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明路街道辦事處作為遵化市政府的派出機構,于2002年9月由遵化鎮劃轉并正式成立,2008年10月正式更名為華明路街道辦事處。承擔黨建、精神文明建設、武裝、工會、共青團、婦聯、統戰、老干部、關心下一代等工作;負責社會管理綜合治理、社區服務、計劃生育、勞動保障、環衛、城管、社會事務、城建、文化建設等工作;指導所轄社區居民委員會的工作,完成市委、市政府交辦的其他工作。
華明路街道東至東二環南路,南至黎河橋,西至啤酒廠家屬院,北至通華街,轄區面積10.72平方公里,共有居民20086戶,60980人。目前街道、居委兩級工作人員57人,以及大學生村官、城管綜合執法中隊、4050再就業人員共103人。街道領導班子由11人組成,設書記1人、主任1人、人大工委主任1人、副書記1人、副主任3人、武裝部長1人、組織委員1人、宣傳委員1人、紀委書記1人。街道下設黨政綜合辦公室(組織、宣傳、紀檢、團委、婦聯、人大)、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辦公室、城建辦公室、社會事務辦公室、計劃生育辦公室、社區服務中心、文化站、城管綜合執法監察中隊、環境衛生管理辦公室、勞動保障事務站;街道下設21個社區居委會和社區黨支部,一個機關黨支部,共有黨員610名,支部委員62名。
地址:遵化市民主村華盛道31號
聯系電話:6651186 |
文化路街道辦事處成立于2002年9月,屬市直序列正科級工作機構。2008年12月正式更名為文化路街道,承擔著社區黨建、精神文明、武裝、工會、共青團、婦聯、統戰等工作職責;負責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社會事務、社區服務、計劃生育、勞動保障、環境衛生、城市建設、城市管理、文化建設等工作;領導所轄社區居民委員會和黨支部的工作,完成市委、市政府交辦的其他工作。
文化路街道轄區面積11.74平方公里,東至鐵山嶺,南至通華大街,西至工業園區,北至北三環,現有居民34944戶97480人。街道、居委兩級共有工作人員128人(其中行政編制15人,事業編制36人,其余皆為聘用的4050下崗人員和臨時人員);保潔人員135人。街道下設21個社區居委會和社區黨支部,2個私營企業黨支部,有在冊黨員1036人。
近年來,文化路街道先后榮獲遵化市省級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先進單位、遵化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目標管理優秀單位、遵化市退役軍人管理服務工作先進單位、綜治維穩工作先進單位、安全生產目標管理優秀單位、食品安全工作優秀單位、信息工作標兵單位、政府系統信息調研工作先進單位、遵化市三八紅旗集體、唐山市檔案工作先進單位等稱號。目前,街道共有唐山市級先進基層黨組織1個,河北省級文明社區1個,唐山市級文明社區4個,遵化市級文明社區4個。 |
一、基本概況 遵化鎮地處遵化市區,112國道、幫寬公路十字交匯處,是京、津、唐連接東北、內蒙諸省的重要商貿交通樞紐,素有“京畿第一城”之稱。面積31.48平方公里,轄40個行政村,總戶數11818戶,人口36689人,耕地面積達19245畝,是遵化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二、經濟發展水平 2005年該鎮黨委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積極響應“團結拼搏,爭先進位,躋身全國50強,早日建成中等城市”的號召,以-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促進市政建設和構筑城郊型格局為目標,立足市場需求,發揮區位優勢,突出農業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民營經濟發展、投資環境改善四項重點工作,進一步加強基層組織、民主政治、精神文明三大建設,努力實現財政增收、農業增效、集體經濟實力增強、社會基本穩定四大目標。截止到12月份底,全鎮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6.7億元,同比增長22%;財政收入完成2.54億元,同比增長149.3%;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7億元,同比增長28.1%;人均純收入達到5010元,同比增長17.1%。其它各項經濟指標也都超額完成了任務。 三、鄉鎮企業與特色產業、產品 農業自然條件優越,耕地全部實現了林網化和地下管道節水灌溉,花卉苗木、蔬菜和畜禽養殖業已成為農業主導產業。是京、津重要的農產品供應基地和畜禽活貯基地,河北省萬畝花木生產基地鎮之一。 2005年,全鎮有各類企業3195個,從業人員30760人,以采礦、冶金、機械制造、木業加工、商飲服務業為主,形成了東關、西關、北關、南街四個商飲服務小區,沿一環路、二環路兩側形成10個商貿專業村、4個運輸專業村、1個工程施工專業村、15家輕體板加工廠群、50多家建材企業群及60多家礦山企業群。 四、科教文化 全鎮擁有鎮中心聯小一所,鎮辦中學一所,完全聯立小學15所和鎮科技信息服務、網站;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全鎮中、小學配有微機室、語音室和多媒體教學局域網,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共享和教學的現代化。 五、經濟發展目標 2006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7687萬元,財政收入實現1.7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5億元,人均純收入達到4800元。其它各項指標均力爭達到并超過上級要求的標準。 |
遵化市轄鎮。1953年為堡子店、溫莊、十八里、馬相營4鄉,1956年并為堡子店、馬相營2鄉,1958年屬民生公社,1961年建堡子店公社,1984年改鎮。位于市境西部,距市區11.8公里。面積68.9平方公里,人口4萬。邦(均)寬(城)、大(同)秦(皇島)鐵路過境。沙河和北嶺河從境內通過。轄堡子店、舊寨、新寨、北小莊、孟家鋪、北嶺、南小莊、張南洼、張北洼、十八里、南嶺、西新店子、大曹各寨、小曹各寨、溫家莊、紀各莊、大埝莊、小埝莊、夏莊子、小楊莊、馬坊嶺、亢港、安定莊、武莊子、張七各莊、郎仲莊、官莊、梨園頭、北閣老灣、南閣老灣、西揚莊、東場莊32個村委會和堡子店鎮居委會。農業主產小麥、玉米、花生。鄉鎮企業有禮花廠。 |
遵化市轄鎮。1953年建馬蘭峪鎮,1958年屬紅旗公社,1961年建馬蘭峪公社,1984年復建鎮。位于市境西部,距市區25公里。面積49平方公里,人口2.4萬,其中滿族占83%。石(門)上(關)公路和堡(子店)東(陵)公路交會過境。轄馬蘭峪一村、馬蘭峪二村、馬蘭峪三村、馬蘭峪四村、馬蘭關一村、馬蘭關二村、馬蘭關三村、平山寨、上關、官房、黃土坡、石各莊、南吉峪、裕營房、峪河東、許家峪、侯家山、三合村、定營房、惠營房、現井、孫家洼、魏進河、東渤海寨、西渤海寨25個村委會和馬蘭峪鎮居委會。鄉鎮企業有建筑、礦山、汽車配件、鐵畫等廠、礦。農業主產小麥、玉米、花生。盛產板栗、蘋果。鎮政府駐地曾為清東陵承辦事務衙門。古跡有明代永旺塔、清東陵惠陵。境內有上關水庫,并已開辟成風景旅游區。1989年村鎮建設被建設部授予先進單位稱號。1994年列入試點鎮。
馬蘭峪,后唐(923—936年)屬遵化縣。隸屬薊州。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在馬蘭峪鎮以西修建孝陵后,這里成為守陵機關駐地,清道光年間建東陵最高學府---蘭陽書院(故馬蘭峪鎮又稱蘭陽鎮)。那時馬蘭峪鎮已成當地軍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民國十九年(1930年)馬蘭峪劃屬興隆縣,1935年后是偽冀東興隆縣辦事處和東陵地區管理處駐地。1945年解放后屬遵化縣馬蘭峪特別區。1950年2月,馬蘭峪劃為四個行政村,即馬蘭峪一村、馬蘭峪二村、馬蘭峪三村、馬蘭峪四村。1953年4月,馬蘭峪鎮被劃為遵化縣兩個鎮之一(另一個為城關鎮),1957年6月,馬蘭峪建立中共遵化縣委馬蘭峪工委和遵化縣政府馬蘭峪辦事處,下轄裕大、六合、新立、六盤營、馬蘭關、現井和馬蘭峪鎮。1958年9月,馬蘭峪及所屬六鄉一鎮合并為“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工、農、兵、學、商五位一體,政、社合一”的“紅旗人民公社”(全縣共10個公社)。1961年4月,撤銷大公社,分設東陵、南新城、營房、馬蘭峪公社。1984年6月,改建馬蘭峪鎮人民政府;1989年4月,原營房滿族鄉撤銷,并入馬蘭峪鎮至今。
“蘭陽”是馬蘭峪的別稱。據說,因鄰縣的薊縣稱“漁陽”,豐潤縣稱“浭陽”,馬蘭峪中間為“蘭”字,故稱“蘭陽”。清道光十一年九月初七,馬蘭鎮總兵兼內務府總管大臣鐘昌,上奏道光皇帝,要在馬蘭峪捐建書院一所、義學二處。皇帝準奏后,鐘昌督率官、紳、士、商捐建了“蘭陽書院”,為儲存圖書,培養人才之用。從此,“蘭陽”之稱便傳揚。 馬蘭峪因北靠長城馬蘭關口,故此,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清康熙在西部昌瑞山建陵后,此地才繁華興旺起來,清東陵的總管內務府就設在馬蘭峪城里,從此,蘭陽城便成了皇親國戚落腳、文官武將留守、官商巨賈交易、三教九流聚集的地方了。同時也出現了很多耐人尋味的名勝古跡、離奇古怪的奇聞軼事、膾炙人口的“蘭陽八景”以及聞名京東的風味小吃等。 |
平安城鎮地處遵化城區西南方向,距市中心25千米。鎮政府所在地坐落在平安城一村村東(原搬遷村田各莊屬地),占地7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260平方米。平安城鎮東與東新莊鎮接壤,西靠天津市薊縣,南連玉田縣。平安城1987年設鎮,1992年撤鄉并鎮后原馬各莊鄉歸屬平安城鎮管轄。現全鎮總面積106平方千米,人口5萬。自然村42個,39個行政村。轄區處在燕山余脈、兩山之間的平原。黎河、沙河兩條河流由東向西穿鎮而過,兩河于平安城鎮趙家街村西南交匯于一處,注入薊縣漁橋水庫,因此此處被稱為“雙河口”。全鎮地勢為南北高、中間低,素有南治山,北治砂,中間治澇洼的地理“美稱”。全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大同至秦皇島線由平安城鎮西南向東北貫穿全境,縣級公路遵化至玉田線由東向西穿鎮而過,該公路也是通往北京、天津的主要干線之一。
到2005年底,平安城鎮共有農業人口15012戶,總人口5.0776萬,農業人口49132人,非農業人口1644人;勞動力人口20916人。 |
遵化市轄鎮。1953年為西梁子河、前毛莊、東新莊3鄉,1956年并為東新莊鄉,1958年屬前進公社,1961年建東新莊公社,1984年復置東新莊鄉,1987年建東新莊鎮。位于市境西南部,距市區14.8公里。面積61.9平方公里,人口4萬。遵(化)玉(田)東線公路過境。引灤入津工程由東向西過境。轄東新莊、西莊、西草場、前毛莊、后毛莊、孔家莊、后河北莊、前河北莊、西楊家莊、崔各莊、王各莊、西梁子河、東梁子河、北營、南營、北崗、南崗、小馬坊、大馬坊、八間房、后稻地、前稻地22個村委會和東新莊鎮居委會。鄉鎮企業以機械、建筑、軋鋼、飲食服務為主。其中唐山金馬礦山機械集團公司為鎮的龍頭企業。農業主產小麥、玉米、水稻。 |
位于遵化市南部,鎮政府所在地距市中心15公里。1987年10月由鄉改鎮,1992年10月原岳各莊鄉整體并入后,現總面積為95.4平方公里,轄44個行政村,現有14828戶,48060多口人,63261畝耕地。敬愛的-總理、陳毅元帥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視察過的沙石峪村就在我鎮。
鎮區地理位置極為優越,與北京、天津兩市僅距150公里,離唐山市只有60公里。同時北靠遵化市區,南與本市黨峪鎮相接,東西分別與東舊寨、東新莊兩鎮緊密相鄰。不僅唐遵公路(國道112線)鐵路在我鎮境內穿過,同時北距大秦鐵路遵化北站不足15公里,南至京沈高速公路入口不足30公里,交通十分方便。本鎮早就富有米糧之川、花果之鄉美稱,現今是京東優質玉米、瘦肉型豬、無公害水果、苗木和西洋參藥材主要鄉區之一。豐富的白云石礦產是我鎮得一獨厚的一大資源優勢。據國家地質部門勘測,總儲量達五億噸之多,而且品位高,礦質好,近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為此,唐山鋼鐵集團公司于九十年代初在我鎮率先建成一座現代化采掘礦區。聞名中處的引灤入津工程橫跨我鎮東西,華北電網也縱穿全鎮南北,其一重要變電站址就設在我鎮桃山屯村處。
自1986年后20年來,通過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開放帶動,科技興道,工業強市,旅游突破,龍企富民”發展戰略,全鎮經濟取得了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到2005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8.89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農業總產值分別為6.97億元和1.29億元。在農業總產值中,種植業、畜牧業、林果業分別占30%、65%和5%。農村經濟總收入7.4億元。農村人均純收入達3660元,財政收入已突破萬元,不僅建成農業結構上五大主導產業基地,而且發展形成了鈦金設備制造及制品加工與裝璜,仿古木器工藝雕刻,冶金建村,白云石化工與民營運輸五大行業。建成了行政、工業、商貿三個繁華小區。創出了鈦金設備、仿古木器兩大名牌產品。
1995年12月9日-等中央與省市領導視察過的我鎮鈦金設備廠自選研制和生產的2個G系列多弧離子鍍膜機,1994年通過了省級鑒定,被專家譽為“技術指標屬國內一流”,填補了國內大型鍍膜設備的空白,居國內同類產品領先水平。并榮獲了全國第七屆發明展覽會優秀獎和中國第五屆新技術產品博覽會銀獎。其后新開發的“鍍鈦鋁鋅鋼板”項目獲準了國家專利。 |
黨峪鎮地處燕山南麓,京津唐三角區內,地域位置優越,交通發達,西距首都北京150公里,南偏西距天津150公里,東距秦皇島170公里,南距唐山50公里,112國道連接大秦鐵路,唐山、豐潤火車站的唐遵鐵路貫穿全境。黨峪通往首都機場,秦皇島港、京唐港及天津新港均十分便利,交通運輸四通八達。
黨峪資源豐富,盛產秋蜜桃、香白杏、優質李子、磨盤柿子、大紅棗、核桃、梨等幾十種干鮮果品,年產各種水果2000萬公斤,素有京東水果第一鎮的美稱。山野遍生酸棗、山杏藥材等多種野生植物,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飼養資源豐富,豬、牛、羊等畜牧飼養也發達,貉子、狐貍七彩山雞、獺兔、烏雞等特種養殖業迅速崛起、發展壯大。石灰石、水泥石儲量豐富,是建筑行業的理想原料。轄區內的桃花山旅游區,是河北省境內最大的野生植物園。全年可接納游客40萬人次。目前,黨峪鎮的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環境優美,人情純樸、資源豐富、政策寬松、交通便利、服務熱情周到,是您投資經營、休閑旅游度假的理想去處。 |
遵化市轄鎮。1953年為南新莊子、東棗林莊2鄉,1956年并為地北頭鄉,1958年屬紅星公社,1961年建地北頭公社,1984年復置地北頭鄉,1992年改鎮。位于市境西南部,距市區30公里。面積64.5平方公里,人口2.2萬。通公路。東風渠橫貫東西。轄地北頭、羊角峪、羊田、狼山關、前山屯、西尹莊子、西棗林莊、東棗林莊、義王莊、南新莊子、魯家峪、魯北峪、井峪、榛子峪、龍寶峪、魯西峪、魯東峪17個村委會。鄉鎮企業以化工、采石、食品加工為主。農業主產玉米、小麥、紅薯。盛產磨盤柿子、紅果、桃、蘋果。是冀東抗日根據地之一,抗日時期發生過“魯家峪慘案”。原冀東抗日聯軍副司令員洪麟閣烈士的故居在地北頭村。
地北頭鎮既有“京東第一花果鄉”的美稱,又享“冀東小延安”的盛譽,憑借紅綠兩大資源優勢,著重發展旅游產業,依靠“五個一”工程,即一萬畝磨盤柿、一萬畝蘋果、一萬畝紅果、一萬畝桃、一萬畝大棗,構成了省內獨一無二的花果綠色旅游區。 |
遵化市轄鎮。1953年為兆家峪、大寨、梁屯、閻家峪、溫莊5鄉,1956年并為周鐵莊鄉,1958年屬東風公社,1961年建東舊寨公社,1984年改鄉,1987年改鎮。位于市境東南部,距市府18公里。面積76.6平方公里,人口2.6萬。通公路。轄東舊寨、姚家峪、河東、黑峪溝、桓莊、灰嶺子、徐家套、東崔莊子、周鐵莊、祝店子、大田莊、閻家峪、東張莊、雙泉寺、七戶、幸福村、西舊寨、現光寺、金牛寺、范家嶺、溫莊、梁屯、高戶莊、五虎嶺、大寨、徐店子、西張莊、石橋頭、揚莊29個村委會。鄉鎮企業以地毯、食品加工、機械等為主。農業主產玉米、小麥、紅薯、高粱。盛產蘋果、核桃、梨等。 |
鐵廠鎮位于遵化東南部,東鄰遷西,南接豐潤,距城區70華里。鐵廠的歷史,由來已久,據明朝弘治年間(公元1488年——1506年)《重建鐵廠城碑記》載:“遵化鐵冶始創自中唐歷經宋元至今”。相傳,它晚于玉田,早于遵化,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傳,鐵廠村的名字也有過幾次變更。早在中唐時期以前,鐵廠附近還是一片荒涼地帶;沒有人煙。中唐在鐵廠聚匠煉鐵,鑄造盔甲兵器。故起名為白冶莊(白——荒涼意,冶——冶煉鑄造),為防御邊寇始建土城,駐守軍隊。后經宋元兩代,一直在此煉鐵鑄造兵器盔甲。傳至明朝,由于鐵冶業不斷發展,人口也逐年增加,于是把白冶莊,改稱白冶廠。到明弘治年間(公元1488——1506年),倭寇侵擾頻繁,兵器需求量不斷加大,遂將白冶莊視為重鎮,除增派駐軍,加強守備外,又將原來土城拆除,重規改建大石頭城,規模長寬各一華里,城墻高二丈、寬一丈,基礎用九層灰土夯實,南北城門兩側建有跑道,以備巡城,石塊平均約一立方米左右,四門鑲有石刻匾額各一塊,南門為“峰嵐聳秀”,北門為“畿輔保障”,東門為“海岳清寧”,西門為“山河盤帶”。據四門匾額落款得知,該城始建于明弘治年間,竣于明正德年間。總監修人是朝明。工部侍郎張守業。城池建成后,城內屯兵,煉鐵鑄造兵器,城外居住平民百姓。當時城外有南北二關,大街(包括南北關)延長到二華里,城東有東莊子,侯莊子;城西有西店子、小西街;城南有小高莊。這些村都是平民百姓的住所。為了解決城里城外軍民飲水,在南北二華里的大街西側,還打了石井五眼(每半華里一眼,城里二眼,城外三眼,這五眼’井一直到1976年地震后才廢掉)。這時鐵冶業發展很快,規模也相應擴大,煉鐵爐達到25座之多,鑄造爐達到50多個。據說,光從事鐵冶工人就達2500多人,居民有500多口,成為當時我國最大的鐵冶基地之一,也是白冶廠的鼎盛時期。現在,鐵廠城內東北角仍存有一座體積達45萬立方米的焦子山。 到明萬歷年問,戚繼光任薊遼總理,鎮守邊關各口,仍視白冶廠為重鎮,下令再次重修白冶城,并在南北關的兩端新建守衛柵樓各一座,在東街路北建武衙門一處,守備把總在前庭,炒鐵郎君駐后院,把白冶廠建設得鐵筒一般。 據清《天府廣記》記載,到明朝末葉,因附近山林伐盡,炭源斷絕,靠買炭煉鐵,加之附近礦石貧乏,致使冶鐵成本高而產值低,遂于萬歷九年,薊督梁夢龍奏請工部批準,停止冶鐵業。當時守備將領遂將城內營房分給部下甄、劉、袁、侯四大家,以西街道口為界,南城路東包括東街分給甄姓,路西分給侯姓,北城路東分給袁家,路西包括西街分給劉家,把-座堅固的軍事重鎮,變成民城。居住在東莊子、侯莊子的軍民因吃水困難,都陸繼遷入城里,有幾個村的房屋逐漸都被拆除,村址變成耕地,只有西店子、小西街、小高莊一直保存到今天。一部份城外居民到城里定居以后,除經營土地外,有些農民開始作買賣,由于商業的逐漸興起,官家出布告立起了四、九大集。為了紀念古老的鐵冶歷史,把白字換上了鐵字,就叫鐵冶廠了。清道光年間,鐵冶廠又改為鐵廠。清王朝建立以后,清政府出榜安民,鼓勵農民墾荒種田,提倡經商作買賣,于是城里城外商號買賣越來越多,到清中、后期,鐵冶廠的大街兩側已是商賈云集,鋪戶林立了,成為附近聞名的重要集鎮。據老年人回憶,民國以前鎮內買賣鋪戶還有二、三十家,其中大雜貨鋪有天瑞成、廣利厚、廣聚號、廣生號、雙義合等;糧行有大成興;永聚祥;灑燒鍋有臨泉涌、義豐號;糕點鋪有萬會成、大成樣等家;首飾店有廣合樓;當鋪有祥茂當;大飯館有和順館、永順館、福生館、義和館、聚盛軒、三義棧、信記飯莊等;旅店業有侯家店、甄家店、張家店、徐家店;此外還有錫器店、中藥店、肉鋪、燒餅鋪、酒館等二十多家。因此,當時有遵化第二鎮之說。 古城鐵廠不但歷史悠久,經濟發達,而且地勢優美,風景秀麗,古跡,廟宇繁多,城南城北大片沃野良田給以衣食之源,東西兩山蒼松翠柏、果樹茂密供其費用,一條清清河水從城下緩緩流過,長年不斷,可供洗滌灌溉之用。舊時有個外商叫宋仰之的,他說鐵廠是個極好的地方,他形容鐵廠是“城落群山環抱里,人在花香鳥語中”,后來宋仰之競遷來鐵廠落戶多年至終,世世代代生活在鐵廠的人也都感到家鄉可愛。正因如此。外地人不斷遷來落戶,本地人不忍遷出。為了表達對家鄉古鎮的愛慕心情,當地古人曾把鐵廠總結出十大景:一是古泉噴珠。鐵廠北山龍王廟有一股清泉,建廟時在廟前的泉水周圍修建了一個約四丈見方水池,扶池觀看泉水不斷上涌,水泡有如一串串的珍珠浮到水面而止,故稱古泉噴珠。水池南面有一石鑿龍頭鑲砌在水池墻腳,泉水從龍口泄出,亞如臥龍吐水。明朝守備曾將池水引入城內衙門飲酒亭,廚師把菜做好放入水池,池水便將菜送入飲酒亭了。二是北門“三奇”。古人有這樣四句詩描繪鐵廠北門,“三奇”:三步兩孔橋,城上柏樹搖,回頭望明月,碑比城還高”。是說鐵廠北門外有一座長不過三步的小石橋,而下面卻有兩個過水洞,這是一奇;城上有柏樹一株,因地勢高而招風,所以邀棵柏樹無時不在搖動,這是二奇;城頭上立有建城石碑一塊,當你晚上出城,回頭望月時,看見石碑仿佛立在城里比城墻還高,這是三奇。這幾句詩句至今還在鐵廠的人們中流傳著。三是古洞藏仙。在鐵廠西山——半壁天的山腰,有一個天然山洞,當地人叫它無終子洞,傳說鐵廠在很早以前,這里屬無終國,無終國戰敗以后,國王曾避難于此而得名。后來到燕國時期,燕國被秦所滅,燕太子丹也來此滑避難,后死于洞中,為紀念燕國之主,后人于洞內建一小閣,將他的像塑于閣內,祝福他得道成仙。直到建國前此閣還保存完好,每到節日當地人朝山進香者,絡繹不絕。此外在舊時每到夜晚,洞外常有亮光晃動,俗稱狐仙煉丹,故有古洞藏仙之說。四是燕王古墓。相傳燕昭王死后,太子丹繼位,這時秦國已滅了齊、楚,趙、魏、韓五國,太子丹大驚,聚文武而謀保國之策,其中有人獻計:秦之強而在于王,欲保燕國不亡,可選一勇士以進貢納降之名刺殺秦王,太子丹允諾,遂派武士荊柯攜圖藏劍赴秦行刺,行刺未成,被秦王殿前衛士剁成肉泥,隨行人逃回燕國,太子丹聞報喪膽,力主遣散朝臣,自己僑裝改扮,。攜父靈逃到鐵廠,將其父葬于此地,自己便隱于無終子洞,一來避難修行,二謄為守父靈以盡自己之孝。傳說這座燕王古墓,光墳頭就占地一畝三分,周圍古樹參天,密林遮日,經常喔喔作響,令人生畏,不敢近前。五是仙人棋盤,鐵廠城南棋盤上有一塊方約一丈,厚約三尺的漢白玉石,石面上有棋紋跡(今人不識棋種),故取名為棋盤山,相傳古時有一張姓住在山下,常年以砍柴為生,一天,他來到山上砍柴,看見兩個老頭在這塊石頭上下棋,他站在一旁看了半天,直到把棋下完兩個老頭散去,也未說一句話,樵夫正納悶時,發現棋盤上有一棋子,上面有“王彈”二字,他回到家里,家人間他上那里去了,他說在山上看了半天下棋的,可是家人卻說找了他一年了,于是就傳說是王禪,王敖二仙在此山上下棋。后來這塊漢白玉棋盤到民國初年被拾柴,放牧的人砸碎無存了。六是煤山不雪。鐵廠城里東北角有一座黑色山坨,俗叫煤山,相傳是唐朝開始煉鐵堆放爐灰的地方,方園有百畝左右,舊時因爐灰內有余熱,加之高于城墻,易受陽光,所以一般小雪不見雪,大雪也比別處融化又快又早,現在已因年限太久,余熱散盡,雪后已無異于其它地方了。七是康姑仙祠。鐵廠東門外有座小廟,名康姑祠。相傳在唐朝時,鐵廠有個康小二,煉鐵鑄造盔甲兵器,一天上司下來一道命令,限他七天鑄造盔甲若干件。可是次日生火,火雖旺而鐵不熔,康小二焦急萬分,回家說給二女,二女遂去爐前觀看,只見爐下出泉,已知爐火再旺鐵也不會熔化,全家必遭斬抄大禍,于是二女自投爐內,水自盡鐵始熔,康小二如期完成盔甲若干件。后康小二將此事稟于上司,經皇帝批準,封二女為“金火二仙姑”,并在廠內蓋金火二仙姑祠堂一座,以為追念。后來傳說二女投爐后被禿尾巴老李收為妻妾,此廟至“0”破四舊時拆毀,現還有遺址可見。八是城外城隍。據說凡有城池的地方,均建有城隍廟,而且都建在城里,唯鐵廠城隍廟卻建在城外。為啥要建在城外呢?這里也有一段神話故事。據傳說,鐵廠城隍廟原來也建在城里,建好以后不久,鐵廠城內有郎舅二人因債務糾紛雙雙向城隍告陰狀,打起官司來了,在城隍面前起誓:誰要昧了良心,一出廟門跌折胳膊跌折腿。結果為姐丈者走到廟門將腿摔折了。于是其內弟即揚言姐丈昧了良心賴帳,后來聽說為內弟者于告狀前給城隍燒了金山銀山和黃錢元寶,賄賂了城隍,才使其姐丈將腿摔折,因此其姐不服,跑到城隍廟大罵城隍接受賄賂,斷案不公,并打了城隍兩個咀巴,攆城隍出去,結果次日城隍塑像便到東門外了,后來會首們出來把城隍塑像抬回城里,第二天又到東門外了,于是就把城隍廟建在城外了。九是大小山縫,在鐵廠城東過一道山嶺,約有五、六里地的地方,有兩座山,大的叫大山縫,小的叫小山縫。這個大山縫,相傳是二郎楊戩因其妹與劉彥昌結婚犯了天規,奉玉皇之旨與其妹在天上打仗時將斧頭甩掉,落在這座大山上,將山巖劈掉一半,所以一半仍是完好的山巖,另一半大石散落在山巖之下,后來人們叫它大山縫。那個小山縫,傳說是二郎打不過仙姑,將寶蓮燈奪去,將仙姑壓在這座小山下,后來仙姑之子沉香長大后,來此山用斧將山劈開,救出母親而去,于是留下這座山縫,這個小山縫,確象一個饅頭形的小山,半腰有一道縫,這道山縫長約一、二十丈,寬有一、二丈,深有十余丈,底下還有若干山洞。八年抗戰時期,這個小山縫曾藏過幾百人。十是古井噴泉。鐵廠西山的半壁天腳下有座椅形小山,小山前面有一眼古井,相傳是唐王征東時路過此地,見一泉水四溢流失,唐王命兵士取附近石塊砌成一井,井下面留有水洞,每到冬春兩季泉水從井下小洞流出,一遇夏秋季節泉水從井口涌出,水柱高約三尺有余,故俗稱“古井噴泉”。后來唐王得勝還朝又路過此地,遂降旨在椅形小山正中建造一座廟宇,以其泉水取名為涌泉寺,寺內塑有涂金的滿堂佛像,寺的后面椅形小山上滿植松柏,俗稱南松北柏,山上松柏常青,山下泉水常流,當中有古廟相襯,風景異常秀麗可觀。但近幾年來,由于雨量減少,水位下降,此泉雖未干涸,但除夏秋季節從井下小洞流出以外,再不見井口噴泉了。這座古廟于建國后,曾改作社辦中學,后中學合并到龍王廟,遂將此廟拆毀。鐵廠除有十大景外,這里的廟宇繁多,也是附近百里左右村莊所少有的,有名的大型廟宇有十一座:龍王廟、釋迦牟尼廟、娘娘廟、三皇廟、城隍廟、關公廟、真武廟,火神廟、藥王廟、西峰寺、涌泉寺。小型的有:觀音廟、玉皇閣、子孫娘娘廟、堂子廟、山神廟、土地廟、五道廟、魁星廟、南極子廟等。陰歷每月初一和十五日,各廟大鐘齊鳴,香火不斷。現在,這些廟宇已先后拆毀,有的改作學校,有的已被居民在舊址建成新居,還有的還耕變成良田了。 |
遵化市轄鎮。板栗主產區之一。1953年為桃園、大劉莊、十里鋪3鄉,1956年并為大劉莊鄉,1958年屬長城公社,1961年建大劉莊公社,1984年復置鄉,1987年更名蘇家洼鎮。位于市境中部偏北,距市區3公里。面積54.2平方公里,人口2.7萬。112國道南北向過境,大(同)秦(皇島)鐵路穿境。轄蘇家洼、大劉莊、達志溝、西北溝、北十里鋪、山王莊、張家墳、閻家溝、李家溝、小石莊、小王莊、皮各莊、東桃園、南山、二道嶺、孟子院、棗林莊、羅秀莊、馬家洼、梅家洼、桃園嶺、喬家洼、新賈莊子、下石河、上石河、石炕子、般若院、駙馬寨、大塊地、增莊、收臺子、孫莊、北山頭莊、沈家莊、雙廟、上港、北上港、新大屯、牛家嶺、瓦子莊40個村委會。鄉鎮企業以礦山、木器加工、汽車彈簧、制藥等為主。農業主產小麥、玉米。盛產板栗。 |
遵化市轄鎮。1953年為東鋪、高各莊、接官廳、閻家屯4鄉,1956年并為西鋪鄉和強莊子鄉,1958年改為建明公社,1984年改鄉,1985年更名靠山莊鎮,1994年更名建明鎮。位于市境東部,距市區14.3公里。面積70.5平方公里,人口2.9萬。大(同)秦(皇島)鐵路、遵(化)潘(家口)鐵路、邦(均)寬(城)公路過境。引灤入津工程從境內東西通過。轄靠山莊、西鋪、東鋪、上王市莊、下王市莊、雷家溝、馬棚峪、穆家莊、趙家莊、刁莊子、接官廳、廖高莊、閻家屯、大于家溝、白馬峪、炸糕店、王老莊、東小寨、許家莊、高各莊、大安樂莊、小安樂莊、雞鳴村一村、雞鳴村二村、雞鳴村三村、穆家溝、回龍峪、葦城峪、石家溝、鴻鴨屯、傅家城一村、傅家城二村、傅家城三村33個村委會和建明鎮居委會。鄉鎮企業以-、水泵、紡織、化肥、礦山為主,潛水泵廠是省級明星企業。農業主產玉米、小麥。盛產板栗、蘋果、紅果。西鋪村的王國藩,在農業合作化時期,靠“三條驢腿人拉犁”辦起了窮棒子社,被毛澤東譽為“整個國家的形象”。 |
遵化市轄鎮。1953年為石門、韋家嶺2鄉,1956年并為石門鄉,1961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石門鄉,1985年改鎮。位于市境西部偏南,距市區24.3公里。西南與天津市薊縣官場鄉接壤,南與天津市薊縣出頭嶺鄉相鄰。面積70.9平方公里,人口3.2萬,其中滿族占39%。邦(均)寬(城)公路、石(門)上(關)公路過境。轄石門一村、石門二村、石門三村、石門四村、山莊、小岳各莊、韋家嶺、大張莊、大岳各莊、上莊、黃各莊、小張莊、小辛莊、小湯河、南六盤營、郭家場、北六盤營、李官屯、大辛莊、寒河莊、周家村、北窯、傅家鋪、王家鋪、八戶莊、屈家鋪、九間房、義井鋪、提舉塢、窄各莊、賈莊子、季莊子、小渤海寨、文山34個村委會。鄉鎮企業以機械制造、玻璃制造、軋鋼、保健、服裝等為主。農業主產小麥、花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