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橋頭村概況 紅橋頭村位于上溪鎮區東面,與東苑小區相連,交通便捷,地理環境優越。現共有農戶184戶,總人口429人,土地面積151畝。全村共有4個村民小組,黨員30人,村兩委成員7人,2008年人均收入8230元。紅橋頭村民風淳樸,村民勤勞肯干,“大棚蔬菜”是其特色產業,主產“木耳菜”更是遠近聞名,是義烏市無公害蔬菜基地。近年來,全村完成了同村水泥路、自來水塔改造等重大工程建設,目前正著手推進農村……。 |
清時屬龍祈鄉九都,民國時屬楂林鄉,解放初為建設鄉溪后農會,1955年為楂林鄉群力高級社,1958年屬楂林大隊管理區溪后生產隊,1961年為楂林人民公社溪后大隊,1983年改稱楂林鄉溪后村民委員會。1987年屬楂林鎮,2001年屬大陳鎮。溪后村……。 |
駐地楂林,原為第二農會,故名。清時屬龍祈鄉九都,民國時屬楂林鄉,解放初為楂林鄉第二農會,1955年為楂林鄉曙光、群立高級社,1958年屬楂林大隊管理區大眾生產隊,1961年為楂林人民公社大眾大隊,因重名1981年8月經縣人民政府批準更名為楂林第二大隊,1983年改稱楂林二村村民委員會。1987年屬楂林鎮,2001年屬大陳鎮。由楂林村部分、下東里設立楂林二村村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駐地楂林村。楂林二村……。 |
因轄外朝塘、里朝塘,故取“朝塘”命名。清時屬龍祈鄉九都,民國時屬楂林鄉,解放初為楂林鄉朝塘農會,1955年為楂林鄉眾擁高級社,1958年屬楂林大隊管理區朝塘生產隊,1961年為楂林人民公社朝塘大隊,1966年更名為東風大隊,1983年改稱楂林鄉朝塘村民委員會。1987年屬楂林鎮,2001年屬大陳鎮。朝塘村……。 |
義烏市大陳鎮義北村使義務的最北側,本村共有四個自然村,九個小組,有:樓村、章宅村、下張畈村、揚角山村,總面積大約2.6平方公里,人口有975人,戶籍350戶,本村經濟收入比較弱勢,沒有廠,經商的比較少,村民一般外出打工,在村的種一點經濟作物,村貌也比較落后,危房占75%,新房占25%,使個貧困村,今后在黨和政府的扶持下,在新農村建設中,會建設美好的新義北村。……。 |
先田村概況本村位于義烏市義亭鎮西邊,距義烏市市中心15公里,東接下店村,南連下滕村,西鄰金東區,北靠西樓村。全村137戶,人口346人,黨員15人,耕地面積426畝。本村建村歷史已達500余年,古老的航慈溪潺潺流經本村,市級文保單位“杭慈溪古橋”屹立于村南,雄偉壯觀的浙贛電氣化鐵路線穿越本村。農作物以種植甘蔗與水稻為主,是一個農業型的義西小村,也是義烏市紅糖生產基地之一。在黨的富民政策引導下,勤勞……。 |
吳村位于上佛路與四海大道交界,全村共有201戶,503人。村區域面積400余畝,8個村民小小級,村兩6人,黨員26人,村民代表16人。隨著義烏城鄉一體化建設的發展,我村迎來了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2005年初,村兩委分析本村形勢,研究討論并制定村莊整理計劃。召開黨員、村民代表和各線委員大會議,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了認識,并上報市城鄉一體化審批同意。同時大力宣傳-精神及城鄉一體化政策,并層層發動,得到……。 |
2018年11月撤銷王阡一、王阡二、王阡三、西楊村等4個村民委員會,設立王阡村村民委員會。王阡村……。 |
上滕村概況上滕村位于義西,始源明永樂年間,距今約500多年歷史,據載金華湯溪瑯雅滕氏后裔遷居于此。解放前本村有革命志士為民族解放打擊日寇侵略而獻身,特別是滕永通烈士,他1942年在吳店下童教書,日寇進村不顧個人安危為指揮百姓轉移被日寇槍殺犧牲。本村有人口440多人,土地420畝,村兩委人員7名,正式黨員22名,村民代表8名,大專院校畢業各種人才10多名。村中“小五化”工作基本實現,全村環境生態工作……。 |
巖口村概況 巖口村位于上溪鎮北面,上黃公路穿村而過,依山傍水,環境優美,民風淳樸。全村由巖口和里宅自然村組成,現有農戶468戶,總人口1147人,耕地440畝,共有9個村民小組,黨員40人,村兩委成員6人,2008年人均收入8678元。近年來,村里投資100余萬元,先后完成了排水排污、路燈亮化、道路硬化、村莊綠化、自來水管網改造等工程,成立了老年活動中心、平安服務隊、-,為推動農村文化建設,特建設……。 |
因與上社村兩村地形呈三條山壟形狀,故合稱“三條壟”。1956年三條壟成立高級社時,因其地處下首,群眾習慣稱“下社”,村以駐地而得名。解放初同下社合并為東岙鄉第一村,1956年東岙張撤銷劃入霓嶼鄉,1958年公社化時屬洞頭縣人民公社霓嶼管理區,1961年成立霓嶼人民公社三條壟大隊,1984年由公社分設時,從三條壟大隊折分單獨建立下社村民委員會,隸屬于霓嶼鄉,1986年隸屬于霓北鄉,2001年11月隸……。 |
黃華村地處甌江口北岸樂清市柳市鎮黃華社區中部,距離柳市鎮8公里處,位于黃華堡村與上巖前村之間,與靈昆島隔江相望。耕地146畝,現有人口1680人,458戶。2014年村集體收入200萬元,人均純收入8000元。全村正式黨員50名,村兩委干部9人。今年來,共投入資金20萬元,開展對村莊環境整治、建設:完成村莊規劃編制,并以規劃為基準,結合區域功能,突出地方特色。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建成北河綠化公園、……。 |
地處協山東麓,故以山命名,村委會駐地協山。1949年稱協山村。1961年稱篁社人民公社協山大隊。1984年置協山村委會,屬篁社鄉。1987年改為篁社鎮。2000年并入馬嶼鎮至今。瑞安市馬嶼鎮協山村村域面積1.22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近年來,協山村成功招引北京童姥閣餐飲等美食項目,同時打造3D互動大道等引流打卡點。下步,協山村將打造豐垟島農業旅游(研學)基地、鄉村客棧,走出一條集音樂文……。 |
箬洋村位于泰順與文成交界處,是一個具有悠久人文歷史的村莊,由原來的(箬洋、山后坑、銀坑、石柱、黃山背)5個行政村合并而成。全村總人口2080人,黨員75人,低收入農戶有92戶,人口有320人,人均收入6500元。每年的七月半還有祭祖祈福活動。耕地面積820畝,山林面積12205畝,有文泰線、聯包線經過,現在的主導產業以楊梅種植及茶葉種植為主,每年的生產產值約1500萬元,并創了建美麗鄉村。箬垟村位……。 |
岐西村位于瞻岐之西,因瞻岐俗稱東岙,岐西乃稱西岙。西岙三面環山,一面朝海,中間一條小溪穿村而過,小溪兩邊的道路是村中主路,小橋流水,綠樹成蔭;溪流東西兩側的居民錯落有致,與周邊的自然風景協和相彰。岐西村村民以楊、趙兩性為主,楊性約占半數。其他還有章、陳、王、周、張、謝、葉、朱等20余姓氏,現有400余戶1300多人。1946年至1950年5月,岐西村屬瞻岐鄉;1949年5月后建村,屬鰲山鄉。農業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