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屬螺城公社,建國初屬螺城一區,公社化后屬紅旗,后改城關,1985年螺城鎮人民政府成立,屬螺城鎮管轄。 北關社區居民委員會,即為北關社區居民選舉產生的,可實現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 |
明、清時期屬在坊及一都鰲震、龍津、弦歌鋪。 民國時期屬螺城鎮南嶺、錦驛、青山、雙忠保。 1949年冬起屬一區改保為鄉,1952年依方位劃設為北街、西街,1956年并為西北街,1958年起先后屬紅旗公社,城關公社置西北大隊,1962年改設為城關鎮西北居委會,文革時改稱紅衛街,1981年復稱螺城鎮西北居委會,2003年11月改稱為西北社區居委會。 |
1949年10月,惠安縣劃為八個區,縣城屬一區,南岺保,光華保合并為光華街、青山保、云山保合并為云山街,1951年光華街改稱中街,云山街改稱新街,1956年中街與新街合并為中新街。 1966年-1976年稱立新街,1977年恢復稱中新街,延續至2003年3月,2003年3月地域并合,成立螺城中新社區。 |
雍正四年間縣城“東門”、“東門外留山”、“東門瓊田鋪”稱之為東關。 1949年惠安解放,就稱為“東關鄉政府”,在人民公社期間稱為“東關大隊”。 1966年又稱為“前衛街”。 1982年稱為“東關街居委會”,隨著開放改革不斷進展,于2003年改為東關社區居委會。 |
明、清時期屬惠安縣邑、東稱樂善鋪,南稱慶泉鋪。 民國時期,東名螺峯街,南名忠烈街。 建國初設城關區東街和南街二個街公所,后又稱街委會。 1958年稱惠安縣紅旗人民公社城關管理區東南生產大隊。 1961年改為城關鎮人民公社東南生產大隊。 1966年文革中成立紅星街革委會。 1978年撤銷人民公社和革委會建制,恢復城關鎮人民政府東南居委會。 2003年后,改稱螺城鎮東南社區居委會至今。 |
在民國時期屬霞蓮鋪,于1951年建鄉時取新亭尾的“新”字和霞蓮鋪的“霞”字為新霞鄉(包括現有的霞東、霞光、洋坑),到合作化時撤鄉改為霞西大隊、霞東大隊、霞光大隊、洋坑大隊也成為獨立行政村。 1988年至1997年屬螺陽鎮管轄的新霞村。 1997年起屬螺城鎮新霞居民委員會。 2003年改為新霞社區居民委員會。 |
明朝末期屬惠安縣二都瓊田鋪民國30年(1919年)屬惠安螺城鄉,明國33年(1922年)屬螺城鄉霞東保,解放后土改前規劃屬輞川十四區人民政府管轄,1956年成立人民公社歸紅旗公社管轄,由于霞張位于城郊地區社員從事菜農生活,設霞張大隊,1978年“文化大革命”后期霞張與山富、下園、下社溪等自然村成立紅聯大隊螺陽鎮管轄。 1996年規劃入螺城鎮,2000年改為霞張居委會。 |
明、清屬一都瓊田鋪,民國為輞川瓊田保,1949年冬屬一區、十一區,1956年并屬涂寨區瓊峰鄉,1958年屬紅旗公社前型大隊,1961年屬城關公社紅聯大隊,1980年稱霞張大隊,1985年改設螺陽鄉霞張村委會,1996年劃歸螺城鎮,2000年8月成立霞園社區居委會。 |
元明清時期屬驛坂鄉,民國時期歸輞川區,侯卿保。 泗洲、南頭兩個自然村各一個甲,解放后屬輞城區,侯卿鄉,直到1954年侯卿鄉拆為兩個鄉為侯卿、玉圍,南洲歸為玉圍鄉。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南洲歸紅旗公社,峰星大隊,1961年紅旗公社拆為城關公社與城關鎮,結果歸城關公社南洲大隊,1985年改設為螺陽鄉南洲村委會,1992年鄉改鎮易之,1996年9月份區域再劃時歸屬螺城鎮,2002年下半年成立居委會到現在。 |
解放初期屬輞川區王孫鄉,1951年屬土在區瓊峰鄉,1958年屬紅旗公社,城關管理區,1963年屬城關公社前型大隊,1968年屬螺陽公社,前型大隊,1990年改為螺陽公社前型村公所,1995年劃歸螺城鎮前型村委會。 2003年改為螺城鎮前型居委會,2004年改為社區居委會。 |
解放以前,霞東四個自然村與周邊工農,洋坑、新霞等24個自然村為一個聯保,解放后與新霞同村,1958年拆村設霞東村,原隸屬螺陽鎮,1996年9月劃歸螺城鎮,2000年撤村改居委會,2003年8月因縣城規劃需要,撤居改為社區居委會。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仍屬輞川鎮管轄。 1960年轉屬螺城鎮。 1984年設梅山村委會,于1996縣城規模擴大歸入螺城鎮轄區。 |
明朝時期屬惠安縣輞川鄉。 1919年屬惠安縣十三鄉,先后屬惠安縣輞川鄉十一區。 1959年屬惠安縣超先人民公社。 1961年政社分開,屬輞川人民公社王孫生產大隊。 1984年改為王孫村委會。 |
明朝時期屬惠安縣輞川鄉王孫普。 民國30年(1919年)屬惠安縣十三鄉王孫普,先后屬惠安縣輞川鄉十一區。 1959年屬惠安縣超先人民公社溪南大隊。 1961年政社分開,屬輞川人民公社溪南生產大隊。 1984年改為溪南村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