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山西省司法廳山西省民政廳關于做好第二批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推薦評選工作的通知》(晉司通〔2022〕16號)要求,在各市司法局、民政局逐級評選和推薦的基礎上,省司法廳、民政廳對各市推薦名單和材料進行了嚴格審核,形成了擬命名的第二批“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名單。 |
北王莊在明代時期屬山陰縣左右石里管轄;清代時期是山陰縣102個村莊之一;民國時期屬河北三區;抗日戰爭勝利后屬北周莊第六區所轄;新中國成立后,屬山陰縣第四區新華鄉所轄;1953年撤區設鄉,屬劉家嶺鄉所轄;1956年并鄉,屬解莊鄉所轄;1958年人民公社化,屬岱岳人民公社北王莊生產大隊;1984年7月17日,撤社設鄉,生產大隊改村委會,成立北王莊村民委員會,屬岱岳鄉所轄;2011年岱岳鄉改為岱岳鎮,屬……。 |
傳說過去有一魏姓的縣官,曾在此地設立莊園。后稱為魏家莊,明代已有。應縣地名志有記載,為其村民委員會駐地,故名。明萬歷《應州志》載有魏家莊,屬魏家里。清雍正《應州志》載有魏家莊,屬魏家里。1948-1953年屬應縣五區。1954年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1956年轉為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公社化后改為魏莊管委會;1960-1976年成立革命委員會;1977-1984年為魏莊生產大隊;1985年……。 |
明萬歷《應州志》稱石家莊,因姓氏得名,現稱石莊。現為該村村民委員會駐地,故名。明萬歷《應州志》載有石家莊,屬魏家里;清雍正《應州志》載有石家莊,屬北樓里;1948-1953年屬應縣三區;1954年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屬石城鄉;1956年轉為石莊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屬于下社集鎮鄉;1958年屬下社人民公社;1967年成立村革命委員會;1976年-1983年為下社人民公社石莊生產大隊;1984年成……。 |
東邊興起的村莊,寓意興旺,發達,又因位于右衛城東側而得名。1984年9月,經右玉縣人民政府批準設立。為其村民委員會駐地,故名。1949年解放初屬城關區。1950年取消城關區屬一區。1953年屬一區紅土堡鄉。1956年撤區劃鄉,并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稱東興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8月成立人民公社,屬東興人民公社,稱東興大隊。1958年9月建立人民公社,屬燈塔人民公社(駐地梁家油坊)仍稱大隊。195……。 |
因位于新城鎮東街,以方位而得名東街村。為其村民委員會駐地,故名。2002年新建該村,近有百個小村子搬遷移民至此,稱其為東街移民新村。經右玉縣人民政府批準,設立東街村民委員會。東街村……。 |
因曹姓建村始居,得名曹家堡。為其村民委員會駐地,故名。1949年解放后屬一區(駐地新廟子)稱行政村。1950年屬一區(駐地右玉城)稱行政村。1953年屬一區(駐地右玉城)新廟鄉,仍稱行政村。1956年撤區劃鄉,屬新廟鄉,同時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稱曹家堡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左云、右玉兩縣合并,稱左云縣屬長城人民公社(駐地右玉城)稱曹家堡生產大隊。1961年復右玉縣,屬西黃家窯人民公社,仍稱生產……。 |
北合索村位于忻州城西13公里處,北接上社,南連南合索,東靠東呼延,西連西呼延,是合索鄉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全村共有1360人、520戶、3768畝耕地,忻黑線、合馬線環村通過,交通十分便利,是忻府區新農村示范村。09年建成現代設施農業專業合作社誠德益高科技示范園區,生產各種瓜果蔬菜,投資300萬元新建的52座下凹式光能溫室大棚,年產蔬菜43萬斤各類蔬菜,與正興建的大棚連成一片,成為忻州市最大的光能……。 |
1958年8月,我國全面開展人民公社化運動;同年9月,設立河習頭生產大隊管理委員會,簡稱河習頭生產大隊、河習頭大隊。1968年9月,更名為河習頭大隊革命委員會。1981年6月,復名河習頭生產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4月,我國實行政社分設,撤銷河習頭生產大隊管理委員會,設立河習頭村村民委員會,簡稱河習頭村村委會。河習頭村……。 |
1958年,我國全面開展公社化運動;同年9月,設立劉家山村生產大隊管理委員會,簡稱劉家山村生產大隊、劉家山村大隊。1968年9月,更名為劉家山村大隊革命委員會。1981年6月,復名劉家山村生產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4月,我國實行政社分設,撤銷劉家山村生產大隊管理委員會,設立劉家山村村民委員會,簡稱劉家山村村委會。劉家山村……。 |
鎮安寨村是山西省忻州市定襄縣神山鄉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140921203201。 |
1949年屬六區,1950年至1952年屬四區。1953年至1955年屬新興鄉管轄。1956年至1957年屬宏道鄉管轄。1958年至1960年屬東風人民公社下轄生產大隊。1961年至1983年屬宏道鎮人民公社下轄辛安生產大隊。1984年宏道鎮人民公社更名為宏道鎮,辛安生產大隊更名為辛安村村民委員會并沿用至今。2001年全縣鄉鎮區劃改革,宏道鎮無變動,名稱一直沿用至今。辛安村……。 |
1949年屬三區,1950年至1952年屬三區。1953年至1955年屬工農鄉管轄。1956年至1957年成立蔣村鄉,為下屬行政村。1958年至1960年屬和平人民公社,1961年至1983年屬蔣村人民公社下設生產大隊。1984年蔣村人民公社更名為蔣村鄉,蔣村生產大隊更名為蔣村村民委員會并沿用至今。2001年全縣鄉鎮區劃改革,史家崗鄉并入蔣村鄉,蔣村村民委員會現為蔣村鄉人民政府下轄村村民委員會,名……。 |
因其位于原建設街路段,故名建設街社區居民委員會。于2010年被命名,名稱沿用至今。建設街社區。……。 |
西神頭村位于大林鄉政府西北角,距離鄉政府所在地7公里,背靠崞山腳下,全村172戶,504人。全村總土地面積中,農作物種植面積395畝,退耕還林1429畝,果樹面積700畝,屬丘陵地形。2010年人均收入3302元。據傳在秦朝末期秦始皇的太子柏梓受當朝宰相高斯率軍隊殺死于崞山腳下,當時人們為了紀念太子就修建了這座柏梓大王廟,規模十分宏偉、精致、獅嘴流水一年四季川流不息,古有“黃牛米、神頭水”之美稱,……。 |
南關村位于五臺縣城境內,是個城鄉結合的自然村,交通便利,地形平坦,土地肥沃,人杰地靈。本村村民以農為本,辛勤勞作,以種植玉米為主,全村280戶,共900人,村落耕地面積300畝,其中水地200畝,旱地100畝,主要種植作物以大田玉米為主,農業收入是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人均收入4千余元。在發展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結構調整以來,養殖業和特色餅業不斷興起,為村民的富裕增添了活力。在發展社會事業方面取的了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