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壘鎮初設于1944年,謂木壘河鎮。 1950年建立新政權時,木壘鎮為城關區所轄的城關街;1955年設立木壘鎮人民委員會;1959年變更為城鎮公社;1963年城鎮公社解體后,于1965年重新建鎮;1969年9月鎮人委改稱鎮革命委員會;1980年恢復人民政府建制,木壘鎮現轄七個社區。 |
解放前,西吉爾鎮為西寧區(二區)的三、四鄉;1954年后為三區的三、四鄉;1956年底又為三區西吉爾鄉;1958年9月后為紅旗公社的三、四大隊;1972年后為西吉爾公社的水磨溝、西吉爾大隊;1984年12月從原西吉爾公社分出,建西吉爾鄉;1994年11月17日,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改建為西吉爾鎮。 西吉爾現轄水磨溝村、屯莊村、果樹園子村、西吉爾村。 |
1930年之前,這里屬奇臺縣管轄,因處縣城以東故稱東城。 解放初建政初期為西寧區(二區)所轄。 1958年成立上游人民公社,1972年改名為東城人民公社,1984年12月變更為東城鄉,1999年11月撤鄉換鎮,改稱為東城鎮。 |
新戶鄉解放初期建政時為一區一鄉,1958年后為東風公社一大隊,后于“文革”中易為東方紅大隊;1972年按原地名定名為新戶大隊;1979年,體制調整,另立公社,命名為新戶人民公社;1984年12月變更為新戶鄉。 2015年8月撤鄉建鎮。 |
解放前建政時為西寧區(二區)一、二鄉,1954年后為三區一、二鄉,1956年底為三區英格堡鄉,1958年9月后為紅旗公社一、二大隊及公社直屬隊,1984年12月后由原西吉爾公社中分立,建英格堡鄉。 |
照壁山鄉前身為木壘縣一區,解放初期建政時轄有三個鄉,一個街公所和一個行政村,1958年公社化時,實行政社合一,成立東風人民公社,轄六個大隊;1965年進行社隊體制調整時將其中的兩個大隊白楊河和蘆塘溝改劃為白楊河牧場;1979年又將新戶、雀仁兩個大隊劃出另立公社,1984年12月后改建為照壁山鄉。 |
解放前,雀仁為游牧鄉三保。 解放初建政時屬游牧區所轄。 1952年后,為三區三鄉。 1953年10月至年底,為四區三鄉。 1954年以后為西木區第三鄉。 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為東風公社第五大隊。 1979年由原東風公社劃出,成立了五棵樹人民公社,后更名為雀仁公社。 1984年改稱為雀仁鄉。 |
解放初期建政時白楊河為城關區(一區)白楊河行政村。 1951年7月后升格為一區四鄉,時轄白楊河及博斯坦溝一帶。 1958年公社化時,屬東風人民公社管轄,建制為白楊河和蘆塘溝兩個大隊。 1965年6月,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白楊河大隊和蘆塘溝大隊合并組建成地方國營白楊河牧場。 1979年又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改為白楊河人民公社。 1984年12月后,變更為白楊河鄉。 |
解放前歸屬游牧區一、二保;1950年至1951年為游牧區東、西地鄉、特編鄉(阿勒泰地區游牧民),游動鄉(烏斯曼匪幫降兵34頂氈房所編);1952年至1953年9月為游牧區五鄉、六鄉、七鄉;當年10月后至1954年初為五區的大石頭鄉,東西地鄉,趙家莊子鄉;1954年后為東牧區的七個城子鄉,東西地鄉,趙家莊子鄉;1958年冬,為躍進人民公社;1972年改稱大石頭人民公社至1984年11月,1984年12月后改建為鄉,鄉政府駐地阿克闊拉,1997年根據發展需要,在縣委、縣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實施了整體異地搬遷,從距縣城78公里的大山中搬遷至縣城以東20公里的木巴公路北側1.5公里處,鄉政府駐地朱散得。 |
1950年,為游牧區大南溝鄉。 1953年,為四區一鄉。 1954年,為西牧區大南溝鄉。 1958年,屬紅旗公社。 1972年,屬更名后的西吉爾公社。 1984年,恢復鄉建制,撤銷西吉爾公社,分設西吉爾鄉和英格堡鄉。 1987年,分別從西吉爾鄉和英格堡鄉析出大南溝村、東溝村合并成立大南溝烏孜別克民族鄉。 |
解放前,博斯坦為木壘河鎮所轄的一個村。 解放初建政時游牧區蘆塘溝鄉所轄,后屬一區四鄉。 1958年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由國家資助,斯拉皮、肉斯坦、依里牙斯等十八戶牧主入股成立了公私合營牧場,命名為紅旗牧場,屬地方國營性質。 1972年改名為博斯坦牧場。 1997年12月撤場建鄉,有五個行政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