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今咸安區人民武裝部、湖北省咸寧高中的半邊街,為咸寧縣西街,隸屬懷德鎮。 1951年1月,隸屬城關區改稱的一區。 1952年,設立西門居民委員會,隸屬一區。 1953年,隸屬設立的城街鎮(駐北門口東100米處,今咸安區人民武裝部南對面)。 1957年9月,隸屬城關鎮(鄉級)升格的城關鎮(區級)。 1958年9月,隸屬城關鎮與城關鄉改稱的城關管理區合并的衛星公社(區級,駐西街口50米處南側)。 同年10月,隸屬衛星公社改稱的咸寧公社。 1959年2月,隸屬咸寧公社改稱的城關公社。 同年7月,隸屬城關公社改稱的城關鎮。 1960年8月,咸寧、蒲圻二縣合并為咸寧縣,隸屬咸寧縣原城關鎮并入的城關公社(區級)。 1961年4月,隸屬從城關公社分出單獨設立的咸寧縣咸寧鎮。 同年12月,隸屬咸寧鎮改稱的城關鎮。 1981年4月,西門居民委員會分為西大街、橋頭2個居民委員會,西大街居民委員會駐西街口西大街122號,轄西大街、建設巷、西門山村、馬王廟、紅旗路、水塔村、農業機械管理局、西門小學、城關鎮(指機關駐地)。 1982年3月,隸屬城關鎮改稱的永安鎮。 1984年1月,隸屬永安鎮改稱的永安辦事處。 2002年9月,西大街居民委員會改稱西大街社區居民委員會。 2004年,門牌號碼變更,西大街社區居民委員會門牌號碼改為西大街166號。 2011年,隸屬永安辦事處改稱的永安街道辦事處。 |
1949年5月以前,咸寧縣老城南門外100米的東南面(今永安大道),隸屬咸寧縣懷德鎮。 同年6月,隸屬咸寧縣城關區(駐北門口東100米處,今咸安區人民武裝部南對面)。 1951年4月,隸屬城關區改稱的一區。 1966年環城大隊成立,隸屬城關鎮。 南山地段隸屬環城大隊。 1981年4月,設立環城居民委員會,駐南山派出所隔壁的永安大道82號。 1982年3月,城關鎮改稱為永安鎮。 1984年1月,環城居民委員會隸屬永安鎮改稱的永安辦事處。 1991年8月,環城居民委員會分為環城路居民委員會、二級站居民委員會。 2010年7月,環城路居民委員會改稱為南山社區居民委員會。 2011年,南山社區居民委員會隸屬由永安辦事處改稱的永安街道辦事處。 |
1949年5月以前,今魚水路口至今鐵路公寓以北的半邊街,隸屬咸寧縣懷德鎮。 同年6月,隸屬咸寧縣城關區(駐北門口東100米處,今咸寧縣人民武裝部南對面)。 1951年4月,隸屬城關區改稱的一區。 1952年,設立東正街居民委員會。 1953年,隸屬城關鎮(駐北門口東100米處,今咸安區人民武裝部南對面)。 1957年9月,隸屬城關鎮(鄉級)升格的城關鎮(區級)。 1958年9月,隸屬城關鎮與城關鄉合并的衛星公社(駐西街口50米處南側)。 同年10月,隸屬衛星公社改稱的咸寧公社。 1959年2月,隸屬咸寧公社改稱城關公社。 同年7月,隸屬從城關公社分出的城關鎮。 1960年8月,隸屬城關鎮并入的城關公社。 1961年4月,隸屬從城關公社分出的咸寧鎮。 1969年起,逐步形成鐵路1村,2村。 1970年起,逐步形成東門路。 1975年3月,今魚水路口至鐵路公寓以北半邊街,鐵路一村、二村,東門路隸屬溫泉鎮(大鎮)城關區。 1976年7月,隸屬溫泉鎮(大鎮)。 同年11月,隸屬從溫泉鎮(大鎮)分出的城關鎮。 1978年3月,東正街居民委員會在老計量局與老電影公司之間建一棟有6個門面3層辦公大樓,辦公地址遷至新辦公大樓辦公,原南大街3號。 1981年4月,東正街居民委員會分為東正街、東門2個居民委員會。 為區別東正街居民委員會和東門居民委員會的“東”字,把東正街居民委員會改稱為南大街居民委員會,隸屬城關鎮。 同年4月,南大街居民委員會轄南大街、懷德路、中城路、紅橋路、老車站路、華容巷、南門塘巷、南新巷,辦公地點遷至老菜場北側與老電影院西對面,租用縣房產局3間房辦公,隸屬城關鎮。 1982年4月,在新鐵路至老煤炭公司之間建4個門面3層樓的辦公樓,隸屬城關鎮改稱的永安鎮。 同年10月,在原咸寧市(縣級,今咸安區)技術監督局旁,即今意爾康門面的2層樓辦公。 2002年9月,南大街居民委員會改稱為南大街社區居民委員會。 2003年3月,南大街社區居民委員會買下了原咸安區對外貿易局的辦公樓,作為南大街社區居民委員會的辦公場所。 2006年10月,南大街社區居民委員會辦公地址,遷至原咸安區對外貿易局的辦公樓,今魚水路241號。 2014年,南大街社區居民委員會隸屬永安辦事處改稱的永安街道辦事處。 |
1952年,設立西門居民委員會,駐西街口,隸屬城關區。 1981年4月,西門居民委員會分為橋頭、西大街兩個居民委員會。 橋頭居民委員會駐新西河橋(公路橋)西端,隸屬城關鎮。 1982年3月,隸屬城關鎮改稱的永安鎮。 1984年1月,隸屬永安鎮改稱的永安辦事處。 2010年7月,橋頭社區居民委員會改稱雙龍社區居民委員會,駐南外環雙龍山路口7號,隸屬永安辦事處。 2011年,雙龍社區隸屬永安辦事處改稱的永安街道辦事處。 |
1991年8月,環城居民委員會分為環城路、二級站2個居民委員會,駐永安大道137號,隸屬永安辦事處。 2002年9月,改稱二級站社區居民委員會。 2010年8月,改稱為陽光社區居民委員會。 2011年,隸屬永安辦事處改稱的永安街道辦事處。 |
民國時期,今魚水路口至鐵路公寓以北的半邊街,隸屬咸寧縣懷德鎮。 1949年6月,隸屬咸寧縣城關區(駐今咸安區人民武裝部南對面)。 1951年1月,隸屬咸寧縣城關區改稱的一區。 1952年,隸屬新設立的咸寧縣東正街居民委員會。 1953年,隸屬咸寧縣城接鎮(駐今北門口東100米處,咸安區人民武裝部南對面)下轄的東正街居民委員會。 1957年9月,隸屬咸寧縣城關鎮(鄉級)升格的城關鎮(區級)下轄的東正街居民委員會。 1958年9月,隸屬城關鎮與城關鄉合并的衛星公社(駐今西街口50米處南側)下轄的東正街居民委員會。 同年10月,隸屬衛星公社改稱的咸寧公社下轄的東正街居民委員會。 1959年2月,隸屬咸寧公社改稱城關公社下轄的東正街道居民委員會。 同年7月,隸屬從城關公社分出的城關鎮下轄的東正街居民委員會。 1960年8月,隸屬城關鎮并入的城關公社。 1961年4月,以上區域隸屬從城關公社分出的咸寧鎮下轄的東正街居民委員會。 1969年起,逐步形成鐵路一村、二村。 1970年起,逐步形成東門路。 1975年3月,今魚水路口至鐵路公寓以北半邊街、鐵路一村、二村、東門路隸屬溫泉鎮城關區東正街居民委員會。 1976年7月,隸屬溫泉鎮東正街居民委員會。 同年11月,隸屬從溫泉鎮分出的城關鎮下轄的東正街居民委員會。 1978年起,逐步形成東門山村。 1980年起,逐步形成新火車站至二級站路、中心巷。 1981年4月,東正街居民委員會分為南大街、東門二個居民委員會。 東門居民委員會駐鐵路大樓后面,轄鐵路大樓至鐵路一村、二村,中心巷,東門鐵路涵洞至原咸寧地區凍庫、八斗角、原湖北工具廠,新火車站至二級站、東門山村。 1982年3月,東門居委員會隸屬城關鎮改稱的永安鎮。 1984年1月,咸寧市(縣級市)東門居民委員會隸屬永安鎮改稱的永安辦事處。 2001年起,逐步形成魚水路、興旺街。 2002年9月,咸寧市咸安區東門居民委員會改稱東門社區居民委員會。 2003年7月,東門社區居民委員會所轄的原咸寧地區凍庫經八斗角至原湖北工具廠劃入官埠橋鎮官埠社區。 2010年7月,東門社區居民委員會改稱三元社區居民委員會,辦公地點遷至魚水路163號。 2011年,三元社區隸屬永安辦事處改稱的永安街道辦事處。 2014年,東門路兩側劃入新成立的車站路社區。 |
1952年2月,咸寧縣人民政府,在老縣城區北門設立北門居委會,駐搬運站前面,管轄鐵路外今民主街、沿河街、老鐵路里、老咸寧火車站、北門路至中城。 隸屬城關區改稱的一區。 1953年,隸屬新設立的城街鎮(駐今懷德路武裝部對面)。 1956年5月,隸屬城街鎮(鄉級)改稱的鄉級城關鎮。 1957年9月,隸屬城關鎮(鄉級)升格的城關鎮(區級)。 1958年9月,隸屬城關鎮與城關鄉改稱的城關管理區合并的衛星人民公社。 同年10月,隸屬衛星公社改稱的咸寧公社。 1959年2月,隸屬咸寧公社改稱的城關公社。 同年7月,隸屬從城關公社分出的為城關鎮。 1960年8月,咸寧縣、蒲圻縣合并為咸寧縣(駐蒲圻城關),隸屬原咸寧縣城關鎮并入的城關公社。 1961年4月,公社改稱區,隸屬從城關公社分出改稱的咸寧鎮。 同年12月,隸屬咸寧鎮改稱的城關鎮。 1975年3月,隸屬撤區并社。 城關鎮并入溫泉鎮下轄的城關區。 1976年7月,隸屬撤銷城關區改稱的城關鎮。 1982年3月15日,隸屬城關鎮改稱的永安鎮。 1984年1月,隸屬永安鎮改稱的永安辦事處。 1990年4月,北門居民委員會辦公地址搬遷至沿河巷4號。 2002年9月,北門居民委員會更名為北正街社區居民委員會。 2002年11月,北正街社區居民委員會,由沿河巷4號搬遷至北門路36號辦公。 同年,新河口路為北正街社區居民委員會轄區。 2004年,福寧步行街形成,后依次建筑“財、源、茂、盛、興、旺、發、達”八棟樓。 前六棟樓為北正街社區居民委員會轄區。 七、八棟樓為南大街社區居民委員會轄區。 同年,城北街形成,從北門路至中城路,為北正街社區居民委員會轄區。 2005年6月,咸安區原種場、種豬場(北門路228號,229號,269號)由區政府劃撥為北正街社區轄區(計生、綜合治理由官埠管轄)。 2011年,隸屬永安辦事處改稱的永安街道辦事處。 同年3月16日,北正街社區辦公室由北門路36號搬遷到紅橋路15號(幸福家園)。 |
2002年9月,組建同心路社區,隸屬永安辦事處。 2011年起,隸屬永安街道辦事處。 |
1991年8月,環城居民委員會分為環城居民委員會、二級站居民委員會。 2002年10月,二級站居民委員會改名為“陽光社區居民委員會”,并同時設立“文筆路社區居民委員會”。 辦公地點先在東門村辦公室,2005年3月遷文筆大道110號。 2009年遷移鄭家壟72號,2010年遷至現址(文筆大道238號)。 2011年隸屬永安辦事處改稱的永安街道辦事處。 |
2002年9月,成立咸寶路社區居民委員會,借駐西河村大樓辦公,隸屬永安辦事處。 2004年,咸寧市咸安區人民政府辦公室咸安政辦函【2004】17號,把“咸寶路”改稱為“寶塔大道”。 2010年7月,咸寶路社區居民委員會改稱為鳳凰社區居民委員會,駐橋頭路92號,隸屬永安辦事處。 2011年,鳳凰社區居民委員會隸屬永安辦事處改稱的永安街道辦事處。 |
2014年9月,成立咸安區永安街道車站路社區居民委員會,駐原咸寧色織布廠對面。 東以雙峰路為界,南以桂花北路為界,西以永安大道為界,北以(北)京廣(州)線為界,隸屬永安街道辦事處。 |
明清時期,隸屬咸寧縣金城鄉一都。 民國時期,李福成、葛家堰、東門外、南門(又稱南門外)、熊嶺徐(又名熊家嶺徐家)5個村莊,隸屬咸寧縣孝友鄉(駐官埠橋河街口)蒿塘保(駐蒿林鋪)。 畢曹、山背姚(又名姚家)2個村莊,隸屬咸寧縣孝友鄉十好保(駐大畈陳乾園)。 蓮塘鄧1個村莊,隸屬咸寧縣孝友鄉浮山保(駐浮山涂)。 同年6月,李福成等5個村莊隸屬城關區蒿塘保,畢曹、山背姚2個村莊隸屬城關區十好保,蓮塘鄧1個村莊隸屬城關區浮山保。 1950年,改保、甲制為村、閭制。 李福成等5個村莊隸屬蒿塘村,畢曹、山背姚2個村莊隸屬十好村,蓮塘鄧1個村莊隸屬浮山村。 1951年1月,城關區改稱一區(駐北門口東100米處今咸安區人民武裝部南對面)。 同年4月,改村為鄉(小鄉)。 李福成等5個村莊隸屬一區下轄的蒿湖鄉(小鄉,駐胡耀),畢曹、山背姚2個村莊隸屬一區下轄的十好鄉(小鄉,駐大畈陳乾園),蓮塘鄧1個村莊隸屬一區下轄的浮山鄉(小鄉,駐浮山涂)。 同年5月,成立農業生產互助組。 1954年初,李福成、葛家堰、東門外、南門(又名南門外)4個村莊組成星火二初級社(駐東門垴),熊嶺徐隸屬星火三初級社(駐熊礱),畢曹、山背姚2個村莊隸屬群耀初級社(駐大畈陳乾園),蓮塘鄧1個村莊隸屬雙泉初級社(駐雙泉小學)。 1955年,群耀初級社(駐大畈陳乾園)畢曹、山背姚2個村莊和雙泉初級社13組蓮塘鄧劃入星火二初級社。 1956年1月,星火二初級社升格為星火二高級社,星火三初級社升格為星火三高級社。 2個高級社隸屬官埠鄉(大鄉,駐官埠橋街)。 同年6月,星火二、星火三2個高級社隸屬孫田農村生產指導組(駐橫溝橋鄭家)官埠管理區。 1957年9月,星火二、星火三2個高級社隸屬三區(駐橫溝橋鄭家)官埠鄉。 1958年9月,星火二高級社改稱星火二大隊,星火三高級社改稱星火三大隊,2個大隊隸屬衛星公社(駐西街口東50米處南側)群耀管理區(駐蒿林胡耀)。 同年10月,星火二、星火三2個大隊隸屬衛星公社改稱的咸寧公社下轄的群耀管理區。 1959年2月,星火二大隊改稱東門大隊,星火三大隊改稱蒿林大隊。 2個大隊隸屬咸寧公社改稱的城關公社下轄的群耀管理區。 1961年1月,東門、蒿林2個大隊隸屬群耀管理區改稱的濱湖管理區(駐老鐵路湖場1隊旁邊)。 同年4月,東門、蒿林2個大隊隸屬城關區濱湖公社。 1966年3月,東門外、南門(又稱南門外)2個村莊從東門大隊劃出,與從浮山公社沿河大隊劃出的蚌蛤塘一起組成環城大隊(駐南門)。 1968年,城關區濱湖公社蒿林大隊熊嶺徐劃入東門大隊,為6隊。 1975年3月,東門大隊隸屬撤區并社后的官埠公社。 1976年11月,東門大隊從官埠公社劃入城關鎮,全員戶口轉為菜農戶口。 1982年3月,東門大隊隸屬城關鎮改稱的永安鎮。 1984年1月,東門大隊隸屬永安鎮改稱的永安辦事處。 1985年9月,東門大隊改稱東門村。 2011年,東門村隸屬永安街道辦事處。 2019年,實行“村改居”,東門村村民委員會改稱東門社區居民委員會。 |
明清時期,隸屬咸寧縣金城鄉一都。 民國時期,戴家嶺、熊家壟上門、熊家壟中門、熊家壟下門、熊家莊、高嶺李、唐家壟、劉家莊、燈籠胡、胡家莊、周家垴、鄭家垴(又名盛家垴)、蔡茂林(又名茂林灣)13個村莊和西河橋頭西端10個散居戶,隸屬咸寧縣(駐北門口東50米咸寧縣供銷社)孝友鄉(駐官埠橋河街口)十好保(駐西大街乾園商店)。 同年6月,熊家壟上門等13個村莊和西河橋西端頭10戶散住戶,隸屬咸寧縣城關區十好保。 1950年,改保、甲制為村、閭制。 熊家壟上門等13個村莊和西河橋西端頭10戶散住戶,隸屬城關區西河村,駐熊家壟中門。 1951年4月,西河村隸屬一區(駐北門口東100米處,今咸安區人民武裝部南對面)十好鄉(小鄉,駐大畈陳乾園)。 同年5月,成立七個農業生產互助組。 1954年初,熊家壟上門、熊家壟中門、熊家壟下門、熊家莊、高嶺李、唐家壟、劉家莊、燈籠胡、胡家莊、周家垴、戴家嶺、鄭家垴(又名盛家垴)、蔡茂林(又名茂林灣)13個村莊和西河村橋頭西端10個散居戶,組成了西河一初級社(駐盛家垴李春陽家)。 1956年1月,西河一、西河二(駐洞口蛤蟆山賈家)合并升格為西河高級社(駐盛家垴李春陽家),隸屬城關鄉(駐西街口東50米處南側)。 同年6月,西河高級社,隸屬城關鄉改稱的城關管理區。 1957年9月,西河高級社,隸屬城關管理區改稱的城關鄉。 1958年9月,西河高級社改稱西河大隊,隸屬衛星公社火炬管理區(駐鳳凰山閔家祠堂)。 同年10月,西河大隊隸屬衛星公社改稱的咸寧公社火炬管理區。 1959年2月,西河大隊隸屬咸寧公社改稱的城關公社火炬管理區。 1960年8月,西河大隊隸屬城關鎮并入城關公社下轄的火炬管理區。 1961年4月,西河大隊分為洞口、西河2個大隊。 西河大隊先駐盛家垴李春陽家,后駐熊家壟中門,隸屬火炬管理區改稱的火炬公社。 1965年1月,西河大隊隸屬火炬公社改稱的西河公社。 1970年11月,西河大隊劃入城關鎮。 西河大隊全部人口吃一部分商品糧,吃一部分返銷糧。 1975年3月,西河大隊隸屬溫泉鎮城關區。 1976年7月,西河大隊、環城大隊合并為環城大隊,駐淦河北門堤,隸屬溫泉鎮。 同年11月,環城大隊隸屬溫泉鎮分出的城關鎮。 1979年,環城大隊分為西河、環城2個大隊,西河大隊駐西河橋頭西端3層樓房東側。 同年,高嶺李人口陸續遷往馬鞍園等多處散居,高嶺李村莊消失。 1982年3月15日,西河大隊隸屬城關鎮改稱的永安鎮。 1984年1月,西河大隊隸屬永安鎮改稱的永安辦事處。 1985年,永安辦事處建雙龍山養殖場,熊家壟上門、熊家壟中門、熊家壟下門3個村莊被征收,村民全部安置熊家莊周邊居住,后統稱熊家壟。 當年,熊家壟上門、中門、下門和熊家莊4個村莊消失。 熊家壟編為西河大隊1隊。 同年,唐家壟、劉家莊2個村莊村民因雙龍山公園擴建全部安置胡家莊周邊居住,因而,唐家壟、劉家莊2個村莊同時消失。 至此,西河大隊轄熊家壟、鄭家垴(又名盛家垴)、戴家嶺、周家垴、胡家莊、茂林灣(又名蔡茂林)、燈籠胡7個村莊,按上順序編為1至7生產隊。 同年9月,西河大隊改稱西河村,生產隊改稱村民小組。 2011年,西河村隸屬永安辦事處改稱的永安街道辦事處。 2019年,實行“村改居”,西河村村民委員會改稱西河社區居民委員會。 |
明清時期,隸屬咸寧縣金城鄉一都。 民國時期,茅棚街隸屬咸寧縣孝友鄉(駐官埠橋河街口)湖場保(駐伍家墩)。 東門外、南門(又稱南門外)2個村莊,隸屬咸寧縣孝友鄉蒿塘保(駐蒿林鋪)。 蚌蛤塘隸屬咸寧縣孝友鄉十好保(駐大畈陳乾園)。 同年6月,茅棚街隸屬城關區湖場保,東門外等2個村莊隸屬城關區蒿塘保,蚌蛤塘隸屬城關區十好保。 1950年,茅棚街隸屬城關區湖場村,東門外等2個村莊隸屬蒿塘村(駐蒿林鋪),蚌蛤塘隸屬十好村(駐大畈陳乾園)。 1951年1月,城關區改稱一區(駐北門口東100米處今咸安區人民武裝部南對面)。 同年4月,茅棚街、東門外、南門(又稱南門外)3個村莊隸屬一區蒿湖鄉(小鄉,駐胡耀),蚌蛤塘隸屬一區十好鄉(小鄉,駐十好橋艾家)。 同年5月,成立7個農業生產互助組。 1952年3月,咸寧縣一區(駐北門口東100米處,今咸安區人民武裝部南對面)將縣城四周散居戶組織起來,成立城需合作社(駐北門堤)和五一蔬菜社(駐西門口)。 城需合作社下轄加工隊、運輸隊,勞力80人。 五一蔬菜社(駐西門口),勞力50人。 1954年初,茅棚街隸屬星火一初級社(駐伍家墩)。 東門外、南門(又稱南門外)2個村莊隸屬星火二初級社(駐東門垴)。 蚌蛤塘隸屬西河一初級社(駐盛家垴李春陽家)。 同年下半年,蚌蛤塘從西河一初級社劃入群耀初級社(駐大畈陳乾園)。 1956年1月,城需合作社、五一蔬菜社隸屬撤銷區建制設立的城關鄉(大鄉,駐西街口)。 茅棚街所在的星火一初級社升格為星火一高級社(駐烏龜池)。 東門外等2個村莊所在的星火二初級社升格為星火二高級社(駐東門垴)。 蚌蛤塘所在的群耀初級社升格為群耀高級社(駐大畈陳乾園)。 3個高級社隸屬官埠鄉(大鄉,駐官埠橋街)。 同年5月,城需合作社、五一蔬菜社隸屬鄉級城街鎮改稱的鄉級城關鎮。 同年6月,星火一、星火二、群耀3個高級社隸屬孫田農村生產指導組(駐橫溝橋鄭家)官埠管理區(駐官埠橋街)。 1957年9月,城需合作社、五一蔬菜社隸屬鄉級城關鎮升格的區級城關鎮。 星火一、星火二、群耀3個高級社隸屬三區(駐橫溝橋鄭家)下轄的官埠管理區改稱的官埠鄉。 1958年9月,城關鄉改稱的城關管理區,與城街鎮合并為衛星公社(區級,駐西街口東50米處南側),轄官埠、群耀、火炬、白鶴4個管理區。 城需合作社、五一蔬菜社合并為直屬連,直屬衛星公社。 星火一高級社改稱星火一大隊,星火二高級社改稱星火二大隊,群耀高級社改稱群耀大隊。 星火一、星火二、群耀3個大隊隸屬衛星公社(駐西街口東50米處南側)群耀管理區(駐蒿林胡耀)。 同年10月,直屬連隸屬衛星公社改稱咸寧公社。 1959年2月,直屬連隸屬咸寧公社改稱的城關公社。 星火一大隊改稱湖場大隊,星火二大隊改稱東門大隊。 湖場、東門、群耀3個大隊隸屬咸寧公社改稱的城關公社下轄的群耀管理區。 同年7月,直屬連改稱綜合大隊,隸屬從城關公社分出的城關鎮。 1960年8月,茅棚街從湖場大隊劃入綜合大隊。 1961年1月,東門、蒿林、群耀3個大隊隸屬群耀管理區改稱的濱湖管理區(駐老鐵路湖場1隊旁邊)。 同年4月,綜合大隊隸屬從城關公社分出的城關鎮改稱的咸寧鎮。 東門大隊隸屬城關區群耀公社改稱的濱湖公社(駐東門)。 群耀大隊分為大畈、沿河2個大隊,均隸屬城關區新成立的浮山公社。 蚌蛤塘隸屬沿河大隊。 同年12月,綜合大隊隸屬咸寧鎮改稱的城關鎮。 1966年3月,蚌蛤塘從城關區浮山公社沿河大隊劃出,東門外、南門(又稱南門外)從城關區濱湖公社東門大隊劃出,3個村莊共同組成環城大隊,駐南門,隸屬城關鎮。 1967年,綜合大隊與環城大隊合并為新的環城大隊(駐北門堤)。 1975年3月,環城大隊隸屬溫泉鎮城關區。 1976年7月,環城大隊、西河大隊合并為環城大隊,駐淦河邊北門堤,隸屬撤銷了城關區、溫泉區后的溫泉鎮。 同年11月,環城大隊隸屬于從溫泉鎮分出的城關鎮。 1979年,環城大隊分為西河大隊、環城大隊。 環城大隊駐老西河橋西端頭三層樓房東側。 1982年3月,環城大隊隸屬城關鎮改稱的永安鎮。 1984年1月,環城大隊隸屬永安鎮改稱的永安辦事處。 1985年9月,環城大隊改稱環城村,遷到老西河橋頭南側辦公。 2011年,環城村隸屬永安辦事處改稱的永安街道辦事處。 2019年,實行“村改居”,環城村村民委員會改稱環城社區居民委員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