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蒲伊子在此居住,后人為紀念他,故得名。1949年屬蒲縣一區;1953年設城關鎮;1958年9月成立紅專(城關)人民公社;10月屬呂梁縣;1959年10月為蒲縣城關人民公社;1984年撤銷城關人民公社,復設城關鎮;2001年城關鎮與刁口鄉合并為蒲城鎮;2021年鄉級區劃調整,將紅道鄉并入蒲城鎮,名稱沿用至今。蒲縣撤銷紅道鄉,整建制并入蒲城鎮。以原紅道鄉和原蒲城鎮的行政區域為蒲城鎮的行政區域,鎮人……。 |
黑龍關鎮地處蒲縣東南部,素有蒲縣“東大門”之稱,全鎮總面積218.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810公頃,轄15個村委、86個村民小組、18600口人。地上資源有森林、牧坡,地下資源有煤、鐵礦、石膏、石灰石、耐火材料等。 經濟與社會發展成就 2003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到4.3億元,鄉鎮企業營業收入完成3.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500元。基礎設施建設上,全鎮15個村委全部實現了村村通公路,70%……。 |
克城鎮位于蒲縣的東北角,與汾西縣、洪洞縣、隰縣三縣接壤,素有雞鳴聞四縣的旱碼頭之稱。全鎮轄13個行政府、84個自然村,總人口1.5萬,總面積199.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4520畝。境內生態環境保護良好,礦產資源豐富,尤其煤炭資源,具有煤質好、煤層高、易開采等特點,煤炭產業更成為支撐克城鎮經濟的支柱產業。2003年,全鎮完成工農業總產值4億元,農村經濟總收入完成3.8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達2800元……。 |
山中鄉地處蒲縣西南50華里,分別于吉縣、大寧、隰縣相毗鄰,總面積19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3740畝,轄9個行政村,60個村民小組,全鄉共有人口4750人,1018戶。經濟與社會發展成就近年來,該鄉咬定核桃這項主導產業不放松,經過幾年的努力,共栽植核桃50余萬株,并扶持“正茂核桃加工廠”,解決資金困難問題,提高了其深加工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年加工銷售能力達到100萬公斤,成為農民與市場接軌的橋梁。同……。 |
薛關鎮地處蒲縣城西10公里處,面積139.3平方公里,耕地1.5萬畝,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鄉鎮,全鎮轄13個村委,52個自然村,人口8185人,黨員340名,其中農村黨員298名。經濟與社會發展成就該鎮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經濟和社會事業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養殖業上,投資300萬元,建起西山最大的龍泉千頭豬廠,并在古驛、井溝、勸學等村按“公司+農戶”模式發展養豬,年均出欄3000頭。依托綠源牛業……。 |
太林鄉位于蒲縣東北20華里處,東與洪洞接壤,總面積127平方公里,耕地1.2萬畝,平均海拔1480米,羅克公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全縣境內礦產資源貯量豐富,富含2#、9#、11#優質煤種及鐵礦等。地表植被覆蓋良好。全鄉共有217名黨員,其中農民黨員176人。 經濟與社會發展成就 近年來,太林鄉黨委、政府團結帶領全鄉群眾依托當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優勢產業,經濟社會得到全面發展。目前,全鄉建有40萬噸……。 |
古縣鄉位于縣城西北部,五鹿山西南的古縣垣面,總面積96.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713公頃。轄8個行政村,38個村民小組,42個自然村,1146戶,5024人。鄉政府駐古縣村,距縣城25公里。共有11上黨支部,黨員213名。2003年,糧食產量3525噸,居全縣第一位。生產烤煙28萬斤,是該縣的優質煙葉生產基地。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2000元。幾年來,基礎設施明顯改善,投資100萬余元完成了人畜解困引……。 |
明嘉靖年間,喬世寶攜家眷由陜西清澗縣瓦窯坡遷居于此,面臨河灣,開荒種田建家園,而得名。1949年10月分屬蒲縣二區、三區;1953年設喬家灣鄉(小鄉);1958年成立東方紅(喬家灣)人民公社,10月屬呂梁縣;1959年10月為蒲縣喬家灣人民公社;1984年撤銷喬家灣人民公社,設立喬家灣鄉;2021年鄉級區劃調整,撤銷喬家灣鄉,設立喬家灣鎮至今。蒲縣轄鄉。原為鄉建制,1958年設喬家灣公社,19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