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日照市各縣市區轄區面積排行榜

日照市各縣市區轄區面積排行榜

1、莒縣 [山東省日照市] 1818平方公里

莒縣位于山東省東南部,轄20個鄉鎮街道、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人口116.7萬,面積1821平方公里。近年來,莒縣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和新舊動能轉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保持“零確診、零疑似”,經濟發展勢頭良好,社會大局和諧穩定,打造經濟強縣、文化名城、旅游名城、生態名城“一強三名”,建設富強美麗幸福新莒縣取得新成就。2021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424.97億元,增長8.4%;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25.76億元,增長8%;全縣銀行存款余額689.8億元、增長6.4%,貸款余額537.7億元、增長19.04%,住戶存款余額553.91億元、增長10.14%。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6%,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7%,均居全市各區縣第1位。莒縣獲評全省營商環境優異縣,入選2021年全國縣域品牌影響力指數百強縣,成功爭創為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山東省全域旅游示范區。

莒國故都,文化名城。莒縣歷史悠久,是千年古縣、全國文物工作先進縣、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強省建設先進縣。早在5000多年前,莒氏部落先民即在此繁衍生息。莒國曾為“東夷之雄”,商、周、漢三度成國,“春秋莒國、鼎立齊魯”。莒縣縣城曾是春秋時期莒國都城所在地,“毋忘在莒”的典故就發生在這里。秦置莒縣,隋唐以后或為州或為縣,1913年改莒州為莒縣,1953年屬臨沂專區,1993年劃歸日照市。2000多年來,雖時代更替,但一個“莒”字亙古至今。莒縣文化燦爛、文脈深厚,有“三千年古城、四千年銀杏、五千年文字”,莒文化與齊文化、魯文化并稱為山東三大文化。陵陽河遺址出土的原始陶文,比甲骨文還早1500多年,是中國文字的始祖。莒地文物古跡眾多,莒子墓、城陽王墓等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莒州博物館是山東省三大縣級博物館之一、山東省十佳博物館,館藏文物1.2萬余件,其中國家級文物200多件。莒地人杰地靈,我國第一部文學評論專著《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為南北朝時期東莞莒人。

魅力莒縣,旅游名城。莒縣是省級鄉村旅游示范縣,現有A級景區17處,全力做好莒文化挖掘利用、莒文化與紅色資源結合、莒文化與旅游業融合發展三篇文章,推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浮來山景區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省級地質遺跡公園,名列“山東省十大魅力景點”之首,定林寺內樹齡近4000年的銀杏樹,被譽為“天下銀杏第一樹”。沭河濕地公園總長25.3公里、總面積1277公頃,是“國家濕地公園”“國家水利風景區”和國家3A級景區。莒國古城7月24日商業街首期開放,拉動全縣旅游業和住宿餐飲業爆發式增長,成為莒文化創新發展的文旅融合“龍頭”項目,2022年全面建設完成。莒國古城全面開城后,將與浮來山、博物館一體爭創5A級景區,賦予莒文化新的豐富內涵,帶來莒縣文旅產業的顛覆性變化。全域旅游蓬勃發展,有省級旅游強鎮7個、省級旅游特色村13個,趙家石河村入選全國首批鄉村旅游重點村,桑園鎮柏莊古村入圍山東省紅色文化特色村培育創建名單,浮來山街道田家店子村、桑園鎮蘆家河村、陵陽街道陵陽街村入選首批山東省景區化村莊。

美麗莒縣,生態名城。莒縣生態良好,環境優美,沭河縱貫南北,浮來山、屋樓崮東西相望,一河清水,兩岸綠色,是全國文明縣城、國家園林縣城、省級鄉村文明行動示范縣、省級衛生縣城、山東省I型小城市試點、全省第三批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四星級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省級試點縣。2021年1月,莒縣成功爭創為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十三五”期間,莒縣累計開工建筑面積1500多萬平方米,比過去10年總和還多;城市建成區面積從31平方公里拓展到55平方公里,城區常住人口由18.5萬人增加到33萬人。兩年一次的全省新型城鎮化現場會在莒縣召開。沭東新城集國家智慧城市等8個試點于一身,堅持“新理念、新生活、新業態、新模式”,把生態作為最大特色,占地2800畝、全長38公里的城市生態綠廊等19個項目建成啟用,新城綠地率達到55%,擦亮了莒縣“生態名城”底色。莒縣河湖長制有名有實的做法被人民日報刊發;2020年10月全省河湖長制現場推進會議、2021年9月全國淮河流域河湖長制現場推進會議,分別觀摩了莒縣沭河和店子集河兩個現場。

紅色莒縣,革命老區。莒縣是一片充滿紅色記憶、紅色基因的紅色熱土,是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同志的故鄉。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王盡美是莒州北杏村人。莒縣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和光輝的革命歷史,是山東省較早建立黨組織的地區之一,1928年10月,中共莒縣特別支部成立,統轄莒縣、沂水兩地的黨組織。解放戰爭時期,莒縣有6657名優秀兒女奔赴前線,32萬余人次民兵、民工支前,為全國解放作出了重要貢獻。革命戰爭年代,莒縣形成了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紅色群落”——新中國成立前老黨員群體,人數最多時達13341人,在革命、建設、改革、發展實踐中形成了“一心向黨、公心為民、用心實干、清心律己、熱心傳承”的本色精神。莒地人民勤勞、淳樸、勇敢、善良,縣委、縣政府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圍繞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按照“七有”“八更”要求,持續加大民生保障力度,近幾年民生投入占財政支出比重都在80%以上,廣大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

臨港基地,特色經濟強縣。莒縣區位優勢明顯,地處膠東經濟圈、連接魯南經濟圈,是“一帶一路”重要節點。京滬高鐵二線在莒縣設站,瓦日鐵路、膠新鐵路、日蘭高速橫穿東西,206、342國道和313、225省道在縣城交匯,縣城距長深高速僅10分鐘車程,距日照港、魯南高鐵、青連城鐵、日照機場、臨沂機場均1小時車程,距青島機場約2小時車程。工業經濟提質增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259家,凈增58家,總量、增量均居全市第一,以化工為源頭的新材料產業加速壯大。現代農業提質增效,“擁河發展”全面起勢。莒縣是全國最大的黃芩生產基地,黃芩、丹參產量占全省60%以上,綠蘆筍出口量占全國70%以上,蜂蜜出口量占全省80%左右,桑園面積和蠶繭產量均居全省第1。累計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個、市級5個,13個鄉鎮叫響了“一鎮一業”品牌,高效經濟作物面積發展到61萬畝,“三品一標”認證達到118個,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15個,農業部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產品4個,趟出了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莒縣路徑。莒縣被確定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級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省級農業“新六產”示范縣、省級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縣等,2019年度全省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莒縣獲“一等”等次;招賢鎮創建為全省鄉村振興示范鎮、首批齊魯樣板示范區,小店鎮創建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東莞鎮創建為省級農業產業強鎮。

2、五蓮縣 [山東省日照市] 1497平方公里

五蓮縣位于山東省東南部,濰河上游。總面積1443平方千米。總人口51萬人(2003年)。

縣人民政府駐洪凝鎮,郵編:262300。代碼:371121。區號:0633。拼音:WulinXian。

行政區劃

五蓮縣轄9個鎮、3個鄉:洪凝鎮、街頭鎮、潮河鎮、許孟鎮、于里鎮、汪湖鎮、叩官鎮、中至鎮、高澤鎮、石場鄉、戶部鄉、松柏鄉。

歷史沿革

漢置臨朐縣,北魏改昌國縣,隋開皇六年(586年)改逢山縣,大業二年復改臨朐縣。因東臨朐山,故名。1947年由諸城、日照、莒縣部分地區析置五蓮縣。

1994年11月24日,撤銷五蓮縣于里鄉、汪湖鄉、叩官鄉、中至鄉,設立于里鎮、汪湖鎮、叩官鎮、中至鎮。

2000年,五蓮縣轄10個鎮、12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503219人,各鄉鎮人口:洪凝鎮114789街頭鎮33339潮河鎮16769許孟鎮36259管帥鎮18153七寶山鎮15339于里鎮23756汪湖鎮25070叩官鎮28110中至鎮26746山陽鄉22268院西鄉22672高澤鄉20648羅圈鄉4827石場鄉14212杜家溝鄉7414山莊鄉5199王世疃鄉15510魏家鄉15865戶部鄉12616搓河鄉6824松柏鄉16834

2000年12月27日,五蓮縣撤銷山陽鄉、羅圈鄉,將其行政區域并入洪凝鎮;撤銷王世疃鄉、杜家溝鄉,將其行政區域并入街頭鎮;撤銷管帥鎮,將其行政區域并入于里鎮;撤銷魏家鄉,將其行政區域并入潮河鎮;撤銷院西鄉,將其行政區域并入許孟鎮;撤銷七寶山鎮、高澤鄉,以原七寶山鎮和高澤鄉的行政區域設立高澤鎮,鎮人民政府駐原高澤鄉人民政府駐地;撤銷山莊鄉,將其行政區域并入石場鄉;撤銷槎河鄉,將其行政區域并入戶部鄉(魯政函民字[2000]89號)。

截至2002年12月31日,五蓮縣轄9個鎮、3個鄉:洪凝鎮、街頭鎮、于里鎮、許孟鎮、潮河鎮、汪湖鎮、叩官鎮、中至鎮、高澤鎮、石場鄉、戶部鄉、松柏鄉。

地圖

3、東港區 [山東省日照市] 1266平方公里

東港區是日照市駐地區、主城區,現轄9個鎮街道和日照空港經濟開發區,戶籍人口75萬,總面積910平方公里,海岸線42公里。

區位優勢明顯

“海陸空鐵”一體化交通網絡體系密集。境內日照港位居中國沿海港口第7位、世界第11位,擁有兩個國家一類對外開放口岸和瓦日鐵路、新荷兗日鐵路兩條千公里鐵路,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航。

生態環境優美

氣候溫潤宜人,年均氣溫12.6℃,城市空氣質量、生活飲用水質量和近海水域水質均保持國家一級標準,素有“北方的南方、南方的北方”之美譽,擁有“藍天、碧海、金沙灘”沿海風景帶,建有世界領先的奧林匹克水上公園。

資源優勢突出

淡水資源豐富,年均降水量916毫米,是北方少有的富水區;水產資源種類較多,盛產海參、鮑魚、西施舌等80多種名貴海珍品,是全國重要的海產品生產基地;農業資源特色鮮明,是山東省茶葉、藍莓重要產地,有茶葉10萬余畝、藍莓2.5萬畝,是“北方綠茶之鄉”“中國藍莓之鄉”。

文化底蘊豐厚

東港是中國三大農民畫鄉之一,是西周時期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姜尚的故鄉,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的祖居也位于這里。

4、嵐山區 [山東省日照市] 778平方公里

嵐山區地處魯東南沿海魯蘇兩省交界處,東臨黃海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南擁海州灣與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一河之隔,西接臨沂市臨港經濟開發區,北靠日照國際海洋城,2004年9月設區,總面積778平方公里,現轄9個鄉鎮街道、269個村居(社區)、43.41萬人。

嵐山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夏為九夷,商稱人方,西周為紀鄣古國,春秋時期先后屬齊、越、楚,秦、漢直至唐朝歸瑯琊郡莒州。宋元時界牌嶺以北屬日照縣,以南歸江南淮安府。明朝洪武年間(1384年),建安東衛,時與天津衛、威海衛齊名,為北方沿海“四大名衛”之一;1742年,清乾隆七年撤安東衛并入日照縣,嵐山全境才歸屬日照縣。中華民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沿之。1993年6月,經省委、省政府同意,市委、市政府在嵐山開發區的基礎上,設立了嵐山工委、辦事處,獨立行使區縣級管理職能。2004年9月9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4〕71號)設立日照市嵐山區。將日照市東港區的嵐山頭、安東衛2個街道和虎山、碑廓、黃墩、后村、高興、巨峰6個鎮劃歸嵐山區管轄,12月,嵐山區掛牌成立。2012年7月3日,原莒縣中樓鎮劃歸嵐山區管轄,后村鎮重新劃歸東港區管轄。

嵐山是“龍山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5000年前就建有亞洲最早的城市—堯王城,境內有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遺址及周、秦以至明清遺跡數百處。碑廓鎮屬春秋時期“神童”圣公項橐的故里,“三難孔子”的傳說廣為流傳,在《三字經》中有“昔仲尼,師項橐”的千古傳頌;被譽為“中州循良第一”的明朝名臣蘇京,被龔自珍詩贊曰“北方學者君第一”的清代著名樸學家、書法家許瀚皆生于斯?谷諔馉幒徒夥艖馉帟r期,嵐山是革命根據地和濱海軍區軍需物質集散地,羅榮桓、肖華、谷牧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此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有聞名遐邇的甲子山戰斗遺址和山東軍區軍事工作會議舊址。

嵐山生態宜居、物產豐饒。屬魯東南低山丘陵區,地勢北高南低、西高東低,背山面海,最高點在中樓鎮馬鬐山,海拔662米,最低處在安東衛街道荻水村,海拔不足1.5米;海岸線位于黃海中部,北起虎山東湖三村海域,南到銹針河口,全長25公里;嵐山地處北緯35°附近,屬暖溫帶濕潤季風大陸性氣候區,年平均降水量897毫米,年均氣溫13.2℃,平均空氣濕度72%,降水豐沛,光照充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被譽為“南方的北方、北方的南方”,氣候環境十分宜人宜居;擁有前三島、阿掖山、海上碑、磴山風景區和海上碑等自然人文景觀,海水、大氣、沙灘質量一流,水清浪穩,灘平沙細,旅游資源豐富;城市建成區達21.3平方公里,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3%。全區林業用地面積2.35萬公頃,林木覆蓋率達到42%。蛇紋石、橄欖石、石棉等非金屬礦產資源質優量多,南鄰的海州灣是中國八大漁場之一,盛產西施舌、烏魚蛋、海參等海產珍品,海洋捕撈能力居全省第二位,是全省重要的海洋食品生產加工基地;嵐山是南茶北引最早的地區,現擁有綠茶12.6萬畝,占全省茶園面積的40%,已成為北方最大的綠茶生產基地和國家級無公害綠茶示范區。

嵐山港陸便捷、區位優越。位于國家重點開發的沿海主軸線與新亞歐大陸橋沿橋經濟帶的交匯處、環渤海經濟圈與長三角經濟圈的結合部,是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重要組成部分、魯南經濟帶最便捷的出?诤蛯ν忾_放的窗口。境內擁有嵐山港、嵐山漁港兩個國家一類對外開放口岸,形成了以日照港嵐山港區、嵐北港區、嵐橋港、童海港、鋼鐵港區為主體的港口集群,已建成5000噸級以上泊位29個,其中30萬噸級泊位3個,年吞吐能力過億噸、遠期能力3億噸,航線通達四海,已與8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航。

境內兗石鐵路、坪嵐鐵路、沈海高速、204國道、342省道、222省道及日照—東明輸油管道、日照—儀征輸油管道縱橫交錯,坪嵐鐵路西行并入隴海線可直通荷蘭鹿特丹港,已建成通車的瓦日鐵路和正在建設推進的青日連鐵路、嵐臨高速公路將嵐山與中西部內陸城市和南北沿海城市連為一線;嵐山距日照機場車程半小時左右,距青島、臨沂、連云港等空港車程均在2個小時以內,且均有高速公路相連,海陸空交通發達、運輸便利。

嵐山臨港產業鮮明、經濟發展活躍。是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魯南臨港產業集聚區重要組成部分、山東鋼鐵精品基地所在地,立足區位、港路、資源優勢,規劃了100平方公里的臨港產業基地,重點發展鋼鐵配套、石化、木材加工、海洋食品藥品、臨港物流五大特色產業。目前,液化品儲運加工能力4000萬噸,木材進口加工能力1000萬方,食品藥品生產能力140萬噸,物流企業發展到150余家,山鋼日照鋼鐵精品基地一期項目建成投產后,鋼鐵產能將達到2200萬噸,已發展成為亞洲最大的海洋仿生食品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木材進口加工集散地、山東省重要的鋼鐵生產基地、油氣儲運加工基地和區域性臨港物流中心。

近年來,嵐山區經濟社會發展持續健康發展,先后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全國民生改善優秀示范城市、中國最具經濟活力城市、山東省最佳投資城市、省級文明區、山東省民營經濟先進區、服務業發展先進區,躋身全國市轄區綜合實力百強、科學發展百強。2016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65.3億元、增長6.2%,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8.5:58.5:33.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36.9億元、增長9.2%,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581.84億元、增長13.6%,地方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2.22億元,進出口總值260.88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83元、增長7.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13538元、增長8.5%。

今年以來,嵐山區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深入貫徹十八大和歷次全會精神、十九大精神以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市黨代會、市“兩會”和全市經濟工作會議部署,按照“發揮‘兩大優勢’,突出‘三個重點’,實現‘兩大突破’,爭當縣域經濟發展排頭兵”的發展思路,務實擔當,奮力拼搏,全力抓好穩增長、調結構、促發展、惠民生、防風險等工作,經濟社會繼續保持了平穩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1—9月份,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01.79億元、增長14.3%,完成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4.14億元、增長40.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41.26億元、增長26.5%,固定資產投資453.12億元、增長16.1%,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3.08億元、增長9.2%,躋身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第93位、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第73位。

山海天旅游度假區1995年設立,現陸域面積168平方公里,海域面積2000平方公里,轄臥龍山、兩城2個街道,100個行政村,4個城市社區,常住人口10萬;共有民俗旅游村11個,民宿旅游經營戶2600余戶,床位5萬余張。2020年,評定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此外還擁有國家級濕地公園、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級遺址公園、中國天然氧吧、國家美麗海灣等6張“國家級”名片。

山海天旅游度假區擁有“生態、文化、濱海”三大優勢,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常年保持全市第一,近岸水質優良率常年保持100%。有兩城等多處史前文明遺址以及日照暴-動策源地等紅色文化資源。轄區內旅游資源豐富,A級景區數量達到7家。順利完成森林公園體制機制改革,招引建設木育森林、森林小火車、“東海上人”沉浸式夜游等項目。實施經山歷海精品民宿連片打造,建成精品民宿1440余家,發展民宿的村43個,成功舉辦第十屆全國民宿大會;搭建山海天科創中心、智能制造產業園、兩城工業園等“三個平臺”,建成省級以上海洋牧場10處,產業集聚初匠墑啤�

2024年,預計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8%,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限上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長20%,規上服務業同比增長8.9%,全區接待游客2150萬人次。中國聯通大數據顯示,2024年“五一”“端午”“十一”假期,山海天在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深度游客量排名中均位列前3位。

6、高新區 [山東省日照市] 83.8平方公里

日照高新區始建于2000年5月,原為東港區高科技工業園;2008年1月,被省政府批準設立為省級高新區;2017年1月,調整理順為市委、市政府派出機構;2018年4月,通過了科技部以升促建國家高新區專家咨詢調研。現轄1個鄉鎮,常住人口6.7萬,區域面積83.8平方公里。全區擁有“四上”企業181家、高新技術企業103家。

近年來,高新區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錨定打造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集聚區、創新創業示范區、產城融合新城區的目標,聚焦“高”“新”兩篇文章,堅持“項目為王”理念,狠抓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各項工作取得了新突破新進展。

產業體系完善。聚焦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生命大健康、現代服務業等產業,打造“3+1”產業發展體系,初步形成了以中興汽車、飛奧無人機發動機、興業汽配等為代表的高端裝備制造產業,以奧萊電子、海聲尼克微電子、華楷微電子、興華半導體、永而佳光通訊器件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以日照心臟病醫院、美正生物、滬鴿口腔、邁爾醫療為代表的生命大健康產業。其中,芯片產業從無到有,實現了全市“零”的突破,打造了以集成電路、大數據為基礎,軟件與信息服務、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為重點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全產業矩陣,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群被認定為省第一批12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之一。全區擁有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2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18家,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1家、省級單項冠軍企業4家,省級瞪羚企業10家;新三板掛牌企業3家、四板掛牌企業80家,已通過證監會批準、正在排隊IPO企業2家。

設施配套齊全。秉承“產城融合、產城一體”理念,區域內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基本實現“九通一平”,擁有國家級創新平臺5家、省級平臺47家;規劃建設了科技創新中心、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園、高新智慧谷、文化創意產業園等13個創新創業平臺載體,引進山東人才集團、億蜂等雙創項目,為項目、人才搭建起150余萬平米的孵化器。正在建設國家級醫療器械(防護用品)應急產業園、東華軟件科技產業園、黃海智谷服務外包產業園等專業園區,建有1679套中高端專家、人才公寓等生活配套設施,以及完善的教育、醫療、商業等資源,聚力打造生態綠色環保、宜居宜業宜創的現代產業新城。

政策扶持有力。配套-涉及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系列優惠政策,并針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量身打造專門扶持政策,從產業發展、科技創新、高層次人才(團隊)引進、投融資等9個方面進行重點支持。探索科技特派員機制,選派專家下沉企業,打通科技服務“最后一公里”。設立多支產業扶持基金,加大力度扶持科創企業發展,探索實施投貸聯動模式,與金雨茂物成立“高鑫一號創業投資基金”,為奧萊電子等7個項目投資5700萬元,撬動銀行貸款3.68億元。

營商環境優良。擁有28家科技服務機構、21家金融投資機構,構建了較為完善的中介服務體系。深化改革創新,組建并運營高新發展集團、高新盈科招商集團、高晟融資擔保公司等國有投融資平臺,拓寬投融資渠道。堅持“心貼心和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企業開辦、個體設立實現100%全程網辦。深化“放管服”改革,加速實現“一網通辦”“一窗受理”“一鏈辦理”改革,辦事環節和辦理時限均減少30%以上。全面推行“標準地”供給,實現“拿地即開工”。在全市率先建立全流程審批服務機制,全程網辦率、承諾辦結時限等指標全市第一。

自然風光秀麗。地處市城區中心,得以共享市區獨特的區位和交通優勢。氣候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區內河山海拔628米、山勢雄偉,因“境內眾河之源”而得名。云秀、峰險、石怪、松奇、谷幽為“河山五奇”。其中,鐫刻于峭壁之中的漢字摩崖石刻“日照”二字,成為迄今為止漢字摩崖石刻世界之最,1994年載入《吉尼斯世界記錄大全》。區內擁有春風十里、不負云頂、沁園春等眾多特色景點,初步形成了以冰雪游樂、精品民宿、登山騎行、采摘游玩為主的精品鄉村旅游。

日照經濟技術開發區前身為日照市出口加工區,1992年4月更名為日照開發區,2002年2月更名為日照經濟開發區,2010年4月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面積118.74平方公里,現轄北京路、奎山2個街道,92個村居(社區),常住人口16.8萬。

區位優勢突出,緊靠新市區,魯南高鐵、瓦日重載鐵路、日蘭和沈海高速、日照港、日照機場等陸?樟Ⅲw交通體系發達,東側緊鄰的日照港2021年吞吐量達4.7億噸、居中國沿海港口第6位;距日照機場15公里;域內日照西綜合客運站全面啟用,青鹽鐵路貫穿南北、魯南高鐵橫貫東西,經開區已快步邁入高鐵時代。

產業體系完善,近年來形成了汽車整車及零部件、生物醫藥及生命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等主導產業,培育了日照威奕汽車、坦迪斯變速箱、越疆機器人等一批龍頭企業,形成了年產發動機100萬臺、自動變速箱140萬臺、汽車模具920套、車橋25萬套、漿紙290萬噸、糖240萬噸等產能,先后成功爭創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國家級低碳工業示范園區、國家級循環化改造示范園區、國家新型工業化汽車產業(零部件)示范基地、國家級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等國家級牌子。

發展動力強勁,日照綜合保稅區封關運營,中韓(日照)國際合作產業園加快建設,成為經開區對外開放的強力引擎。以日照魏牌汽車為代表的一大批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項目相繼投產,以正濟藥業為代表的一大批生物醫藥及生命大健康產業項目加快建設,以科睿特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項目蓬勃發展,千億級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以及生物醫藥及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術兩個三百億級產業集群呼之欲出。第25屆省運會主場館—日照奎山體育中心主體竣工,中駿世界城等商業綜合體和奎山山地公園等項目正在加快推進,經開區的高質量發展已進入“三生融合”迅猛發展的快車道。

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經開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全力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營商環境樣板區,各項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日本人妖一区视频 | 日韩精品视频久久 | 亚洲欧美高清精品aⅴ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人妇99视 | 中出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 亚洲全国免费性爱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