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境內多金桂(桂花樹),2001年設立社區居民委員會,故以“金桂”而得名。金桂,即象征繁榮昌盛之意。 |
1953年命名,因此村原為天才鄉政府駐地而得名。 |
解放前,有居民于境內開設店鋪,因店鋪占地面積大,故以大店而得名。 |
地處大竹縣、鄰水縣、前鋒區交界處,因在三交界處立有界碑,故名。 |
地處高山區,境內有巖洞,常年有山水從巖洞流出,故以水洞而得名。 |
境內有山,從山下到山頂里程為五里,名“五里坡”,故以“五里坡”而得名。 |
因境內的桂花樹和桂花橋而得名。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鄉人為便行人趕場,即在下場口龍洞河上修建一石拱橋,竣工踩橋日,恰有結婚新娘過此,從橋內丟出桂花一束,故即將此橋取名桂花橋,故該村因此得名。 |
1968年命名時以“春天充滿生機的樹木”之義而得名。 |
解放前,境內小河溝上建有一小橋,有漁夫捕魚后常于橋上休息,當地居民稱之為漁橋,故以“漁橋”而得名。 |
1955年命名,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之意而得名。 |
1951年命名,取“工農聯合奪取農業生產大豐收”之意而得名。 |
1981年命名,境內有七塊相連稻田,名七塊田,以此而得名。 |
1981年命名,因境內最高山“四方山”而得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