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沭陽縣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沭陽縣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行政區劃調整后,沭城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域面積21平方公里,人口36.4萬人,管理18個居委會;

以原沭城鎮新橋、城北、建陵、西園、河南、孫巷、古城、南關、健康、東關、長莊、懷文、圩東、果園、南苑、中心、城南、河西18個居委會區域設立沭城街道辦事處,街道辦事處駐上海北路12號;

沭城鎮是沭陽縣城關鎮,鎮域面積288平方公里,轄24個居委會、50個村委會,人口34.94萬人。該鎮區位獨特,交通便捷。近鄰徐州觀音機場、連云港機場;距連云港港口僅120公里;新長鐵路在鎮內設有客、貨運站,-公路在鎮區設置有進出口和大型服務區;205國道和324、326、245省道穿鎮而過;城區5大出口連接全縣34個鄉鎮,通往四面八方。全省20大內河港之一——淮沭河碼頭緊靠城區。近年來,沭城鎮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先后被評為全省優秀基層黨委、省百家名鎮、省社區服務示范鎮、省科技先進鎮、宿遷市十強鎮、宿遷市小康示范鎮、安全鄉鎮等。

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工業經濟初具規模。目前全鎮擁有服裝、紡織、鍋爐、玩具、建材、化工、食品、木材深加工、電子配件等10多個主導產業。

農業經濟富有特色。全鎮現有耕地3.8萬畝,其中糧食作物面積1.5萬畝,營造成片林1萬畝,花卉4000畝,淺水藕4000畝,油料作物4000畝,食用菌面積220萬平方尺,初步形成了326省道淺水藕種植帶、205國道花卉帶、沭宿路沿線蔬菜種植帶、高速公路沿線林經間作帶及沂、淮河淌養殖帶。

城區各類市場規范有序。城區擁有中華步行街、歐式一條街、商貿小區、沭河綜合市場、城南農貿市場、西關大市場、鋼材市場、藍天市場、商貿中心等大型綜合專業市場10余家,吸納從業人員4萬余人。

沭城是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城鎮。兩千多年的建城歷史沭城積淀了豐厚的文化底蘊,造就了純樸的民風;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大潮,促進了沭城人民思想解放步伐加快;セ莼ダ倾鸪侨斯餐某兄Z。沭城正以嶄新的姿態、良好的風貌、熱情的服務,歡迎八方朋友、四海嘉賓來觀光考察、投資興業。

因南湖公園得名。2013年撤銷沭城鎮,設立沭城、南湖、夢溪、七雄、十字、章集等6個街道,沿用至今。

南湖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域面積45平方公里,人口10.3萬人,管理7個居委會和良種場;

以原沭城鎮五里、葉莊、新南、前巷、灣河、劉洪、項蕩7個居委會區域設立南湖街道辦事處,并將良種場劃歸南湖街道辦事處管轄,街道辦事處駐學院路20號;。

因北宋沈括任沭陽主簿。根據沈括先生的《夢溪筆談》而得名。2013年撤銷沭城鎮,設立沭城、南湖、夢溪、七雄、十字、章集等6個街道,沿用至今。

夢溪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域面積51平方公里,人口11.9萬人,管理11個居委會和漁種場;

以原沭城鎮團莊、城東、昭德、河東、東園、任巷、楊店、徐沭、章塘、糖坊、桃園11個居委會區域設立夢溪街道辦事處,并將漁種場劃歸夢溪街道辦事處管轄,街道辦事處駐迎賓大道105號;。

十字街道清以前稱為十字橋、十字街。清咸豐年間耿姓修橋,因橫河豎橋,取名十字橋,后成立十字街道。清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設置十字橋鎮。

民國初期置十字鄉。

抗日民主政權時期置十字鄉。

新中國建國初期置十字區、十字鄉。

1958年設立十字人民公社。

1983年復名十字鄉。

2000年改置十字鎮。

2005年撤銷十字鎮并入沭城鎮,設立十字社區。

2013年撤銷沭城鎮,設立沭城、南湖、夢溪、七雄、十字、章集等6個街道。

十字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域面積72平方公里,人口5.4萬人,管理17個居委會;

以原沭城鎮孫圩、蒲蕩、施圩、南湯圩、前屯、學宜、趙解、周圩、蠶種場、王澗、東南、龍汪、十字、十字果園、西張圩、戴圩、陳陸17個居委會區域設立十字街道辦事處,街道辦事處駐十字居委會康居大道11號;。

相傳清代章姓在此興集而得名。解放戰爭時期(1946年)置章集區。

新中國建國初期(1950年)仍置章集區。

1952年置章集區、章集鄉。

1957年撤區并鄉,置章集鄉。

1958年設立章集人民公社。

1983年更名為置章集鄉。

2000年撤鄉改置章集鎮。

2005年撤銷章集鎮設立章集社區,隸屬沭城鎮。

2021年,撤銷章集街道、東小店鄉,設立新的章集街道。

章集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域面積50平方公里,人口5.2萬人,管理11個居委會;

以原沭城鎮章集、任碼、長興、老戚莊、躍進、張劉、葛老、小穆莊、大沈莊、武河、何楊11個居委會區域設立章集街道辦事處,街道辦事處駐章集居委會店東路1號;。

原鎮政府所在地——官田,相傳是明代朝廷官員土地,因不納賦稅故稱官田。清朝中葉曾建鎮,稱“東流鎮”,解放后原名官田鄉,為紀念七位英烈忠魂而改名七雄。1968年為紀念七位革命烈士,官田人民公社更名為七雄人民公社。

1983年更名為七雄鄉。

2000年撤鄉改置七雄鎮。

2005年撤銷七雄鎮設立七雄社區,劃入沭城鎮。

2013年撤銷沭城鎮,設立沭城、南湖、夢溪、七雄、十字、章集等6個街道。

七雄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域面積49平方公里,人口5.5萬人,管理11個居委會。

以原沭城鎮官田、官西、南嶺、夾灘、道口、徐圩、高樹、田橋、七雄、官東、雙條河11個居委會區域設立七雄街道辦事處,街道辦事處駐官田居委會三支渠路1號。

概況

隴集鎮位于沭陽西南部,沭宿一級公路貫穿全境,距-公路15公里,轄7個行政村,人口2.6萬人,鎮域面積46.88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積4.5萬畝。

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主要特產有蘑菇、金針菜和螃蟹,是全縣重要的蘑菇基地、蔬菜基地和特種養殖基地。2000年被江蘇省確定為國家活體豬儲備基地。2003年被市政府確定為宿遷市蘑菇生產示范基地。

隴集鎮狠抓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本著穩糧擴經,發展“三高”農業的原則,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大力發展蘑菇種植產業。成立隴集鎮食用菌生產協會,并將所產蘑菇注冊為“綠芬”商標。為了解決菇農在產前、產中、產后遇到的困難,該鎮積極邀請外地老板參與鮮菇運輸和蘑菇深加工,擴大市場競爭份額,提高蘑菇生產的整體效益。

概況

胡集鎮地處沭陽縣城東南部,距離縣城20公里,鎮域面積68平方公里(9.8萬畝),耕地面積4.86萬畝。內轄10個行政村,6個居委會,110個村民小組,5.24萬人口,11520戶。二O五國道、新長鐵路、-公路和淮沭新河等水陸交通要道橫貫全鎮,境內有-公路出入口和淮沭新河水運碼頭(該碼頭可與京杭大運河航線相接),水陸貨運十分便利,交通區位優勢十分明顯。

鎮政府駐地胡集街,胡集原名半邊店,清朝中期,翰林編修胡簡敬受0臣所害充軍路過此地,因天熱口干,坐在半邊店旁的獨樹樁賣茶老太太的茶棚下納涼,賣茶的老太太看他口渴的實在難受,就無價送茶給胡簡敬喝。不久,胡簡敬的冤案得以平反,官復原職,為了感謝老太太的恩情,就把半邊店買了下來,建成了莊園,并逐漸形成集貿地。后來,胡簡敬多次為半邊店的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胡簡敬死后,半邊店的百姓為了感謝他和紀念他,就把半邊店改為胡集。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2年恢復鄉制,1999年撤鄉設鎮。

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胡集鎮黨委、政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年初確定的工作思路和目標任務,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加快發展為第一要務,以經濟建設總攬全局,立足鎮情,搶抓機遇,大力實施“工業突破”戰略,做好農業產業化、私營個體經濟、小城鎮建設等文章,經過鎮村兩級黨組織和全鎮干群的共同努力,全鎮的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都取得了長足和較快的發展。

錢集鎮是江蘇省沭陽縣的南大門。位于蘇、魯、皖三省和徐州、淮安、連云港三市大小三角中心,處在徐連經濟帶、沿海經濟帶和沿運河經濟帶的中心地段,是徐州、連云港、淮安、宿遷四市結合部,區位獨特。

錢集原是湖畔村落。相傳元末年間已有人在此勞作、繁衍、生息?滴42年(1703年),由奉政大夫錢鐓發起興集,故名"水旱碼頭錢家集",后稱錢集。1928年建立錢集鄉,1945年設錢集區,1946年劃歸淮陰縣,1947年重歸沭陽管轄,1957年成立錢集人民公社,1983年改社為鄉,1999年撤鄉建鎮。

集鎮東北部是一片碧波蕩漾的金湖,每到秋冬季節,這里便落滿南飛的大雁。據《沭陽縣志》記載:"金湖落雁"是沭陽八景之一。清朝初期,因六塘河決口,湖漸淤平。

錢集鎮交通優勢非常突出,-公路、205國道、新長鐵路和北六塘河都從境內穿過,東去連云港白塔埠機場60分鐘,西到徐州觀音機場2個小時。水陸交通極為便利,古有"水旱碼頭錢家集"之稱。

特產:錢集鹵鵝,肉香味美南來北往的客人路過錢集,總要捎上幾斤帶回去品嘗。選用的都是老鵝,經過宰殺下草鍋蒸煮,急火、慢火控制得當,在配料中加入適量的中草藥,做出的鹵鵝肉香味美,干凈衛生、風味獨特。

一、概況

塘溝鎮位于沭陽東南部,距縣城29公里,是一個具有千年歷史的文明古鎮。據傳:境內東周即有住戶,魏漢南朝十分繁榮,隋末程咬金、羅成曾在此開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平建設年代,這里更是英杰輩出,抗日女英雄王華、“新時代活雷鋒張子祥”都誕生在這方土地。鎮域面積5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8萬畝,轄11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人口4.1萬余人。

二、特色產業

獼猴桃引進徐州市沛縣種植大戶在店東河夾灘發展獼猴桃示范園100畝。此果素有“果中之王”美稱,國內少有種植,市場俏銷,經濟效益很高。門箋制作塘南村大吳組家家戶戶從事門箋工藝制作已有30多年歷史。特別是近幾年,隨著門箋的刻花、鑲字等工藝不斷改進更新,其產品已遠銷國內10多個省市,一般家庭,僅經營門箋一項,年收入萬元左右。

三、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

按照結構調活、效益調高、農民調富的原則,大力發展杞柳生產與加工,全鎮已發展杞柳1000多畝,從事杞柳種植、加工的農戶達到萬人左右。條河園、碾盤等5個村已建成初具規模的杞柳生產與加工專業村。同時,大力發展蔬菜生產,全鎮保護地蔬菜常年復種面積達2萬畝以上,各類名優特新的反季節蔬菜成為農民收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一、概況

“淮海經濟區歷史名鎮”——馬廠位于沭陽縣城東部23公里處。轄19個行政村、5個居委會,人口近8萬人,鎮域面積8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萬畝。

相傳明開國皇帝朱元璋騎兵部隊南征得勝,班師休整途中見該地草肥水甜,氣候宜人,遂養兵憩馬于此,人們見馬多而稱之為“馬場”,后演變為“馬廠”。據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建國前后,這里曾為馬廠區、鄉所在地,1954年為沭陽首批鎮,即沭城鎮、馬廠鎮。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馬廠鄉,1986年撤鄉建鎮至今。馬廠鎮交通便捷,環境優雅,326省道橫貫東西,六塘河、柴南河縱橫腹地。向東、西各12公里分別是寧連高速和-公路以及新長鐵路相通,從馬廠到連云港機場和港口只需40分鐘。境內物產豐富,經濟發達,歷來是沭陽縣東部的經濟、政治、文化和交通的中心。

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清代,馳名海內外的女詩詞曲作家劉清韻與丈夫錢梅坡就生活在這里,她的《小蓬萊仙館詩抄》、《小蓬萊仙館傳奇》等24種詞曲名著就是在馬廠集鎮北首的“小蓬萊仙館”創作而成,F代文學家、著名新聞工作者、人民日報社高級編輯費白夜也出生在馬廠,他一生著述頗多,以馬廠為題材的《十里好風光》在抗戰時期曾風行一時,為抗戰的勝利發揮了不可低估的宣傳鼓動作用。膾炎人口的《楊家將》、《黑牡丹》等中長篇小說也是他的名著。馬廠在中國革命斗爭史上有其輝煌的一頁,抗戰時期,這里便是革命者活動頻繁地區,沭陽縣第一個黨支部就誕生在馬廠。沭陽縣第一屆縣政府也在馬廠鎮的馬棚村成立,-曾在民主村的東南莊領導過地下斗爭。馬廠是一塊英雄的土地,革命的老區。陳毅、張愛萍、栗裕、李一氓等老一輩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這里生活過、戰斗過。1942年,這一帶的鐵匠,在黨組織的領導下,成立鐵工會,制造土鋼槍,支援抗戰前線,后被人們稱之為“馬廠造”。為抗日和解放戰爭的勝利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勛勞。

二、特色產業

在穩定發展糧油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多種經營,培育各類特色產業,多種經營的比重已達60%以上,F在馬廠鎮已建成稻麥噸糧田1萬畝,蔬菜復、套、間種及保護地栽培4.4萬畝,高效示范田3.5畝,全鎮食用菌推廣面積已達313萬平方尺。特種養殖場2個,母豬繁殖基地3個,F有成片林1.8萬畝,活力木蓄積量2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26%。

一、概況

沂濤鎮地處宿遷、淮安、連云港三市交界,307省道穿越中心,古屯河橫貫東西,西六搪河、柴南河傍鎮而過;西依新長鐵路和-公路,東連寧連高速公路,距新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連云港80公里、蘇北中心城市淮安60公里、地級宿迂市70公里,正處徐連經濟帶輻射金三角,水陸交通便利,投資環境良好,經濟發展前景廣闊。

沂濤是革命老匹,毛澤東主席、-總-先后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和九十年代中批示學習過。鎮域面積92.3平方公里,8.5萬畝可耕地,轄21個行政村和一個場圃,7.5萬人口。

二、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近年來,沂濤鎮通過敞開“鎮門”聯強手,招離引資添活力,橫向聯合邁大步,先后招引一、二、三產項目76個,外籍大戶82家。目前已建成木材、棉花系列加工、珍稀食用菌生產和曲酒釀造、建筑建材、機械制造、紙品印制等為主的一二三產聯動發展的工業體系;中心鎮區新建樓房860幢計12萬多平方米,新增進鍍人口4800人,初步建成三縱六橫主體街道,鎮區面積由原來的1.2平方公里擴大到現在的2.6平方公里,新增公共綠地1.7萬平方米,人均綠化2.7平方米。全鎮已完成鎮村道路通達和農村電網改造工程,新鋪鎮村砂石路60公里;開通程控電話9000多門,興建自來水廠13個,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初步走上穩定健康快速發展軌道。

一、概況

廟頭鎮位于江蘇沭陽縣西北部,距縣城10公里,是沭陽西部的一個經濟重鎮,該鎮歷史悠久,《漢書》地理志載:東?傩熘,三國時為魏地,五代時廟宇眾多,僧侶聚居,其中以“天齊廟”居首,故名廟頭。清嘉慶年間改為廟頭鎮,1958年命名為廟頭公社,1968年易名為新風公社,1983年改為廟頭鄉,1986年12月1日經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鄉建鎮,廟頭地形總體呈南高北低,南北長,東西窄,形似花瓶。最高海撥12.5米,最低海撥5米,全鎮總面積5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3萬畝,下轄13個行政村,2個場圃,4.8萬人口,廟頭鎮交通十分便利,-公路、新長鐵路、205國道橫貫全境,流經連云港的沭新河依鎮而過,船來帆往熱鬧異常,蘇北最大的20里花卉市場坐落境內,激活了一方經濟。

二、特色產業

廟頭鎮土肥水美,四季分明,農林牧副漁生產條件得天獨厚,是遠近聞名的花卉之鄉,2003年被省授予花木之鄉稱號,同時也是沭陽縣最大的特種水產養殖基地,蔬菜、粳米,黃砂、千張等聲名遠播。境內的友誼河、路南河、沭新河等河道蘊藏著大量的優質黃砂,是上好的建筑材料,遠銷山東、上海等地。黃砂年開采量37萬噸,豆制品千張,是遠近聞名的土特產,距今約300多年歷史,千張以薄、韌、香著稱,把千張放在報紙上可以看到下面文字,目前千張已注冊為“藍海”牌,脫水蔬菜、蒜片、蒜粉、蒜粒、姜片、姜粉、姜粒等遠銷日本、美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三、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

近年來,在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該鎮緊緊圍繞“優化結構增動力,創新機制添活力,開發資源挖潛力,富民強鎮壯實力”工作思路開展工作,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事業都取得了較快發展。該鎮圍繞“南花北瓜中間菜”的空間布局,建成了花卉、蔬菜、林瓜油糧和水產四大基地。工業經濟實現突破,其“全民招商,大辦工業”的做法在全縣推廣。城鎮建設生機勃勃,采取把區位當資源開發,當資金利用,采取產權置換的辦法,建成了全縣最大的商品交易中心,創出一條經營城鎮、建設城鎮、擴大城鎮的新路子,得到了省、市、縣領導的充分肯定。

一、概況

韓山鎮位于沭陽縣的東北部,南瀕新沂河,北至新沭灌路,324省道橫貫東西,東接寧連一級公路,西連205國道,與-公路入口處交匯,距縣城30公里,交通便利。韓山是沭陽最高峰,海拔66.08米,占地0.48平方公里。鎮域面積65平方公里,可耕地近4萬畝,轄12個行政村(居委會),人口4萬人。

韓山為清朝時境北重要鎮之一,明末清初即為鎮。境內有韓山、孤山兩座山。光緒末年,韓山掘出六朝古墓,出土劍、瓶各一,五銖錢無算。韓山南麓曾建楚王廟,祭祀韓信。據說,漢朝大將韓信曾于此練兵習武,韓山由此得名。孤山玲瓏,古時有白云繚繞,“孤山白云”曾在清代被譽為“沭陽八景”之一,現已無此壯觀。

韓山鎮自古名人輩出。清朝著名畫家呂峰就出生在韓山鎮呂莊村。他的山水圖被世人視為珍寶。清朝末年出生在呂莊的呂德余,在解放初陳毅任上海市長時,任秘書長。50年代,韓山鎮任大-莊村青年魏玉德,在朝鮮戰場上多次炸毀敵軍碉堡,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戰斗英雄”稱號。知名人士呂赤布,江蘇省記者協會副主席,韓山鎮呂莊村人,著有《柴米河畔》、《落魂》等書。

韓山鎮由于地理位置優越,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谷諔馉幤陂g,新四軍增在這里活動。1945年成立韓山區,隸屬民主政權東?h領導,1949年5月復歸沭陽縣。1958年成立韓山人民公社,1984年更名為韓山鄉人民政府,1987年6月撤鄉建鎮。

二、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該鎮先后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小康鄉鎮”、“新型小城鎮”、“信訪工作”、“勞務輸出工作“先進鄉鎮,連續五年被縣委、縣政府評為“全面先進”鄉鎮。

近年來,韓山鎮把招商引資作為加快經濟發展的重頭戲,“內培外引”,廣泛招商引資,規模較大的項目有:東方酒業有限公司,總投資400萬元;鑫洋酒廠,總投資600萬元;沂北皮革廠,總投資130萬元;華豐源生物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宿遷分公司,總投資300萬美元。這些項目的引進不僅增加了財政收入,而且解決當地富余勞力的就業。

在小城鎮建設上,抓規劃、抓建設、抓配套、抓管理,集鎮形成“四縱六橫”格局,開辟了農貿市場、小商品市場、畜禽市場等;鎮區共興建樓房970幢,建筑面積達17.2萬平方米,水泥路面3.5萬平方米,居住人口近8000人,且集鎮配套基本齊全,集鎮門面房利用率90%以上。

一、概況

華沖鎮位于縣城北部27公里,鎮域面積56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積5.3萬畝。轄12個村(居)委會,4.8萬人口。青龍路縱穿南北,新沭灌路傍街貫東西,東接寧連一級公路,西連-公路和205國道,距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連云港僅45公里,距新長鐵路沭陽段僅20公里,距徐州觀音機場120公里,到連云港的白塔埠機場40公里,交通十分便捷。華沖為沭陽古鎮之一,興集于清朝中葉,由于沭河流經境內,相傳每到汛期,洪水泛濫,常常決口,華沖因而得名。

二、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近年來,該鎮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根主線,大力發展農村特色產業,富民強鎮,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曾連續多年被市、縣評為先進鄉鎮、先進黨委,宿遷市“十強鄉鎮”、江蘇省科技工作先進鄉鎮、江蘇省“新型示范小城鎮”、國家重點鎮。

農業糧經比例4.3:5.7,其中番茄面積由原來的大尖、蔣莊輻射到站墩、仲林、華沖、官溝等19個村居,其面積由過去的幾百畝擴大到6000畝!按蠹狻迸品炎粤松虡耍2003年被江蘇省評為名牌產品,該鎮無公害番茄標準化示范E被批準為圖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這是宿遷市唯一獲此殊榮的鄉鎮,是沭陽縣有史以來農業實現零的突破!八炯沂帯迸茻o污染優質大米走俏市場。紅富士蘋果榮獲“江蘇省優質蘋果獎”。目前,該鎮己構筑了特色+規模+市場的農業生產新格局。

工業該鎮積極開展招商引資活動,狠抓內培外引,促進了民營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去年以來,已發展個私企業59家,新增個體工商戶200多個,其申,華南木業股份有限公司、鎮江德利紡織品有限公司沭陽分公司、沭陽縣華泰化工廠、沭陽縣科研化工廠、沭陽縣新源化工廠為龍頭企業。日前,該鎮已初步形成了木材加工、化工、太空被、玩具、釀酒、榨油、粉絲加工、大米等八大支柱產業。

城鎮建設近年來,該鎮共興建樓房266幢,建筑面積6.1萬平方米,完成“四縱四橫”鎮主框架建設。2003年被國家建設部門等八部委評為“國家重點鎮”。

社會事業村莊道路基本實現了砂石化。華沖中學先后被評為“江蘇省科技教育特色學校”、“江蘇省檔案達標單位”、“宿遷市德育先進學校”、“江蘇省德育先進學校”,2001年底順利通過市重點中學驗收。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资源第1页 | 在线点播日韩欧美精品 | 亚洲国产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 | 久久伊人精品青青草原精品 | 久久综合亚洲色hezyo社区 | 色吧日本一美国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