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合鄉并鎮,以原鶴山鎮第二居民委員會變更成立蒲江縣鶴山鎮鶴山社區居民委員會,2014年4月鶴山鎮更名成立為鶴山街道辦事處。 2005年3月縣上撤銷居民點,將馭虹橋頭至蒲江實驗中學(政府街西街、河西路)街中心為界,靠南方化為城南社區,2005年8月鶴山鎮撤銷村并組時,將原3、4社居民區、原城南村合并為城南社區。 2020年5月25日將城南社區和鶴山社區合并設立鶴山社區,社區居委會辦公地址在原城南社區黨群服務中心。 |
該地名自官方正式命名起便以此名稱傳稱,沿用至今。 |
該地名自官方正式命名起便以此名稱傳稱,沿用至今。 2020年5月25日調整飛龍社區管理范圍,將原飛龍社區管理的清江大道以東1.31平方公里劃歸鹽井社區管理,調整后飛龍社區幅員面積0.62平方公里,社區居委會辦公地址不變。 |
了翁社區:該地名自官方正式命名起便以此名稱傳稱,沿用至今。 單溝村:村民是以一條溝兩邊居住,所以取名單溝村。 2020年5月25日撤銷單溝村建制,將原單溝村和了翁社區合并設立了翁社區,社區居委會辦公地址在原了翁社區黨群服務中心。 |
2017年5月4日將朝陽社區居民委會拆分為“朝陽社區居民委員會”和“馭虹社區居民委員會”。 2020年5月25日將原潭河社區和馭虹社區合并設立為馭虹社區,社區居委員辦公地址在原馭虹社區黨群服務中心。 |
2017年5月4日原潭河社區居民委員會拆分為“潭河社區居民委員”和“全興社區居民委員會”。 |
該地名自官方正式命名起便以此名稱傳稱,沿用至今。 清乾隆年間《蒲江縣志》有記錄:“金華坪,縣南七里”,1940年起為西南鄉7保,1949年后為西南鄉7村,58年為西南公社7管區,62年為7大隊;1979年為光明大隊,81年命名為金花大隊,83年7月改為金花村,沿用至今。 2020年5月25日撤銷原金花村建制,將原金花村和齊心社區合并設立齊心社區,社區居委會辦公地址在原齊心社區黨群服務中心。 |
該地名自官方正式命名起便以此名稱傳稱,沿用至今。 2017年5月4日撤銷干柏村村民委員會,建立干柏社區居民委員會。 |
清朝時期在此建立梁江場,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蒲江縣在進行行政村改革規范時,由一大隊改名為梁江村,沿用至今。 解放前為西南鎮2保,解放初為西南鄉2村,1955年為梁河社,1958年為西南公社2管區,1962年為2大隊,1981年7月為五龍大隊,1983年7月更名為五龍村。 清乾隆年間《蒲江縣志》有記錄:“雙水井,縣南二里“,名為雙水井村。 2020年5月25日原撤銷五龍村、雙水井村建制,將原五龍村、雙水井村和梁江社區合并設立梁江社區,社區居委辦公地址在原梁江社區黨群服務中心。 |
韓橋村:1940年起為西南鎮8保,9保各一部分,1949后為西南鄉8村、9村各一部分,1956年農業合作化為韓橋社,58年為西南公社8管區,62年為8大隊,1979年分公社后為光明公社3大隊,81年更名為韓橋大隊,83年7月復名“韓橋村”。 官帽村2、5、6組1940年起屬眉山五豐鄉19保,3、4組屬蒲江縣西南鎮8保,1、7組屬西南鎮9保,1949年后52年規劃蒲江縣西南鄉8村,54年為新華村,58年為西南公社10管區,62年為10大隊,1979年建置光明公社后為4大隊,1981年7月命名為官帽大隊,1983年7月復名“官帽村”。 1940年起為西南鎮9保,1949年后為9村,56年為韓橋11社;1958年為西南公社9管區,62年為9大隊;1979年1月建置光明公社時,析出原9大隊的4、5、6社為5大隊,81年7月命名為石燕大隊,83年7月復今名“石燕村”。 2020年5月25日撤銷韓橋村、官帽村、石燕村建制,將原韓橋村、官帽村、石燕村合并設立官帽社區,社區居委會辦公地址在原韓橋村黨群服務中心。 |
九蓮村:取自村內一座橋名,九蓮橋,該橋橫跨小橋南北,橋南為九蓮村3組,橋北為九蓮村2組,全長25米,石橋,寬1.5米,共7個石墩,修建于清朝年間,俗名“雞市平橋”,正名“九蓮橋”。 華興社區:2004年撤銷原天華鎮并入鶴山鎮,2005年在原天華場鎮新建華興社區。 2020年5月25日撤銷九蓮村建制,將原九蓮村和華興社區合并設立天華社區,社區居委會辦地址在原九蓮村黨群服務中心。 |
2020年5月25日新設立鹽井社區。 |
蒲硯村:該地名自官方正式命名起便以此名稱傳稱,沿用至今。 櫻桃村:民國時期村里有一個很大的櫻桃樹。 金馬村:傳說曾今有一匹金馬在此,現寓意為富裕安康。 2020年5月25日將櫻桃村、金馬村、蒲硯村合并設立蒲硯村,村委會辦公地址在原蒲硯村黨群服務中心,。 |
該地名自官方正式命名起便以此名稱傳稱,沿用至今。 梨山埂杷梨產地,原為中興公社4大隊,1981年后命名為梨山村。 2020年5月25日將梨山村與張塘村合并設立張塘村,村委會辦公地址在張塘新村小區。 |
1939年3月成立醴泉村信用社,1956年成立醴泉高級社,后簡化為體泉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