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況 中心村是麻隴鄉政府所在地,距縣城67公里,村委會所在地海拔1960米,全村平均海拔2200米,轄十四個村民小組,774戶2838人,是全鄉人口最多的村,占全鄉人口的31%,其中90%為彝族。幅員面積53.6平方公里,占全鄉總面積23.5%。二、黨組織情況和工作亮點 黨組織情況:中心村設黨總支1個,下設烤煙、核桃2個產業支部,黨員79人。其中農村黨員76人;女黨員9人,占黨員的 11.3%;35歲以下黨員36人,占黨員的 45.5%。黨員平均年齡43歲。三、村干部情況 村支部委員會7人,書記1人,支委6人。其中30歲,30-40歲1人,40-50歲2人,50-60歲4人;小學文化2人,初中文化5人。村委會7人,主任1人,委員6人,30-40歲2人,40-50歲5人;小學文化1人,初中文化6人。四、經濟發展及特色產業 中心村屬于非貧困村,經濟收入主要靠種植、養殖業。農作物主要有玉米、土豆;經濟作物主要有油桃、核桃、烤煙、青花椒、芋子;建成40000畝核桃基地,發展了1350畝油桃;2017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5800元。五、陣地建設情況 有自建辦公樓1棟、面積220平方米、下設30平方米村兩委辦公室、60平方米會議室、40平方米圖書室、10平方米值班室、60平方米農民夜校。有室外活動籃球場1個,用于村民體育文化活動,面積400平方米。 |
莊房村位于麻隴彝族鄉東部,南接黃草坪村,東接撒蓮鎮海塔村,北接普威鎮獨樹村,西接云盤村。距縣城37公里,距離鄉政府約28公里,全村已硬化村道12.4公里,是連接白麻路和麻楠路的最快捷通道。全村幅員面積49.74公里,海拔高度1400至1800米,年均氣溫24℃,年降雨量800-900毫米,森林覆蓋率達70%。全村轄7個村民小組,256戶1048人,其中:自主移民60戶321人。全村耕地1714畝,其中旱地1314畝,以坡耕地為主,水田400畝,果園1862畝,林地1140畝,荒地2326畝。全村人均耕園地3.53畝。土地資源數量較多,加之水資源較豐富,因此具有較大的農業開發潛力。莊房村土地資源和水資源較豐富,人均占有土地面積相對較大,發展特色種植業、養殖業有較好基礎和區位優勢,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適合因地制宜地發展“人無我有”的特色支柱產業,特別是莊房村遠離中心城市,自然環境優美,空氣質量好,具有發展無公害特色農產品和鄉村旅游的潛在優勢。 |
一、基本情況 紅巖村位于麻隴彝族鄉東南部,東鄰莊房村,南接中心村13社,西接照壁村,北與新田、馬井村接壤。距鄉政府7公里,麻楠路穿村而過。幅員面積21平方公里,海拔1650米,現有村民小組6個,農戶125戶,人口548人,其中少數民族548人,現有土地面積3590畝,其中耕地面積590畝,開荒地3000畝。二、黨組織情況和工作亮點 黨組織情況:建有黨支部1個,黨小組3個,黨員49人。其中農村黨員49人;女黨員7人,占黨員的14%;35歲以下黨員9人,占黨員的0.1%。黨員平均年齡45歲。三、村干部情況 村支部委員會5人,書記1人,副書記1人,委員3人。其中30歲以下0人,30-40歲1人,40-50歲4人,60歲以上0人。初中文化3人,大專文化2人。村委會5人,主任1人,委員4人,30歲以下0人,30-40歲2人,40-50歲3人,小學文化1人,高中2人,大專文化2人。四、經濟發展及特色產業 紅巖村屬于貧困村,經濟收入主要靠種、養殖業。農作物主要有玉米、土豆;經濟作物主要有油桃、核桃、烤煙、青花椒、芋子;2017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為7800元。五、陣地建設情況 有自建辦公樓1棟,面積220平方米,下設30平方米村兩委辦公室,60平方米會議室,40平方米圖書室,10平方米值班室,60平方米農民夜校。有室外活動籃球場1個,用于村民體育文化活動,面積400平方米。 |
一、基本情況 云盤村位于麻隴彝族鄉東南部,東鄰普威鎮獨樹村,南接莊房村,西接馬井村,北與普威鎮板棚村接壤。距鄉政府22公里,麻楠路穿村而過。幅員面積1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750米,現有村民小組7個,農戶291戶,總人口1265人,全部是彝族,現有土地面積7850畝,其中耕地面積4050畝,開荒地3000畝。二、黨組織情況和工作亮點 黨組織情況:建有黨支部1個,黨小組7個,黨員56人。全部是農村黨員,女黨員8人,占黨員的14%;35歲以下黨員4人,占黨員的0.7%。黨員平均年齡45歲。三、村干部情況 村支部委員會成員5人,書記1人,支委4人。其中30-40歲2人,40-50歲3人;初中文化3人,中專學歷1人,大專文化1人。村委會成員5人,主任1人,委員4人,其中30-40歲4人,40-50歲1人;初中文化4人,大專文化1人。四、經濟發展及特色產業 云盤村屬于非貧困村,經濟收入主要靠種烤煙種植,農作物主要有玉米;經濟作物主要有烤煙、油桃、核桃、青花椒、芋子;2017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2000元。五、陣地建設情況 有自建辦公樓1棟、面積220平方米、下設30平方米村兩委辦公室、60平方米會議室、40平方米圖書室、10平方米值班室、60平方米農民夜校。有室外活動籃球場1個,用于村民體育文化活動,面積450平方米。 |
一、基本情況 黃草坪村位于麻隴彝族鄉南部,東與撒蓮鎮金花塘村接壤,南與得石鎮坊田村接壤,西與紅巖村接壤,北與莊房村接壤;地處中高山區,平均海拔1500米,幅員31.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750.4畝,其中田400畝,地3350.4畝;黃草坪村距離縣城40公里,距離鄉政府25公里;全村轄10個村民小組, 有612戶2505人,其中自主移民169戶886人;主要種植業有晚熟芒果、油桃、核桃、烤煙,養殖業有:豬、雞、牛、羊。二、黨組織情況和工作亮點 黨組織情況:建有黨支部 1 個,黨小組2個,黨員35人。全部為農村黨員;女黨員7人,占黨員的0.02%;35歲以下黨員6人,占黨員的0.17%。黨員平均年齡50.34歲。三、村干部情況 村支部委員會5人,書記1人,支委4人。其中30-40歲3人,50-60歲2人;小學文化1人,初中文化3人,大專文化1人。村委會7人,主任1人,委員6人。20-30歲1人,30-40歲1人,40-50歲2人,50-60歲3人。小學文化1人,初中文化5人,大專文化1人。四、經濟發展及特色產業 黃草坪村屬于貧困村,經濟收入主要靠種植業和養殖業。農作物主要有玉米、南瓜、四季豆;經濟作物主要有種植烤煙、種植晚熟芒果、種植油桃、種植核桃、養豬、養雞、養羊;2017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為9560元。五、陣地建設情況 有自建辦公樓1棟,面積280平方米,下設40平方米村兩委辦公室,60平方米會議室,30平方米圖書室,12平方米值班室,50平方米農民夜校。有室外活動籃球場1個,用于村民體育文化活動,面積200平方米。 |
一、基本情況 馬井村位于麻隴彝族鄉東部,東鄰云盤村,南接照壁村,西北與白坡彝族鄉油房溝村接壤。馬井村距鄉政府15公里,白麻路穿村而過。幅員面積23.6平方公里,土地面積1880畝,開荒地面積3000畝,人均可耕地面積6.37畝,其中水田800畝,山地1000畝。海拔高度為1600米至2200米,年均氣溫19.7℃。全村轄6個村民小組, 有154戶765人,(其中,彝族人口占97%,其他民族占3%)。二、黨組織情況和工作亮點 黨組織情況:建有黨支部1個,黨小組4個,黨員32人。其中農村黨員31人;女黨員2人,占黨員的 6%;35歲以下黨員4人,占黨員的12.5%。黨員平均年齡43.9歲。黨建工作亮點:以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為主線,牢固樹立“四個意識”,以“兩學一做”為基本內容,以“三會一課”為基本制度,發揮作用為基本目標,不斷提高黨員干部素質和規范黨組織生活。三、村干部情況 村委會5人,主任1人,委員4人,30歲以下1人,30-40歲2人,40-50歲2人,小學文化1人,高中2人,大專文化2人。村支兩委人數:村支委5人,書記1人,支委委員4人,初中文化5人;村委會委員5人,其他委員4人,小學文化2人,初中文化1人,中專及以上文化1人。30歲以下1人,30-40歲3人,40-50歲3人,60歲以上0人。四、經濟發展及特色產業 馬井村屬于貧困村,地處高山地區,經濟收入主要靠種養殖。農作物主要有玉米、土豆,經濟作物主要有油桃、青椒、核桃、櫻桃,2017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為8500元。五、陣地建設情況 辦公場所:自建辦公樓一棟,面積為180㎡,配有辦公樓桌椅、會議室、圖書室、電腦、音響等辦公設備,室外籃球場一個,用于村民文化和體育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