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附近有康保泊,故名。 |
民國十年(1921年),由張佃清墾荒建村,取名張家營;后紀春遷入,又以張、紀兩姓改名張紀。張紀鎮因鎮人民政府駐張紀村而得名。 |
因當時防匪,筑有巨大的土城墻,所以取名土城子。 |
鄧油坊鎮歷史悠久,百姓多是山西移民,據史籍記載:光緒年間,蒙古人始肯自動開放牧地,找來漢人。第一次遷移在乾隆年間,由殷子川移至三、四臺西南地方(在今康保縣鄧油坊一帶)。第二次遷移在光緒三十二年,遷至明安牛羊群,后改為牧場(今康保縣明安灘一帶)。第三次遷移在民國6年(1917年),遷至正鑲白旗東南地方(今康保縣境內黃城子一帶)。同年,鄧油坊村建立,取名前不東戶。乾隆至道光年間為1736-1840年,也就是說在十八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鄧油坊就有了移民開墾荒了。山西是晉商的發源地,商文化的熏陶,給移民到鄧油坊的后人留下了一定的影響。1920年山西天鎮縣鄧清云搬遷至此開設油坊,而油坊的出現相對壩上而言,時間還算是較早的,這顯然體現了農耕文化發達到一定程度,人口聚集到一定程度的產物,說鄧油坊是壩上第一油坊顯然一點也不為過。十里八村的百姓前來榨油、換油,鄧油坊因此而得名并聞名。 |
駐地村名命名。李家地因建村人姓氏得名。 |
以鎮治所在地照陽河命名。 |
1917年鑲黃旗屯墾隊在此屯兵墾荒,故名。 |
因鄉人民政府駐閆油坊村而得名。 |
因鄉人民政府駐丹清河村而得名。 |
因鄉人民政府駐哈咇嘎村而得名。 |
因鄉人民政府駐二號卜村而得名。 |
因鄉人民政府駐蘆家營村而得名。蘆家營鄉原為蒙古族駐牧之地。民國十三年(1924年),蘆三魁等遷入定居,取名蘆家營。 |
因鄉人民政府駐忠義村而得名。民國八年(1919年),趙義在此開油坊,取名趙義油坊。民國十九年(1930年),建城圍,改名忠義堡。 |
1914年該地建村,以官銜取名為處長地。因湖南籍人、民國政府督統處處長胡海波在此出租土地,佃戶在此定居成村,相沿成習,便把這個村叫作了“處長地村”。到了改革開放后的1983年7月,康保縣決定將大清溝公社改為鄉,于是就采用了公社駐地的處長地村地名,于是便命名為了“處長地鄉”,一直使用至今。 |
因鄉人民政府駐滿德堂村而得名。相傳民國十四年(1925年),楚姓人家由張北縣滿德堂遷入建村,以原籍取村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