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河源市各縣市區情況介紹

河源市各縣市區情況介紹

源城區位于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中上游。總面積365平方千米。總人口30萬人(2003年)。

區人民政府駐上城街道。郵編:517000。代碼:441602。區號:0762。拼音:YuanchengQu。

基本概況

源城區位于廣東省東北部,東經114°30'-14°40',北緯23°10'-23°40',南距深圳170公里,距香港200公里,西南距廣州180公里,與惠州市博羅縣相鄰。總面積364.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20平方公里。

源城區是粵東北交通中樞。廣梅汕鐵路和京九九鐵路穿越全境,205國道貫通南北,惠梅高速公路正在興建,流經市區的東江可供100噸級貨輪直駛惠州、東莞、廣州等地。源城區境內河流縱橫交錯,水庫星羅棋布。源城區境內座落著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重點工程之一的華南最大的水力發電廠--新豐江水電站,裝機容量達30萬千瓦。通訊設施先進,無線尋呼、移動電話、數字數據通訊直接聯通國內外。河源是1992年經國務院批準開放的一類口岸,設有海關、衛生檢疫、動植物檢疫和商檢等口岸查驗機構,方便辦理人員、貨物出入境手續。

源城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礦產資源點多面廣。土特產主要有花生、茶葉、紅瓜子、水果、三黃雞及優質花生油、五指毛桃酒、萬綠寶羅卜酸系列綠色食品等。全區種有各類水果4.2萬畝,年產量已達3000噸,其中以荔枝、龍眼居多,已辟成多處生產生活和旅游觀光園地。全區森林蓄積量89.9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55.7%。

源城區工業已發展成電子、電器、紡織、造紙、制糖、化工、建材等七大行業,初步形成一批技術含量高的規模效益型和外向型工業企業。農業已形成蔬菜、肉食、糖蔗、水果四大商品生產基地。商業市場網絡完善流通通暢,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2001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7.7億元;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1.9、2.5、3.3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3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5億元;當年實際利用外資5241萬美元。

經濟概況

源城區位于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中上游,是河源市政府所在地,河源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建區以來,源城區堅持【發展自我、服務城市】的工作方針,積極實施【商旅帶動、民營推動、借外發展、科教興區】戰略,全區經濟和社會事業取得長足的發展。城區商貿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科教文衛體等各項事業全面發展。1998年通過省驗收,在河源市率先實現了農村小康達標。

建區以來的十年,在改革開放、科技興農的推動下,源城區農村和農業發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比建區時的一九八八年全區農業增加值增長了三倍,平均年遞增速度達15.1%;農業商品率從58.2%提高到69.3%,提高了11.1個百分點;農村人均純收入從557.8元提高到2985元,增長了4.4倍,平均年遞增18.3%。農業產業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并逐步趨向合理化,種植業的比例從53.2%下降為50%,畜牧業和漁業的比例則從24%和1.5%上升到25%和5.6%。產業內部結構也發生了較大的調整和優化,種植業生產從單一的糧食生產為主逐步轉向農業附加值較高的糧、菜、果生產多元化發展,蔬菜面積擴大了75%,水果面積擴大了二倍。全區農村實現了脫貧并加速邁向小康。源城區工業企業蓬勃發展,城市建設日新月異。近幾年來,源城區致力于招商引資,發展外向型工業,取得顯著成績,城區目前共有外來投資企業100家,形成了以空調、陶瓷、電子、塑膠、制衣、軋鋼等為主的一批支柱產業,創出了一批品牌產品。源城區建有設施比較完善且具規模的源城工業區、民營工業園、高塘陶瓷工業園、風光工業園、高埔崗高新技術工業園、埔前火車站工業園、源城工業園、源西工業園等各種工業開發區,規劃總面積17平方公里。目前,落戶工業園區的企業有60家。

在源城區“九五”計劃和開展源城區二次創業活動中,源城區委、源城區政府明確提出了“調整優化第一產業,充實提高第二產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的結構調整思路,并確立了產業結構調整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科技為依托,培育支柱產業,開發名牌產品,并不斷上規模、上水平,推動全區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指導思想。國內生產總值從2000年4.24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8億元(1990年不變價),年平均遞增13.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年均遞增8.4%,第二產業增加值年均遞增14.8%,第三產業增加值年均遞增15%。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0年的3700元增加到2005年的6000元,年平均遞增10.2%,農村居民總體上步入寬裕小康。

行政區劃

源城區轄4個街道(上城、東埔、新江、源西)、2個鎮(源南、埔前)。

歷史沿革

南齊置縣。因縣北有三河之源而得名。1988年1月7日,國務院批準同意撤銷河源縣,設立河源市(地級)。河源市設立源城區、郊區。

2000年,源城區轄4個街道、2個鎮。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227773人,其中:上城街道31927人、新江街道31800人、源西街道55555人、東埔街道49570人、源南鎮25844人、埔前鎮33077人。

2002年,源城區轄4個街道(上城、東埔、新江、源西)、2個鎮(源南、埔前)。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源城區轄4個街道(上城、東埔、新江、源西)、2個鎮(源南、埔前)。

自然地理

【自然條件】源城山清水美,風光絢麗,東江、新豐江交匯于市區中心。境內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全年無霜期355~360天,年均氣溫2l.7℃,1月均溫11.9℃,7月均溫28.1℃,年均降雨量1665毫米。

【自然資源】礦產有銅、鎢、鋅、鐵、煤、水晶、粘土、螢石、鈾等。桂山自然保護區有廣東最大和世界少有的原始次生常綠闊葉林,物種資源豐富,與肇慶鼎湖山、云南西雙版納并稱為北回歸線“沙漠腰帶上的東三奇”。保護區有吊皮椎、山茶、香樟、桫欏等稀有植物和五爪金龍、蟒蛇、金錢龜、穿山甲等10多種國家級野生保護動物。新豐江水資源豐富,水質好,可直接飲用。

【旅游資源】城區有龜峰塔、阮嘯仙烈士陵園、鱷湖、高埔崗溫泉度假村、化龍路商業街、太平風情街、新豐江電站大壩;大桂山生態旅游區有野趣溝、七礤水庫、園中園旅游區、響水風景旅游區;位于新豐江上的噴泉是亞洲第一高噴泉,主噴水柱高達169米。近幾年來,在巖前等地先后發掘有恐龍蛋、骨化石群體。主要土特產有三黃雞、紅瓜子、茶葉、花生油、荔枝、龍眼、五指毛桃、蘿卜酸系列產品、米排粉等。

紫金縣位于廣東省東中部、東江中游東岸,東連五華縣,西接惠陽又與博羅隔江相望,南鄰陸河、海豐、惠東,北界河源市郊區、源城區。1988年,全縣總面積3627平方公里,八成以上為山嶺、丘陵,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轄11鄉、12鎮。總人口61.2萬,99%為漢族。縣城紫城鎮,距廣州270公里。

紫金地域,遠古屬百越地,秦代起屬南海郡博羅、龍川兩縣地,隋唐為歸善、興寧兩縣地,宋元為歸善、長樂兩縣地。明隆慶三年(1569年)設置永安縣,屬惠州府。為避免與福建永安縣重名,民國3年(1914年)改名紫金縣。

紫金-金屬

紫金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北回歸線橫貫縣境中部,氣候溫和,年均無霜期300天、降水量1760毫米,適宜水稻、花生、大豆、甘蔗、蠶桑等農作物生長,一年四季可種作。群山連綿,盛產木材、竹子、松脂、茶葉、水果、香菇、木耳等土特產,是廣東省用材林基地之一;礦資源豐富,有鐵、錫、鉛鋅、瓷土、螢石、大理石、石灰石、耐火石、珍珠巖等;河溪眾多,水能巨大,全縣水能理論蘊藏量13萬余千瓦,可開發6萬余千瓦,是全國能源開發重點縣之一;礦泉水、地熱資源也甚為豐富,有著經濟開發的巨大潛力。

紫金屬山區縣,經濟以農業為主。明嘉靖中期,境內工人、農民起義不斷,官府屢次派兵鎮壓,社會-10余年,人煙稀少。明隆慶初置縣后,社會政治漸趨安定,縣署采用獎勵耕種政策,教民廣種麻、豆、姜、芋等作物,農業生產有所發展。至清道光年間,全縣耕地面積比建縣初增加六成;手工業方面,建有煉鐵、鑄鍋、陶瓷、造紙、縫紉、鞋革、食品等工場作坊,主要產品鐵鍋、椒醬、漆皮箱、竹殼茶等遠銷南洋等地;商業也相應的發展,墟市比建縣初增加四倍多。文化教育亦有所發展,培育了諸多進士、舉人、貢生等人才。鴉片戰爭后,隨著清王朝的衰敗,吏治腐敗,民生日困。

民國初期,軍閥混戰,社會混亂。民國14年(1925年)東征勝利后,廣東革命根據地得到統一和鞏固,本縣經濟逐步恢復和發展,文化教育出現新局面,創辦了紫金中學、女子小學及一批高等小學,開展了平民識字和掃盲運動,為推進國民革命,提高人民文化水平起了重要作用。抗日戰爭爆發后,公路被毀壞,商品來源阻隔,外銷土特產品積壓,市場蕭條,人民生活甚苦。抗日戰爭勝利后,內戰爆發,當局橫征暴斂,水利不興,災害頻繁,貨幣貶值,經濟衰退。民國36年統計,全縣20.4萬人,工業僅有鑄鍋、食品等小作坊80余家及110余戶個體手工業;商業只有470余家小商戶;中小學校270所,在校學生2萬余人,文盲率占六成多;人均生產稻谷僅160公斤,許多農民除了交地租,“放下禾鐮無米煮”。

紫金人民富有革命傳統。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青溪約磜頭山冶鑄工人楊立率礦工500人起義。嶺東兵備尤英多次派重兵鎮壓,捕殺了楊立,但武裝斗爭一直堅持了20余年。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林九我等率領農民5000余人在九和(今九樹)烏禽嶂舉旗起義,率部攻打永安、長樂等縣城。清嘉慶七年(1802年),永安天地會首領官粵隴和白蓮教首領賴東保,在青溪約天字嶂聚-員和農民數千人揭竿起義,圍攻永安縣城。咸豐年間,永安天地會首領朱戴開邀集萬人在洋頭寨、上義天地會首領彭日升集中3000余人在招元村分別舉行起義,響應太平軍作戰。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好義陳偉湘受孫中山銜命,率萬余人在古竹湯坑山舉行武裝起義,攻打大富翁和清兵、鄉團。民國3年(1914年),九和李榮泰接受孫中山指示,組織3000余人在九和紅花埔起義,進行武裝討袁,聲震東江。

20年代初,中共黨員劉爾崧、劉琴西從廣州返回紫金故鄉出版進步刊物,創辦勞動半夜學校,傳播馬克思主義,發展共產黨員,于1923年建立紫金黨小組、紫金縣總農會。1925年,成立中共紫金縣特別支部。在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推動下,籌建了國民黨紫金縣黨部,工農革命運動蓬勃興起,各種社會團體紛紛成立,政治氣氛空前高漲。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白色恐怖,中共紫金縣組織領導人民在縣城舉行了“四.二六”武裝暴-動,于5月1日建立紫金縣人民政府。不久,轉移到炮子建立革命根據地。紫金縣長丘國忠聯合海、陸、惠、紫、五等縣地主民團對炮子進行了3次“進剿”,人數由1000人增加至3000人,均被紫金工農革命軍所擊敗。1927年12月,在工農革命軍第二師的幫助下,紫金縣蘇維埃政府在炮子成立,開展土地革命運動。1928年3月,國民黨軍黃旭初部和地主民團數千人,分數路“進剿”炮子蘇區,鎮壓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全縣有1300多人遭殺害。革命處于低潮。幸存的共產黨人仍繼續堅持革命斗爭。

抗日戰爭爆發后,中共紫金縣組織領導人民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廣泛宣傳群眾,開展抗日救亡運動,壯大抗日力量,為打敗日本侵略者作出了貢獻。

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派四十六軍政治部少將副主任彭銳任紫金縣長,建立“戡亂建國”委員會,多次派兵鎮壓中共領導的人民武裝隊伍和根據地。紫金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在中共紫金縣地方組織的領導下,為爭民主、求解放,在縣內和惠紫、紫五、紫河邊境重建人民武裝,不畏艱險,積極投身于解放戰爭,于1949年5月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解放了紫金。

自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開始后,紫金人民先后有700多名英烈獻出了寶貴生命。事跡可歌可泣,芳名永垂不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紫金大地回春,山區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過程。

1950至1952年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經過平息匪患和土地改革,農民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經濟迅速發展。

1953至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全縣人民依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興建了一批水利工程,興辦了一批地方國營和集體工業企業,發展了國營和供銷合作社商業。這一期間,工業、農業總產值年均分別遞增25%和9.9%,人民生活有很大的改善。

1958年“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期間,本縣先后建成縣人民瓷廠、寶山鐵廠等一批地方國營廠礦;全縣通過抽調社隊勞動力修筑了紫古、紫海(紫金段)公路;建成了附城的響水磜,藍塘的茜坑、馬耳坪,臨江的禾坑、斬坑,義容的雞公田等一批小型水庫。但此時浮夸風、“共產風”嚴重,在分配上搞平均主義,在領導生產上瞎指揮,嚴重挫傷了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加之自然災害影響,1958年、1959年全縣連續兩年糧食減產。1960年春夏間,農村嚴重饑荒,出現水腫病和人口非正常死亡現象。縣委、縣政府及時采取各種措施,扭轉了被動局面。同年冬起貫徹執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逐步糾正經濟工作中一些“左”的做法,人民公社體制下放,恢復農民自留地和家庭副業,開放農貿市場,同時調整工農業生產布局,使國民經濟很快回到正常發展的軌道。1962至1965年,年均工農業總產值比1961年增長26.2%。

1966年開始延續十年的“文革”,紫金的各項事業再次遭受嚴重損失。1967年到1976年,工農業總產值年平均遞增率僅6.23%,糧食產量年平均遞增率僅3.33%,而1976年的人口卻比1966年增長30.84%。期間,雖然也興辦了一些工廠,并發動群眾以民辦公助的形式興建了一批小水電站和公路,但由于在農業政策上過份強調以糧為綱,限制社員搞多種經營和家庭副業,遼闊的山地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沒有充分利用,經濟發展緩慢。1978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1.21億元(按1980年不變價,下同),人均233元;農業人口人均集體分配48.6元、人均口糧227.5公斤,農民的溫飽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

1978年后,本縣根據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制定的改革開放的方針政策,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大膽改革,開拓進取,使整個國民經濟得到較大發展。

農村經濟取得突破性進展。1979年,上義公社半數以上生產隊首先實行包產到戶,深受農民歡迎,很快在全縣推開。1981年,普遍建立和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并給農民分了自留山、責任山。本縣圍繞市場需要調整產業結構,在不放松糧食生產的前提下,大力發展林果、蠶桑、甘蔗等農林土特產及畜牧、水產業,先后建立茶葉、水果、紫膠、芳樟、南藥、竹子、杉等初具規模的商品基地。同時,采取優惠政策鼓勵鄉(鎮)、村和家庭大辦各種企業。1988年,全縣辦有鄉(鎮)、村、聯戶、家庭四級企業超萬家,從業人員2.7萬余人、占農村總勞力11.6%,總收入1.41億元、比1978年增長19倍,鄉鎮企業逐步發展成為農村的經濟支柱。此外,還積極組織農村剩余勞動力勞務輸出。全縣走出家門,到縣內外從事建筑業、工副業、運輸業和商業服務業的近10萬人,約占農村勞動力的三分之一。在改革開放以后的10年中,農業產品、產值大幅度提高,人們長期渴望的溫飽問題基本得到解決。椐1988年統計,全縣農業總產值2.01億元,比1978年增長1.73倍;糧食總產18萬噸,比1978年增長38.8%;農業人口人均口糧256公斤、人均純收入498元,分別比1978年增長12.52%和9.2倍。

工業企業改革不斷深化,上了一批新項目。1979年后,逐步擴大了企業自主權。1983年起,本縣先后投資4000多萬元,對原燃料充足、產品適銷對路的縣造紙廠、粉酒廠等一批地方國營企業進行擴建改造和設備更新,裝配了金剛石、彩色膠印、水泥袋紙、木薯酒精等10多條生產線,使企業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多渠道集資2000余萬元,興建了縣水泥廠、縣繅絲廠。至1988年,全縣建立起以采礦、冶煉、建材、陶瓷、鑄造、機械、造紙、印刷、炮竹、化學、食品、木竹制品等10多個工業行業(體系),工業企業發展到4292個,其中全民和鄉鎮以上辦的182個,村和個體辦的4110個,分別比1978年增加8.8倍、24%和13.1倍;全縣年工業總產值1.13億元,比1978年增加1.35倍。同時,采取一系列優惠政策,發展“三來一補”企業。全縣簽訂“三來一補”合同已履約的34宗,引進機械設備2969臺(套),利用外資132.11萬美元,收入工繳費128萬美元。

能源、交通、通信建設有很大進展。1979年后,本縣把能源、交通、通信建設列為發展紫金經濟的突破口。水電建設方面,新建了17座水電站,增加裝機容量6395千瓦,年增發電量1760萬千瓦小時。同時把縣電力輸電線路由35千伏升為110千伏,聯入國家大電網。1988年,全縣水電裝機容量1.83萬千瓦,占水能可開發量30%;輸變電網線路長3400余公里,全縣80%以上的行政村和76%的家庭用上了電。在交通、通信方面,縣采取積極向上爭取扶持和實行民工建勤的辦法,整修擴改縣公路主干線,修筑鄉村公路和出境公路,并投入大量資金辦通信,交通、通信日趨便利。1988年,全縣有公路干線和支線總長1007公里,各鄉(鎮)和70%以上的管理區已通汽車;已開通縣城2000門、古竹400門自動電話。

造林綠化躍上新臺階。建國后,縣投入大筆資金用于林業建設和開發。但由于受體制多變影響和管護不善等原因,森林資源多次遭受嚴重破壞。至1984年森林二類調查時,全縣森林覆蓋率降到37.1%。1985年起,縣大力進行植樹和飛播造林。特別是1987年6月后,縣委、縣政府響應省委“加快造林步伐,十年綠化廣東”的號召,痛下決心,采取各種有力措施,帶領全縣人民苦戰一年造林100萬畝,受到省委和國務院的通報表揚。同時,狠抓森林封、管、節、造結合,森林蓄積量和覆蓋率逐步回升。1988年,基本消滅了荒山,森林覆蓋率上升到53%,活立木蓄積量增至460.9萬立方米,比1984年增長15.5%。

市政建設步伐加快,城鄉市場日趨繁榮。1978年后,集鎮建設速度加快,市區面積不斷擴展。1988年,縣城城區面積由2.44平方公里擴大到3.38平方公里,房屋建筑面積比1949年增加26.6倍。商業,打破了封閉式的流通體制,建立了國營、集體、聯營、個體多種經濟成份,多條流通渠道,多種經營方式的流通新體制。1988年,全縣有商業網點5494個,其中國營396個;全縣社會商品零售額1.82億元,比1978年增加2.77倍。財政收入有較大的增長,1988年本縣預算內財政收入首次超千萬元,達1095.1萬元,比1978年增加58%。

社會事業取得新發展。1980年,經省、地教育主管部門驗收,宣布為“基本無文盲縣”;1988年,全縣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8.59%、鞏固率為98.4%;1979年至1988年,全縣每年平均有321人考上大學、中專學校讀書。廣播電視迅速發展,1988年,全縣有電視差轉臺19座、衛星地面接收站8座,電視覆蓋率達90%以上。醫療衛生有所加強,全縣有縣屬和鄉鎮醫療衛生單位31個,村醫療站(室)422個,衛生技術人員1303人,設有病床658張,擁有比較先進的醫療設備,烈性傳染病和地方病基本得到控制。計劃生育成效顯著,1988年人口出生率下降至11.7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61‰。科技隊伍擴大,全縣取得各類專業技術職務的科技人員3340人,其中中級技術職務以上731人。

新中國成立以后,紫金縣各項事業取得巨大的成就,經濟及社會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與省內一些富裕地區相比差距尚大,工業基礎薄弱,人民生活水平相對仍較為貧困。1988年,全縣人均國民收入、職工平均貨幣工資、農民平均純收入,分別只及全省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二、五分之三和五分之三。改變落后面貌,已是全縣人民的強烈愿望。紫金,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有61萬多勤勞勇敢的人民以及10萬以上愛國愛鄉的華僑和港澳臺同胞。中共十三大確定的路線、方針政策,向人們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富有艱苦奮斗、自強不息傳統的紫金人民,在中共紫金縣委、縣人民政府領導下,正在從實際出發,同心同德,努力奮斗,加快改革開放步伐,奔向更加輝煌的未來,譜寫更新的歷史篇章。

紫金——與鉑金、黃金并稱為世界上第三大金。俄羅斯是其主要產地,其余還分布在土耳其等國,但俄羅斯的紫金在世界上最為著名,尤其是俄羅斯地大物博,紫金礦藏非常豐富。因產地不同,成色也有所不同。因紫金工藝精湛,即使同一個牌子的紫金首飾,因其工藝的不同,成色和亮度上也會有所差別。但紫金首飾的亮度、光澤度和堅硬耐磨度,都優于其它兩款金首飾。即使帶了很多年,也依然保持著最初的光澤度和亮度。而且,中國的首飾鑲嵌的石頭大多為鋯石或鉆石,但俄羅斯的紫金首飾,有鋯石(價格也偏低),有天然石頭,有鉆石,紅寶石,綠寶石,天然水晶,以及其它你叫都叫不上名來的各色寶石,因為俄羅斯是資源大國嘛,地大物博的,盛產各色寶石。純正的紫金首飾為標號585,相當于我們所說的24K,其余還有375,相當于我們的18K。

在金質飾品中,紫金是最具歐洲風格的一種。紫金與黃金及白金不同的是,含金量為百分之五十八點五,硬度高,色澤光亮。其中成品,如戒指、耳環、手鏈等在歐洲上等社會的社交活動中都是尊貴、財富及高品位的象征。且隨著佩帶時間會越來越亮,不需要去專業的金店進行清洗。

龍川縣位于廣東省東北部。總面積3088平方千米。總人口86萬人(2003年)。

縣人民政府駐老隆鎮,郵編:517300。代碼:441622。區號:0762。拼音:LongchuanXian。

行政區劃

龍川縣轄25個鎮(老隆、四都、黃石、細坳、車田、貝嶺、黎咀、上坪、豐稔、赤光、龍母、逥龍、田心、鐵場、登云、通衢、鶴市、黃布、紫市、佗城、巖鎮、新田、附城、義都、麻布崗)。

歷史沿革

秦置龍川縣。據裴淵《廣州記》:本博羅縣之東鄉,東龍穿地而出,即穴流泉,因以為號。據《南越志》:“縣北有龍穴山,舜時有五色龍,乘云出入此穴。”縣名由此。

2000年,龍川縣轄30個鎮:老隆鎮、田心鎮、谷前鎮、龍母鎮、上坪鎮、回龍鎮、鐵場鎮、四都鎮、義都鎮、鄭馬鎮、楓樹壩鎮、細坳鎮、巖鎮鎮、黎咀鎮、車田鎮、新田鎮、附城鎮、黃石鎮、豐稔鎮、鶴市鎮、錦歸鎮、黃布鎮、麻布崗鎮、紫市鎮、登云鎮、貝嶺鎮、赤光鎮、石坑鎮、通衢鎮、佗城鎮。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586155人,其中:老隆鎮62596人、附城鎮25076人、義都鎮16761人、佗城鎮28244人、鶴市鎮20374人、黃布鎮15804人、紫市鎮20338人、通衢鎮13368人、錦歸鎮7444人、登云鎮15225人、豐稔鎮25094人、四都鎮12078人、鐵場鎮22872人、石坑鎮11995人、龍母鎮33438人、田心鎮25622人、黎咀鎮15011人、黃石鎮10955人、赤光鎮26660人、回龍鎮19816人、新田鎮11037人、車田鎮30086人、鄭馬鎮9682人、巖鎮鎮12674人、麻布崗鎮27934人、貝嶺鎮11040人、細坳鎮13254人、上坪鎮20163人、楓樹壩鎮8632人、谷前鎮12882人。

2002年,龍川縣轄30個鎮(老隆、四都、黃石、細坳、車田、貝嶺、黎咀、上坪、豐稔、赤光、龍母、龍、田心、鐵場、登云、通衢、鶴市、黃布、紫市、佗城、鄭馬、巖鎮、新田、石坑、錦歸、附城、義都、谷前、麻布崗、楓樹壩)。

2004年,將全縣356個村民委員會減少至313個。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龍川縣轄25個鎮(老隆、四都、黃石、細坳、車田、貝嶺、黎咀、上坪、豐稔、赤光、龍母、逥龍、田心、鐵場、登云、通衢、鶴市、黃布、紫市、佗城、巖鎮、新田、附城、義都、麻布崗)。

一九八八年初,廣東省行政區劃進行調整,惠陽地區撤銷,一分為四。設置地區級河源市,轄四縣(龍川、紫金、連平、和平)兩區,原河源縣分為河源市源城區和河源市郊區兩部分。從此,河源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源城,現在是源城區政府的所在地,又是河源市政府的所在地,而且在一千五百多年來,一直是河源縣縣治,是河源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源城區雖設置不久,但河源卻歷史悠久,有豐富的史料,無史不成今,借史可興今。研究從河源到源城的歷史沿革,會有一定的興今作用的。

一、河源建縣前的簡況

河源位于廣東東部,東江、新豐江縱貫全境。在今新豐江水庫區,曾發現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遺跡,這說明遠在六千多年前至一萬多年前,這里一帶已有人類活動。東周春秋時期,這里屬楚國范圍。東周顯王35年(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踐傳至第六代孫(名叫無疆)時,越國被楚國滅掉了。越國的王孫貴族紛紛南逃,在楚國統治力量比較薄弱的地方,分別建立了后人統稱為“百越”的許多小國,所以,東江地區在那個時期是屬于“百越地”(清同治《河源縣志》稱為“百粵地”)。戰國末期,這些小國又先后為楚國所滅,楚國在原“百越地”設置縣、郡以加強統治,開始了地方行政區域的建制。

“縣”這種地方行政區劃,開始于春秋時期,最初設置于邊遠的地區,秦、晉、楚等國都把新兼并的土地置縣管轄。戰國時期,邊地逐漸繁榮,才在郡下設縣,產生郡、縣兩級制。東江地區那時屬于楚國統治,據傳說已有了傅羅(后改為博羅)縣的建制。秦統一六國后接著平定南方越族地區(古稱南越)后,設立南海、桂林、象郡三郡,東江地區分屬南海郡的傅羅、龍川、番禹三個縣。

古代龍川縣地是傅羅的東鄉,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開始建縣,因其縣北有龍穴山(又稱龍川山),東江上源在此穿穴而過,故稱龍川。當時龍川縣的范圍包括今龍川、五華、興寧、和平、河源等縣以及紫金、連平、新豐、龍門、平遠等縣的一部分,它的治所設在今龍川縣的佗城。秦末,龍川縣令趙佗接任南海尉后,兼并桂林和象郡,建立南越國。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定南越,置九個郡,南海郡范圍縮小,轄六個縣(番禹、博羅、中宿、龍川、四會、揭陽)隸屬交州。自公元前214年至公元483年共六百九十七年間,河源是龍川縣的一部分。

二、河源建制沿革及隸屬關系

南朝齊永明元年(公元483年),龍川縣分出了河源、新豐兩縣,都隸屬廣州南海郡。從此有了河源縣的建制,也有了河源縣城的建立,到現在有一千五百零陸年的歷史了。

南朝梁武帝天監二年(公元503年),河源縣隸屬梁化郡。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改梁化郡為循州,治所在歸善(今惠州市東),管轄歸善(今惠陽)、博羅、河源、興寧、海豐等縣,當時龍川縣并入河源縣。隋煬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循州改為龍川郡,治所在今惠陽東北,休吉縣(即新豐縣)并入河源縣。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龍川郡又復名循州,河源縣曾分出一個石城縣,至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石城縣又并入河源縣。

自唐朝至明朝約一千年間,河源縣管轄范圍無大的變化,但所屬的州、郡變化很大。唐朝循州(曾改名雷鄉郡、海豐郡)屬嶺南道。五代南漢元享元年(公元917年)增設禎州,治所在原循州治所,轄歸善、博羅、海豐、河源等縣;循州的治所遷至雷鄉,轄雷鄉縣(唐朝時從興寧分出,后改為龍川縣)和齊昌府(后改興寧縣)。宋朝時禎州屬廣南東路。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改禎州為惠州,直至清末,名稱未變,但在元朝曾一度升為惠州路,明改為惠州府。元朝設行中書省,惠州屬江西行中書省廣東道。明初,惠州屬廣東行中書省。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循州并入惠州府,惠州府管轄七個縣(歸善、博羅、海豐、河源、龍川、長樂、興寧)。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廢行中書省,設承宣布政使司,惠州屬廣東布政使司。

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劃出河源縣和龍川縣部分地區設置和平縣。明穆宗隆慶元年(公元567年)劃出河源、英德、翁源三個縣的部分地區設置長寧縣(1911年改名新豐縣)。明思宗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劃出河源、和平、新豐、翁源等縣的部分地區設置連平州(1912年改連平縣),河源縣屬惠州府連平州。河源縣范圍一再縮小。

清朝,河源縣屬廣東省惠州府。民國初,河源縣屬廣東都督府潮循道。1928年,河源縣屬廣東省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在惠陽。

1949年10月,河源縣屬廣東省人民政府東江專員公署,1953年屬粵東行政公署。1958年改屬韶關專區,1963年起屬惠陽專區。

1988年三月,建立河源市,市委、市政府設在源城鎮。市區范圍包括源城鎮、東埔、埔前、高埔崗四個鎮(場),稱源城區。

三、歷史上河源縣管轄范圍的變化情況

源城,原名河源城,又名槎城,是河源縣的縣治。它的治下有多大呢?

歷史上河源縣的管轄范圍,有三次較大的變化:一是隋朝時的擴大(并龍川縣和休吉縣)。二是明朝后期的縮小(析和平、長寧、連平三縣),三是解放后的現狀,由于歷史上留下來的文字資料很簡略,地圖資料更缺乏,只能從河源設縣后劃出和并入的變化推測出大致的范圍。首先分析一下同鄰近各縣的關系。

1、同今龍川縣的關系:據《廣東省縣圖集》說:龍川縣在“隋開皇十一年并入河源,于唐天授二年重置縣,更名雷鄉,隸屬循州。南漢又改雷鄉為龍川……”,似乎今天的龍川縣過去曾屬河源縣管轄。查《嘉靖惠州府志》和《河源縣志》,雖然都說“隋開皇十一年省龍川入河源”,但以后又未提及從河源縣復分出龍川縣。那么今天的龍川縣又怎樣來的呢?據《惠州府志》說“唐中宗嗣圣周武氏天授”“析興寧置雷鄉,今龍川治”。而興寧則是東晉時從(秦置)龍川縣分出去的(當時分出的興寧縣包括今興寧、五華、龍川等縣)。再查舊《辭源》(民國四年初版):“龍川……秦置,故城在今廣東龍川縣西北,隋廢。五代時南漢復置,宋徙今治。”《歷史地理志韻編今釋》(清道光十七年版)亦有相似的敘述。可見歷史上有兩個龍川縣,一是秦置,一是南漢置,縣治和管轄范圍都不相同。府志、縣志說的并入河源的龍川縣是古龍川縣,當時已分出興寧、雷鄉(即今龍川縣)、河源、新豐等縣,和今天的龍川縣無關。

另查《唐書》循州屬下的歸善,注有“貞觀元年省龍川縣入焉”。《舊唐書》也說“歸善……貞觀元年省龍川并入”。這些資料可能比地方志準確,隋唐時龍川縣并入歸善,可能有部分地方劃入河源縣,并不是整個古龍川縣都并入河源縣。

2、同今和平縣的關系:據《惠州府志》說,和平縣是明武宗正德十三年“析龍川地及惠化都置”。又《和平縣志》(民國三十一年修)說“和平、仁義、廣三等三圖自龍川析,忠信圖(按:當是惠化圖之誤)自河源析”,又說“原析河源之惠化圖至崇禎六年建連平州,以和平之惠化圖割屬之,又以河源之忠信圖割補”。可見最初設置和平縣時,四分之三的地方從龍川縣劃出,只四分之一(即惠化圖)從河源劃出。以后惠化圖又連同河源劃出的忠信圖設置連平州。所以雖然《河源縣志》說過“(明)正德中析置和平縣”,但今天的和平縣所屬并不是過去的河源縣劃出的。

3、同今連平縣的關系:自南齊至明末的一千一百多年間,連平在河源縣范圍內,河源縣名的由來,通常的說法是“縣北三百里有三河之源故名也”(見《元和郡縣志》)。查“縣北三百里”應在今連平縣北部,“三河”當指連平河(上游名麻陂河)、大埠河和忠信河(上游名大水河),這三條河都是發源于九連山的南麓,自北向南約50公里流入新豐江,初置河源縣時,就包括這三條河流經的地方,(即明初河源縣的惠化都和忠信都)。明末所以要從河源分出連平,是由于“九連山多盜”。據《惠州府志》載:明朝時河源縣東西距離260里,南北距離598里,東南至西北457里,西南到東北285里,是當時府屬各縣中面積最大的,而且縣志偏在縣的南端,對遠距四、五百里外的北部九連山區是很難管理的。所以唐朝曾分出一個石城縣。明末分出連平州,是為了有利于北部山區管理的。據《廣東省縣圖集》說“明……析河源、長寧(今新豐)、翁源之地置連平州”,所以,今天的連平縣并不是全部從河源縣分出的。

4、同今新豐縣的關系:新豐縣是南齊時和河源縣同時從龍川縣分出的,當時的縣治在今縣治(豐城鎮)東北十余公里。隋煬帝時并入河源,至明隆慶年間又劃出設長寧縣(后改為新豐縣)。新豐曾有九百多年屬河源縣。據《辭海》說:“明分河源,英德、翁源三縣地置長寧縣”,所以今天的新豐縣也不是全部從河源劃出。又:原劃入新豐縣的錫場區在1957年2月劃歸河源縣。

5、同今龍門縣的關系:原河源縣平陵平奢兩約,解放后劃給龍門縣。(1953年2月中央核準備案)。

6、同今博羅縣的關系:《河源縣志》說“崇禎六年又割博羅之長平二圖六圖以補河源”。而縣志之長平都地圖就包括現博羅觀音閣及以北東江西岸地方。解放后長平地區劃回博羅,而原屬博羅的埔前則在1951年7月正式劃給河源。

7、同今紫金縣的關系:沒有任何資料說今天的紫金縣同過去的河源縣有什么關系。

綜合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歷史上河源縣的管轄范圍是:

南齊建縣時,管轄的范圍包括今天的源城區、郊區(除半江、錫場、埔前)和連平縣的大部分地方以及龍門縣的平陵地區,(也可能不包括今天的河東地區)。這樣的情況過了一百一十多年,到了隋朝時,河源的管轄范圍擴大到今新豐縣的大部分地區。(今天河源的河東地區可能是那時才并入)。又過了一千年,到明末,河源縣范圍縮小,只包括今天的源城區、郊區(除半江、錫場、埔前),加上今龍門的平陵地區和博羅的長平地區。再過四百年,到解放后,劃出長平地區給博羅,平陵地區給龍門,從新豐劃回半江、錫場,從博羅劃回埔前。又過了三十八年,建市分區,形成今天的情況。

四、縣(區)以下的行政區劃

關于河源縣下屬的行政區劃,明以前無資料可考。在明朝,據《嘉靖惠州府志》載:“都五:曰大洲,隔江曰藍能,曰永順,北曰忠信,曰長吉”。“里六:大洲二,藍能一,永順一,忠信一,長吉一”。又說:“舊里蓋多亂,后并為十,景泰間并為九,天順間并為七,正德間析惠化一隸和平”。可見明朝河源縣以下是都,都以下是里;而都和里可能區分不大。(劃給和平的惠化里在府志沿革表中又說是“都”)。

清朝的《河源縣志》對縣以下區劃開列很詳細,并有地圖可查核。當時的縣下屬四個都:大洲、藍能、永順、長平。(其中長平都是從博羅劃入的。明朝時的五個都只剩下三個,減少的兩個中,忠信都是劃給連平的,長吉都可能是劃給新豐)。都以下為約,全縣共二十五個約,(大洲都轄十一個約,藍能都核九個約,永順都轄六個約,長平都無約,有一十三個堡)。約以下為村,全縣共有二百個村(列出村名的199個),另有圩市33個。縣志中都以下又有大鄉,全縣共有大鄉二十九個(其中河源縣典史屬下二十個,藍口司巡檢屬下九個),而開列的大鄉又都稱為約,(與都屬下的約名有的相同而有的不相同)。

民國期間,河源縣以下設鄉(鎮),全縣共30個鄉(鎮),即:仙塘、古云、下屯、義合、黃田、久社、藍口(鎮)、柳城、船塘、駱湖、曾田、上莞、三河、漳溪、黃村、康禾、燈塔、順天、南湖、橋頭、回龍、洪溪、鯉魚、古嶺、平陵、東埔、槎城鎮、高埔、石壩、觀音閣(鎮)。

解放初河源縣以下設大區大鄉,(1950年有五個區31個鄉,另城區,下設五個聯組)。1951年10月改為小區小鄉,(1954年普選時有十一個區(鎮)、173個鄉,一個區級鎮,一個鄉級鎮)。1958年國慶前全縣實現公社化,政社合一,公社下面是大隊和生產隊,(1969年有23個公社、293個大隊、2983個生產隊)。1983年冬政社分開,設立區鄉政權,(1985年全縣設有25個區,一個鎮,下分290個鄉,2個鄉鎮級,4個國營農(林)場)。1986年10月撤銷區公所設置鄉(鎮)建制,(設置18個鎮、8個鄉,保留源城鎮)。

河源城在清朝屬大洲都,稱在城約(含附郭四個村:上郭、中郭、下郭、瀧下),當時沒有設立鎮的機構,行政、民事等由縣衙統管。民國初年(1912年)河源城劃為三個鄉(聯安、義榮、三社),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由三個鄉改為二個鎮(在城鎮、附城鎮),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把兩個鎮合為一個鎮(槎城鎮),均下轄保、甲,(槎城鎮轄10個保、120個甲)。解放后縣以下設區,縣城區下轄東埔鄉和五個居-組。1951年11月設城鎮人民政府(區級),下轄五個辦事處。1953年至1957年城鎮下轄南門角鄉、水上辦事處和十個居民委員會。1958年9月成立城鎮人民公社,下轄九個大隊。1983年廢社設區,城鎮下轄七個居民委員會。1987年,河源城鎮改稱源城鎮。

行政簡介

【行政區劃】源城區為縣級行政區,是中共河源市委、市人民政府所在地,也是河源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源城區是原河源縣行政區域的一部分,縣治自南朝齊永明元年(483年)設置。1988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河源縣,成立河源市,原河源縣分設源城區和郊區(即今東源縣)。源城區由源城鎮、東埔鎮、埔前鎮和國營高埔崗農場組成。1997年1月經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源城區源城、東埔兩鎮建制,設立源南鎮和上城、新江、東埔、源西4個街道辦事處,保留埔前鎮和國營高埔崗農場。總面積364.8平方公里,總人口28.6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6.18萬人。

【交通能源】源城區交通發達。境內205國道、河(河源)惠(惠州)高速公路縱貫南北,河(河源)汕(汕頭)公路橫跨東西,新規劃的205國道、粵贛高速及河(河源)龍(龍川)高速公路分別從城區的東西兩邊通過;我國南北第二大動脈京(北京)九(九龍)鐵路以及廣(廣州)梅(梅州)汕(汕頭)鐵路貫穿全境;東江河道可供500噸級輪船直駛惠州、廣州。電力供應充足。區內水力發電站總裝機容量達30.52萬千瓦,年發電量8億多度。在市區西部是聞名全國、裝機容量30萬千瓦的新豐江水電站。

【自然條件】源城山清水美,風光絢麗,東江、新豐江交匯于市區中心。境內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全年無霜期355~360天,年均氣溫2l.7℃,1月均溫11.9℃,7月均溫28.1℃,年均降雨量1665毫米。

【自然資源】礦產有銅、鎢、鋅、鐵、煤、水晶、粘土、螢石、鈾等。桂山自然保護區有廣東最大和世界少有的原始次生常綠闊葉林,物種資源豐富,與肇慶鼎湖山、云南西雙版納并稱為北回歸線“沙漠腰帶上的東三奇”。保護區有吊皮椎、山茶、香樟、桫欏等稀有植物和五爪金龍、蟒蛇、金錢龜、穿山甲等10多種國家級野生保護動物。新豐江水資源豐富,水質好,可直接飲用。

【旅游資源】城區有龜峰塔、阮嘯仙烈士陵園、鱷湖、高埔崗溫泉度假村、化龍路商業街、太平風情街、新豐江電站大壩;大桂山生態旅游區有野趣溝、七礤水庫、園中園旅游區、響水風景旅游區;位于新豐江上的噴泉是亞洲第一高噴泉,主噴水柱高達169米。近幾年來,在巖前等地先后發掘有恐龍蛋、骨化石群體。主要土特產有三黃雞、紅瓜子、茶葉、花生油、荔枝、龍眼、五指毛桃、蘿卜酸系列產品、米排粉等。

鄉鎮介紹

【源西街道辦事處】位于河源市市區西部,東至河源大道以西,南至新豐江以北,西至萬綠湖新港鎮以東,北至東埔街道辦高塘村以南,總面積63平方公里,下轄4個村委會和7個社區居委會,常住人口5.56萬人。2004年工業總產值8028萬元,比上年增長40.2%。稅收收入395萬元,比上年增長46%。引進企業5家,實際吸收外資935.5萬美元,比上年增長584.9%。

【埔前鎮】位于河源市南端,東鄰紫金縣臨江鎮,南接博羅縣石壩鎮,西連桂山,北靠源南鎮,總面積16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15萬畝,林地面積14萬畝。下轄16個村委會和1個圩鎮社區居委會。常住人口4.1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6萬人。該鎮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全年基本無霜凍,是源城區主要產糧區和蔬菜基地。2004年工農業總產值3.3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08億元,農業總產值2.1億元,農村人均純收入4230元。農業以種水稻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有蔬菜、花生、黃豆、果蔗、糖蔗、紅瓜。河源市農業現代化示范區落戶該鎮南陂、雙頭村、羅塘村。鎮內有工業園區2個(大亨工業村、長坑工業園),總占地面積40萬平方米。至2004年底,全鎮共引進外資企業30家,合同投資總額3.8億元人民幣,年產值達1.2億元人民幣,可解決當地勞動就業6000多人。有中型水庫3座,總庫容量250萬立方米,小型水電站4個,總裝機容量1290千瓦。有中學2間,小學16間,幼兒園2間,鎮級醫院1所。

【源南鎮】位于市區近郊,東鄰紫金縣臨江鎮,南接埔前鎮,西連新豐江水庫,北靠源西街道辦。總面積88平方公里,下轄7個村委會和2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2.5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4萬人)。境內屬低山丘陵地帶,土地肥沃,適宜發展水稻、經濟作物。礦產資源有螢礦、鋁、瓷土、稀土礦和石英礦等,特別是螢礦儲量十分豐富,年開采量達8萬噸。以蔬菜種植和雞、豬、水產養殖為特色的城郊商業農業得到穩步發展。2004年,全鎮蔬菜基地面積擴大到1.54萬畝,生豬出欄量2.58萬頭,三鳥出籠量136.36萬只,水產品產量362噸,分別比上年增長17.5%、5.4%和7.1%。全鎮農副產品商品率達85.6%。至2004年全鎮已成功開發出風光工業區、白田工業區、欖壩工業區、墩頭工業區,全年招商引資項目2l宗,入園項目13個,合同投資總額4.21億元人民幣。全年實際吸引外資8029萬元,比上年增加6212萬元,增幅達341.8%。

【高埔崗農場】位于河源市南端,距市中心12公里,轄區總面積6.8平方公里,人口3300人。粵贛高速公路、廣梅汕鐵路、205國道貫穿全境,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適宜種植經濟作物;地下有豐富的溫泉水資源。2004年工農業總產值236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00元。從2001年開始,農場實施“工業興場”戰略,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農場由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型,規劃興建2平方公里高埔崗工業區,至2004年底,園區共投入資金5000多萬元,開發“三通一平”土地100多萬平方米,引進ll家企業入園。雅達電器有限公司、豐葉電器(河源)制造有限公司、源泰裝飾材料有限公司、高盛木器加工廠已投產,工業區生產形成了以電子、生物、電器為重點產品系列。2004年工業總產值1070萬元,比上年翻了一番。引進外資興建了占地面積800畝的龍源溫泉風景區,為促進農場旅游業發展打下了基礎。

和平縣位于廣東省東北部。總面積2311平方千米。總人口49萬人(2003年)。

縣人民政府駐陽明鎮,郵編:517200。代碼:441624。區號:0762。拼音:HepingXian。

行政區劃

和平縣轄17個鎮(陽明、彭寨、東水、林寨、熱水、大壩、上陵、下車、長塘、貝墩、古寨、禮士、公白、合水、青州、浰源、優勝)。

歷史沿革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設和平縣。因縣內有和平洞而得名。明代鎮壓本縣三浰人民起義后命名縣名為和平,寓統治者的希望。

2000年,和平縣轄20個鎮:陽明鎮、大壩鎮、下車鎮、上陵鎮、貝墩鎮、禮士鎮、公白鎮、古寨鎮、東水鎮、長塘鎮、合水鎮、優勝鎮、安坳鎮、附城鎮、青州鎮、林寨鎮、熱水鎮、彭寨鎮、糧溪鎮、浰源鎮。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50760人,其中:陽明鎮31742人、附城鎮27137人、大壩鎮28868人、長塘鎮15638人、下車鎮14799人、上陵鎮19574人、優勝鎮11261人、貝墩鎮19655人、古寨鎮8798人、安凹鎮8443人、彭寨鎮38899人、糧溪鎮8275人、合水鎮19997人、公自鎮8075人、青州鎮10895人、利源鎮14057人、熱水鎮11331人、東水鎮23956人、禮士鎮11890人、林寨鎮17470人。

2002年,和平縣轄20個鎮(彭寨、東水、林寨、熱水、附城、安凹、陽明、大壩、上陵、下車、長塘、貝墩、古寨、糧溪、禮士、公白、合水、青州、浰源、優勝)。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和平縣轄17個鎮(陽明、彭寨、東水、林寨、熱水、大壩、上陵、下車、長塘、貝墩、古寨、禮士、公白、合水、青州、浰源、優勝)。

東源縣位于廣東省東北部。總面積4070平方千米。總人口52萬人(2003年)。

縣人民政府駐仙塘鎮,郵編:517500。代碼:441625。區號:0762。拼音:DongyuanXian。

行政區劃

東源縣轄20個鎮(仙塘、燈塔、駱湖、船塘、順天、上莞、曾田、柳城、義合、藍口、黃田、葉潭、黃村、康禾、錫場、新港、雙江、澗頭、半江、新回龍)、1個民族鄉(漳溪畬族鄉)。

歷史沿革

1988年1月7日,國務院批準同意撤銷河源縣,設立河源市(地級)。河源市設立源城區、郊區。1993年11月8日,民政部批復(民行批[1993]209號)同意撤銷河源市郊區,設立東源縣,縣人民政府駐仙塘鎮。

2000年,東源縣轄23個鎮、1個鄉:仙塘鎮、藍口鎮、葉潭鎮、黃村鎮、康禾鎮、黃田鎮、久社鎮、義合鎮、駱湖鎮、柳城鎮、黃沙鎮、上莞鎮、船塘鎮、三河鎮、曾田鎮、新港鎮、燈塔鎮、順天鎮、澗頭鎮、雙江鎮、新回龍鎮、半江鎮、錫場鎮、漳溪畬族鄉。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12282人,其中:仙塘鎮21871人、燈塔鎮25236人、駱湖鎮13012人、船塘鎮21580人、順天鎮11722人、上莞鎮23042人、曾田鎮11614人、柳城鎮12530人、義合鎮9516人、藍口鎮24922人、黃田鎮7959人、葉潭鎮17916人、黃村鎮24651人、康禾鎮11549人、錫場鎮5102人、新港鎮6218人、雙江鎮8387人、澗頭鎮10001人、黃沙鎮7837人、三河鎮11989人、久社鎮5190人、新回龍鎮4111人、半江鎮4085人、漳溪畬族鄉12242人。

2002年,東源縣轄22個鎮(仙塘、燈塔、駱湖、船塘、順天、上莞、曾田、柳城、義含、藍口、黃田、葉潭、黃村、康禾、錫場、新港、雙江、澗頭、黃沙、三河、半江、新回龍)、1個民族鄉(漳溪畬族鄉)。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東源縣轄20個鎮(仙塘、燈塔、駱湖、船塘、順天、上莞、曾田、柳城、義合、藍口、黃田、葉潭、黃村、康禾、錫場、新港、雙江、澗頭、半江、新回龍)、1個民族鄉(漳溪畬族鄉)。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 | 日本又大又粗又爽视频 | 亚洲欧洲精品国产二码 | 亚洲国产日韩a在线亚洲 | 午夜福利三级视频 | 在线日本妇人成熟免费a√ 亚洲乱码精品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