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8月,設立花牌樓街道。 1957年城隍山街道并入,因境西有古清波門,改稱清波街道。 1960年劃入河坊街道部分地塊,稱上城人民公社清波分社,1963年復稱清波街道,1999年湖濱街道西湖大道以南地塊劃入,名仍。 |
1954年成立湖濱路街道,隸屬中城區,1957年撤銷中城區,劃歸上城區管轄。 同年5月,并于岳王路街道。 1960年改稱上城區人民公社湖濱分社。 1963年恢復岳王路街道。 1964年更稱湖濱街道。 1968年改稱湖濱街道革命委員會。 1980年恢復湖濱街道。 1999年涌金街道西湖大道以北地塊劃入,名仍。 |
1954年,名馬市街街道,隸屬于中城區。 1957年撤銷中城區,由上城區管轄。 1960年4月改稱上城人民小營分社;翌年10月撤銷上城人民公社,更稱小營巷人民公社;1962年改稱小營巷街道,以駐地(小營巷)得名。 1968年9月更稱小營巷街道革命委員會;1979年11月恢復小營巷街道;1999年4月,橫河街道并入。 2003年6月,城站街道并入,改稱小營街道至今。 |
街道成立于1954年8月,1960年9月撤銷街道建制,按地域成立美政、秋濤、三廊廟、南星橋、鐵路邊、鳳凰山6個生產生活服務站,隸屬于江干人民公社。 次年11月撤銷生產生活服務社,合并改稱江干人民公社南星橋分社,1962年5月撤分社復稱南星橋街道,同年7月改稱南星街道革命委員會。 1980年12月復稱南星街道,1997年劃歸上城區。 2003年鳳凰、新工兩社區劃歸紫陽街道;閘口街道并入,名仍。 |
街道成立于1954年,境南有宋之六部橋,初名六部橋街道,隸屬于江干區。 1960年改稱江干人民公社望江分社。 1963年更稱紫陽街道,1990年通江街道并入,名仍。 1997年劃歸上城區。 2003年5月,劃入南星街道新工社區、鳳凰社區和望江街道海潮社區、木場巷社區,仍名紫陽街道至今。 |
街道成立于1954年,初名望江街道,隸屬江干區。 1957年改稱為天王橋街道。 1960年撤銷街道建制,劃分為4個服務站。 翌年撤銷服務站,并更稱江干人民公社海潮分社。 1963年稱海潮街道。 1964年復稱天王橋街道。 1966年恢復望江街道。 1968年改稱望江街道革命委員會。 1980年恢復望江街道、凱旋街道。 1997年劃歸上城區,同年4月,于秋濤路東新建近江街道。 2003年6月近江街道并入望江街道后,沿用此名。 |
明代為城郊農村。 清時為郊區集市。 民國時期,屬于杭州市第五、六區管轄。 新中國成立后,屬于四季青鄉(鎮)管轄范圍。 1954年,設望江街道、1980年經杭州市革命委員會批準,從望江街道劃出,成立凱旋街道。 2001年3月,與采荷街道部分區域微調。 2021年3月,因杭州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隨江干區劃入上城區。 |
1950年,采荷街道境域屬江干區烏龍鄉永慶村、永和村、永和新村。 1958年屬四季青人民公社觀音塘、永慶生產隊。 1967年,屬四季青人民公社常青大隊。 1984年8月屬四季青常青行政村。 1987年10月15日,經杭州市民政局批準設置采荷街道。 2001年,江干區調整采荷、凱旋、閘弄口街道區劃。 2021年3月,因杭州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劃入上城區。 |
20世紀70年代,政府在此建閘弄口新村,住宅樓達百余幢,因當時全國提倡“農業學大寨“,故稱”大寨新村“。 后改稱閘弄口新村。 1985年1月,根據江干區人民政府文件精神,筧橋鄉撤鄉建鎮,將閘弄口、濮家、機神、三里亭四個行政村的部分地塊劃出成立街道,稱閘弄口街道。 2021年3月。 因杭州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劃入上城區。 |
1958年10月,建四季青人民公社。 1960年2月,并入筧橋人民公社,改成筧橋人民公社四季青管理區。 1967年1月,復名四季青人民公社。 1968年10月,更稱四季青公社革命委員會。 1969年5月,劃歸杭州市郊區。 1976年1月,復歸江干區。 1980年12月,撤銷革命委員會名稱,改為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 1984年8月,恢復鄉建制,稱四季青鄉。 2002年10月15日,根據浙政函〔2002〕115號、杭政函〔2002〕101號“關于江干區部分行政區劃調整批復,撤銷原四季青鎮建制”,設立四季青街道。 2021年3月,因杭州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劃入上城區。 |
彭埠街道歷史悠久,南宋時屬臨江鄉。 明代漸成農產品集散市,稱彭家埠市。 民國時屬杭州市第六管理區。 新中國成立前后,屬艮山區管轄。 1956年,屬杭州市郊區辦事處管轄。 1958年,屬筧橋區管轄,改稱彭埠人民公社。 同年12月撤銷鄉建制,改稱管理區,彭埠鎮劃歸筧橋公社管轄。 1961年,筧橋公社分為4個公社,將原新塘、七堡、六甲三片地塊劃歸彭埠公社。 1966年彭埠公社改稱東風公社。 1969年劃歸郊區管理。 1976年劃入江干區。 1979年復歸彭埠公社。 1984年8月恢復鄉建制,改稱彭埠鄉。 1994年9月,根據浙民行字〔1994〕34號文件精神,撤鄉建鎮,轄彭埠、七堡、新塘3個自然鎮、14個行政村。 2014年12月25日,撤鎮建街,設立彭埠街道。 2021年3月,因杭州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劃入上城區。 |
隋開皇九年(589),筧橋就已成為一個較大居民點。 宋至清屬仁和縣,民國后改屬杭縣。 1927年后歸杭州市第六、七區管轄。 建國初改名筧橋區,筧橋鎮成為區屬的一個鎮;1950年6月置筧橋鄉。 1956年4月,北草庵鄉、弄口鄉、彭埠鄉、橫塘鄉和上塘區的全馮鄉的一部分并入筧橋鄉,隸屬于市人委郊區辦事處;1958年3月,再次隸屬于筧橋區。 1958年9月,筧橋、新塘、東新、石橋4鄉和丁橋、七堡兩鄉的一部分合并,成立筧橋人民公社,下轄11個管理區;1959年5月,筧橋人民公社隸屬于杭州市半山聯社,翌年1月,隸屬于錢塘聯社。 2月隸屬于江干區管轄。 1961年5月,撤銷管理區,分為筧橋、烏龍、石橋、彭埠、丁橋五個人民公社。 其中原筧橋、青鋒兩管理區為筧橋人民公社。 1962年5月,從中劃出筧橋、枸桔弄兩個自然鎮并三里亭、白石廟、濮家等居民區組建筧橋鎮,與筧橋人民公社并存。 翌年3月撤銷,1964年復建。 1969年5月,劃入杭州市郊區;1976年1月又劃歸江干區;1984年8月筧橋人民公社更稱筧橋鄉;1985年5月,撤鄉建鎮,原筧橋鄉并入筧橋鎮。 1985年7月,撤鄉建鎮,下轄董家、范家等16個行政村,2個居民區,2個家屬委員會。 2014年12月25日撤鎮建街,設立筧橋街道。 2021年3月,因杭州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劃入上城區。 |
民國時期歸杭縣管轄;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為杭縣軍事管制委員會臨喬區丁蘭鄉人民民主政府。 1950年5月,杭縣臨喬區分成臨平區與喬司區二塊,丁橋屬喬司區;1953年10月,杭縣的丁蘭鄉劃入杭州市,正式改稱杭州市筧橋區丁橋鄉人民政府。 1956年,杭州市人民委員會設立郊區辦事處。 把當時的東新、瓜山、石橋、丁橋、九堡、七堡、筧橋、新塘、古蕩等10個鄉改為市直轄,由郊區辦事處領導各鄉的工作。 并撤銷艮山、上塘、筧橋3個區的建制。 此時丁橋的全稱:杭州市郊區丁橋鄉人民政府。 1958年3月,撒銷杭州市郊區辦事處,復建筧橋區。 同年,撤銷杭縣,皋城鄉也撤銷,并把原皋城鄉所屬的三義、大塘、皋城3村并入丁橋鄉。 歷史上稱為丁橋大鄉。 1958年9月改稱筧橋人民公社丁橋管理區;1960年拱墅聯社和半山聯社合并,定名錢塘聯社。 丁橋攺稱為杭州市錢塘聯社丁橋管理區。 不久,丁橋管理區從筧橋公社中分離出來,劃入錢塘聯社下屬的杭州市農企業公司。 稱作杭州市農企業公司丁橋管理處。 1960年2月,劃歸杭州市農場企業公司,翌年8月,劃歸江干區,與石橋人民公社合并稱丁石人民公社;1961年8月,杭州市農企業公司丁橋管理處與石橋公社合并,定名丁石公社。 此時全稱為杭州市農企業公司丁石公社丁橋片管理處。 1962年5月,錢塘眹社撤銷,丁石公社劃分為丁橋和石橋2個公社,丁橋劃歸江干區,稱杭州市江干區丁橋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 1967年1月,丁橋公社更名為大農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 1969年5月,大農公社劃歸杭州市郊區。 1975年12月,大農公社回歸江干區管轄。 1976年1月,復歸江干區,1978年2月,復名丁橋人民公社;1980年4月,文革結束后,江干區大農公社恢復原名稱:杭州市江干區丁橋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 1984年5月,恢復鄉、村建制,公社改為鄉,公社下所設的大隊改為建制村,大隊管委會改為村委會。 杭州市江干區丁橋鄉人民政府正式掛牌。 1984年8月,經杭州市江干區人民政府批準,恢復鄉建制,稱丁橋鄉;1991年6月撤鄉建鎮,改稱丁橋鎮;2014年12月25日,撤鎮建街。 下轄丁橋、大塘、同協、建塘、趙家、三義等24個社區及沿山村、皋城村2個行政村。 2021年3月,因杭州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劃入上城區。 |
九堡在1932年屬杭州市第十一區第三坊,1949年,塘內為筧橋區第七坊,轄于家橋鄉、宣家埠鄉。 塘外是艮山區第六坊(鄉),轄艮山區禾豐鄉。 自1956年4月正式成立九堡鄉以來,曾先后隸屬于杭州市半山聯社、錢塘聯社、余杭縣臨平區。 1956年4月于家橋鄉、禾豐鄉及宣家埠鄉的會計、俞家、井家、格畈等村和杭縣喬司區的大三鄉合并建立九堡鄉,隸屬于杭州市人委郊區辦事處。 1958年3月,隸屬于筧橋區。 1958年10月建九堡人民公社,下設禾豐、于家橋、大三、大井等管理片。 1959年春,將禾豐片、于家橋片合并為九堡管理區;將大三、大井片并入大井管理區。 同年5月至1960年1月,先后隸屬于半山聯社和錢塘聯社。 1961年5月,九堡、大井2個管理區合并,隸屬于杭縣,稱九堡人民公社。 同年9月,從九堡人民公社抽出東良、建聯、紅星、馮落葉、新三勝等大隊,另建大井人民公社。 1965年,將大井人民公社(其中和睦大隊劃歸喬司人民公社)并入九堡人民公社。 1982年12月,將九堡人民公社管轄的馮落葉、新三勝、棟梁、建聯、水西、南蔣、泥橋大隊以及喬司人民公社管轄的和睦大隊分出,復建大井人民公社。 1983年12月,分別建立九堡鄉、大井鄉。 1985年12月,經杭州市民政局批準、余杭縣同意,九堡鄉改九堡鎮建制。 1996年5月8日,根據杭州市城市規劃的總體部署,九堡鎮劃歸杭州市江干區管轄。 2014年12月25日撤鎮建街。 下轄楊公、蠶桑、牛田、格畈、八堡、九堡等21個社區及宣家埠、三村2個行政村。 2021年3月,因杭州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劃入上城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