礬山鎮位于安徽省廬江縣東南部,距縣城27公里,全鎮面積125平方公里,總人口6.96萬。同無為、樅陽縣相鄰。礬山自唐代得名,歷史悠久,以盛產明礬著稱于世,明礬儲量位居中國之冠。礬山地處丘陵山區,這里環山翠黛,層巒疊嶂,茂林修竹,景色宜人,霧頂山海拔485米,為全鎮最高峰。境內廬江礬礦與鐘山鐵礦扶搖相望,夜間燈火讕珊,一派山鎮景象。 礬山鎮交通便利,合銅路、裴店路穿境而過,缺口水運碼頭距鎮僅5公里,公路四通八達,水路連江達海,規劃中的裴桂路即將動工,公路運輸條件得到進一步提高。 礬山現有自來水廠兩座,日供水量6000噸,擁有110KV變電所一座,已建成6000門程控電話控制系統,正在規劃擴建1.2 萬門程控電話交換系統。郵政局已開展國內、國際特快郵件傳遞任務。 礬山鎮文教衛生事業發達,現有高中一所,初中4所,小學22所,鎮幼兒園2所,教育設施完善,師資力量雄厚,現有衛生院4所,完善的文化衛生設施為豐富人們文化生活,陶冶人民情操,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礬山林業資源豐富,擁有毛竹2萬畝,杉木林3萬畝,3千畝油茶基地,1萬畝板栗經果林,全鎮森林覆蓋率達75%,古塘村為“全國綠化千強村”。 礬山地處廬南礦業地帶,礦產資源豐富,主要礦產有明礬石、鐵、銅、高嶺土、地開石等。礬山鎮黨委、政府突出工業的中心位置,利用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重點培植建材、建筑、鐵銅開采、高嶺土深加工四大優勢產業,發揮集聚效應,形成規模優勢,著力打造礬山礦產業開發加工的航母群。 礬山鎮搶抓機遇,堅持以經濟發展為中心,以工業為支撐,積極發揮資源優勢,推進全鎮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
羅河鎮距廬江縣城南37公里,毗鄰樅陽、桐城二縣市。全鎮轄20個村、1個街道居委會,面積81.9平方公里,人口4.5萬,耕地3.4萬畝。羅河鎮水陸交通便捷,境內資源豐富。廬樅公路橫穿全鎮,與合銅公路呈“丁”字型相接,構筑了羅河與外界相聯的公路網。羅昌河經白蕩湖入長江,自古就是水路運輸的主航道。境內礦產資源豐富,其中羅河鐵礦、大包莊鐵礦因儲藏量大、品位高被載入中學地理教科書,聞名遐邇。旅游景觀獨具特色,其中弱母子陵座落在新生村,占地面積1.5平方公里,石碑萬余塊,別具一格,游人絡繹不絕。 自古以來,羅河鎮就廬南的邊陲重鎮,是本縣南去樅陽要道,素有“魚場”“米市”之稱。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羅河翻開了新的歷史篇章,經濟快速發展。2000年社會工業總產值3225萬元,農業總產值4508萬元,財政總收入45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00元。隨著經濟的發展,我鎮步入協調發展的軌道。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漸趨合理,種植業依照“壓糧、擴經”的思路實現了快速發展。推廣種植的1萬畝紅籽打瓜、2萬畝優質油菜、5千畝高產地膜覆蓋花生,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全鎮大力提倡種草養鵝,全面實施“四個一”工程:即一個農戶,種一畝草,養一百只鵝,增收一千元,形成養殖業的適應規模發展。 龍頭企業和集體、個體經濟協調發展。皖江白鵝公司成為我鎮產業化的龍頭企業,在它的動和輻射下,我鎮走上公司+農戶,產、供、銷一條龍的農業產業化之;廬江紙業有限公司、卉森公司等一大批集體、私營企業蓬勃發展,為工業富鎮做了積極的貢獻。基礎設施日趨完美。全鎮鋪筑了60余公里的砂石公路,2公里街區水泥路面,形成縱橫交錯的道路網絡。郵電、供電、供水、市場配套設施完備,擁有日產2000噸的自來水廠和羅河大市場、畜禽市場等批零市場。 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教育通過“兩基”達標驗收;有線電視、無線調頻廣播覆蓋全鎮;文明創建有聲有色;綜治、信訪工作得到加強,社會經濟環境穩定。 |
泥河鎮地處廬江縣南部,合銅公路沿線,全鎮面積9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0123畝,全鎮人口4.5萬人,轄30個行政村,1個等街道居委會。 2000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6億元,地方財政收入72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87元,鄉鎮企業發展迅速,2000年實現產值8880萬元,營業收入9410萬元,全鎮擁有1所完中,2所初級中學,25所完小,6所初小,1所幼兒園,在校學生達900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全鎮村村通公路、電話、廣播有線電視覆蓋集鎮,郵政、金融等社會服務功能健全,鎮區建有一座體育運動中心,設施齊全群眾體育活動活躍。科技對工業和農業的貢獻率年年提高。集鎮建設日新月異,是全縣十個試點鎮,全省百強鎮之一。 泥河鎮第三產業發展迅速,集市繁榮,擁有有巢湖市較大的農副產品集散地,每逢農歷三、六、九集日,商賈云集,日客流量達萬人以上。該鎮自然資源豐富,礦產有 磁鐵、明礬石、高嶺土等擁有黃酒廠、皖江生物制藥廠等省內外知名企業并創出一批名牌產品,如"海神"牌系列花雕、加飯灑、"仙寶"牌BT生物農藥。 新世紀,我鎮將高舉-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大精神,立足實際,走工貿興鎮、可能性持續發展的道路,力爭在201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翻,把我鎮建設成為經濟比較發達,產業結構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完美,生態環境優美,人民生活比較富裕的工貿型區域性中心城鎮。 |
樂橋鎮位于廬江縣西南部,處在合銅(公路)、合九(鐵路)兩大動脈之間,西連桐城,南依樅陽,東接合銅路,正在建設中的廬樅公路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全鎮轄二個居委會和15個村委會,人口5.92萬,總面積128.6平方公里,其中鎮區1.96平方公里。 該鎮屬丘陵地帶,古傳為“東海之稍”,區內擁有“岱鰲、藻青、蘆席”三山,崗畈相間,地形呈波狀起伏。雨水充沛,同季分布,適宜種植糧食和多種經濟作物,盛產糧食、油料、瓜果。近年來,鎮黨委、政府以市場為導向,大力調整農業結構,全力實施萬畝“稻改棉”工程,全鎮棉花面積已穩定在15000畝,并由政府牽頭組建了棉花專業合作社,股份制創辦了軋花廠,為產業化經營彈響了前奏曲,一個貿工農一體化的農村經濟新格局正在這里形成。與此同時,我鎮堅持走科技興鎮之路,經過幾年努力,建立了陡門高效農業示范園,園區1800余畝耕地全部實行管道灌溉。培育的大棚反季節蔬菜、瓜果,遠銷巢湖、南京等地,產生了巨大的輻射效應。今年政府入股創辦了金鰲生態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結合三寶寺旅游開發,研發生產苗木花卉,建立娛樂休閑垂釣中心,重點發展旅游觀光農業,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千帆競發,百舸急流。改革的春風給我鎮經濟、政治、文化快速健康發展帶來蓬勃生機。近兩年來,集鎮建設也有了長足的發展,主要以廬南為依托,著眼周邊,強調功能建設,建成了一個占地面積22.5畝,容量較大,功能比較齊全的農貿大市場,商貿流通,市場服務得到了基本改善。抓住廬樅路修建有利契機,開發京徽南路臨街門面180余間,側重發展商貿一條街。同時改造現有老街,為商貿興鎮提供必要的條件。鎮區有萬余常住人口,全部實行了“道路、供水、供電、通訊、有線網絡”五通。工商、金融等部門齊全,布局井然有序,基本形成四個小區(工業小區、商貿小區、居住小區、游樂小區),成為招商的有效載體。 “同樂”娛閑,“金橋”生財。樂橋人民已架通“金——樂”之橋,廣迎四海親朋,興業富民。 |
柯坦鎮位于廬江縣西南,西接桐城市,舒城縣,全鎮北為高山丘陵,南為平畈。廬江縣最高山峰百花寨(海拔594米)座落于境內。 全鎮總面積123平方公里,山場面積4.6萬畝,耕地面積5.5萬畝,轄15個村,2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達6.15萬人。 柯坦鎮具有300多年歷史,是廬江縣的西南重鎮之一。抗戰期間,廬江縣民主政府、縣立廬江中學、私立四維中學和省高等法院第一分院都遷居柯坦。歷史上柯坦鎮是合肥至安慶的必經之地,也是此條商道的中心點,現合九鐵路、合安高速貫穿全鎮,柯坦火車站集客貨運于一體。新建合黃高速出口距鎮區8公里,境內萬柯、樂柯、廬桐公路形成四通八達的公路網,與桐城、湯池的交通便捷。 境內資源豐富:山高藏百寶,林深蓄良材,水清映碧玉,地美育茶香。 全鎮為火山巖系所覆蓋,石材資源豐富,鐵路道渣和優質建材貯量巨大,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合九鐵路公司曾作為鐵路道渣定點供應基地。境內有豐富的鐵礦和其他稀有金屬礦,大理石和花崗巖資源有待開發。 旅游資源有:牛王寨(594 m)、老和尚包、古甘泉寺(遺址)、古城池(遺址)、棲禪寺、觀音洞、龍池庵(遺跡)、百花寨林場、后清書法家鄭臨川古宅、鄭家桂花樹、古銀杏樹等,虎洞水庫、果園山水庫、板橋河水庫象三顆璀璨明珠鑲嵌其間。一年四季,山青水綠,吸引外地游客觀景休閑。 物產富饒:柯坦盛產茶葉,全鎮茶園面積達4000畝,優質茶全面推廣,制茶歷史悠久,工藝湛熟,茶葉的品質、色香味形俱佳,“潛川雪峰”、“龍井43”、“霧毫”、大小蘭花遠近聞名,新茶上市供不應求,“潛川雪峰”曾獲國家農業博覽會金獎。特別是柯坦茶葉公司由一個私營的小廠發展成為江北第一茶廠,年加工精制茶達300萬斤,公司經理季申寶榮獲全省“百佳致富帶頭人”、首屆巢湖市“勞動模范”稱號。柯坦山野菜走出山區,走向城市,由過去自生自滅到現在引種入園,逐步向規模化、工廠化生產發展,現有生產基地800余畝,年加工百花菜、香花菜、香椿、蒲公英、蕨菜20000多公斤。山區板栗、綠化苗木、中藥材等種植面積較大,開發潛力深厚。 柯坦人杰地靈,在全國各界都有為國家作貢獻的柯坦人,同時他們不忘家鄉,反哺家鄉。全鎮有近萬名勞務大軍分布在全國,他們集聚著巨大的財力、物力和智力,是未來振興柯坦的最大、最寶貴的資源。 |
安徽廬江臺灣農民創業園位于安徽省廬江縣,交通便捷,是一家大型綜合性現代農業園區。2012年1月份,獲得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核心區稱號。
2009年安徽省政府批準在廬江縣郭河鎮、同大鎮建立“廬江郭河現代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區”,是全省6個現代農業綜合開發區之一。在此基礎上, 2010年5月經國家農業部、國臺辦批準設立安徽廬江臺灣農民創業園,是目前大陸29家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之一。2011年12月份、2012年1月份,先后獲批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核心區。廬江臺創園是以優質稻米、家禽水產養殖為主導產業,融農產品加工物流、精品果木花卉、新農村建設、休閑觀光旅游等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現代農業園區
園區位于廬江北部(距離合肥新城區僅20公里),規劃總面積52平方公里(約7萬畝),規劃總投資20億元,重點建設核心區、優質糧食生產區、花木展示交易區、生態農園示范區、循環農業區、園藝生產區、觀光休閑農業區和新農村建設區等“八大功能區”。核心區規劃面積近5平方公里,主要發展二、三產業,重點建設稻米文化園、皖臺交流園、科技服務園、農產品加工物流園等“四園”。
截止2010年7月1日,園區總投資已近2億元,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到位,流轉土地達1.2萬畝,探索建立了比較完備的農業服務新機制,入園企業已有8家,其中,臺資企業4家,規劃中的六大主體功能區已具雛形。 園區良好的自然條件和優質的投資環境,吸引多家企業入園發展。近年來已入園企業36家,其中臺資企業5家,2011年新引進省級以上龍頭企業和上市公司6家。 廬江縣將按照“安徽一流、全國先進、東亞知名”的目標,堅持“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市場化運作”的思路,走示范區與創業園一體化發展之路。努力將園區打造成臺資企業大展宏圖的新平臺,為廬江農民謀福祉,為海峽兩岸企業家創財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