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撤銷太平鎮,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古宋鎮管轄,古宋鎮人民政府駐鹽井街31號。
古宋鎮位于四川盆地南緣,是興文縣縣城所在地,全縣政治、經濟、交通、文化、衛生的中心,“興文縣世界地質公園”游客和商品集散地。距宜賓、瀘州均為105公里,宜敘、宜威、瀘古公路在此交匯,地理位置東經105°12′06″—105°20′04″,北緯28°15′08″—28°20′33″,東接敘永縣馬嶺、龍鳳,南連大河和麒麟苗族鄉,西鄰共樂鎮、僰王山鎮,北靠太平鎮,幅員面積157.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1505畝,其中田18585畝,土12920畝。轄38個村263個村民小組、7個社區81個居民小組,2006年末有26000戶88836人,其中農戶16804戶,58096人。 古宋鎮系明、清以來的川南重鎮,素有“川南要沖、敘南門戶”之美稱, 1983年10月9日經四川省人民0批準,將原屬敘永縣管轄的中城鎮劃入興文管轄。1985年5月24日,經國務院批準,興文縣人民0駐地遷至中城鎮。2006年7月24日,經四川省人民0批準,原中城鎮更名為古宋鎮。 海拔高度312.4—1132.5米,屬亞熱帶濕潤型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年平均溫度17℃,年均降水1430.3毫米,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適中。生產水稻、小麥、玉米、紅苕、烤煙、花生、茶葉、雙孢白蘑菇等農作物。礦產資源有煤、硫鐵礦、石英砂、石灰石等,現有煤礦企業5個,硫鐵礦2個,石廠26個,磚廠5個。鎮內有城區甘泉洞、都良壩村清泉洞、溫水溪村貓兒洞、龍水窩村百家洞等豐富的溶洞資源和香水山寺、玉屏山寺、-詩碑等厚重的人文資源。2007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6557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649元,農作物總播種面積67428畝,糧食總產量25264噸,鎮財政收入1400萬元。 鎮域內有縣屬中學3所、九年一貫制學校3所、小學35所,其中完小7所,轄27所村小。有幼兒園、托兒所37個。有衛生院3個,敬老院1個22人,體育館2個,供水站2個,銀行、信用社6個,固定電話9140部,移動電話11820部,鄉鎮公路88公里,村公路146公里,集貿市場8個。實現村村通電、通郵、通電話、通公路,有7個村通自來水,23個村通有線電視。 |
2019年,撤銷玉屏鎮,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僰王山鎮管轄,僰王山鎮人民政府駐正街155號。 四川省宜賓市興文縣 僰王山鎮 僰王山即原晏陽鎮,位于興文縣縣城以西22公里,距世界地質公園石海洞鄉風景區47公里、博望山風景區3公里,蜀南竹海風景區40公里,幅員面積總面積84.3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242,轄行政村27個、村民小組161個,社區2個、居民小組12個。 2 0 0 4 年國內生產總值24961萬元,增長13﹪。其中: 第一產業增加值88萬元,增8﹪;第二產業增加值101萬元,增長10﹪;第三產業增加值90萬元,增長7﹪。糧食產量14089噸,增長1﹪; 油料產量1901噸,增長3﹪;生豬出欄34000頭,增長8﹪;肉類產量2500噸,增長5﹪ ;水果產量1900噸,增長10﹪;蔬菜7989噸,增長10﹪。鄉鎮企業營業收入8000萬元,增長15﹪;利稅收入110萬元,增長10﹪。公路通車里程178公里,凈增11公里;通村數27個,凈增1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700萬元。處于三個國家級和省級風景區的中心位置。是興文縣城城鎮體系規劃的二級中心城鎮、全縣旅游總體規劃中的旅游重鎮和全縣首批上報的省級小城鎮試點鎮。晏陽鎮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有充沛的雨水資源,浩瀚的竹海、叮咚的山泉、碧靜的湖泊,令人神往;有豐富的礦藏,儲量大、品位高。 |
共樂鎮地處四川盆地南部邊沿,地處興文縣城以西12公里,位于興文縣和江安縣的結合部,幅員面積54平方公里。全鎮轄15個行政村,1個社區,170個社,總人口42000人。全鎮地形屬壩區與淺丘相結合,鎮內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降雨充沛、四季分明;共樂鎮內主要河流有共樂河、東陽河。共樂鎮盛產水稻,玉米、油菜、小麥、花生、紅苕,也適合栽桑養蠶,種植經濟林果。
四川省宜賓市興文縣共樂鎮位于興文縣北部,距縣城古宋15公里,鎮域東西長10.48公里,南北寬8.31公里,幅員面積36.96平方公里,海拔高度在338—665米之間。東鄰蓮 共樂鎮 花鎮,西連晏陽鎮,南接久慶鎮,北臨五星鄉。全鎮地形屬壩區與淺丘相結合,優越的地理條件與濃厚的商品意識使這里宜農宜商。鎮內土地肥沃,氣候溫和,一望無垠的共樂壩區盛產水稻、玉米、亦宜養魚栽藕。淺丘地帶主產花生、紅苕,也適合栽桑養蠶,種植經濟林果。故共樂素有“小烏克蘭”之美譽。 共樂鎮地處四川盆地南部邊沿,地處興文縣城以西12公里,位于興文縣和江安縣的結合部,幅員面積54平方公里,多淺丘、槽壩,為平壩、丘陵、低山三合一鎮,以平壩為主,有“川南第一壩”之稱。東鄰蓮花鎮,西連僰王山鎮,南接古宋鎮,北通五星鄉。全鎮轄15個行政村,1個社區,170個社,總人口42000人,其中農業人口39000余人。全鎮地形屬壩區與淺丘相結合,鎮內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降雨充沛、四季分明;共樂鎮內主要河流有共樂河、東陽河。 共樂鎮盛產水稻, 共樂鎮 玉米、油菜、小麥、花生、紅苕,也適合栽桑養蠶,種植經濟林果,宜養栽藕,有“小烏克蘭”之美譽。共樂鎮域經濟以農業經濟為主,在農業方面依據鎮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源特點,實施“三圈”立體梯級農業開發與“五大農產品商品基地”建設工程,在壩心第一圈繼續推進萬畝稻魚基地建設;在平壩與丘陵過渡的第二圈,大力發展西瓜、花生、香蘭菜、大棚蔬菜,建立蔬菜生產基地;在丘陵油沙坡地帶的第三圈繼續實施退耕還林、退耕還桑、林下種草、種草養畜工程和花椒種植,擴大經濟林種植面積。共樂鎮礦藏豐富,有4個煤礦,11個采石場,1個硫鐵礦,3個磚廠。 - 人文歷史
共樂鎮由“樂共城”演變而來。北宋元豐四年(公元1081年),宋王朝命皇貴在此筑城而取名樂共城;公元1573年為江安縣“樂共鄉”;清順治歸江安縣水心里,白土里 共樂鎮 ;光緒三十四年劃入古宋縣。 1927年改為共樂鄉;1959年劃入敘永縣,更名為共樂公社;1983年由敘永縣劃歸興文縣時名為共樂鄉;1992年10月撤區并鄉建鎮,將共樂與東陽鄉合并建成共樂鎮,鎮人民0選址于姚家嘴。2006年7月原久慶鎮毛村、雙河、石梯坡、八角、仁和、冷水椏6個村并入共樂鎮,原共樂鎮長春村、蓋山劃入五星鄉。 - 規劃發展
社會經濟生產值快速提升 1、全面超額完成了國內生產總值,到年底將達到1.8億元,超額4000萬元,比去年增長12.5%。規范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340萬元,超額完成110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為2610萬元。 2、財政收入縣下達任務為50萬元,到年底達到65萬元,比去年增長25%。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350元。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 1、穩定優質稻種植面積,積極推廣良種良法,糧食總產量達17239噸。 2、結合地方實際,規模發展蠶桑基地建設,組織人員到外學習,大力發展蠶桑產業,加大科技投入,新增栽桑面積達1900畝,超額完成400畝,產蠶達1055擔。 3、發展白色蘑菇產業,全面完成縣上下達的80畝種菇面積。 4、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準備好基礎資料,做好農業普查的統計工作。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改善人民群眾生活條件以道路交通、水利設施建設為重點,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通過自身爭取和上級的大力支持,全面完成了農村公路建設目標任務。完成了大沙、新益、太陽、鶴盤、紅陽等村的通暢公路16.9公里,并經上級驗收合格,永遠村的通達工程1.6公里和冷水埡硬化工程1.19公里已完成。各村也積極組織村民,修建了村道公路5公里。通過各項工程的有效推進,鎮域公路網絡質量得到極大提高。 強化安全生產 促進企業發展加大安全生產宣傳,定期召開安全會議,匯同安監站同志不定期到企業進行檢查督促,提高企業業主的安全生產意識,今年的安全形勢良好,未發生一起重特大事故,也沒有人員死亡,被興文縣人民0評為“安全生產示范”鄉鎮。 注重人口資源和環境保護問題 1、計生工作實現新轉變,從過去主要依靠“處罰多生”為主推進工作轉變到“獎勵少生”,運用利益導向的作用推動工作。符合政策生育率為89%(縣下達指標為88%),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落實各種手術677例,及時率為90%,綜合節育率達91.7%。上半年,我鎮代表興文縣接受市上對計策政策法規檢查順利通過,并得到市上好評。 2、注重環境保護工作,提高我鎮整體形象。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宣傳,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環保意識。對鎮域內的主要公路特別是旅游環線兩旁的居民進行清理造冊,并簽訂環保責任書。對有污染源排放的企業進行監控,督促企業業主進行整改落實,新益煤礦的治理廢氣廢水項目已經啟動。 3、加強國土資源管理,切實保護基本農田,加強非法小煤窯的查處打擊力度,做好地質災害的預防工作,關心弱勢群眾,幫助他們解決地基問題。今年已全面完成了國土資源管理的各項目標任務,處理了一起非法占用基本農田的事件,未發現有小煤窯,幫助4戶地質災害戶協調好地基和部分建房資金問題。 有效推進“新農合”工作 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全鎮參合人數達到31174人,參合率達到84%,進一步規范“新農合”管理工作,及時安排未入院的人民群眾進行免費體檢,關心和愛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問題。 扶貧工作取得新成效 建立健全了社保網絡體系,給各村配備了勞動保障協理員,今年完成了養老保險費140余萬元,解決45個絕對貧困人口溫飽問題,幫助530余個低收入者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對6戶少數民族草房、危房進行了改造。按時足額發放義務兵優待金,做好抗災救災等工作。城鎮新增就業215人(任務150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完成70人(任務70人)。提高外出務工員的素質,組織各種形式的培訓工作,今年有針對性地培訓了外出務工人員63人,外派勞務15人。 抓好民主法制工作 鞏固陣地建設認真抓好“平安”創建工作代表全縣接受了省“平安創建”的檢查驗收,規范基層法制工作,新建了1個司法所。提高鎮機關的服務水平,積極推動和規范鎮便民服務站的運行工作。為豐富農村娛樂生活,完成了農民健身工程1個。全面完成村級陣地建設六個(其中新建5個,改建1個),并經上級檢查驗收合格。 - 教育狀況
市級示范性初中1所,中心完小1所,九年一費制學校2所,完小2所,村小6間,中心幼兒園1所,一般幼兒園15所。初中44個班,學生2900名,小學教學班97個,學生4850 共樂鎮共樂初中的遠程教育 名,幼兒園40個班。現有初中教學人員106人,中學高級教師2人,中教一級教師56人,現有小學教師150人,小教高級教師70人。 教育投入情況,創建市級示范性初中一所,新修教學大樓5幢,綜合實驗樓一幢,200米環形跑道一個,多媒體教室2間。<&小學新修教學大樓6幢,新修村小2間,多媒體教室5間。 |
史記為“觀音庵”,又名“蓮花庵”,因而得名蓮花鎮。清宣統元年(1909年),建鄉。 民國五年(1916年),更名鎮北鄉。 1956年,與新民、水欄2鄉并入勝利鄉。 1959年,改為蓮花公社。 1984年,公社改蓮花鄉。 1992年,鄉改蓮花鎮。 蓮花鎮位于興文縣東北部,治所在蓮花街,距縣城18公里。地理位置東經105°11′。 |
2019年,撤銷毓秀苗族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九絲城鎮管轄,九絲城鎮人民政府駐僰城大道中段140號。
九絲城鎮位于縣城以西64公里,東接大壩苗族鄉,南界云南省,西連珙縣石碑、曹營鄉,北抵仙峰、毓秀苗族鄉。幅員面積約140平方公里,海拔580——1369米,以山地為主,屬典型的西南盆地。
全鎮轄16個村,一個社區,103個村(居)民小組,總人口2.9萬人。境內氣候溫和、資源豐富、生態良好。產杉木、松木、楠竹等,有近萬只白鶴長年云集,白鶴林景色頗為壯觀。旅游以僰人文化為底蘊,集歷史文物、革命教育和自然風光為一體,具有極高的史學研究和旅游觀光價值。 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玉米、土豆、紅苕等,其中九絲貢米在川南享有盛譽。經濟作物以烤煙、蠶桑為主,油菜、竹林、生漆、梨、板栗等也極為豐富,養殖業以烏骨雞、生豬、黃牛為主。其中九絲烏骨雞、雞蛋、豬肉均為無公害食品,深受消費者喜愛。 九絲城鎮教育、衛生、通訊、交通設施完善,境內有初中一所、中心完小4所、幼兒園5所、村小11所。有中心醫院一個,村級衛生醫療站16個,農村初級衛生保障網絡健全。有鎮廣播站一個,村廣播室16個,電視實現了光纖網絡傳輸,有5個手機網站,電視、電話、手機,普及率達80%。鎮內交通便利,17公里道路硬化了3公里,14公里全部建成了稀漿封塵,村道公路近70公里鋪上了碎石,部分村已建成標準化村公路,實現村道組道戶道三通。 作為興文西南部邊陲的一個旅游——邊貿型小城鎮,九絲有著悠久的歷史,獨特的文化和秀麗的風景,勤勞質樸的九絲人民將在鎮黨委、0的正確領導下,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緊緊圍繞“科教興鎮、種養大鎮、工業富鎮、旅游重鎮、依法治鎮”的發展目標,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 - 歷史文化特點、風景名勝、旅游線路
平蠻碑 九絲城鎮是僰族人消亡的地方,因境內有座九絲山而得名。據史料記載。四百多年前僰人在這里生活,建武城是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稱夜郎市,九絲城山是僰人的軍事根據地。僰人的首領為阿大王、阿二王、阿三妹,人稱“阿氏三雄”,僰族是當時西南地區勢力較強的一支少數民族,由于不服朝庭統治,于明萬歷元年(1573年)被消滅于九絲山上,從此僰人銷聲匿跡,只有千仞絕壁上懸棺古墓留下不解之謎。雖然僰人已經消亡,但其民族文化依然被傳承至今,如今的九絲文化具有獨特的民族內涵,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匯集交融了僰、苗、漢族文化特征,具有許多與眾不同的民間習俗。
九絲城鎮有德勝、建武、簸峽、文印4個較大的集市。常駐人口1800人,面積3平方公里。德勝為鎮0所在地,是全鎮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德勝街依山傍水,,印把山和九絲山雄距南北,九絲河橫跨東西,房屋沿河而建,人口集中,商業繁榮。建武是一個有著四百多年歷史的古城,原名“內官寨”,是僰人曾經居住的地方,明萬歷二年九絲戰事平息之后,改稱建武城,是興文古縣城所在地,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和典型的古建筑特色。簸峽位于德勝以北4公里,因危巖滑坡于2000年整體搬遷到現址,0耗資100萬元,將其改建成交通便利、設施完善、建筑美觀的“美好新村”,是一個新興的集貿市場。文印離0所在地約10公里,是2006年鄉鎮合并到九絲城鎮,是一個環境優美,水資源豐富,宜人居住的地 雄偉的九絲山 方。 風景名勝有:西關口石刻、九絲山石刻、建武平蠻碑、欞心門石坊、劉公祠石碑、建武石刻造像、九絲僰人懸棺、九絲王城遺址、建武五谷倉、公公背媳婦、轎頂寨、印把山、清涼寺、玉屏墩、白鶴林、元懷門、東漢古墓群、印把山、轎頂寨等。 旅游線路:從興文縣城以西,沿宴羅路,經石林——銅鑼壩——德勝——珙縣——宜賓。 - 主要企業與名優產品
主要企業有宜賓九絲電站、鐵索橋電站、九絲建筑隊、頁巖廠、頁巖磚廠等,名優產品有九絲貢米、九絲烏骨雞、雞蛋、豬肉、九絲海椒等。 - 特色餐飲、小吃、農村土特產品
特色餐飲有僰道飯莊、新月酒樓、怡味居酒家,小吃有豬兒粑,土特產品有竹筍、海椒、茶葉、泡菜等。 - 古建筑、特色民居
古建筑有建武區公所(原阿大王宮殿)、城皇廟等,建武街大部分民居為明清時期建筑,具有較強的僰文化特色。 - 發展規劃介紹
鎮黨委0按照縣委提出的“十八字”發展思路,結合本鎮實際,制定了“科教興鎮、種養大鎮、工業富鎮、旅游重鎮、依法治鎮”的發展目標,以科學技術推廣應用和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來促進勞動者的素質和農產品科技含量的提高,大力促進種養殖業的發展,力爭在三年內建成萬畝桑園和萬擔蠶繭基地,實現生豬年出欄10萬頭,烏骨雞年出欄50萬只。力爭用三年時間對九絲所有水力資源開發利用,使電力工業裝機容量達3300個千瓦以上,以此帶動建材、竹木加工和農村副產品加工業的快速發展。抓住發展旅游大縣的契機,圍繞旅游興城鎮,加快和促進小城鎮建設。以依法治鎮為保障,改善發展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把九絲建設成更加繁榮富強的旅游——邊貿型現代化小城鎮。 |
周家鎮是興文縣西大門,距縣城72公里,是全縣“0一線”經濟發展重鎮之一。面積62.26平方公里,轄11個行政村,5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 1萬余人。 發展情況 鎮內有學校12所,其中中心完小3所,村小9所。在校中小學生1600余人;有閉路電視站12個,衛生院1個,村級衛生站11個,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 集鎮現有面積30公頃,水泥街道1500米,集鎮水、電,通訊、交通等基礎設施齊備,縣道興底公路貫穿全鎮,鎮村公路80余公里。已開通程控電話、移動電話近1000門;2001年新增住房面積1500平方米,商貿市場已具雛形。 周家鎮經濟發展較快,以農業為基礎,鄉鎮企業為突破口和增長點,林業和旅游業為后勁。農業主產玉米、水稻、紅苕、小麥、土豆、花生、烤煙等,境內煤炭、硫鐵礦貯藏量豐富,擁有以興意公司為龍頭的企業20個。旅游資源極具開發潛力,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大小溶洞50多個,其中神龍洞面積達40萬平方米。 2001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538萬元,企業總產值185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00元,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行。廉潔、勤政、團結、務實的鎮領導班子在抓好煤、硫化工系列產品一條龍生產的同時,圍繞“追趕型、跨越式”的發展思路,走“山上建基地,山下辦工廠,山外找市場,科技創高效,致富奔小康”的發展路子,狠抓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依靠科技進步,大力發展種養殖業,2001年新增蠶桑面積2000畝,苦丁茶330畝。同時利用豐富的旅游資源,積極引資開發旅游業,為周家未來的發展開創了一條持續發展之路。 |
五星鄉0所在地距興文縣城21公里,東連蓮花鎮、西接共樂鎮、西鄰江安縣五礦鎮、北界江安縣大井鎮、板橋鄉和瀘州納溪區。全鄉面積50平方公里,現有耕地面積18856畝(其中田14825畝,地4031畝),人均耕地0.6畝。林地19324畝, 現轄13個行政村135個村民小組,1個社區5個居民小組,2007年末有8916戶,31326人,農業人口8059戶,30702人, 境內海拔高度600米。年均降水量1400毫米,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適宜。境內糧田靠“石寶天”水庫和“東風”水庫灌溉,有效灌溉面積8000畝。地下資源有煤、天然氣和銅礦、頁巖等。磚廠3個、紙廠3個、電站2個。駐鄉中央直屬機構國家-九五二臺和武警宜賓支隊十二中隊。 經濟狀況 鄉黨委、0始終堅持以農業為主,主產水稻、玉米、紅薯、小麥、生姜、花生、油茶等農作物。養殖業以蠶業、生豬、牛、雞、鴨、鵝、漁為主的發展思路。為繁榮市場于1992年冬月22日啟動10天趕集三場,由原來的二、七逢場改為二、五、九逢場,逢場3000元收入以上門市8個,1000元以上的有10個,500元以上有22個,300元以上的門市有50個,鮮肉攤15個,逢場天銷售豬肉5000市斤左右。常年外出務工人員11499人,省外務工人數8829人,年收入68000萬元。十五年來五星市場經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聚集了強勢的人流、物流的步伐,優化市場的貨幣流通,給市場交易加快了步伐,為打造邊貿大集鎮打下了堅實基礎。 該鄉國內生產總值12201萬元,增長13.5%,其中農業生產值5676萬元,糧食總產量13204噸,比上年增產1.2%,人均占有糧食427公斤,家畜存欄數16960頭,價值340萬元,出欄26856頭,價值530萬元,畜禽免疫率98%,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291元,占任務的264%,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3.2萬元,財政收入13.2萬元。 蠶業是五星鄉的支柱產業, 今年新發展蠶桑5500畝,建共育室45間,新建蠶房、棚550間。全年發種10179張,產繭31.52萬公斤,比去年增加10.42公斤,產值616萬元,占全縣三分之一以上。農業生產條件的進一步改善,今年共推廣優質水稻6000畝,再生稻4000畝,紅梁200畝、玉米3000畝、小麥1000畝,糧食種植面積穩中有升。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效明顯:鞏固了九龍村市級扶貧示范新村工程建設。高石坎和馬巖兩村的硬件設施建設任務。完成沼氣池建設345口。全鄉12個村,69個村民小組的紅層水井1164口,解決35240人長期飲水困難,貧困戶改房34戶,優撫對象建房6戶,殘疾人建房9戶。 科教文衛 全鄉的幼兒園和中小學校共有26所、在職教師175人(包括代課)、在校學生4257人。鄉衛生院1所、醫務人員4人,村衛生站26個,村衛生站醫生38人、衛生保健已成網絡。廣播電視覆蓋率達100%,光纖覆蓋率達82%,全鄉各個角落能收看36套電視節目。 交通郵電 交通方便,五玉、五共和五東三線一點的公路貫穿境內,五共公路直通縣城,境內公路四通八達,暢通江、納等地,全鄉有小車12輛,農用車42輛,機動三輪車28輛,民用摩托車645輛,程控電話手機2532門、13個行政村已完成農網改造。 |
大壩苗族鄉位于四川省宜賓市興文縣,距縣城25公里,東接麒麟苗族鄉,南接壤云南威信縣舊城鎮,西連九絲城鎮,北靠石海鎮和仙峰苗族鄉。幅員面積128平方公里。轄15個行政村,1個社區,149個社,有農戶7860戶,28540人,其中苗族1037戶,4347人,
海拔在420米—1056.5米之間,年均溫度18.8℃,年降雨量1356毫米,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降雨充沛,光照適中。屬低山地貌,有少量平壩。 - 自然資源
水資源:有大漁洞、小漁洞、洞河三條主要河流; 礦產資源:主要有煤、磷、硫鐵礦、高鋁礦等。 土地資源:有耕地面積16045畝,其中:田9680畝,土6365畝。 - 經濟發展
該鄉是純農業鄉,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玉米、紅苕、洋芋。養殖業以生豬、烏骨雞、牛、羊為主,經濟作物有經濟林、烤煙、蠶桑、瓜-稻-菜等產業骨干。 - 社會事業
電力、交通、通訊實現三通。水利設施明顯改善,學校實現遠程教育,“兩基”達標。群眾性文化活動豐富,苗族文化獨具一格,以舞蹈、蘆笙等獨領-。旅游資源豐富,有秀麗迷人的鯢源風景朝陽洞,歷史悠久、底蘊濃郁的晏州高樁文化,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鯢馴繁養殖基地”等,境內人民安康,社會和諧,社會各項事業得到全面發展。 - 土特產品
[大 鯢] 大壩苗族鄉境內大、小魚洞均產鯢魚,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兩河俗稱“鯢源”,故有“鯢鄉”之稱。 - 文化活動
[高 裝] 為大壩獨特傳統盛會,據傳始于清乾隆年間,地方志無時間詳載。每年農歷二月初一、初二(文昌會)舉辦一次,連續二天。盛會期間,從古至今,數百里商賈賢士云集,進行貿易和文化交流,成為大壩傳統盛會。二00三年經高裝協會進一步修整,于縣“一會一節”成功展出。二00四年石海洞鄉申報世界地質公園評審期間兩次到縣城演出獲得聯合國專家好評。二00七年被省上批準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正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旅游景點
坐落在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石海洞鄉景區內的大壩苗族鄉,有幾顆閃耀的溶洞明珠正引起社會各界的驚喜和關注。在方圓不到八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因若干年前的地殼造山運動,以喀斯特為特征的地方,天然造化,孕育形成以朝陽洞、小魚洞、大魚洞、洞河四洞為主要景觀的大壩溶洞風光。 [朝陽洞] 朝陽洞風景區屬石海洞鄉一個重要景區,面積6平方公里,位于四川盆地邊緣,地處云南交界的過渡帶,緊靠大壩苗族鄉集鎮北面,距興文縣城28公里,川云公路橫貫景區而過。景區新掘溶洞過去默默無聞,由于近幾年來旅游事業前進的鼓點,把它從千萬年沉睡中敲醒,引起云、貴、川三省游客的特別親睞。此洞吸山川之靈氣,采天地之精華,極具迷人魅力。 朝陽洞按喀斯特地貌分為三層。一層為暗河,全長1000余米,暗河內生長著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鯢(又名娃娃魚);二層為三豐迷宮,全長800余米,寬10—40米,高20—30米,有12個洞廳,32處主要景點;三層為朝陽仙景,全長100米,寬40米,洞中有明朝武當派創始人張三豐隱居-的朝陽寺,內設旅游服務部、餐廳、茶座、盆景園等娛樂設施,洞前為視野開闊的田園風光和古老的邊貿集苗族鄉。大魚洞、小魚洞兩條河流環繞城區而過,洞的東面有約200多畝桫欏群。作為革命老區,建有紅軍長征紀念碑,每年春節要舉辦傳統的高樁盛會,展示出非常濃郁的民族風情。 有詩贊曰:古洞何年劈,天然造化功;睡獅呼欲起,臥虎勢成雄;暮藹和煙翠,朝霞映日紅;山嵐奔眼底,云氣蕩胸中;佛地超塵運,仙源有路通;蓬萊堪著錫,爪跡映飛鴻。 [小漁洞] 小魚洞,在大壩苗族鄉集市南,洞口高10米,寬15米,洞中伏流自遠而出,繞市流入鯢源河,水溫常在2-15℃,洞內產大鯢,細鰱,每逢春節(冬春交際)有近萬尾幼鯢從洞內浮出,有“天然孵化場”之稱。洞水冬暖夏涼,清瑩潔凈,沿岸柳陰花紅,芳草鮮美,有詩曰:“桃花楊柳沿溪岸,柳堤春肖伴人行”就是這里的風景寫照。 [大漁洞] 座落在大壩苗族鄉集市西邊,有一洞伏流遠出,洞口高30米,寬20米,洞中水來自余脈暗流潛伏約100多公里,水系冬暖夏涼,水溫常在4-18℃之間,洞內產大鯢、細鰱,此水時有間歇漲渾水泥漿,變化無常,傳說“朝陽洞原有雌雄犀牛一對,因事不和,雄犀牛逃至大魚洞內隱居,洞水干涸和渾濁,都因犀牛所致。”傳說終歸傳說,但為了鎖住野訓的河流,人民0已投入資金,筑起攔河大壩,形成近30000平方米的漂亮人工湖泊,既可灌溉2000多畝良田,又供游客蕩漿游玩,湖四周綠樹成蔭,田園環抱,2003年,人民0招商引資200萬元,在此建成中國大鯢訓繁基地。 [洞 河] 洞河在大壩苗族鄉集市東西約5公里處,洞口高40米,寬25米,洞中河水從石海洞鄉天泉洞底層的暗河伏流出大壩洞河,號稱地下十里長河,洞的兩旁及頂端掛滿千奇百怪的鐘乳石,倒影映入水中,宛如龍宮寶殿,洞河兩岸石壁瑯軒,芳草鮮美,景色宜人。 大壩溶洞景觀奇特,其重要的歷史、文化、科學和藝術價值,都將成為石海洞鄉地質公園不可缺少的輝煌壯美的一頁,西部大開發中,大壩溶洞地理位置特殊,豐富的內涵資源,不僅僅屬于淳樸、熱情、好客的大壩人民,更主要的是它應屬于整個西部地區、全國、全世界的,應當受到非常的重視和保護。 |
大河苗族鄉位于興文縣城南21公里,東南臨敘永縣,西北與其林苗族鄉連接,東北和古寧鎮接壤。轄17個行政村,1個社區,共198個村(民)小組,人口39185人,其中苗族1223戶4709人,幅員面積121平方公里,以山地為主,兼有槽壩和河谷,現有耕地面積26897畝。全鄉擁有豐富的煤、硫和石灰石等礦產資源。是全縣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苗族鄉,也是礦產資源較豐富的鄉之一。 200年,全鄉實現GDP1.2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300元,煤硫產量達20尤噸以上,財政收入65萬元,人均占有糧食470公斤,全年種植烤煙2200畝,產煙3600擔;產苕淀粉2000余噸,產值200萬元,發出蠶種190張,產繭350擔,種菇100畝,實現收入50萬元;出欄生豬5萬頭,烏骨雞1000只,大河鄉圍繞縣委提出的“農業穩縣、工業強縣、旅游興縣、商貿活縣、科教興縣”發展戰略,提出了“抓基礎,強工業,重科教,興產業,建新村,構和諧”的發展思路,并確立了建立“農業重鄉、工業強鄉、和諧之鄉”的“三鄉”目標。在招商引資上成功引進地奧集團開采金鵝池煤田,重慶沙坪壩粉業有限責任公司投資800萬新建金鵝池粉業有限責任公司。 |
麒麟苗族鄉地處興文縣城以南13公里,位于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石海洞鄉旅游干線上。宋江河縱貫全境,土地肥沃,風景秀麗,交通、通信便捷,可供開發的休閑、渡假、避暑等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境內有麒麟溶洞、四望白塔、官田大壩、漏風埡口、中華山寺廟等景觀,有獨具特色的苗族風情。
麒麟苗族鄉位于縣城南13公里,建鄉時間在1984年原團結苗族鄉,1992年建鎮調整與義合鄉合并改建為麒麟苗族鄉,鄉址設在原義合鄉0所在地三宮殿。東鄰古寧鎮,南界大壩苗族鄉,西靠僰王山鎮、古寧鎮,北接古寧鎮、大河苗族鄉,海拔高度323~809.4米之間。年均降水量1403.3毫米,年均氣溫16.9℃。鄉址設在原義合鄉0駐地三官店。全鄉轄28個行政村(其中1個街村)153個村民小組,有7755戶,總人口29034人,農業人口28198人,非農業人口378戶,苗族1050戶,5600人。符合政策生育為94.36%,人口自然增長率5.19‰。 麒麟苗族鄉轄18個行政村(其中一個街村),101個村民小組,有4457戶,17617人,其中苗族991戶,3742人,占總人口的22%,是川南最大的苗族鄉之一。 - 地理概況
該鄉幅員面積64.96平方公里,地理位置東經105°08′03″-105°14′13″,北緯28°11′24″-28°17′29″,東西長9.99公里,南北寬10.66公里,海拔高度在323-1080米之間。年均降水量1403.3毫米,年均氣溫16.9℃。 - 建置沿革
建鄉時間在1984年,原團結苗族鄉,1992年建鎮調整與義合鄉合并改建為麒麟苗族鄉,鄉址設在原義合鄉0所在地三宮殿。 - 基礎建設
鄉內辦學條件正逐步改善,教學質量明顯提高。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已形成網絡。境內交通方便,以鄉0為中心,鄉村公路四通八達。郵電通訊發展迅速,移動電話、農話已普及千家萬戶。 境內交通方便,有通往石海洞鄉旅游風景區的黑色路面17公里。鄉內移動、聯通基站各一座,網絡信號覆蓋全鄉。中心,鄉村公路通往全鄉28個村。全鄉28個村開通了程控電話。 集鎮面積現有1.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900人,有街道1條,街道長500米,現正在大街村新建一條長400米的街道。居民新建住房1.57萬平方米,場鎮商貿集散地已初具規模,新集鎮規劃占地10萬平方米。 - 自然資源
麒麟苗族鄉境內以淺丘為主,耕地面積14450畝,森林覆蓋面積328萬畝,公路和水系綠化較好,地下資源有磷礦、鹽礦、銀礦等。 境內以淺丘為主,耕地面積17415畝,人均0.62畝,該鄉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礦產資源和獨特的飲食。保護天然林2萬畝,1999年以來退耕還林24000余畝,目前全鄉森林履蓋率34%。發源于茶元村、海峽村的落巖河和大壩河在本鄉中心地帶江合,水資源豐富。裝機117千瓦,有效灌溉面積達950畝,占耕地面積的5%。有電站5個,裝機容量2260千瓦,年發電量145萬千瓦時,年生產生活用電量達180.1萬千瓦時。地下資源有煤礦、磷礦、鹽礦等。 - 經濟發展
麒麟苗族鄉地屬川南盆周山區,以農業為主,主產水稻、玉米、小麥、紅苕、洋芋、油菜、花生、西瓜、黃狼南瓜、生姜等多種糧經濟物。畜牧業以生豬、烏骨雞為主。“三高”農業初具規模,地膜種植全面推廣,種植結構正不斷調整。2001年推出“西瓜——晚稻一一香蘭萊”一年三熟示范片800畝,喜獲豐收。2001年進一步推廣,該鄉連片種植1700余畝,初具規模,略見成效。2002年為發展壯大西瓜產業,特聘請專家作常年技術顧問,加強對瓜農的種植技術培訓,依靠科技推進了西瓜基地建設,連片種植西瓜3000多畝,產量近萬噸,有10多個西瓜品種。通過舉辦“西瓜節”,打造了麒麟西瓜品牌,取得了顯著成效,突破了農民人均純收入凈增80元的經濟發展目標,促進了農民增收、財政增長。麒麟人民正以中國加入WTO和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為契機,利用自身的區位優勢,繼續堅持并完善“西瓜—林—畜”的經濟發展思路,致力于旅游資源的開發,努力營造良好的招商引資環境,努力建設一個開放、文明、富裕的新苗鄉。 |
仙峰苗族鄉為少數民族聚居地。清乾隆元年(1736年)設為居杭鄉,民國24年改為炭廠聯保,1940年實行新縣制改聯保為鄉,以仙峰山得名,位于興文縣城以南52公里,海拔730——1795米。東臨石林鎮,南連九絲城鎮和沙壩苗族鄉,西接毓秀苗族鄉與周家鎮,北連兩龍鄉和長寧梅硐鎮。
仙峰苗族鄉為少數民族聚居地。清乾隆元年(1736年)設為居杭鄉,民國24年改為炭廠聯保,1940年實行新縣制改聯保為鄉,以仙峰山得名,將錦冠、炭廠聯保合并為仙峰鄉,建國初期區劃曾有調整。1958年為仙峰人民公社,“文革”中曾將“仙峰”改為“先鋒”。1984年7月經縣人大常委會批準正式命名為仙峰苗族鄉。1992年9月拆區并鄉建制調整,將丁心苗族鄉與仙峰苗族鄉合并為仙峰苗族鄉,鄉駐所在仙峰街村。 - 基本情況
仙峰苗族鄉位于興文縣城以南52公里,海拔730——1795米。東臨石林鎮,南連九絲城鎮和沙壩苗族鄉,西接毓秀苗族鄉與周家鎮,北連兩龍鄉和長寧梅硐鎮。全鄉轄東方亮、太陽光、滿山紅、大團結、高山好、仙峰、群魚、大元、興隆、順良、居坪、合慶、新聯、新寨、界牌共15個行政村和1個街村,85個村民小組,總戶數2990,2004年末總人口11245人,其中苗族2670人,計劃生育率96.1%。民族有漢族和苗族。幅員面積111.4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1900余畝,其中水田1200畝,有人造林60000畝,其中退耕還林20000畝,天然林50000畝,自然草場20000余畝。 - 民族風俗與婚姻習俗
仙峰苗族鄉具有豐富的苗族文化底蘊,由于苗族同胞多居住在相對閉塞的村寨,接受外界事物較少,因此還保持著傳統古樸的民情風俗。 民間工藝苗家女擅長挑花刺繡,績麻紡織,他們一針一線地親手縫制節日盛裝,每逢盛大節日,姑娘們都會穿上艷麗的服裝以展示自己精湛的手工。另外,苗族中還有專門從事首飾加工、蠟染和竹編的藝人,除滿足自身需求外,還遠銷外地。 民間體育主要有摔跤、爬樹、射擊、扭扁擔、扳手勁、蕩秋千、踢毽子、舞獅子、擠蘆笙等,不但強身健體,還為生活增添了很多樂趣。 民間樂器主要有蘆笙、牛皮鼓、口弦、竹蕭、牛角號、嗩吶、鑼鼓、吹木葉等,但是在生活中常有禁忌,如婚禮上不準吹蘆笙;非喪禮祭奠,不準擊牛皮鼓。 民間節日苗族有自己傳統的節日,如每年正月初一至初十的踩山節;農歷二月初五前的趕場天為文昌會;秋收前夕的吃新節。也有與其他民族共度的節日,如春節、端午節等。 苗族婚嫁習俗與眾不同。苗家女出嫁時,要穿著自己縫制的最漂亮的衣服,由送親隊伍陪同,一直步行到男家附近,待男方向女方送親人員敬獻煙茶,接過女方嫁妝等物品以后,新娘再精心梳妝打扮,由新娘的兄弟(堂兄弟也可)二人護著,一人走在新娘前,讓新娘抓住其衣袖前行,一人接過新娘的紅傘,半開著撐罩在新娘的頭頂上,從日出的東方來到男家門口場壩,行到大門口時,要進行“回車馬”儀式,之后,新娘方可進男家門;吃午宴時,新娘不得食用,須-在新房內,午宴后,新郎的長輩和媒人向女方送親隊伍裝煙、獻茶、敬酒;天黑時,進行“交嫁妝”儀式;新婚入夜,男方要舉行“吃和氣飯”儀式,這是結婚禮儀中的最高禮儀,男方將女方帶來的一只熟雞砍來拼成整雞,女方要發給廚師喜錢,雞是否完整,要經雙方認可,男方也可陪殺一只雞,在堂屋擺兩張方連桌,入座的主要是女送親隊和男迎親隊的女性以及新郎的母親和嬸娘等,這頓飯新娘可以盡情吃飽,男方的親戚集中于堂屋內外,站坐不拘,陪新娘吃這頓飯,飯后男女各圍坐一爐火,飲酒唱歌,直到天明,此夜新郎新娘不-;第二天早餐后,男方要打發送親喜錢儀式,新娘要哭著隨同外出,送走送親隊之后,客人和鄰朋道謝離開新郎家,至此才算完成整個結婚儀式。此晚才是新郎新娘的洞房花燭夜。 新婚半月至一月后,新娘要“回門”,此后連續三年的春節、端午節、農歷六月新娘都要回娘家。 婚嫁是苗族兒女人生中的一件大事,祖傳的婚嫁習俗主要流行在農村和山區,隨著社會進步和改革開放,其禮俗已逐步變異和簡化。 - 礦產資源與鄉鎮企業
礦產資源比較豐富,以煤、硫鐵礦和石灰石為主,全鄉現有煤礦13個,硫鐵礦9個,采石場6個,礦產品產量占全縣的約四分之一。 鄉鎮企業狠抓安全生產,堅持“安全第一、效益優先、調整結構、壯大規模、加強環保”的發展思路,積極引進外資、技術、人才,強化安全管理,加強環境保護,加大安全投入,改善生產條件,嚴格整改措施,企業經濟效益明顯提高。杜絕重特大事故發生,百萬噸死亡指標大幅度下降,2004年實現煤產量49.5萬噸,硫精砂產量5.6萬噸,實現工業產值28億元,為國家創利稅1146萬元;調整企業結構,走“黑色經濟”向“綠色經濟”轉移發展的路子,招商引資150萬元,新建方竹筍加工企業——搏旺筍業有限責任公司,2004年實現筍成品400噸,產品遠銷日本、臺灣等地。鄉內還有10余家純黃玉米白酒生產企業。 - 農業和農村經濟
堅持“強農業、壯工業、興科技、抓基礎、促產業、富鄉民”的工作思路,狠抓糧、林、牧、煙、林、游六大經濟項目的發展,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2004年完成總產值3.1億元。 糧食生產大力推廣種植純黃玉米,2004年實現種植15000畝,年產6500噸以上;推廣毒洋芋5000畝。 畜牧業生產堅持“穩定發展生豬、適度發展烏骨雞、大力開展牛羊”的發展思路,制訂了全鄉畜牧業發展的工作措施和優惠政策,狠抓林下種草和牛羊品種改良,堅持發展與防疫并重的方針。積極培育專業大戶與建立示范基地帶動畜牧業生產的健康發展,成立了興文縣大元優質牛羊發展有限責任公司。2004年實施林下種草4000畝,畜牧業產值實現2000余萬元。 烤煙生產仙峰是全縣最大的烤煙生產基地,堅持因地制宜,依靠科技,狠抓質量,提高效益的發展思路,認真對全鄉8個宜煙村進行規劃,突出抓好播種、假植、移栽、施肥、采收、烘烤、分級、交售各個環節的后勤和技術服務,2005年實現移栽烤煙5176畝,交售干煙9000擔,實現產值480萬元,有效地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 林業生產在認真抓好林政管理、森林防火的同時,突出抓好退耕還林工程綠色通道工程方竹林基地建設和幼林管護。近幾年來,實施退耕還林20050畝,荒山造林8000畝,建成方竹基地20000畝,實施方竹林幼林管護1000畝,既保持了水土,又收到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旅游業發展仙峰苗族鄉自然景觀優美,氣候獨特,苗族風情濃厚,境內有仙峰山、來佛寺、仙靈洞、仙人湖、千年銀杏、黑洞溝、燕子洞等景點,且位于世界地質公園——“興文石海”旅游環線上,旅游業前景廣闊。鄉黨委、0成立了專門的領導機構,編制了《仙峰苗族鄉旅游資源開發規劃》,制訂了旅游資源保護措施,加大對內對外宣傳力度,積極招商引資500萬元修建了仙峰避暑山莊,新建2個農家樂,積極做好申報“國家級森林公園”的基礎性工作,為打造“四川第一苗鄉”打下良好的基礎。 - 基礎設施建設
以治水、改土、興林、修路為重點。整治仙峰河道和居坪河道,保護農田近1000畝;投入15萬元,完成街道硬化;高質量完成27公里村級公路整治;投入30萬元,續修組道公路20公里,維修公路42公里,使全鄉公路平整、暢通。 - 教育和文化
教育事業穩步推進。全鄉有完小3所,村小6所,有教職工63人,在校學生1700人,其中:普通初中在校學生230人,小學在校學生1470人,在幼兒園數100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實現小學升學率100%,初中升學率60%。教育基礎設施繼續得到改善,近兩年來共投入180余萬元,完成4所村小的教學樓主體工程和部分附屬工程建設,配備仙峰一校和大元村小學教學微機,使全鄉的教學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廣播電視實現有線電視光纖傳輸,沿公路五個村農戶均通閉路電視。 - 衛生體育發展
文化體育活動豐富多彩。投入大量資金加強文化建設,成立宣傳文化服務中心,積極組織苗族歌舞隊外出表演,改善文化體育活動設施。2005年配合縣上成功舉辦“興文縣首屆苗族花山節”,舉辦“紀念抗戰勝利六十周年和長征勝利七十周年”文藝晚會;多次舉辦篝火晚會,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成立仙峰苗族鄉老年體育協會,成功承辦宜賓市十區縣“仙峰杯”老年乒乓球邀請賽;積極組隊參加全縣籃球比賽。 衛生事業健康發展。現擁有衛生機構17個,其中村衛生所15個,個體診所1個,床位15張,衛生技術人員17個。 投入42萬元新建鄉衛生院和住宿樓,醫療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抗擊非典、-、豬Ⅱ型鏈球菌病均取得勝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