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年間,屬坊郭社。 中華民國初年沿襲清制,仍設嶧縣,1918年隸屬濟寧道,壇山街道隸屬坊郭區(即城關)。 1930年,壇山街道屬一區城關。 1935年底,壇山街道屬城關鄉農學校。 1946年11月至1948年11月,設城關鎮。 1956年底,屬城關區。 1959年改為城關人民公社。 1984年建制嶧城鎮。 2001年3月設立壇山街道至今。 |
1958年3月中共嶧縣縣委決定撤銷原有的10個區四鎮的建制,設立了34個鄉,原來的四個鎮仍保留,縣委下轄38個鄉(鎮)委,土樓河公社成立,機關所在地后土樓河村。 1966年公社機關由后土樓河遷至肖橋村改名肖橋人民公社,1984年肖橋人民公社改為肖橋鄉。 1962年吳林人民公社從城關人民公社劃出,1968年公社機關遷至王屯北大埝,1984年吳林人民公社改為吳林鄉,1995年6月鄉機關遷至楊樓村西。 人民公社改為鄉后原來村級行政單位大隊改為行政村。 2001年3月,吳林鄉、肖橋鄉合并為吳林街道至今。 |
古邵建于春秋時期,屬東海蘭陵郡丞縣。 明、清時期為古邵社,民國屬嶧縣九區,1950年后屬嶧縣陰平區古邵鄉,1955年后改嶧縣四區古邵鄉。 1957年撤區設鄉。 1958年并入陰平公社。 1962年從陰平劃出,獨立設古邵公社。 1984年改古邵公社為古邵鄉,1992年撤鄉建鎮。 2001年3月,坊上鄉和曹莊鎮并入古邵鎮至今。 |
陰平城始建于西漢,為魯南古城,西漢成帝陽朔二年封楚孝王之子為陰平侯,始稱陰平國,屬徐州。 東漢置陰平縣,屬東海郡,屬蘭陵縣。 唐、宋屬氶縣。 金、元屬嶧州。 明、清屬嶧縣。 建國前屬嶧縣九區。 1938年建文峰區,為魯南主要抗日根據地之一。 建國初,屬陰平區,稱嶧縣四區。 1958年3月撤區為鄉,同年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 1984年建鎮。 2001年鄉鎮行政區域調整后原金陵寺鄉并入陰平鎮至今。 |
夏商周時,屬鄫國,始置蘭陵縣。 唐貞觀初年,廢蘭陵縣置氶縣,底閣即為氶縣轄地。 明初,嶧州降為縣,屬濟寧府,后改屬兗州府,底閣屬沂州石城鄉干期社。 清乾嘉年間,編行保甲,改社為保,干期社改為底閣保,領48個村。 清宣統元年(1909年),蘭山縣劃分15個鄉區,底閣保屬蘭陵鄉區。 1913年沂州府撤銷,蘭山縣改為臨沂縣,底閣保仍屬蘭陵鄉區。 1930年,全縣并15鄉區為8個區,并改保為鄉鎮,底閣保改為底閣鄉,屬臨沂縣蘭陵第八區。 1943年6月建立蘭陵縣,底閣隸屬蘭陵縣第七區。 1945年5月全區解放,區駐地設埠東店轄區范圍以原甘露鄉的甘露溝、岳城二保為中心,底閣保南去馬莊、荀莊等三村。 區駐地于1951年移駐魏樓村,下置底閣、晁村、甘期寺等十個鄉。 1955年9月,第十二區改為底閣區。 1956年8月,撤區為鄉。 底閣區的晁村、甘期寺、運卜屯、圪塔埠、底閣五鄉合為底閣鄉,鄉政府駐底閣。 同年12月又恢復底閣區。 1958年3月,全縣撤區并鄉撤底閣區改為鄉。 同年9月撤鄉建立人民公社,底閣并入峨山人民公社。 1984年4月建鎮。 2001年鄉鎮合并,原甘露溝鄉并入底閣鎮至今。 |
1949年鄉境為嶧縣第一區濠溝鄉。 1956年屬嶧縣嶧城區,改為王莊鄉。 1958年3月屬嶧縣土樓河鄉,同年9月屬嶧縣城關人民公社,為王莊管理區。 1962年置王莊人民公社,屬嶧城區。 1984年建王莊鄉。 2001年3月鄉鎮合并,原棠陰鄉并入王莊鄉,2001年9月撤鄉設榴園鎮至今。 |
秦為郯郡的蘭陵縣、鄫縣;西漢時屬于東海蘭陵縣;東漢時屬東海郡;三國時屬魏;晉時屬蘭陵郡;隋屬蘭陵縣,后改氶縣;唐屬蘭陵縣,后改為氶縣;元屬嶧州;明屬濟寧府,后屬兗州府;清屬嶧縣。 中華民國時期,仍屬于嶧縣,沿襲清制。 1949年底隸屬于嶧縣,屬臺棗專屬領導;1953年7月滕縣專屬與湖西專屬合并建立濟寧專屬后,隸屬于濟寧專屬第六區;1958年3月,10個區建制合并后建鄉,同年9月合并建立13處人民公社,底閣公社駐地設在峨山,更名為峨山人民公社,實際是由蘿藤、底閣、甘溝、左莊鄉合并而成。 1960年1月7日撤銷嶧縣建制,建立縣級棗莊市后,隸屬棗莊市領導;1960年3月峨山公社轄左莊、香屯、底閣、各塔埠、蘿藤、褚林、夏莊、任莊、甘溝、運卜屯11個管理區;1961年9月棗莊改為省轄市劃社并區。 左莊公社、峨山公社、蘿藤公社屬嶧城區領導;1984年建鄉。 2001年3月撤左莊鄉、蘿藤鄉合并為峨山鄉,同年11月29日撤鄉改鎮為現名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