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是云夢縣政府所在地得名。 |
以美好寓意命名。明時稱“利塘”,即興修塘堰,便利農田之意。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德安知府羅暹春路經此地,見“利塘”二字,認為“利之害所伏,義者事之宜“,以“見利思義、守義未嘗無利”為由,更“利”為“義”,易“塘”為“堂”,故名義堂。 |
明末崇禎年間,曾、張二姓先民在此修建了一座天福廟,廟宇分前后殿,前殿屬曾姓所管理,后殿屬張姓管理。曾姓人家見此地縱橫十里沒有集市,便萌生了開集的念頭,率先組織族人在大廟旁搭棚經營農副產品,帶動了附近村民舉家遷居于此,人氣陡增。一時間,當地民眾在此祭拜、燒香、趕會經商者絡繹不絕,時始稱其為曾張集市;到清代,因前殿一直為曾姓管理,集市為曾姓主導,此地就簡稱為曾店。 |
清道光年間,有一吳姓人在此做生意,由于生意興隆,很多經商人到此搭棚經商,逐步形成一個小集市,當時叫“橫街”。后因集市貿易繁榮,人們為了尊重創始人,將橫街改為吳家鋪,后簡稱“吳鋪”。 |
因鎮政府駐地附近過去有一古寺,名“伍洛寺”,故名。南宋時,悟元和尚率鄉人練勇御寇于此,安定之后,以余資建寺,因“武備而成樂土”,故取名武樂寺,后“武樂寺”演化成“伍洛寺”。 |
下新店是1972年開始建設的集市。1975年撤區并社時,新店公社機關駐此。因“下辛店”火車站、“新店”公社和“下新店”集鎮三個名稱不統一,1981年6月依“下辛店”火車站名更名為“下辛店”公社,自此“下辛店”名稱沿襲至今。 |
道橋鎮本名道人橋鎮,有著悠久歷史。據《云夢縣志》載,道人橋位于縣城南方30千米,老府河(涢水)東北岸,與漢川縣(市)隔河相望。明朝時府河南岸漢川境內篙子港上有座由道人募捐修建的木橋,名為道人橋。至萬歷年間橋畔泊船日多而形成集鎮。清代因商貿興旺,府河北岸也逐漸形成集市,亦名“道人橋”。后省“道人橋”為“道橋”,故名。 |
依鎮境西南涢水“隔蒲潭”得名。先前稱之為龍潭。據《云夢縣志》載:涢水“潭西屬應城,春秋時為蒲騷地,因涢水相隔,故名隔蒲。”明萬歷年間(1579),龍潭就有隔蒲潭之稱,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 |
以姓氏命名。胡金店始名胡家棚子,明初洪武年間(1368),官府將此地封給一個有軍功的軍戶胡成,漸成集市,取名胡家店。后因金姓遷入,更名胡金店。 |
倒店原名共河店,清朝同治年間這里只是幾戶人家的過路集店。因云夢、安陸兩縣邊境人民共用滾子河(古名貨囊港)的水而名。至1911年,行人漸多,開始擴建,建時幾遇暴風雨,倒塌數次,故改稱倒店。1987年9月始設倒店鄉,為縣轄鄉治所在地。 |
原名李家店,建國后為鄉級政權機關所在地,簡稱李店。1976年因孝感地區域內有同名者,便以李店街北一千米老縣河拐彎處、新縣河起點處的沙河口命名,更名縣轄沙河公社。“沙河”之名自此始。 |
因駐地附近河水清澈,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