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潮陽區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潮陽區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文光街道位于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是1995年4月棉城撤鎮設辦時成立的,位于潮陽城區中部,是潮陽黨政文光塔機關所在地,也是城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交通便利,商貿活躍。東與濠江區交界,西與金浦街道相接,南與城南街道的新宮、新華、口美、后雙園居委會接壤,北至城北一路。下轄興歸、文光、平和東、西雙、平東、桃園、西門、雙望、曠園、古帥10個居委會,轄區內有西園、西巖、小北園、東山風景區等名勝古跡和風景點。全文光街道總面積15.1平方公里,現有總人口146649人。全街道現有黨(總)支部30個,黨員1676人。街道機關現有在職人員156人,離退休34人,離崗退養7人。現有中、小學14所,其中中學5所,小學9所,學生總數33000多人。該街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科技進步,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不斷壯大經濟,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全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

經濟發展

2003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7.005億元;完成工農業總產值10.42億元,其中工業產值10.04億元,農業產值購物城3800萬元;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3304元;完成工商各稅3222萬元,其0享稅完成1379萬元,地方稅完成1843萬元,基本完成全年的工作目標。街道現有工業區7個,已建成通用工業廠房42幢,建筑總面積31.7萬平方米。現有工業企業70家,其中規模上7家。街道工業現已經、形成空白音像制品、包裝印刷制品、摩托車配件、針織服裝四大行業體系。此外,煙草薄片、家私制造等新興行業也頗具規模。幾年來,街道的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得到長足發展,連續3年被原潮陽市委、市政府評為“兩個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先后榮獲汕頭市委、市政府“十億元街道”、“超十億元街道”和“汕頭市文明單位”稱號,二次榮獲“廣東省文明單位”稱號。今年街道初步形成了“圍繞加快發展的中心任務,著力改進城區面貌和改進機關作風,實施科技興街、工業強街和可持續發展三大戰略,抓好招商引資、大辦工業、開源節流和強化社會管理四項工作”的發展思路,-招商引資若干優惠政策,最近新引進企業5家,促進了街道經濟的向前發展。

-

環境整治

文光街道把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作為建設幸福文光的重要舉措來抓,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責任落實,增加投入,修整潔街道繕文化服務中心活動樓,完善姚宗俠公園、鳳肚公園等公共文化活動場所。加大大宣傳力度,動員廣大干部群眾積極投身創文活動。同時建管并舉,開展“大清掃、大清洗、大清除、大清理”等-活動。共組織干部職工600多人,動用民工520人,動用鏟車、挖要8臺,清運垃圾49噸,清除綠化帶雜草3.05平方米,設置“門前三包”監督崗10處,分發“門前三包”卡1萬多張,拆除亂搭亂建房屋2處,清運占道的建筑垃圾60多噸,積極發動在外企業家捐贈治安資金905萬元,在交通事故多發地段、商貿繁榮地段、行政交界地段安裝治安視頻監控卡口7個,重拳打擊各類刑事犯罪活動,增強群眾安全感。通過階段來全街道上下的不懈努力,該街道的創文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該街道表示,將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將創文工作不斷引向深入。探索推行網格化、精細化管理,實行定崗位、定人員、定責任、定懲罰,努力形成條塊結合、以塊為主、職責明確、協調配合、高效運行的管理模式,將創建工作推向深入,保質保量完成創建各項工作任務。

-

教育事業

文光街道位于潮陽市區中心,這里名人輩出,許多蜚聲海內外的人物都誕生于此,故文光街道又有“名人故里”學校稱譽。自1994年以來,街道和各居委會經過集體籌資、海內外同胞捐資等多條渠道籌集資金,總共籌資7410萬元,新建了文光中學和鎮一、桃園、雙望、鎮四等4座小學,擴建了棉城中學、華僑學校、職業中學、鎮六小學,總建筑面積達5.6萬平方米;全街道14所中小學全是新穎美觀的樓房,改善了教學和學習環境。同時,每年選送一批教師到大、中專院校進修,提高了教學水平,現在小學教師達標率為98.6%,中學教師達標率達95%。文光街道下大力氣抓好教育事業,取得了豐碩成果,教學質量逐年提高,一批師生獲全國、省、汕頭市獎勵和榮譽稱號。一批優秀學生不斷涌現,升中率在該市名列前茅。在去年舉行的各學科競賽中,獲國家級獎勵的學生7人,省級獎勵5人,汕頭市級獎勵45人。街道團委每年都會從各學校中挑選出一批優秀的學生,吸收其加入團組織,加強其思想教育,鼓勵學生團員出色完成學業,做好為黨,為社會,為祖國做貢獻的準備。街道團委榮獲2002年度“廣東省五四紅紅旗團委”稱號。

 棉北街道地處潮陽城區北郊,轄區面積32.215平方公里,下轄9個居委會,人口54550人,既有城區功能又有鄉村優勢,距汕頭市8公里。區內交通發達,水陸運輸便利,324國道自南向北穿境而過,又有護城河直通汕頭港,潮揭路北通揭陽市,南接深汕高速公路和海門港。水電能源充足,通訊設施先進,可經開發利用的土地資源豐富,投資環境優越,是一塊創業發展的好地方。
通過幾年來的建設,轄區內各項基礎設施項目日臻完善,現有占地面積200畝,34棟規格廠房的汕頭市知名度較高的平北工業區和平南、棉田、東家宮三個村辦工業區;轄區內學校、幼兒園、普通住宅區、別墅區、賓館、酒樓、休閑娛樂場所、醫院、停車場、農副產品市場配套齊全,各種生活購物商場、網點比比皆是;加上積極推行法制建設,堅持依法辦事,轄區內治安穩定,社會秩序良好,為投資辦企業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和發展空間,具有創辦大型工業項目的有利條件和形成經濟綜合發展地域的優勢。
目前,轄區內工業企業87家,其中規模上企業9家。臺商、港商獨資企業眾多,形成了以馬華隆有限公司為代表的紡織染整、通信設備、制藥、高級化妝品、塑膠制品、音像制品等生產廠家。民營企業發展迅速,形成了以萊達集團公司和廣東中唱一帆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為龍頭的高科技、高技術的企業規模。這些企業在棉北街道都不同程度的得到發展和壯大,也帶動了地方經濟建設的發展和社會事業的進步。街道2005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4.8億元,比增20%,工商稅收完成3239萬元,比2004年增長27.3%。
街道從2004年開始規劃在潮揭路東家宮居委路段周邊地帶建立面積約1100畝的棉北街道大型工業園區。逐步建成臺商獨資、合資合作企業基地、醫藥企業生產基地和其他制造業企業基地。工業園區的開發建設基本上以多種形式轉讓或出租土地為主。
近期,棉北街道繼續抓好轄區的基礎建設,力求提升工業園區的規劃布局和投資環境。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使企業“引進來、留得住、有發展”。棉北人民熱烈歡迎海內外客商到棉北街道參觀考察,投資興辦實業!。
因地處潮陽城區南部,故稱城南街道。唐元和十四年(819),潮州刺史韓愈將縣治從臨昆山麓遷置新興鄉棉陽(后稱棉城),歷經五代唐、宋、元、明、清、民國至新中國成立,已達1190多年。

棉城古屬新興鄉,明、清至民國初屬縣廓都,1921年屬潮陽縣第一區,1952年稱棉城鎮。

1958年9月,棉城鎮和金浦鄉合并建立政社合一的紅潮人民公社。

1959年分出金浦人民公社,改稱棉城人民公社,1964年復稱棉城鎮。

1994年11月,城南街道從原潮陽市棉城鎮析出,稱潮陽市城南街道。

2003年1月撤銷潮陽市分設潮陽區、潮南區,城南街道屬潮陽區。

1994年城南街道從原潮陽市棉城鎮析出,稱城南街道辦事處。城南街道位于練江入海口北岸,西南隔練江0海與井都鎮相望。

 金浦是汕頭市潮陽區下轄的一個街道辦事處,地理位于潮陽市區西南部,東起文光街道辦事處,西接和平鎮,南臨練江,北連河溪鎮,南與潮南區井都鎮隔江相望,土地總面積4416.6公頃。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國道324線貫穿全境約7公里,轄區內各主干道基本實現水泥化,分布有序,四通八達,主要路段全部架設路燈,交通方便通暢。本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屬于亞熱帶海洋性氣候。氣候溫暖濕潤,歷年平均氣溫在21.7℃,降雨量在1550毫米左右。

社會經濟狀況

民國初廢都為區,屬潮陽縣第一區,1956年設金浦鄉,1958年并入紅潮公社。1959年拆置金浦公社,1983年改區,1986年建鎮。1994年11月劃入潮陽市區,撤鎮設金浦街道辦事處。轄三堡居委會和南門、寨外、梅西、梅東、大溝5村委會,辦事處駐三堡居委會,是1926—1945年0潮汕特委和潮陽、惠來縣革0據地之一。根據2009年統計數據,金浦街道有戶籍的人口為82763人,其中農業人口77811人,城市居民人口4952人,外來暫住人口10000人,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口密度為2080人/平方公里,屬于人多地少的行政區。其中城鎮常住人口45000人,城鎮化水平80.92%。

1971年圍0海海灘426.7公頃為良田,有魚塘52公頃,是淡水魚主產地。經濟逐漸由以農業為主體向以農業為基礎、輕工業為主體的經濟結構發展,工業有紙類加工、文具、金屬型材、工藝制品、煙草薄片、服裝毛織、電子、制漆等。建筑業盛,有“建筑之鄉”美譽,國內總有大小施工隊300多個。有磚瓦廠、貝灰窯、抽紗廠等企業80多家。甘薯加工業著名,所產“白雪薯粉”遠銷國內外,農作物以糧食為主,主要有稻谷、番薯等;經濟作物有蔬菜、水果、甘蔗等,是潮陽區蔬菜、水產品、家禽、水果供應的生產基地之一。林業主要有相思、松柏、木麻等經濟林。

海門鎮位于潮陽東部沿海,西隔練江與潮南井都鎮相望,與潮陽中心城區接壤,總面積38.5平方公里(其

潮陽區海門鎮

中海域面積10.7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9.6公里,轄16個村(居),人口11.43萬人。2005年,全鎮完成國內生產總值5.17億元,農(漁)業產值4.9億元,工業產值4.1億元,農村人均收入1852元。

蓮花峰景區是國家“AAA”級旅游景區、“汕頭八景”之一,年接待海內外游客逾55萬人次;位于鎮外四片區的潮陽經濟開發試驗區,現有面積5.5平方公里,1993年7月經省人民政府批準設立,1999年1月起與海門鎮合署辦公。

-

地理環境

漁業是海門得天獨厚的傳統產業,占據鎮國民經濟的主導地位。海門漁港是國家一級良港、全省第三大漁港,并于2005年成功申報為國家中心漁港。現有各種作業機船430艘,年捕撈量5萬噸左右。2002年投資了2300萬元建成漁港碼頭、水產批發市場和水產品貿易商場。同時積極發展海淡水養殖業,現有鮑魚養殖公司4家,其中南弘海珍養殖公司培育的三種鮑魚雜交新品種,項目填補國內空白,該養殖公司在被評為“省鮑魚良種場”的基礎上,又被評為“省農業生產示范區”。

海門鎮投資環境優越;不但有開發區和澳內灣成片的土地資源,而且交通便利,位于鎮區內的潮陽商港是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一類口岸,潮陽唯一對外貿易口岸,可對外國籍船舶開放;深汕高速公路在海門設有出入口。鎮區內道路、供水、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鎮黨政高度重視招商引資工作,自覺轉變政府職能,積極為企業發展、項目上馬創造良好條件。目前,計劃首期投資100億元、占地1000畝的華能汕頭電廠等項目,已確定落戶該鎮。

潮陽市轄鎮。1949年屬潮陽縣第八區,1956年析西臚區設華陽鄉、桑田鄉。1959年并入西臚鄉后,改幸福公社,1959年析西臚公社,分出設河溪農場,1962年撤銷河溪農場,改設河溪公社,1983年改區,1986年建鎮。位于市境東北部,東與汕頭經濟特區隔海相望。距市城區9公里。面積63.5平方公里,人口5.9萬。境內溪河縱橫交錯,榕江下游至此出海,潮水溪過境,華陽港、桑田港航運直通汕頭市。潮(陽)揭(陽)公路、潮關公路過境,形成水陸通衢,縱橫交錯的交通網。轄河溪、湖東、華東、東隴、西隴、南隴、上坑、上隴、新鄉、南田、中田、西田12個村委會。水產養殖業是經濟支柱,主要水產品有中華絨毛蟹(大閘蟹)、膏蟹、對蝦、甲魚、鰻鱺、鱸魚、鯰魚等。鄉鎮企業有金剛石、建材、造紙、毛織、服裝等廠,擁有建筑施工隊600多支。河溪水庫及發電站建于境內。
和平鎮位于潮陽區中部,地處練江下游,324國道、和惠、和谷省道貫穿全鎮境內,水陸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全鎮管轄行政村(居)21個,鎮域面積51.9平方公里,人口16萬人,其中鎮區有中寨、和平、里美等11個居委,面積8.3平方公里,人口8.9萬人。旅外鄉親10萬余人,是潮陽區一個人口大鎮、經濟強鎮和僑鄉。自鎮區向東距潮陽區文光街道13公里,距汕頭市區28公里,向西距峽山街道5公里,距普寧市區流沙鎮35公里,距廣州市區436公里。位于東經116度28分、北緯23度15分之間,練江下游0海新河以南,東隔練江與金浦街道相接,西與峽山街道相連,南與臚崗鎮毗鄰,北隔練江與銅盂鎮相接。

2005年全鎮完成工農業總產值61.14億元,比增15.3%;完成工業總產值60.18億元,比增15.5%;完成出口總值1.72億美元,比增75.5%;實現工商各稅6005萬元,比增8.2%。全鎮用電量3.918億千瓦時,其中工業用電量3.4億千瓦時,比增10.74%。先后被省、市評定為實施固本強基工作省級示范點、省中心鎮、專業鎮、嚴打整治斗爭先進鎮、文明鎮。

鄉鎮企業蓬勃發展,以音像業為支柱的企業充滿生機活力。鎮委、鎮政府按照“-”的要求,認真貫徹執行黨的-精神,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確立了“走正道、多元化、創品牌、強服務”的經濟發展思路。通過抓結構優化調整,大力引進外資,興辦高、新、大工業企業,以工業園區為龍頭,構筑新的發展平臺,統一規劃,連片開發,形成產業,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

全鎮現有生產型企業542家(規模上企業83家),其中音像材料制品生產企業105家,日產音像材料制品150噸,年產值26億元以上,產品銷往美國、俄羅斯、香港等國家和地區。1990年省政府編寫的《廣東年鑒》譽稱和平鎮為“粵東音像城”。工業廠房達150萬平方米,注塑機達2600多臺,獲取國家經貿部批準具有進出口經營權的企業52家,具有音像加工復錄經營權的企業6家,年創產值超億元的企業5家,5000萬元以上有12家,1000萬元以上有15家。彩條布的生產量也占全國60%以上。

潮陽市轄鎮。1949年屬潮陽第八區,1951年稱下八區,1952年改第十七區,1956年劃為西臚鄉、波美鄉,1958年合并為幸福公社,1961年更名西臚公社,1984年改區,1987年撤區建鎮。位于市境北部,距市城區20公里,西距汕頭經濟特區35公里。面積109.5平方公里,人口12.2萬。潮揭公路、谷關公路過境。轄西一、西二、竹林、波美、海田、后埔、烏石、東鳳、西鳳、南鳳、泉塘、陂頭、東潮、竹嶺、洋文、店后、興平、青山、埔尾、龍寮、西寮、內甦、龍溪、里溪、尖山、外甦、巖前、烏巖28個村委會。以農業為主,素稱魚米之鄉和建筑之鄉。特產內甦烏酥梅。1986年為省工業衛星鎮。潮陽市建筑中等專業學校在此。名勝古跡有烏巖梅峰寺、無水橋、波美古雪巖、竹嶺蓮花院。1969年7月28日遇歷史罕見強臺風襲擊。
關埠鎮在潮陽市境北部,南以小北山為屏障,北臨榕江。面積56平方公里。人口9.76萬。轄43個自然村。1912年后至1951年稱潮陽縣第八區,1952年改稱第十六區,1958年建紅星公社,1968年改稱關埠公社,1983年改區,1986年建鎮。地處榕江中游南岸平原,地平、土厚、水豐。耕地面積1940公頃,山地720公頃。是市水稻高產區,還有大豆、花生、甘蔗、蔬菜等。水果以柑、香蕉、荔枝、龍眼為大宗。

 關埠鎮位于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西北28公里處,東北臨

汕頭市關埠鎮政府

榕江與揭陽市分界,南鄰西臚鎮,西交灶浦鎮。全鎮總面積57平方公里,2005年人口11.98萬人。2002年工農業總產值18013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2500萬元,農業總產值15513萬元。

關埠鎮是廣東省著名的糧食高產鎮,汕頭市“三高”農業科技示范鎮。初步形成科技含量較高的糧食生產、優質果蔬種植、淡水養殖和禽畜飼養四大基地。關埠鎮又是著名的“建筑之鄉”,150多支建筑施工隊遍布全國各主要大中城市。

關埠鎮水陸交通方便。關埠鎮被列為國家二類口岸,鎮內有3000噸級貨運碼頭和連通榕江兩岸的汽車輪渡碼頭;規劃中的潮汕國際機場僅一江之隔。

關埠鎮是原潮陽市三個次中心城市之一,工副業主要有抽紗、建筑、織席、工藝美術、木器等,有150多支施工隊常駐省內外承包建筑工程。農產以稻谷、甘薯為主,還有生柑、香蕉、荔枝、龍眼等果類。建國后,興修水利,修筑堤圍、涵閘、水庫,實現農田自流灌溉。關埠圩是榕江中下游區鄉農副產品集散地,關埠豬苗聞名潮陽、普寧、惠來3縣。-

-

行政規劃

關埠鎮轄4個居民委員會和27個村民委員會。

居民委員會:關埠、橋東、福倉、港底。

村民委員會:玉一、玉二、玉山、集德、新洪、洋貝、田東、大東湖、東湖、橋頭、上底、溪西歐、埔上、堂后、下底、三村、西平、河腰、巷內、巷口、莊厝、宅美、上倉、路外、路內、井美、樹下。

-

歷史沿革

公元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在村前建門辟關。公元1532年(嘉靖十一年)以關前為圩埠,附近村民在此集市,稱關前埠。1912年后至1951年稱潮陽縣第八區,1952年改稱第十六區,1958年建紅星公社,1968年改稱關埠公社,1983年改區,1986年建鎮。

-

交通網絡

關埠濱臨潮汕三大江之一的榕江中游,江面水深港闊,早在明代,這里的商船就可直通潮陽、達濠、潮州等港口,榕江南岸和練江北面的谷饒、銅盂、西臚、金玉、河溪等數十鄉的農產品、山貨和土特產通過關埠港銷往潮汕各地。至公元1890(清光緒十六年),潮陽人肖鳴琴在關埠港建立電船運輸公司,北至揭陽縣城,南至潮陽、海門,東至汕頭等地,人貨皆由電船運輸,關埠港口年吞吐量近萬噸,客運量逾10萬人次,關埠港一派繁榮景象。

民國初,實業家陳堅夫又修筑加固關埠港碼頭,增購電輪24艘,貨物可運至汕頭轉運香港、廣州、上海、廈門、寧波等地,各地銷往練江平原各鄉鎮的工業品及建筑材料,也多數在關埠港上水,在埠內集市交易,關埠成了萬商云集的鄉鎮商埠。

谷饒鎮位于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西北部,處于“潮陽、揭陽、普寧”三區(市)交界處,交通便利。鎮域面積71.8平方公里,轄26個村(居)委會,人口13.35萬人,旅外華僑、港澳臺僑胞近10萬人,是潮陽地區重點僑鄉之一。2002年全鎮完成工業總產值23.03億元,稅收353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38元,出0貨值12.1億元。2001年被定為廣東省區域中心鎮;2003年被定為廣東省專業鎮技術創新試點單位。

谷饒鎮紡織業占全鎮工業總量的95%,針織內衣業特色突出。全鎮從捻線、經編針織、電腦繡花、洗染、成品加工等生產環節配套成龍,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已經成為全國針織內衣、電腦繡花產品的主要生產地之一。目前全鎮針織內衣企業396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30家),家庭作坊200多戶,從業人員5.5萬人。近年來,全鎮投資15億元,從西德、瑞士、日本等國家引進具有目前世界先進生產水平的大型電腦飛梭刺繡機210臺、經編機220臺、開幅定型機32臺和其它一批先進設備,總共擁有設備3.2萬臺(套),年生產各類針織布、經編布、花邊、刺繡品1.6億米,各類文胸4700萬打、內衣11220萬件、內褲1500萬件,產品銷售收入22.5億元,創利稅總額1.83億元。全鎮針織服裝有效注冊商標900多件,培育起“奧絲藍黛”、“霞黛芳”、“今尚兒”、“新一步”、“戴絲玉”等一批知名品牌。谷饒工業園(占地850畝)已基本完成各項配套建設,入園的駿榮紡織有限公司等已投產;紡織印染工業區(面積1200畝)和深洋紡織服裝工業區(面積820畝)已完成規劃和初步勘測、設計,同時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全鎮有3000多名營銷人員分布全國各地,以連鎖店、特許專賣、區域代理等方式開展營銷業務,一些企業還在俄羅斯、巴拿馬、阿聯酋等國家和地區設立分公司或辦事處,谷饒針織內衣產品遠銷南北美、歐洲、中東、東南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谷饒鎮在發展針織內衣產業上,今后將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市場為導向,大力實施名牌戰略,提高針織內衣行業的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堅持以科技進步為動力,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大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使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改善。堅持以制度創新為重點,加快實現傳統紡織內衣業向高新紡織內衣產業轉變。集中力量培育、扶持和發展一批骨干企業、一批核心技術、一批知名品牌產品。

潮陽市轄鎮。1952年設潮陽縣第八區,1954年改貴嶼區,1956年撤區改建貴嶼、南陽、上練三個鄉,1958年合并為貴嶼鄉,同年改上游公社,1959年更名貴嶼公社,1983年改區,1986年建鎮。位于市境西部邊緣,與普寧市接壤,距潮陽市府31.2公里。面積52.4平方公里,人口10.3萬。另有旅外僑胞6萬人。境內水泥公路四通八達,并與廣(州)汕(頭)公路相連。轄渡頭、龍港、仙彭、仙馬、華東、鳳港、鳳新、泗美、貴嶼、華美、南安、北林、玉窖、后望、新厝、湄洲、佳安、聯堤、東洋、山力、下隴、新鄉、坑仔、浮山、山聯、山前、西美、石夾28個村委會。鄉鎮企業以塑料、五金、電器的加工生產為主。農業主產水稻、番薯和小麥。特產貴嶼酪餅、熏鴨脯等食品。建有塑料制品、電子電器專業市場。貴嶼街路棚書畫展和泗美石雕工藝獨具風格。1991年獲農業部“全國農業豐收”一等獎、省“糧食創高產噸谷鎮”稱號。
潮陽市轄鎮。1952年為潮陽縣第七區,1956年改銅盂鄉,1958年改紅鋒公社,1959年改銅盂公社,1983年改區,1986年建鎮。位于市境中部,距市城區20公里。面積42.4平方公里,人口9.2萬。洪和公路,銅貴公路穿境接324國道。轄銅缽盂、勝前、老溪西3個居委會和華岐、草尾、河隴、溪邊、深嶺、新橋、集星、光星、岐美、宅美、嶼南、嶼北、玉窖、雙岐、潮港、鳳田、鳳壺、市上、新岐、溪東里、肖渡、桶盤、樹香、李仙、洋美25個村委會。鄉鎮企業產品有紡織服裝、塑料聚脂,翡翠玉器、各色珠袋、藥材及紅木家具等。農業連續七年實現水稻“噸谷鎮”,1995年工農業總產值達4.14億元。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靈山寺舌境塔,為潮汕地區現存最古老而完整的建筑物。唐宋潮汕八賢之一的許申,現代著名實業家郭子彬、電影藝術大師蔡楚生及著名心理學家郭任遠,均出生于此。
金灶鎮位于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西北部,地處榕江南岸,東接關埠,西北接揭陽,南與谷饒、貴嶼隔山(有公路相通)。金灶鎮乃小北山下之山丘、平原地帶,共有4個居委會和59個村委會,總面積78.9平方公里,人口126533人。該鎮擁有歷史古跡涵元塔。經濟發展良好,同時農產品及加工發展迅速。

 金灶鎮于2003年10月28日,潮陽區政府在金玉鎮政府召開調整鄉鎮行政區劃工作動員會議,部署金玉、灶浦兩鎮合并有關工作。11月17日,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省民政廳以粵民區[2003]163號文批準,同意潮陽區撤銷灶浦鎮和金玉鎮建制,合并設立金灶鎮。是汕頭市潮陽區著名純農老區鎮,轄46個村(居),鎮政府設在潮揭公路邊。

-

歷史古跡——涵元塔

金灶鎮涵元塔涵元塔在汕頭市潮陽區金灶鎮南河南岸龜山,與揭陽市區京岡街道隔河相望。由明朝揭陽知縣馮元飚倡建,卜地于潮陽境內。始建于明天啟七年(1627年),建成于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屬磚石結構的八角樓閣式塔。塔坐東南向西北,高43米,空心、八面七層,內有螺旋形石階可登塔頂,每層有門戶通出塔廊。塔門刻有“涵元寶塔”四字。塔尖原有一銅質壓頂,20世紀40年代中期遭雷擊而殘破。登塔頂可俯視榕江。塔南有石刻碑記5塊,保存完好。

-

經濟發展

金灶鎮是汕頭市潮陽區特色農業重點生產鎮之一,是粵東地區橄欖、楊梅、香蕉、柿、油甘等特色水果的主要生產地和重要集散地。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薯類等。主要經濟作物有甘蔗、食用菌、潮汕蕉柑、楊梅、三棱橄欖、烏欖、玻璃油甘、元宵柿、馬蹄等。其中,三棱橄欖是金灶鎮的特產,質優價高,供不應求,曾于1998年創下每公斤鮮果1400元的紀錄。目前金灶鎮有三棱橄欖8000畝,主要集中在官坑、蘆塘、下寮、徐寮等村。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亚洲国产综合专区在 | 久久久综合精品视频 | 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能播放的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三级人a 起碰97视频在线观看国产 | 亚洲欧美动漫卡通一区二区 | 色色色色五月天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