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龍社區,明清時期轄南鄉忠莊里一甲。 民國二年(1913),屬遵義縣南三上區,治所懶板凳。 民國二十一年(1932)屬第八上區南北錦鎮。 民國三十年(1941)建南白鎮轄11個保,屬第一保。 1949年11月,遵義縣解放后,沿襲民國保甲行政區劃。 1950年10月,廢保、甲區劃,置村(居)、組。 今地域屬第五區南白鎮老街村。 1953年4月,屬原南白鎮老街村,1958年9月,隸屬南白區水庫群人民公社南白管理區;1961年8月,屬南白區南白人民公社;1963年3月,屬南白區南白鎮;1966年3月,撤銷南白鎮,并人南白公社。 1978年11月,復置南白鎮(鄉級)區劃,分屬南白鎮和南白公社。 1984年3月,分屬南白鎮城區辦事處和南白村。 2003年5月,撤銷城區辦事處,由原南白鎮南段居2個居民小組、土壩村4個村民小組、馬橋村8個村民小組、縣磷肥廠、縣無機化工廠兩個家屬區合并建置。 2016年10月,撤銷南白鎮,分設播南街道管轄。 |
青山社區,明清朝代,屬黔中道遵義府縣南鄉忠莊里五甲,民國二年(1913),屬南三上區。 民國二十一年(1932),為太保鎮屬第八上區;民國三十年(1941)建南白鎮轄11個保,屬第七保(后壩)。 解放后1950年10月,隸屬后壩村,1958年9月,置人民公社,村為大隊,組為生產隊。 青山村更名青山大隊隨后壩鄉合并建南白區水庫群人民公社。 10月,隸屬后壩管理區。 1961年8月,隸屬后壩人民公社。 1984年9月,恢復鄉村建制,將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更名為鄉、村、村民組。 青山大隊更名為青山村仍隸后壩鄉。 1992年9月至1994年8月,隸屬后壩片區管理區。 1994年8月,隸屬后壩辦事處。 2004年2月撤銷后壩辦事處,由青山村10個村民組、底貓河村3個村民組、柏村村12個村民組合并建置。 2016年8月改設為青山社區居民委員會。 |
后壩村,明清朝代,屬黔中道遵義府縣南鄉忠莊里五甲,《遵義府志》載:“董村場,城南五十里,日一、六集。”原名馬蹄井,又名太和場、后壩場。 宮保余步云易名太保場。 民國二年(1913)屬南三上區。 民國二十一年(1932),為太保鎮屬第八上區;民國三十年(1941)建南白鎮轄11個保,屬南白鎮轄之七、八兩個保。 1950年建為后壩、大水兩個村,1953年合建為后壩鄉。 距南白鎮5千米。 1958年9月,撤鄉鎮區劃,置人民公社,村為大隊,組為生產隊。 南白區南白鎮、后壩鄉、農興鄉合并建南白區水庫群人民公社。 10月,遵義縣、市合并,后壩鄉改為管理區,隸屬水庫群人民公社,管理區下仍置大隊、生產隊。 1961年8月,復置遵義縣;撤銷區級基層人民公社區劃,復置南白區公所、后壩管理區更為后壩人民公社,隸屬南白區;公社下仍置大隊、生產隊。 1966年3月,撤銷三合區的三層巖公社并人后壩公社;1984年9月,恢復鄉村建制,將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更名為鄉、村、村民組。 后壩鄉仍隸屬南白區。 1992年9月,撤銷南白區,后壩鄉合并到南白鎮。 1992年9月至1994年8月,南白鎮人民政府2個辦事處,3個管理區。 后壩片區改稱管理區。 1994年8月,后壩管理區更為辦事處,2004年2月撤銷后壩辦事處,由原后壩村10個村民小組、涼山村11個村民小組,后壩居1個居民組合并建置后壩村,直隸南白鎮。 2016年8月改設為后壩社區居民委員會。 |
蓮花村,明清朝代,屬黔中道遵義府縣南鄉忠莊里五甲(今蓮花村)西鄉西隅里二甲(原三層、底貓河村),西隅里三甲(原東塘、新橋村)。 民國二十一年(1932),隸屬第十區二層巖鄉。 民國三十年(1941)隸屬鴨溪區八里鄉二保(東塘、新橋),新站鄉第十保(三層巖、底貓河)。 解放后1950年10月,分別隸屬民主村、三層巖村;1953年,分別隸屬第十四區(八里)民主鄉和第十區三層巖鄉。 1958年9月,分別隸屬民主管理區東塘、新橋大隊,三層巖管理區同心、建民、聯合大隊。 1961年隸屬三層巖公社。 1966年3月,撤銷三層巖公社并人南白區后壩公社為蓮花、同心、聯合3個大隊和民主公社的東塘、新橋大隊。 1984年9月,恢復鄉村建制,將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更名為鄉、村、村民組。 同心大隊更名為三層巖村、聯合大隊更名為底貓河村,建民大隊更名為蓮花村。 東塘大隊更名東塘村,新民大隊更名新橋村。 1992年9月至1994年8月,東塘、新橋村隸屬安瀾管理區。 底貓河、三層巖、蓮花村隸屬后壩管理區。 1994年8月,管理區改稱辦事處。 2004年2月,由原三層巖村11個村民組、東塘村13個村民組、新橋村11個村民組、底貓河村5個村民組合并建置。 2016年8月改設為蓮花社區居民委員會。 |
原屬播南街道白龍社區。 2019年4月,析白龍社區馬橋、大元、童山、白虎、況家堡、樂家坪、碑子口、肖家灣、竹林9個組設紫薇社區,為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社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