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安鎮人杰地靈,自古書法家、文學家、史學家、戲劇家等藝術大師、文化才俊輩出。宋代大詩人、大書法家黃庭堅,明朝文學家楊升庵都曾流寓江安鎮,在長江之濱吟詩作賦,揮毫題詞,偶住亭、題榕閣因此而得名?箲饡r期,著名導演謝晉曾就讀于江安國立戲劇?茖W校,曹禺、洪深、焦菊隱、馬彥祥、陳鯉庭等戲劇名家曾在這里任教。 江安鎮域經濟快速發展,基礎設施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和素質不斷提高,先后獲得市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范鎮、市級社區建設示范鎮、市級文化先進鎮、省級“三個代表”學教活動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起即為江安縣治所,民國二十四年改為漢安鎮,1951年5月改為城關區,1956年改名為城關鎮。1992年10月,撤區建鎮后由原南屏鄉、西江鄉、城關鎮重新組建為江安鎮。江安鎮地處江安縣城,是江安縣政治、經濟、文化和商業中心,建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是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其西臨長寧縣,南與蟠龍、留耕鎮接壤,東與怡樂鎮相鄰,北與桐梓鎮、濫壩鄉隔江相望, 地理條件優越,水陸交通便捷,物產資源豐富。全鎮幅員面積54.7平方公里,屬低山丘陵區,由壩區、丘陵、巖區三種地形組成。境內季風氣候明顯,四季分明。全鎮轄14個村93個村民小組、9個社區23個居民小組,總人口52756人,其中農業人口20453人,總戶數17010戶。近年來,江安鎮黨委、政府認真實踐“-”重要思想,以奮發昂揚的精神狀態,凝聚全鎮人民的力量和智慧,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帶領全鎮人民奔小康,不斷推進江安鎮跨越式發展。步入新世紀,江安鎮域經濟快速發展,基礎設施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和素質不斷提高,先后獲得市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范鎮、市級社區建設示范鎮、市級文化先進鎮、省級“-”學教活動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江安鎮人杰地靈,自古書法家、文學家、史學家、戲劇家等藝術大師、文化才俊輩出。宋代大詩人、大書法家黃庭堅,明朝文學家楊升庵都曾流寓江安鎮,在長江之濱吟詩作賦,揮毫題詞,偶住亭、題榕閣因此而得名?箲饡r期,我國著名導演謝晉曾就讀于江安國立戲劇專科學校,曹禺、洪深、焦菊隱、馬彥祥、陳鯉庭等戲劇名家曾在這里任教。境內旅游資源豐富,鎮域內著名的南屏山天然公園、綠豆溝、白龍池、國立劇專、紅佛寺、睡佛寺、吳氏民居、文廟、十字口樵樓等眾多風景名勝、人文景觀和歷史遺存獨具魅力,引人入勝。以古鎮文化、竹文化、川劇文化等為代表的民間藝術和民俗文化蘊積深厚,淵源流長。 |
紅橋鎮地處四川省宜賓市江安最南端,北面緊靠國家級風景區“蜀南竹!。幅員面積49.2平方公里,轄3個居民委員會,15個村,總人口31207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200人。 【紅橋鎮經濟發展現狀】2000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36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36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300元;糧食總產量953.15萬公斤,農業總產值1602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12020萬元;財政總收入293萬元;計劃生育率達94.7%。 【區位優勢】紅橋鎮位于江安、興文、長寧三縣交界,地處珙縣懸棺、蜀南竹海、興文石林“三絕”之中心位置,自古有“川南咽喉重鎮”之美稱。省級敘(永)━高(縣)公路穿鎮而過,江(安)━紅(橋)路終于紅橋鎮。向西37公里至巡場火車站,往北40公里至長江30萬噸級二龍口貨運碼頭;敘高路是連接川云中路和川黔公路的重要通道。鎮內五縱一橫的“梳子”型公路網絡四通八達,現巳實現村村通公路,社通公路達80%。 【礦產資源】紅橋鎮礦產資源豐富,有較大的開發價值。主要有煤、銅、硫鐵礦、石灰石、方解石、鋁釩土、黑墨石、頁巖礦等,1991年,被列為原宜賓地區24個重點工礦區之一。 |
怡樂鎮位于江安縣境中部,長江南岸。鎮政府駐地于二龍口場鎮,距縣城7公里,東界瀘州納溪區大渡鎮,南與留耕鎮為鄰,西接江安鎮,北依長江黃金水道16公里。全鎮幅員面積81.64平方公里,轄21村1居,總人口為33400人。2001年全鎮農業總產值306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96元,鄉鎮企業總產值10649萬元,鎮級財政收入112.3萬元。境內有萬噸級貨運碼頭,江紅路、二大路橫貫全境,水陸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十分優越。 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經省復查驗收合格,幼兒教育已初具規模;鄉村衛生網絡建全;工業及民用天燃氣已開通;農網改造已完成20個村(居),其余正在改造中,全面實現了同網同價;廣播、電視、電話、公路已實現村通,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無線尋呼覆蓋全鎮;政務辦公自動化及農村信息網絡已開通運行。 全鎮因地制宜建有優質糧、優質茶葉、優質水果、優質蔬菜、種草養畜、甜(苦)龍竹基地,盛產優質糧、優質水果、優質茶葉、優質蔬菜;建有頁巖磚等建筑建材廠3個,曲、白酒廠6個,優質茶葉加工廠6個。境內已建有省級森林公園---青峰寺革命烈士紀念館;正在開發建設旅游景點有硅化木群、“金陽洞 ”、“朝陽洞”、“臥巖洞”;還有享譽省內外的名食——“紅苕水蜜子”等長-列魚。 修編場鎮2個(二龍口和強壯場鎮)。其中二龍口規劃新區100畝,列入縣城整體規劃,現已啟動場鎮新街建設280米,新鎮政府辦公綜合樓已進入公開招標階段,區位優勢明顯;強壯場鎮幅射面寬,經濟繁榮,房地產價位看好。涼水、麻衣、龍興、新民、建設五個中心村已初具集貿功能。
".。 |
留耕鎮位于江安縣中部,縣道江紅公路穿鎮而過,地形屬四川盆地盆周邊緣地形,全鎮地勢北高南低,西北兩面的低山將留耕圍成一個小盆地,淺丘和平壩交錯分布在盆地內,土壤肥沃,主要是紫色土,氣候為長江中上游流域典型的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于1934年建鄉,1958年為留耕公社,1992年撤區并鄉建鎮,由原留耕、中壩、三塊三鄉合并而成至今,幅員面積47.0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0655畝,共有1個居委會,18個農業村,107個村民組,2000年末總人口為26845人,農業人口25399人,主要民族為漢族,主要農副產品有水稻、小麥、玉米、高梁、油菜、柑桔、蠶桑、生豬、禽蛋等,是一個典型的糧豬型農業鄉鎮。 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在逐漸提高,但經濟發展較為緩慢,特別是近年來,農產品價格低迷,銷路不暢,農民增收較少,而政府花去較大的時間和精力去應付日常的工作事務,對經濟發展思路摸索顯得較為滯后,針對這一現狀,二十一世紀初新成立的黨政領導班子,在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出臺許多優惠政策的背景下,提出了挖掘自身資源優勢,開展可行性項目研究,大力招商引資,著力抓鎮域經濟的發展,促進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經可行性理論研究,確定了留耕鎮目前存在有以下幾項優勢: 一、擁有得天獨厚的水利資源優勢。 留耕鎮系長江上游流域范圍,地形北高南低,北面的低山分水嶺南側所有水量,均紛紛自北向南流下,自然形成牟家河、洗布河和留耕河三條溪流,在新中國成立后的六十年代,人們根據獨特的地形優勢,在北面的低山間,投資投勞修建了仁家壩(小一型)水庫和小巖口(小二型)水庫,水利渠堰4條,總長度約95公里,溪河和水庫的總蓄水量有565萬立方米。豐富的水資源為留耕人民的農業生產及人畜飲水提供了保障,同時也為水資源的開發和水產養殖創造了條件。 二、極具開發價值的旅游資源。 其一,“金仙洞”寺廟是江安縣除洪佛寺以外的第二大宗教人文景觀,位于留耕西部邊緣海拔約500米的山崖,相傳,西天金仙圣母曾在此廟中山洞吃齋念佛,以佛理傳教感化世人后得道成仙而得名,后人依山崖地勢立廟緬懷、祭祀,祈求平安吉祥,每月均要舉行廟會和各種宗教活動,而金仙洞素食又是廟里一絕,師傅面粉、青油、豆類、蔬菜等原料制成各種形狀、不同風味的食品,吸引了遠近眾多的游客。 |
五礦鎮是江安縣的南大門,地處蜀南竹海,興文石海洞鄉,珙縣僰人懸棺“金三角”中心地帶。東鄰興文縣五星鄉,西至興文縣玉屏鄉,北起江安縣大井鎮,南界興文縣晏陽鎮,距縣城54公里,幅員面積20.9平方公里,總人口19051人,轄9村1社區。 全鎮系“喀斯特”地貌,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其中硫鐵礦儲量達4600余萬噸,煤儲量達4200余萬噸,石灰石儲量6200余萬噸,另外還有豐富的碳磷礦等其他礦產品,是江安縣的主要礦產工業區。 全鎮耕地面積8365畝,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均日照約1100小時,平均降雨量為1200mm,平均氣溫17℃—19℃,適宜農作物生產。糧食主產水稻、小麥、玉米,隨著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鎮內竹木資源迅速增加。 交通運輸極為便利,省道敘高路縱貫鎮境,村村通公路,距長江水運碼頭45公里,離鐵路站35公里。通訊網絡覆蓋全鎮,水、電、氣豐富。民風淳樸,社會治安秩序良好,對外招商引資環境寬松,政策優惠。 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五礦鎮黨委政府一班人始終堅持以“-”重要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平安五礦,綠色五礦,小康五礦”的工作目標,團結帶領全鎮人民求真務實,拼搏進取。按照以人為本,全面協調的科學發展要求,不斷創優環境,大力招商引資,加快“三個轉變”。加速新型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同時狠抓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全鎮經濟持續發展,社會政治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 |
江安縣迎安鎮地處四川盆地南緣淺丘地區,位于江安縣最北端,距縣城25公里。東連瀘州市江陽區、南接四面山鄉、西靠鐵清鄉、北連富順縣石道鄉,為宜賓、瀘州、自貢三市結合部,素有江安北大門之美譽。境內資源豐富,景色宜人,人民生活美好,小康鎮。 迎安鎮幅員42.23平方公里,轄20個村,1個居委會,136個村(居)民小組,有耕地1701公頃; 世紀初總人口30185人。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氣候溫暖濕潤, 熱量充足,四季明顯,全年平均氣溫18.1℃,總降雨量 1150.8cm,全年無霜期347天,冬末春初偶伴霜雪。 土壤屬沙溪廟組,蓄水性好,礦物質含量豐富,宜于農作物生長和果實積累。 迎安鎮是農業大鎮,有江安六大浪倉之稱。2000年底農業總產值2026萬元,鄉鎮企業總值13715萬元, 糧食總產量1448萬公斤,人均占有糧食501公斤,生豬出欄2.4萬頭,小家禽農畜出欄21萬只,水產品出水20萬公斤,盛產優質紅糧、優質雜交稻、優質紅薯、優質玉米等農業物,農民人均純收入2300元,居江安縣農民人均純收入之冠,農村小樓林立,68%的農戶住上了“小洋房”,85%的農戶用了機壓井水,于一九九八年通過市級小康鎮驗收合格。 迎安鎮內頁巖豐富,橙桔產量頗豐。鎮內90%的土壤屬沙溪廟組,山巒起伏,巖層豐厚,頁巖資源豐富。久享盛名的江安夏橙、臍橙有2000多畝,年常產30萬公斤。 迎安鎮基礎設施不斷加強,市鎮功能日趨完備。交通方便,南接縣城,北連富順縣,水(清鎮)──石(道鄉)二級水泥路(迎安段)加寬改造即將動工,村村通公路。通訊事業發達,移動通訊無盲區,村村通程控電話。戶戶通廣播,用電率達100%。場鎮自來水純凈清潔。 醫療機構設備先進,醫術高明。 迎安鎮建筑人才輩出,勞務輸出成效明顯。建筑人才成百上千,3000多名建筑人才活躍在云南、貴州、宜賓、瀘州等建筑工地上,迎安建司連續多年獲農業部、省、市殊榮,名溢省內外。建筑人才帶動勞務輸出的大發展,常年外出勞工經商人員達1萬人, 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2000年底,僅郵政匯總差達1000萬元,曾代表縣到省上作勞務輸出經驗介紹,成效卓著,是迎安鎮經濟的一大支柱。 |
夕佳山鎮地處江安縣南部,北距江安縣城22千米,南距國家級旅游勝地“蜀南竹!14千米。幅員面積32.58平方公里,人口21789人,轄13個村,一個居委會,88個村民組。1992年12月由江安縣留耕區的周壩鄉和底蓬區的安遠鄉合并而成,因境內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夕佳山古民居”而得名。境內旅游資源十分豐富,除夕佳山古民居中之外,還有安遠古寨、七十二個旗桿眼、漢代巖墓群等,是“蜀南竹!钡臇|序景區,江紅(江安至紅橋)公路縱貫全境9.37千米,“夕馬(夕佳山至馬橋)公路”、“夕長(夕佳山至長寧)公路”在夕佳山與“江紅公路”交匯,境內有錦溪河、綿溪河、洗布河等河流。交通十分便利,資源豐富,是投資發展的理想環境。
|
江安縣水清鎮位于宜賓、瀘州、自貢川南三市交通結合部,地處307省道線上。東距瀘州60公里,西至宜賓71公里,南至江安13公里,北至鐵清4公里。水清鎮解放前為水清鄉公所,解放后成立水清鄉,全鎮幅員面積23.8平方公里,轄8個行政村1個居民委員會,64個村(居)民小組。總人口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75萬人,非農業人口0.25萬人。全鎮歷來以農業生產為主,近年商業逐漸興起,民風淳樸。全鎮經濟發展狀況良好,2003年全鎮實現國民生產總值4395萬元,糧食總產量達949.77萬公斤,企業總產值8000多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260元,地方更高水平的小康邁進。水清鎮2002年被縣政府授予縣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范鎮,2003年,鎮黨政機關創建成為縣級文明單位。 水清鎮具有獨特的交通區位優勢,是江安縣北部的交通樞紐,有三級客運站一個,川南水果市場今年建成營銷,改造了改水工程和排污工程。江安縣北部村鎮經濟的綜合地和物質集散地,素有“江安北大門”之稱。2000年10月水清鎮被列為市級小城鎮試點鎮。水清獨特交通商貿優勢,具備了發展小城鎮的優越條件,水清鎮小城鎮發展作為全鎮發展的龍頭。通過不斷的建設、發展,現水清鎮小城鎮已初具規模。場鎮建成區已達110余公頃,已安通寬帶互聯網,已全面完成農網改造,各項基礎設施齊備,發展勢頭良好。
".。 |
2019年,撤銷水清鎮,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四面山鎮管轄,四面山鎮人民政府駐平安大道東段25號。 四面山鎮地處江安縣長江以北,東部與瀘州市丹林鄉接壤,北與本縣迎安鎮接壤,西與鐵清鄉、水清鎮接壤,南與井口鎮、濫壩鄉、桐梓鎮接壤,幅員面積64.54平方公里。轄26個行政村、2個街村居委會17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3145人。 鄉政府所在地四面山場鎮,距縣城18公里,距酒都宜賓80公里,距酒城瀘州35公里,是四面山鄉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 四面山鎮是重慶、瀘州進入宜賓的東大門、有宜瀘道上西入宜賓“第一鎮”之稱。全鄉現有公路55.82 公里,“四--總”公路、“四--天”公路縱橫南北,“宜--瀘”公路橫穿東西,并以此為骨。 四面山場鎮已用上民用天然氣,飲用長江水,用上放心電,吃上放心肉,有鮮肉屠宰場2個,紅磚廠2個,組建了宜賓漢安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有名揚省內外的宜泉酒業有限公司,是江口醇基地。同時有五糧型酒類系列產品的開發,引進了金南井酒有限公司,企業總產值達11370萬元,實現稅金116萬元。 四面山鎮投資環境良好,進一步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工作中,堅持打擊各種經濟違法犯罪活動,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有序的市場環境,鼓勵民營企業科技發展的優惠政策對符合條件的省內電子信息類企業可按國家規定內,減免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對不以贏利為目的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和再擔保機構從事擔保業務的收入,3年內免征營業稅。 土特產 水果:年產量1000萬斤,該鎮水果產業已成為全國夏橙出口基地、長江中上游水果開發項目區、已成為該鎮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 黑山羊:年產量 40000頭,該鎮是農業大鎮,畜牧業收入僅占農民收入38%,為了盡快實現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必須抓住當前的有利時機,積極調整畜牧業結構,在鞏固和發展生豬及小家禽的同時,把經濟效益好的黑山羊作為調整畜牧業結構的重中之重來抓。 |
【獨特的地理區位優勢】大井鄉位于江安縣南麓,距縣城39公里。地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旅游四十佳的蜀南竹海東大門,是川南旅游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瀘州、重慶、貴州等地進入景區旅游的必經通道和休閑場所。全鄉幅員面積66.5平方公里,居全縣第三位。地勢東西端高,南北低,地貌類型主要有山區、丘陵、平壩,土地肥沃,氣候宜人。1951年置大井鄉,1992年10月“撤區并鄉”,撤銷隸屬于原紅橋區的大井、連天、新巖三個鄉合并成現今的大井鄉,2000年被省政府命名為省級小城鎮試點鎮。 【良好的經濟基礎】大井鄉經濟保持快速健康發展勢頭,至2000年底,全鄉農業總產值2064萬元,糧食總產量達1325.2萬公斤,人均純收入2100元,財政收入83.6萬元(其中上劃中央兩稅8.3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8349萬元,生豬存欄2.43萬頭,油菜3000萬公斤,水果3.2 萬公斤,全鎮成建制達小康。 【基礎設施完善】大井鄉距省道敘(永)高(縣)路10公里,江安縣交通大動脈江(安)紅(橋)公路貫穿全境,縣級村道呈網狀遍布全鄉,交通運輸十分便利;郵電通訊發達,全鄉實現電話交換程控數字化,傳輸光纜數字化,移動電話、尋呼機覆蓋全鄉,村村通國際國內長途;電力設施完善,農村電網正在加緊改造中;鄉境內有大堰壩、巖門口、慶嶺溝三個水庫,常年共計蓄水218萬立方米;鎮場鎮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經濟活躍,商貿發達,市場繁榮,特別是1999年啟動的6000平方米綜合貿易市場已峻工1500平方米,初具規模,步入成片開發,滾動發展階段; 2000年11月鎮衛生院綜合門診樓的建成投入使用及醫療設備的全面更新,醫療條件和水平得到極大提高。 【教育事業蓬勃發展】鎮內有中學1所,中心小學校1所,完。乘,村小3所,共有教職工123人,在校學生達4736人。中小學“五率”全部達標,教師學歷合格率達96.9%。近年來,黨委、政府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完成教育投入200萬元以上,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加強基礎教育,鞏固和發展“普九”成果,提高義務教育整體水平。2000年,教育在全縣評比中,獲1個綜合獎,6個單項獎,4所學校被評為優秀學校。 |
原名濫壩,后更名陽春,意取漠水之陽,四季如春。陽春鎮境域原屬濫壩鄉。 清雍正七年(1729年),設來龍鄉。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更名古興鄉。 1962年,改為濫壩公社。 1992年,靖福鄉并入濫壩鄉。 2009年,更名陽春鄉;后鄉改陽春鎮。 2019年8月,撤銷桐梓鎮和井口鎮,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和四面山鎮山華村、總旗村、高洞村所屬行政區域劃歸陽春鎮管轄。 2019年,撤銷桐梓鎮和井口鎮,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和四面山鎮山華村、總旗村、高洞村所屬行政區域劃歸陽春鎮管轄,陽春鎮人民政府駐工業大道中段1號。 |
2019年,撤銷大妙鄉,設立大妙鎮,以原大妙鄉所屬行政區域為大妙鎮的行政區域,大妙鎮人民政府駐三星街1號。
大妙鄉位于江安縣城東南35公里,東鄰瀘州市納溪區合面鎮,南倚仁和鄉,北連留耕鎮。轄11個農業村,1個居委會,81個村民小組,幅員面積31.2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5411.61畝,總人口17206人, 其中農業人口16441人,主要民族是漢族。主要農副產品有:水稻、小麥、玉米、高梁、油菜、柑桔、蠶桑、茶葉、生豬、禽蛋等。清宣流三年(1911)屬青龍鄉轄地,民國34年始置大妙鄉,1958年并入底蓬公社;1984年恢復大妙鄉政府,1992年撤區并鄉,置大妙鄉至今,鄉政府駐大妙鄉召巖村石崗沖組(大妙場)。全鄉地貌屬丘陵地帶,境內安遠河橫穿鄉境至安遠樣流入綿溪河。 【人才結構】 全鄉有干部135人, 其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45人,高中(中專)文化程度的89人,鄉領導班子平均年齡35歲,鄉內教師隊伍中獲得中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3人,醫療系統中獲得中級職稱1人,農業科技隊伍有農技、獸醫等方面人才4人。 【基礎設施設施效果明顯】繼續抓了鄉村公路的完善工作,基本實現村村通公路;加強對現有公路的維護和管理,落實了半大路的常年維護責任制;整治交通秩序,加強交通安全管理,農用車違章載人得到了有效竭制,全年無個安全事故發生;做了場鎮街面建設和場鎮路燈照明;郵電事業光纖加密電視、程控電話實現村村通,今年新發展電話用戶的120戶;開通了中國移動電話; 規范了市場行為,集中整治了經營點和攤正緩和了新街擁擠現象,拓展了老街的市場。 【社會事業】 投入13萬元,建初級中學繳機密,購進微機30臺,為現代化教育增加學生知識面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初等教育和初級中學入學率,畢業率均達到國家標準,中小學會考成績和升學率均在全縣同類前列;小學獲縣級文明單位稱號,中學獲市級文明單位稱號,加大衛生事業投入,改善醫療設施,投入9萬余元,購進了X光照光機和手術器械設備,解決了群眾常規病就醫的問題;積極開展防疫工作,適時組織人防,全年無流行病的發生;定期開展獸防工作,基本保證了群眾家禽畜的安全。 【農田水利建設】投入投資5.3萬元, 新建花地灣水庫電力提灌站,新增有效灌面350畝,整治維修山平塘和堵水田25口,新增蓄水量2.5萬立方米,改造低產農田150畝。 |
2019年,撤銷仁和鄉,設立仁和鎮,以原仁和鄉所屬行政區域為仁和鎮的行政區域,仁和鎮人民政府駐桂花街1號。
仁和鄉屬川南旅游、竹資源富集鄉,位于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蜀南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夕佳山古民居”之間。距江安縣城36公里,底(蓬)水(口)公路橫穿境內,為典型深丘交替地帶,海拔600-1000米。境內溪流、山巒縱橫,旅游、竹資源豐富,景色宜人,風光無限。 仁和鄉幅員面積93.5平方公里,轄15個村,116 個村民小組,全鄉總人口1821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71人。耕地面積13911畝,其中水田13095畝。氣候溫暖濕潤,光照熱量充足,全年平均氣溫17.3℃,最低溫度5℃,全年總降雨量1350毫米,夏秋多綿雨或暴雨,冬春偶有霜雪出現。 仁和鄉水資源較為豐富,鄉內溪流交替,溝壑縱橫,小橋流水,曾建佛耳巖水庫,是綿溪河的源頭,流域面積60公里,可開發水資源3處。 仁和是糧、林結構的大鄉,農業總產值實現1530萬元,糧食總產量實現802萬公斤,林業總產值實現5100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02元。全鄉推廣優質雜交稻12985 畝,官溪蜜柚、洞庭枇杷、布朗李等優質水果 399 畝, 茶園1367畝。同時,大力發展畜牧業,全鄉年出欄生豬13.5萬頭,商品牛2000頭,雞鴨5萬只,水產品5萬公斤。已培育形成竹、紙、畜、茶、果五大支柱產業。建起了月亮田、義合、桂花、佛耳、伏龍五大農林業科技示范基地,發展特色農林業、觀光農林業。扶植15戶農林業產業化經營大戶。 仁和鄉林業資源豐富,享有“百竹海”之美譽。全鄉林地面積10.1萬畝,森林覆蓋率68.5%。屬川南濕潤森林植被區,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被帶。竹類品種70余種,主要生產土紙,年產量200萬捆,雜竹片2萬噸,各類竹筍3000噸,有稀有動物猴面鷹、蛇類20余種,有稀有植物恐龍竹化石的桫欏、白果、紅豆、楨楠等10余種。 仁和鄉山青水秀,風光秀美,人杰地靈,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是川南旅游大環線上的尚待開發的處女地。有太公鉤魚石、寒婆領、響水洞、長灘子、十里迷魂谷、雞冠寨、鬼關門、白茅洞等30余處可供開發的景點。 仁和鄉基礎設施較為完善,交通便捷,通訊齊全,全鄉電話用戶150門,已實現村村通電話, 鄉通光纖電視。電信正在興建139基站1個。仁和待開發項目無限, 前景看好,是有識之士投資的理想場所。 |
一、基本情況: 下長鎮位于長寧、南溪、江安三縣交界的結合部,距長寧縣城22公里,江安縣城7.5公里,是長寧的北大門。下長鎮東臨江安縣江安鎮,南接長寧縣古河鎮,西與南溪縣馬家鄉毗鄰,北與南溪縣江南鎮接壤。全鎮1998年成建制達小康。全鎮轄16個農村行政村,149個農業生產合作社,2個街道居民委員會,全鎮8980戶人,28600人,其中:農業戶數7850戶,26500人,城鎮居民1130戶,2090人。全鎮幅員面積56.3平方公里,綠化覆蓋率達35.2%。有耕地面積23085畝,其中:水田18187畝,地4898畝。下長鎮平均海拔254.4米,地勢處于一面枕山(紅巖寺),三面環水(東有長江,南有長寧江河,西有黑潭河)。全鎮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超過18℃,年降雨量1250毫米左右,無霜期長達348天以上,年日照1100小時以上。農業基礎條件好,交通便捷,溫、光、水、氣、肥協調,農業耕作水平較高,是一個以大農業生產為主的典型農業鎮。 據2001年度統計,優質糧食總產量達1.5萬噸,人平占有糧食524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2497元;城鎮可支配資金4897元;年財政收入達到150萬元;國內生產總值(GDE)7000萬元,年增長10.5%;全鎮用電率達100%;電視機普及率達75.8%;飲用安全衛生水98.5%以上;人口出生穩定低生育水平,計生率達94%以上;社會治安秩序良好,刑事案件發案率在萬分之0五以上,無重大惡性刑事案件發生。 二、基礎設施條件便捷。 1、場鎮建設:①下長鎮(鎮人民政府駐地):現有2平方公里的城區建設面積;轄長江街、金河街、民營街、永興街,經營性門面約300間;2000年新建占地6000平方米的農貿交易中心,生意紅火,每逢農歷3、6、9日趕集,商品交易額可達60萬元以上;②二碼頭街、長江河邊的水陸碼頭,城區建筑面積1平方公里,經營性門面150間,每逢農歷2、5、8日趕集,商品交易額可達20萬元;③南京坳街:城區建設0.5平方公里,有經營性門面50間,每逢農歷3、6、9日趕集,商品交易額可達10萬元。 2、村莊建設:全鎮16個農村行政村均以“四室合一”為中心,分別建成了規模不等的農村村莊,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基本齊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