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陽朔縣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陽朔縣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陽朔鎮是全國創建文明小城鎮示范點,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桂林市南面,東與福利鎮、普益鄉交界,南與高田鎮相鄰,西與白沙鎮接壤,北與興坪鎮相毗鄰。全鎮現有5個村委、6個社區居委,87個村民小組、144個居民小組。2002年末總人口44231人,其中農業人口18509人,非農業人口25722人,全鎮總面積76.5平方公里。陽朔鎮地理位置優越,基礎設施比較完善。陽朔鎮是旅游名縣陽朔縣城所在地,距桂林市區65公里,交通便利,國道321線、世界聞名的漓江河以及已動工興建的桂梧高速公路橫穿陽朔鎮。通訊發達,2003年末,全鎮有移動電話用戶6800戶,無線尋呼用戶9200戶,程控電話用戶13183戶(其中小靈通1884戶),電話入戶率89%。水電設施較完善,生活和生產用水用電均可滿足需要。陽朔鎮經濟建設快速發展,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突飛猛進。2003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4.33億元,鄉鎮企業總收入38855萬元,財政收入1305.7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68元。全鎮有名的旅游景點10多年,如夢幻·劉三姐、徐悲鴻故居、東嶺朝霞、西街、蝴蝶泉、遇龍河漂流等。以酒店、游船、工藝品店、運輸業為主的鄉鎮企業2142家。有四星級賓館2家、三星級1家、二星級2家、一星級3家,還有幾家星級賓館正在建設、共有賓館旅社142家,床位5177張,涉外飯店62家,床位3012張,客車164輛。2002年接待游客259萬人次,住宿27.5萬人次,旅游收入1.46億元。陽朔鎮農產品比較豐富,教育、文化等事業全面發展。陽朔鎮盛產沙田柚、陽朔香芋;特色養殖有乳鴿、二元0豬、高洲鴨蛋、七彩山雞等;有上檔次的農產品加工企業1個(玉龍食品廠)。全鎮共有中學4所、小學9所、幼兒園4所。文體活動非常豐富,有1個可容納1500人的影劇院、2000人的室內體育場、文化館1個,全鎮可收看電視節目29套,有卡拉OK娛樂場所50多處,每逢節假日都有大型聯歡晚會及演出,平時經常舉辦一些中外聯歡晚會、球賽等。陽朔鎮歷史悠久,環境幽雅,歷代名人學者駐陽朔論典頌經,是陽朔縣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中心,是企業投資者最佳的投資環境,更是中外游客旅游、休閑的好去處。1973年以來,有100多個國家首腦或領導人到過陽朔鎮考察或旅游。
白沙鎮地處陽朔縣中部,北距桂林市56公里,南下陽朔縣城9公里。全鎮轄15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總人口4.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3萬人,轄區面積154.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8萬畝,其中水田2.3萬畝。白沙鎮始建于宋(960~1279)時,原在現址西北方1公里,清道光年(1821~1850)遷現址,因其地近白沙塘,遂更名白沙。1950年為第1區,1954年改為白沙區, 1958年改為白沙人民公社, 1984年10月更名為白沙鎮至今。白沙鎮交通十分便利。321國道、建設中的南梧高速公路從北至南貫穿全境,與東西兩方延伸的白富、白金公路,形成白沙鎮“大十字”型的交通網絡。鎮境內基礎設施完善,村村通四級公路、通電話。白沙鎮是桂北最大的水果、苗木集散地,對周邊諸鄉鎮、縣的商貿都有影響,成為桂北最大的商貿市場之一。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投資900多萬元,建設了占地100畝第一期農貿市場,現已投入使用,第二期占地140畝的市場正在建設之中,利用世行貸款項目投資400多萬元,全鎮的排污系統工程的建設已接近尾聲。集鎮范圍內新建房屋林立,設計獨特,鎮容鎮貌整潔,參加廣西小城鎮建設“南珠杯”活動中曾獲“優秀城鎮獎”稱號。電力充足,集鎮區有35千伏2000千伏安變電站一座,完全能滿足全鎮工農業生產、加工和生活的需要。有日供水量達3600多噸的自來水廠,可滿足集鎮區內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需要。程控交換機電話容量達10000門,各村委都開通了程控電話,移動發射塔4個,全鎮移動信號覆蓋面廣。全鎮有線電視覆蓋率達98%以上,實現了村村通廣播、電視,集鎮市區接通與縣城聯網的光纜有線電視,有線電視節目達20套。開通了信息網絡,建立了“數字村鎮”。鎮上設有圖書館、影院、歌舞廳、賓館、飯店、茶座,文化、娛樂、旅游等設施齊全。農業產業化穩步推進。糧食作物以優質水稻種植為主,經濟作物以金桔、沙田柚、板栗、柿子、橙子、溫州柑、生姜、辣椒、玉米、花生等為主,金桔、沙田柚、板栗、柿子堪稱白沙鎮四大名果。其中金桔2003年榮獲全國無公害農產品認證,2003年種植面積達15000畝,年產1.8萬噸,為全國最重要的金桔產區之一;全鎮優質苗木培育達5000多畝,成為全國有名的優質苗木培育的生產基地。
福利鎮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陽朔縣城東部,東與平樂縣沙子鎮、福興鄉交界,南與本縣普益鄉相鄰,西與本縣陽朔鎮接壤,北與本縣興坪鎮和恭城縣西嶺鄉相毗鄰,位于漓江北岸。鎮政府所在地距桂林市區70公里、陽朔縣城8公里。全鎮現有16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118個自然村,38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6695人,土地總面積約222.8平方公里。全鎮地形屬丘陵、山地,有耕地面積52868畝,林地面積11萬畝,水庫、山塘33處,其中中小型水庫4座,常年有效蓄水量達1201萬立方米。全鎮屬亞熱帶氣候,適合各種經濟作物的種植,盛產水稻、沙田柚、板栗、果蔗、柿子、柑橙、紅瓜子、淮山等農副產品,是陽朔縣三大產糧區之一和水果大鎮。近年來,以青鳥的淮山、雙橋的果蔗及忠和、洞心的夏橙,洞心、鎖石村委的二元雜母豬養殖示范及雙橋村委的鷓鴣養殖等為主的種養業,逐漸形成了福利的知名品牌輻射周邊村委。獨具特色的民間工藝畫扇遠銷東南亞、日本、美國、墨西哥等國家和地區,有“中國畫扇第一鎮”之稱。全鎮現有集體企業5家,私營企業2家,個體企業559個,從業人數3000多人。有陽朔縣炮竹廠、福龍機磚廠、寶峰山木材加工廠等骨干企業。至2004年末,全鎮實現國民生產總值26844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14788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12036萬元。本級財政收入288萬元。境內有桂林與廣州公路區內段20163線橫穿東西,漓江“鉆石水道”縱貫南北,水陸路交通十分便利。自1986年以來,共修建村級四級公路69公里,實現了村村通公路;興建了村委辦公樓17座,建筑面積近3000平方米,其中15個村委建起了兩層的辦公樓,實現了村村有鋼混結構辦公樓,建立首個村級“數字村”示范點,實現了鎮、村信息上網。修建旅游鸚鵡碼頭及8000多平方米的停車場、鎮區主街道水泥路二期鋪設等工程,城鎮基礎設施得到完善。2003年被列為自治區重點建設鎮。現有農貿市場占地8605.6平方米,建筑面積4000平方米,有攤位300余個,是陽朔縣鄉鎮市場中規模最大、設施功能最完善的鋼筋水泥結構市場。籌資800多萬元的二期水果、糧食、建材專業批發市場目前正在加緊施工之中。逢二、五、八為圩日,趕集者多達1萬余人。
興坪素以山水秀麗、景甲天下而著稱,是“中國旅游名縣”陽朔縣的旅游重鎮。位于陽朔縣城東北部,距陽朔縣城25公里。世界著名的漓江蜿蜒流于該鎮西南部,境內江段長達20多公里,兩岸群峰連綿,如劍芒排扦,奇特怪異,萬態千姿,綠水瀅回,青山環列,倒影幢幢,翠竹成林,垂柳如茵,泛舟江心帆星點點,相映成趣。興坪,桂林山水之精華,這里有著名的九馬畫山、黃布倒影、僧伲斗嘴、朝板山、榕潭攬勝、霧繞青螺,這里有兩個總統游過的神秘、古樸村落——漁村,這里有堪稱世界巖溶奇觀的——蓮花巖,這里有被印制在1999年版貳拾元人民幣背景圖案上的興坪大河背秀麗風景。古往今來,興坪秀麗的山山水水,引得無數騷人墨客為之陶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元帥曾在1963年暢游興坪時寫下了“春風漓水客舟輕,夾岸奇峰列送迎。馬躍華山人睇鏡,果然佳勝在興坪。”的不朽詩篇。興坪古鎮歷史悠久,該地三國時吳甘露元年(公元265年)起即為熙平縣治,治所設在今興坪鎮獅子嵅村。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熙平縣治由獅子嵅遷往陽朔鎮,此處僅作圩集,“熙平”經年深日久便漸訛傳為“興坪”,至今已有1730多年歷史。全鎮總面積305.4平方公里,是全縣面積最大的鄉鎮。下轄橋頭鋪、西山、古皮寨、書家堡、白山底、思的、大源、江村、西塘、水洛、興坪、畫山、漁村、大坪14個村委和興坪街道、漁業2個居民委員會,171個自然村,1.04萬戶,4.2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0.25萬人;漢族42156人,其它民族 479人。興坪鎮地屬丘陵,地勢東高西低,鎮西為巖溶地貌,群峰如劍芒排插,分列于漓江兩岸,東半部屬蒿坪龍山脈,山高坡陡,海拔多在400米以上,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數以百計,最高峰是蒿坪龍,海拔1701米,是陽朔縣最高點,境內有漓江、大源河,湖家源流經境內。興坪鎮自然資源豐富。全鎮有耕地44032畝,其中水田27735畝,旱地16297畝,以農為主,主種水稻、玉米、香芋、花生、大豆、板粟、甘蔗等。水果主要以沙田柚、柿子、夏橙、金桔、桃李為主,其中以沙田柚、夏橙、金桔最為有名。興坪鎮的香芋從1999年起成為北京人民大會堂指定芋類專用食品,2002年向國家工商部門申請注冊商標,成為陽朔縣最早注冊商標的農產品;金桔曾在2001年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農產品稱號;沙田柚1995年獲農業部第二屆中國農業博覽會銀質獎,1998年在全國柚類評比中獲“金杯獎”。
葡萄鎮位于縣城北面,南接白沙鎮,東臨興坪鎮,西與臨桂的南邊山鄉和六塘鄉接壤,北連雁山區,離縣城22公里。全鎮總面積138平方公里,轄葡萄、福旺、仁和、馬嵐、垌村、周寨、楊梅嶺、報安、陵陂、下巖、西嶺11個村委會和葡萄鎮居民委員會,共87個自然村,8573戶,3.3379萬人,其中漢族3.2729萬人,壯族558人,回族71人,其它民族21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42人。葡萄集鎮是葡萄鎮的政治、文化和商貿中心。鎮政府所在地福旺街,鎮設有公安派出所、財政所、稅務所、工商所、農業服務中心、文化站、合作社、食品站、糧管所、銀行營業所、郵電支局、信用社、中心醫院、職業高中、初級中學、中心小學、鎮辦企業和農貿市場。其中,初級中學占地面積七十畝,建筑面積約6680平方米,教職工110人,32個初中班,學生1800多人,是陽朔縣規模最大的鄉鎮獨立初級中學。葡萄新市場位于桂陽公路線4公里處,1986年籌建,1997年竣工,新市場建成后,對葡萄經濟的發展起到巨大的作用,成為了葡萄鎮以及相連的金寶鄉、興坪鎮、臨桂縣部分鄉鎮的農產品集散地。葡萄積極加強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全鎮有耕地面積4.03萬畝,其中水田2.46萬畝,旱地1.57萬畝,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紅薯、玉米、高粱等雜糧,經濟作物以葡萄、翠梨、沙田柚、早熟板栗、臍橙、西紅柿、生姜、花生為主。近年來,加快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特色,2002年始起,先后建成了全縣葡萄種植基地、“名特新稀優水果十里長廊”、13個花卉苗木基地,“桂園花場”。葡萄鎮不斷優化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發展民營經濟。企業戶數從1976的17家發展到2001年的579家,創辦了八塘工業園區,工業產品主要有優質竹涼席、竹筷、生木健身板鞋、果脯、米酒、食品袋、家私、皮箱、石材等,品種多,規格全,檔次高,產品遠銷東南亞地區和國家。葡萄鎮依托旅游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旅游業。鎮域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如有名的古石城、觀音巖均在葡萄境內,有著巨大的旅游開發潛力。近年來,鎮黨委、政府為了充分開發旅游資源,積極引導農民參與民居旅游和生態旅游的開發活動。目前,葡萄鎮民居旅游規模正不斷擴大,楊梅嶺民居旅游示范點去年已接待國內外游客上萬人次。
高田鎮位于桂林市南面,距縣城10公里,總面積156.6平方公里,東與普益鄉相鄰,西與金寶鄉交界,北與陽朔鎮毗連,南與荔浦縣接壤。全鎮轄11個村委會,人口3.5萬人,其中壯族占58%,為桂林市最大的壯族群眾聚居地。高田鎮物產豐富。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紅薯、玉米、高梁等雜糧,經濟作物以沙田柚、椏柑、柿子、酸梅、板栗、西瓜、香瓜、花生、黃豆、辣椒、茨菰為主。全鎮有耕地面積40775畝,其中水田30440畝,旱地10730畝。糧食年總產量20400多公斤,水果種植面積達16000多畝,年產水果近7000噸。高田鎮的特色農產品有茨菰、酸梅等,高田茨菰在生長過程中不施用農藥、化肥,2002年通過自治區無公害蔬菜標準認證,2003年種植面積達6000多畝,產量達4000多噸,酸梅可加工制作成罐頭食品。高田鎮旅游資源豐富,為陽朔最重要的風景區。境內奇峰林立,千姿百態,田園風光旖旎,環境怡人,金寶河、遇龍河蜿蜒于奇峰田園之間,構成一幅和諧的天然畫圖。大榕樹、月亮山等景區早已聞名于世,聚龍潭、鑒山寺等新景點游人如織,菩薩巖、水巖的泥巴浴令游客流連忘返,龍潭、朗梓等村擁有陽朔縣最大的古建筑群,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境內優美的自然風光和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構成了高田旅游的主線。近年來,高田鎮黨委、政府認真實施“旅游強鎮”的發展戰略,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拓展特色旅游項目,發展旅游經濟。民居旅游、田園風光游、竹排漂游、騎車背包游逐漸成為高田鎮旅游熱點。現全有民居旅館60戶家,擁有床位320多張,農家飯55家,經營竹筏211張,旅游經營攤位42個,有探險、洗泥巴浴巖洞4個,田園風光及尋幽訪古游覽線路4條(大榕樹——棋丘樹、大榕樹——樂響、大榕樹——龍潭、大榕樹——朗梓),全鎮旅游從業人數1000人,其中獲導游證書的農民導游124人。旅游業的發展還帶動了旅游工藝品開發,古登和朗梓的竹雕、木雕,工藝精湛,蘊涵著濃厚的壯鄉民族文化氣息,深受游客歡迎,產品供不應求。據統計每年到高田的游客達150多萬人,全鎮旅游業年收入近300萬元。
金寶鄉位于陽朔縣西部,東出白沙鎮,南界高田、荔浦縣雙江二鎮,西與永福縣堡里鄉接壤,北與葡萄鎮和臨桂南邊山鄉毗鄰,鄉政府機關所在地金寶街信廉路。全鄉轄12個行政村合金寶居民區,182個自然村,總人口31091人,總面積約205平方公里。金寶鄉是陽朔縣唯一的林鄉區,森林覆蓋率為76.3%,交通便利,物產豐饒,旅游資源豐富。金白公路(金寶——白沙)、金葡公路(金寶——葡萄)、金高公路(金寶——高田)在此交會。金寶竹涼席、竹木保健鞋、山水竹筷是國內外知名品牌。盛產香菇、黃竹筍等農副產品,特別是以金寶山土雞、竹鼠、山蛙、野雞等特種養殖聞名區內外,境內有素稱“小漓江”的金寶河以及旅游勝地遇龍河、大橋風雨橋、久大水庫、陽朔垌水庫、紫竹林、南峰寺等。金寶鄉經濟快速發展,教育事業不斷進步,2003年,全鄉國內生產總值達18298萬元,第一產業總產值7281萬元,第二產業總產值9550萬元,第三產業總產值967萬元。財政收入48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90萬元。全鄉現有鄉鎮企業157家,主要從事竹制品、食品、米酒、農副產品、石材等產品生產和加工,其中竹涼席、山水竹筷、竹木健身板鞋、臘制香豬肉、蜂王酒、香菇、筍干等產品成為客商的-貨,遠銷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運輸、商業、飲食、服務、旅游等第三產業方興未艾。境內有兩所初中,12所小學,在職中小學教師238人,在校學生3349人。該鄉旅游勝景有:古老的大橋風雨橋和百年之久的佛教圣地南峰寺、紫竹林何必鼠、垂釣的理想場所久大水庫、陽朔垌水庫以及風光秀麗的金寶河流域。大橋風雨橋是桂林唯一的壯族風雨橋,位于金寶碎江河之下游,始建于通知庚午年(公元1870年),全長56米,寬4米余,橋兩端及中央建有三層亭閣,與碧波綠水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美麗的畫卷;久大水庫位于金寶鄉西北部,依金葡公路旁,積雨面積27.7平方公里,最大蓄水量1835萬立方米,有效庫容1416萬立方米。環境優美,煙波浩淼,如詩如畫,是休閑、自娛、避暑、踏青、垂釣的理想場所;金寶河發源于金寶的三盤、興界,流經久大、金寶、大橋行政村和高田的安定、龍村、龍潭、風樓行政村至穿巖村東側遇龍河匯合為田家河,全長40公里,河寬22-35米,水深約0.3-0.5米,是徒步旅游的理想地。
普益是個美麗而寧靜的江邊小鎮,原稱小灣圩,1909年始由小灣舉人莫自逸捐資建圩以來,已將近100年的歷史。后取普天得益之意,故名普益。普益鄉位于陽朔縣城的東南面,漓江“劉三姐水上公園”的下游段,鄉政府所在地設在普益街,它與縣城水陸兩通,交通十分便利。水路距縣城20公里,陸路距縣城17公里。全鄉地域面積70.2平方公里,它北與福利新寨相鄰,東南與平樂福興鄉隔江相望,西南與荔浦縣毗鄰,西北與高田、陽朔接壤。普益鄉下轄留公、普益、大山、上游、古樂、上觀、勇村、木橋等8個村委和普益街1個居委會,56個自然村,共有人口11914人。其中壯族4573人,瑤族164人,苗族12人、侗族4人、回族5人,水族1人,是個多民族聚居的鄉鎮。普益鄉是個以種養業為主的農業小鄉,全鄉有農業人口11663人,耕地11138畝,人均耕地0.95畝。年產糧食3877噸,水果7436噸。土特產主要有:公子米、蟲仔雞,柿餅、砂糖桔、紅江橙、阿爾及利亞夏橙、板栗、漓江清水魚。2003年實現全年農業總產值5674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2137元,財稅收入87.11萬元。全鄉現有程控電話1000多部,電話入戶率達到38.5%;共有閉路電視2000多戶,電視覆蓋率達到80%。現有中小學9所,衛生院1所,合作醫療衛生所11所,擁有技術人員24人,就醫非常方便。普益鄉先后獲得了“桂林市社會文化先進鄉鎮”、“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政工作先進鄉鎮”、“陽朔縣‘-’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先進黨委“、“桂林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陽朔縣2003年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目標管理模范達標鄉鎮”、“桂林市防‘非典’工作先進鄉鎮”、“廣西壯族自治區村民自治模范鄉鎮”等一系列榮譽稱號。普益鄉風景秀麗。主要景點有留公三色潭、留公古民居、得月樓、玉女挑水,普益老街,普益鯉魚洲風光,普益碼頭莫自逸名句,上觀韋氏宗祠、古樂祠堂等。 普益民間文化活動內容豐富,除中國傳統節日活動外,還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活動——十月香、三月三等。留公十月香,一年一度,唱燈、舞獅,熱鬧非凡,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遠方的朋友們,歡迎到普益來!純樸、溫柔的普益姑娘們,會用“賽過少女溫柔的公子米”和“好過鳥的大山蟲仔雞”熱情地款待你們,使你們游得開心,吃得也開心,讓你們高興地來滿意地歸!.。
楊堤鄉位于陽朔縣城北部,鄉政府駐地楊堤圩,距縣城39公里,離桂林市區50公里,總面積102.80公里。東與興坪鎮交界,西南與葡萄鎮相連,北與雁山區大埠鄉、草坪鄉接壤。1968年成立楊堤公社,1984年改為楊堤鄉至今,現轄楊堤、忠南、土嶺、唐家、浪石、地水、浪洲7個村委及楊堤居委會,38個自然村,72個村民小組,2721戶,總人口1.1萬多人。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332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97元。楊堤鄉屬典型的“喀斯特”溶巖地貌區,境內群山聳立,山多地少,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全鄉僅有耕地10009畝,其中水田6394畝,旱地3615畝。以農為主,糧食作物主要是水稻和玉米,2003年糧食總產量為3947噸,人均有糧349公斤;經濟作物主要有沙田柚、黃皮果、柑橘、柿子等。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尤其盛產方解石礦﹙學名重質碳酸鈣﹚,主要分部于唐家村委,礦藏量覆蓋面積達4 0平方公里,礦質白度達9 5 %以上,現已經開采三個點,年產量達6萬多噸,產品遠銷區內外。楊堤集鎮是鄉政府所在地,有財政所、農業服務中心、供銷合作社、食品站、信用合作社等財政金融商業部門,文化廣播站、中心小學、中心衛生院等文化衛生單位,及公安派出所、司法所等執法機構。境內有初中一所,11個班,學生501人,教職工43人;小學5所,教學點6個,學生920人,教師63人;中心衛生院1所,醫務人員12人,村醫療點10個。每逢一、四、七為圩日。連通桂陽公路的楊堤柏油公路是楊堤鄉的主要通道,全長13公里。鄉道有中南至土嶺,土嶺至下龍,中南至唐家,楊堤至半邊渡,除楊堤、中南、土嶺、唐家及浪石部分自然村,其它村委均尚未通車。開通有楊堤至陽朔班車,每20分鐘一趟,出入十分方便。 “黃金水道”漓江從其境內穿過,長度達16公里,一路峰回水轉,留下了許許福利鎮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陽朔縣城東部,東與平樂縣沙子鎮、福興鄉交界,南與本縣普益鄉相鄰,西與本縣陽朔鎮接壤,北與本縣興坪鎮和恭城縣西嶺鄉相毗鄰,位于漓江北岸。鎮政府所在地距桂林市區70公里、陽朔縣城8公里。全鎮現有16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118個自然村,38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6695人,土地總面積約222.8平方公里。全鎮地形屬丘陵、山地,有耕地面積52868畝,林地面積11萬畝,水庫、山塘33處,其中中小型水庫4座,常年有效蓄水量達1201萬立方米。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中文国产日韩欧美二视频 | 日韩国产精品有吗在线 | 中文字幕精品三级欧美 | 亚洲字幕一区二区精品 | 亚洲日韩中文在线精品第一 | 日本特黄特色特刺激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