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處灌河南岸,河床陡深,潮漲潮落,支流匯聚,跌水訇鳴,聲聞數里,故名響水口。 |
清康熙年間,由蘇州遷入部分居民在此以捕魚、打獵為生。因居民把鉤出來的蟶搭架曬干,蟶架較多,稱此地為“蟶架港”。后來,人們根據其諧音將此地更名為陳家港。 |
清乾隆初年,小尖尚屬近海灘地,由蘇州遷居廟灣(今阜寧)北沙的昌姓、劉姓等轉遷來此地謀生。因此地當時地處馬港河與南潮河交匯的尖頭處,故名小尖。 |
乾隆年間由蘇州遷至漣水薛集、厲方圩等地的薛姓,故名薛圩。后嘉慶年間興集。興集時,距黃圩不遠處的佃湖集主以十里之內不得興第二集為由向官府控告。后因黃舉人力爭勝訴,群眾為紀念黃舉人,將此地改稱黃圩。 |
清朝道光年間,因當時村民們在大片鹽堿地上搭棚居住,取名大鹽舍。1952年生活水平大有提高,故更名為大有舍。 |
因在村東西兩頭開挖了兩條人工河道,故取名雙港。 |
原名王集。相傳,清嘉慶年間,王氏從蘇州遷至山陽新城,又遷至潮河復興莊,從事鹽、漁業生產。后因農業逐漸發展,于光緒年間興集,故更名為王集。由于在這里近靠南潮河,本著有水則活之意,再次改名為南河。 |
該境內中山河溝通潮河船運,故取名運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