萬元,財政收入2156.6萬元。先后多次受到市、縣表彰。其中98年7月朱墩村黨支部被中組部授予“全國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先進單位”稱號。

冶父山鎮地處廬江縣城東北郊,面積160平方公里,耕地4.8萬畝,山場3.5萬畝,轄有11個行政村,2個街道居委會,人口5.7萬人,屬副縣級建制。

  冶父山鎮交通便捷,四通八達。水、陸、空立體交通網已經形成。合九鐵路、滬蓉高速、合銅黃高速、合銅公路和軍二路鄰鎮而過,廬巢路貫穿全鎮,鎮村道路已成循環網絡。

  冶父山鎮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境內冶父山因春秋戰國時期,鑄劍之父歐冶子曾在此山為楚王鑄龍泉劍而得名,不僅自然風光優美,更因佛而聞名,有江北“小九華”之稱,是國家級森林公園和省級風景名勝區。

  冶父山物華天寶,資源豐富。境內有號稱“地下聚寶盆”之譽的東顧山、龍池山,有蘊含豐富的石灰石、石英石、鉀長石、高嶺土等礦產資源。現圍繞冶父山鎮的“一山二路”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工業基礎,著力打造以廬巢路為軸線的冶父山鎮東翼工業長廊;奮力開辟以廬代路為軸線的西翼輕工經濟長廊,全力開創“冶父昂首,兩翼齊飛”的經濟發展格局。目前以廬巢路為軸線的工業長廊已初具規模,鎮工業園和幸福工業集中區發展勢頭迅猛,各項基礎設施完善。有企業300多家,已基本形成了建材、建筑、鑄造、編織、傘業、礦業開采等支柱產業,其中建材業更素有“建材之鄉”的美譽。

  冶父山鎮正在走向世界。熱情好客的冶父山人歡迎中外有識之士前來投資興業,共創美好的明天。

美麗開放的萬山鎮地處皖中腹地。距廬江縣城12公里,屬縣級規劃區,位于合肥都市圈的后花園,置身于經濟活力強勁的皖江經濟帶和 南京大都市圈內。總面積60平方公里,轄18個村委會,人口3.2 萬,耕地面積1.7萬畝,山場面積6000畝。

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堅持實施工業強鎮戰略,擁有化工、造紙、 建筑、建材、磁性材料、倉儲、中藥材、精制茶葉、交通運輸、 機械制造、農副產品深加工等支柱產業,部分產品暢銷全國,遠銷海 外。近年民營經濟發展迅猛,漸成燎原之勢。農業結構調整初具規 模,建有優質稻、精制茶、中藥材和生態林四大基地。

集鎮建設令人矚目。萬山鎮依托合九鐵路,依路興鎮,規劃經省建 設廳設計,占地2300畝,街道6條,全長10公里。其中主干道 路結合國家級旅游度假區——中國湯池溫泉旅游度假區建設,加快 建設徽州一條街,集鎮文化氛圍濃厚。 基礎設施“五通一平”。集鎮建有合九自來水廠1座,日產 5000噸的萬山自來水廠正在加緊建設。改造后的3.5萬伏輸變電路全 天候供電,實現城鄉同網同價。電信局程控電話容量充足,擁有中國 移動和聯通兩大無線通訊網絡,提供國際國內多種通訊服務。有線廣播 覆蓋全鎮,有線電視城鄉聯網。境內交通極其發達,軍二公路與滬蓉 高速、火車站路、合九鐵路形成“豐”字型道路網,架有立交橋2 座。街道寬闊,火車隆隆,人流如織。集鎮按地域性質逐步建成 商業、倉儲、工業、行政辦公、旅游休閑五個小區,一個功能齊全、布局科學、設施配套的新型現代化集鎮正在廬江西部崛起。

廬江縣湯池鎮是巢湖市的西大門,距縣城23公里,與桐城、舒城接壤,面積80平方公里。省道軍(埠)二(壩)公路穿鎮東西,合安公路、合九鐵路、滬蓉高速公路均臨鎮而過。湯池鎮是2000年10月被批準為省級綜合改革試點鎮,副縣級建制。

湯池鎮鎮區規劃面積6平方公里,建成區2.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200公頃,總人口3.8萬人,非農人口5600人,轄20個行政村和一個街道會。2000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2億元,財政收入5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50元,集鎮居民純收入3100元。

湯池鎮是集旅游、商貿于一體的小城鎮,“一杯蘭花茶,一把溫泉澡。”是湯池旅游特產。湯池鎮以溫泉為主體,大力發展旅游業,已形成了5大自然風景區,其旅游景點別具特色,吸引了12家省、市、縣單位來湯池投資,建成了12處的休閑療養中心。在療養的同時,到風景名勝區去看一看,這既讓游客得到了休閑療養,又讓他們領略了大自然豐富的內涵。在湯池的商業街上,小商品、小百貨琳瑯滿目;茶葉市場、蔬菜綜合市場上具有鄉村特色的有機食品豐富。這里的“白云春毫”及小蘭花品牌的茶葉香味濃郁,品嘗之后能養精提神。山區出產的百花菜、蕨菜等是湯池的特產,風味獨特,品質優良。

湯池鎮的農業正在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逐漸形成生態旅游農業,已建成了200畝的科技示范園,這是一座花園式的農業生產基地,既有花卉、苗木,又有新品種試種、新技術的推廣,既是旅游場所,又是帶領全鎮發展農村經濟,進行農業結構調整推廣示范的場所。湯池鎮具有372個鄉鎮企業,年實現鄉鎮企業總產值6700萬元,稅收340萬元。全鎮基本形成了以建材、農副產品加工,旅游經濟這個主導產業為支柱,兼運輸、商貿流通、農機修配、飲食服務、房產開發等為一體經濟發展的新格局。

為抓好綜合改革試點鎮的良好契機,用足用活試點鎮的各項政策,湯池鎮結合“-”重要思想學習,進一步發展旅游業,優化湯池的內外部環境,吸引更多的有識之士來這片熱土上投資。大力調整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把湯池建成經濟繁榮、別具特色的溫泉旅游小城鎮而不懈努力。

郭河鎮位于皖中腹地,地處廬江縣西北部,與舒城、肥西兩縣毗鄰,北依千年古鎮三河,南接著名的溫泉療養勝地湯池,距省城合肥50公里。全鎮總面積12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萬畝,轄2個社區,12個行政村,6.8萬人口,其中集鎮人口12000人。境內柏油路、水泥路四通八達,電力、通訊、供水等基礎設施齊全。郭河鎮現有2個衛生院,15個村級衛生服務站,5所初級中學,17所小學。

產業結構

  農業產業化趨勢明顯。形成了優質糧棉油生產和畜禽養殖兩大支柱產業,其中家禽年出欄總量超過700萬只,目前已建無公害養殖小區10個,大棚120多個,帶動1000只以上養殖大戶400個,實現利潤600多萬元。
  個私經濟蓬勃發展。現有各類個體工商企業近400戶,出現了安徽龍磁科技公司的磁性材料、珍新米業的“村夫”牌大米安徽宗耀公司的“臭”雞蛋、安徽寶祥公司的風鵝、安徽永泰公司的玩具加工和華潤羽絨公司的羽絨加工六個拳頭產品。
  廬江縣郭河鎮是安徽省六個現代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區之一。 

基礎建設

  集鎮規模不斷壯大。集鎮現有10000多人,總面積2平方公里,各種配套設施齊全,集鎮功能正在不斷增強,一個以工業為支撐的新型集鎮正在崛起。
  社會治安狀況良好。全鎮連續多年無重大刑事犯罪和治安案件發生,是巢湖市社會治安模范鄉鎮之一,多次受到省市表彰。

金牛鎮地處廬江縣西北,東距縣城20公里,北距合肥56公里,金牛河、合九鐵路、滬蓉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距廬江火車站6公里,高速公路廬江道口8公里,交通便捷。全鎮總人口3.8萬,2004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1億元,財政收入545萬元。
千年古鎮。古鎮金牛,又名安城,始建于三國時代,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三國、太平天國在此古跡繁多,為著名抗日將領孫立人故里。
生態之鎮。境內山清水秀,風景優美,鳥語花香,林木覆蓋率達30%。“金牛晚眺”為廬江八景之一,金牛山、梁山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鷺的樂園,葵泉為天然優質礦泉。
臺商之鎮。鎮內設有臺商工業園,占地面積1000畝,已入園企業四家,總投資達9000萬元,占地面積300畝。臺商獨資安徽升鴻電子有限公司總投資3000萬港元,年生產微型喇叭6000萬只;中外合資安徽東方磁鐵制造有限公司總投資1500萬元,年生產千種以上規格的釹鐵硼磁鐵200噸;投資3200萬元的中外合資安徽東方園鍺磁保健品有限公司和投資1800萬港元的臺商獨資安徽長鴻五金塑膠有限公司正在建設之中。
農業之鎮。全鎮糧食生產和經濟作物生產并舉。優質糧生產占有主導地位。

人文景觀

金牛鎮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相傳始建于三國時代,原系東吳境地,屬西汝南郡安城縣,“赤壁之戰”曹操攻打東吳曾在此屯兵建城,集鎮西北今還存有古城墻遺址。《太平寰宇記》金牛山《圖經》云:“昔有金牛從此山出,奔江,人逐之,故其處有渚,謂之,金牛渚”。《魏書·地形志》:“廬江郡接壤者為西汝南郡,領縣二、首安城,下注有金牛山。”境內風景秀美,古跡繁多。
金牛山:坐落金牛集鎮東南,方圓一千余畝。山不高(海拔108米),但平地起峰,孤嶺聳翠,鐘靈毓秀,林木蓊郁,四季常青。相傳因曾有“金牛”裂土面世而得名。今山頂百多平方米的石巖平臺上,相傳是“金牛”一躍騰空留下的牛蹄印仍保存完好,清晰可辨。山頂正在籌建金牛塔,將會更添秀麗風彩。
南陽寺:位于風景秀美的金牛山西南坡。樹木森森,古剎如仙樓瓊宇翼然位于峭壁之上。南陽寺始建于明初,興隆于清朝,毀于民國年間兵燹。現南陽寺復建于一九九五年,建有大雄寶殿,有僧尼7人,香火旺盛,佛事日興,晨鐘暮鼓,梵音裊裊
金牛晚眺:每當夕陽西下,落霞嵐影,煙云繞樹,登山西眺,云蒸霞蔚,落日溶金,鋪撒長野,溝河塘壩,金光閃閃,“孔子東山”之狀令人心曠神怡,蔚成廬江八景之一——“金牛晚眺”。
孫立人將軍故居:坐落在金牛中學校園內,現存有的12間徽派建筑舊宅,系抗日名將孫立人少年學習生活的住房,故居中陳設有孫立人少年時使用過的生活及學習用具。現正在申報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葵花井:位于金牛山南坡,距南陽寺400米。由金石路公路上山,沿著蜿蜒的盤山小道,上行不久就會來到一個1米對方類似石臼的石潭——葵花井,潭深2米,無論天旱地干,終年泉水不斷,涓涓清泉,甘洌可口,附近鄉民以此水煮飯粥、燒茶水,香氣樸鼻,令人喜愛。相傳是曹操女兒落淚化石而成此井,金牛大扁糖因用此井水制作而蜚聲四方。
曹操點將臺,九眼石,夾板石,太平天國三河大捷戰場遺跡、英烈崗,宋朝薛井古井等古跡名勝散布全鎮。

農業開發

金牛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鎮,土地肥腴,資源豐富。2000年鎮農業總產值9825萬元,糧食總產量2.4萬噸,農業生產通過低改高,劣改優,圍繞調整種植業結構,全面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通過實施科教興農戰略,擴大經濟作物面積,使糧經比例達到5.5:4.5左右,突破了以“雙季稻”生產的傳統農業模式,已初步形成了以西瓜、白鵝、珍禽、生豬等四大支柱產業的新格局。西瓜種植已突破1.5萬畝,年產優質良種西瓜達5萬噸。白鵝、生豬飼養已形成一定規模,已辦4個白鵝良種場,2個大型養豬場,全鎮白鵝飼養全年達到40萬只,生豬達到10萬頭。珍禽養殖系新開發項目,以金田珍禽養殖場為龍頭,以此為基點,輻射全鎮,帶動全鎮珍禽養殖業發展,全年珍禽養殖將達10萬羽。
棉花、芝麻、油菜、甘蔗、田藕等經濟作物種植,在本鎮都有一定的規模。

特色種植

金牛西瓜產于安徽省廬江縣金牛鎮內公路沿線。
金牛西瓜已有近30年歷史,在合肥、銅陵、安慶、蕪湖等周邊地區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主要品種有:早熟京欣1號、鄭雜5號,中遲熟西農八號、華蜜八號、新紅寶、聚寶系列。成熟期在6月中旬至9月上旬,栽培上全部實行育苗移栽和地膜覆蓋。2001年全鎮種植西瓜達1.5萬畝,產量在5萬噸以上。價格在0.6元/公斤左右。

鄉企發展

金牛鎮著力調整鄉企發展思路,把個體私營經濟作為發展農村經濟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大力招商發展,提出“優政策,無門檻,你發財,我發展”的招商工作思路,98年以來,引入鎮外資金投入達2000萬元,投資項目達31個。全鎮鄉企呈現以個體私營經濟為主的發展態勢。
1、杰聯工藝品廠(私營企業)其主產品調味瓶系列遠銷北美、歐盟等地,產品已發展到三大系列30多個品種。2002年實現出0貨值200萬美元。
2、廬江縣吉新釀造廠(私營企業)主要生產醬制系列調味品,已研制開發3大系列20多個新品種,產品經省縣質檢部門檢測,其生物、理化指標都達到規定標準,以其質優價廉深受消費者歡迎。現擁有固定資產達100萬元,固定職工10人,中級技術人員5人。
3、金牛南陽冷食飲料廠(私營企業)該廠位于金牛鎮北街,前身為桂泉飲料廠,創建于1990年,廠區占地面積4畝,現有冷庫200平方米,2.5萬伏冷凍設備一臺套,固定資產總值達70萬元.主要生產夏令、秋令冷飲食品,年生產冷飲系列產品2000噸,實現銷售收入40萬元。
4、金牛建筑安裝公司(股份制企業)建筑資質為三級。下轄一、二、三建公司。先后在廬江縣創建百萬元以上建筑優良工程廬江東門大橋、廬江南門大橋和數幛商住樓。
5、金沙公司(股份制企業)注冊資金100萬元。年銷售黃沙80余萬噸,現已擁有產、運、銷一條龍服務,并在上海、合肥、武漢、蕪湖等地設有辦事處。

石頭鎮位于廬江縣北部,距省城合肥50公里,是清朝愛國將領丁汝昌的故里。全鎮67平方公里,轄16個行政村和1個街道居委會,人口31953人,耕地面積35335畝,崗圩相間,山水相依,丘陵地貌。合銅公路途經境內,滬蓉高速公路也擦肩而過,交通便捷。北臨古鎮三河,南眺銅陵、黃山,地理位置優越。境內白石天河于巢湖、長江通航,四季航運繁忙,素有“黃金水道”之稱。

漁網生產交易是石頭人民的傳統手工業。近幾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石頭對外開放的大門進一步敞開,石頭漁網生產進入了大發展的快車道,漁網機械加工很快取代了傳統手工編織,生產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漁網產業飛速發展,現已形成特色和規模,全鎮漁網加工企業1400家,漁網加工機械2800臺{套},資產25000萬元,直接從業人員30000人,錦綸網片年產量20000余噸,利稅4000萬元,“天之河”牌漁網不僅暢銷全國各地,還遠銷俄羅斯、韓國、日本、南非等地,漁網加工業逐步成為該鎮的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石頭鎮也因此成為遠近聞名的“漁網之鄉”。

漁網產業的振興帶動了小城鎮建設發展,鎮黨委、政府確立的“集鎮搭臺,漁網唱戲,聯動發展”的總體經濟發展戰略也得到了認真的實踐。通過多元化的投資建設,石頭集鎮的規模不斷擴張,功能日臻完善,已構筑成“目”字形的街道格局,以漁網工業園為核心的工業開發小區布局合理,環境優美,正敞開胸懷熱忱歡迎八方來客投資興業。目前鎮區面積已達2.5平方公里,城鎮人口12萬人,工商業繁榮,是一座工業主導型的明星集鎮,屬省20個重點小城鎮之一。

同大鎮位于皖中腹地,廬江縣北部,東連巢湖、南接銅陵,北臨“千年古鎮”三河,西有京九鐵路。合銅、同白、新白公路穿境而過,白石天河、杭埠河左右環繞。水陸交通發達,是合肥、九華山、天柱山、黃山旅游黃金線的一塊風水寶地。

同大鎮總面積117平方公里,現有耕地8.7 萬畝,水面積8000余畝。圩內土壤肥沃,水網密布,水產資源豐富;系世行一二期農業加灌、漁業致富、社會服務體系項目區,國家商品油料生產、無公害水稻生產、優質水稻制種基地。占地5000畝省級科技示范園、生態農業園座落該鎮。

同大工業發展勢頭強勁。安徽潔爾美責任有限公司(華東星火計劃成果獎獲得者)、江淮車身附件有限公司、同利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同創機械制造有限公司、同心體育用品有限公司、同興亞衛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安徽華翔塑膠公司等一大批國內知名企業紛紛安家落戶同大工業園區。工業園區占地100公頃,實現“水、路、電、廣播、電話、有線電視”六通工程。

同大素有“漁米之鄉”美譽。“綠色食品”中華絨螯蟹、巢湖銀魚、蝦仁、紫荊村韭菜、崗頭村胡蘿卜等農產品暢銷全國。“京亞、藤稔、巨峰”等早中遲熟葡萄適銷各大中型城市。已形成水產、水果、蔬菜、棉花、優質稻等五大農業支柱產業。興隆食品公司、同鑫水產食品公司、同大棉業有限公司等農業龍頭企業正悄然興起。

新世紀,同大鎮黨委、同大鎮人民政府以優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自然資源、較好的基礎設施,優惠的政策,一流的服務誠邀有識之士、商賈賓朋來鎮考察、投資、發展、共創輝煌。

白山鎮位于巢湖南岸,是廬江縣北部農工商重鎮,巢湖市 25個中心鎮之一,面積69平方公里,集鎮面積1.6平方公里,轄 17個行政村、1個社區,總人口 4.8萬。自古以來,白山鎮就是周邊鄉鎮重要的農副產品集散地,商賈云集,經貿繁榮。 鎮水陸交通便捷,省道盛(橋)同(大)公路穿境而過,東連廬巢路,西接合銅路,鄰近滬蓉高速、合九鐵路;市道廬縱路穿過白山鎮中心,是白山鎮南北交通主動脈。 白山碼頭可停泊千噸船舶,經巢湖可通往長江等各大水域。

白山鎮環境優美,人杰地靈。集鎮邊有海拔120多米高、象雄師高踞的白石山,與巢湖岸邊的袁家山遙遙相對。 “白石冬雪”自明清時起就是廬江縣有名的“八大景”之一,山上古木參天,茂竹修長,掩映在半山腰的晴雪寺古色古香,,更有望湖亭、仙女池、十八塔、釣魚臺等誘人景點,是旅游、休閑的好地方,白石天河象一條彎彎曲曲的白玉帶依傍、護衛著白山大地。

鎮資源豐富,盛產水稻、油菜、棉花、花生、芝麻、桃、梨、柿等,農業產生結構經過多年的調整,已形成“ 六大基地 ”即1萬畝水產養殖基地、3萬畝優質棉種種植基地、3萬畝優質油菜種植基地、5萬畝經果林基地、8千畝旱雜糧基地、年養殖量達600萬只(頭)的畜禽養殖基地。“巢湖三珍”白蝦、銀魚、大閘蟹更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聞名遐邇。

鎮基礎設施較為完善,餐飲、娛樂業發達,有甲級醫院白山中心衛生院,有辦學效果在全縣名列前茅的白山中學,程控電話 7000多門,移動、聯通兩大網絡無縫覆蓋全鎮,閉路電視 2000多戶,自來水廠供水量5000噸,占地面積500多畝的工業園正在興建之中。

近年來,鎮牢固樹立“ 工業強鎮”戰略,致力于發展個體私營經濟,依靠以商招商、感情招商、服務招商、政策招商、項目招商,使個體私營經濟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并已朝特色化、專業化方向積聚發展,形成了服裝和漁網兩大特色產業。 年產各種規格網絲1000噸,漁網5000噸,產品供不應求;服裝產業擁有電動縫紉機 650余臺年加工能力達 200萬套(件),主要以外貿出口為主。兩大產業年產值近億元。利稅超1000萬元。新的一屆鎮黨委和政府在抓好漁網和服裝兩大產業的同時,正著力于鎮內巢湖旅游景點的開發工作。

盛橋鎮位于巢湖南岸,是廬江縣的東大門。全鎮共22個行政村一人街道居委會,人口4.4萬,其中非農人口0.7萬人,集鎮建成區面積2.2平方公里,全鎮總面積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3萬畝。我鎮區位優勢突出,交通便捷,道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省道廬巢路、盛白路橫貫鎮中,并與滬蓉高速、合寧高速相連接,水陸運輸也非常發達,此地南臨白湖,北瀕巢湖。商業貿異常繁榮,是周邊鄉鎮農副產品及工業產品的集散地。

近年,隨著集鎮建設的不斷加快,鎮區規模不斷擴張,帶動了招商引資工作的大跨越,目前及多家外資企業先后落戶我鎮工業園。與此同時,鄉鎮企業也發展迅猛,已初步形成以農副產品加工、面粉面條、建筑建材、畜禽、水產養殖、飲食服務等為主的企業群體,161家鄉鎮企業年創產值近6000萬元,利潤450多萬元,實現利稅200萬元。

該鎮集鎮功能齊全,擁有農貿市場2個,自來水廠一座,中心醫院、完中、電影院、新華書店各一座,初級中學三所,完小十四所,運動場二所。全鎮22個行政村水、電、路、通訊暢通無阻,共安裝程控電話2500門,移動、聯通基站橫跨鎮中,基本達到了無線通訊無縫隙。

該鎮資源十分豐富。優質糧油、珍稀蔬菜、巢湖“三珍“(銀魚、螃蟹、白米蝦)等水產品豐富。全鎮農業綜合開發工作成績卓著,2000年,我鎮新建了1000畝科技示范園,2001年投資新建了葡萄展示園。

2000年以來,盛橋鎮兩個文明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位不斷得到加強。鄉鎮企業在同類鄉鎮評比中獲得第一名,集鎮建設被評為全縣先進單位,被命名為巢湖市中心集鎮。鎮黨委被廬江縣授予“先進鄉鎮黨委“光榮稱號。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獲巢湖市“模范鄉鎮“稱號,鎮黨委獲巢湖市“六個好鄉鎮黨委“光榮稱號。

譽稱“皖中重鎮,魚米之鄉”的廬江縣白湖鎮,位處廬江縣東大門廬巢無三地交界,轄原“一鎮兩鄉”行區。鎮區總面積164平方公里,總人口90400人;鎮屬社區5個、村委會21個、村民組725個;創建基層黨委1個,設立黨(總)支部63個,黨員2580名(截止2005年8月31日)。全鎮農業資源豐富,工業企業發達,商貿市場繁榮;綜合實力穩步發展,經濟結構日趨合理,經濟格局明顯優化,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

農業經濟——靈秀山水,沃野富饒,魚米飄香

多年以來,白湖鎮堅持走打造“三色”工程、發展四大產業的農業強鎮之路,全面興起了以“柳風”荸薺、“金壩”芹芽為代表的綠色食品產業,以水產、水禽、水生為代表的藍色“三水”產業,以優質高效特色蔬菜、菌菇為代表的白色篷膜產業,以車船運輸、餐飲娛樂為代表的社會服務業。四大產業發展迅速,成效顯著,成為支撐農業區域經濟的四大支柱。特色農產品荸薺、芹芽同時獲準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標志認證,“金壩”芹芽獲得國際農博會(2001)名牌農產品、國家級生產發明專利及省名牌農產品、省級產業化龍頭企業等諸多殊榮。產業興旺帶動了百業興起、社會穩定與市場繁榮。楊柳圩區境內,沃土肥美,綠茵如織,柳楊如煙,機帆穿翠,景色宜人;黃陂湖萬畝生態水面,碧波-,蘆葦滴翠,百鳥翔集,魚蟹豐碩,口感鮮美。

工商經濟——區位優越,政策優惠,發展強勁

近年來,白湖鎮以發展大農業為出發點,全面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以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為立足點,著力培植稅源經濟;以發展外向型經濟為支撐點,引進境外資金技術與先進的管理模式,精心培植主導稅源;以優化投資環境為著力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以增強綜合實力為著眼點,協調發展社會各項事業。

龍橋鎮于2005年7月份由原缺口鎮和黃屯鄉合并組建而成,地處廬江縣中南部,鎮區距合肥90公里,距銅陵大橋44公里,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便捷,裴桂路、黃鶴路穿鎮而過,西河、縣河在此交匯,擁有全縣最大的水運港口,水運碼頭年吞吐量400萬噸,通江達海,是廬江縣東南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全鎮轄18個村委會和2個社區居委會,面積105.2平方公里,全鎮人口5.72萬人。

全鎮有山有水有丘陵,地上地下資源豐富,適宜發展各種工農業、礦產資源豐富,儲量大,品位高,素有“地下聚寶盆”之稱。現已探明的有鐵、銅、鉛、鋅、銀、硫、絹云母、高嶺土、錳石灰石等十余種,極具開采價值,更有地上竹青樹綠,綿延成林,1992年被全國綠化委員會命名為全國林業“百佳鄉鎮”。境內供電、郵電、供水等基礎設施良好,人民勤勞,投資環境優良,鎮黨委、政府一班人求真務實,開拓創新,敞開鎮門,歡迎八方朋友前來投資興業。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亚洲午夜福利片在线 | 色综合久久婷婷88 | 五月在线婷婷视频 | 三级三级久久三级久久 | 亚洲国产综合有精品 | 午夜精品亚洲一级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