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關村明朝屬桃鈕里;清代改屬南訛里,民國時期屬第三區(駐仁義);1949年屬第四區(駐壇鎮);1953年屬富家灘鎮;1954年屬富家灘礦區南關鄉;1958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我國全面開展人民公社化運動,實行政社合一、撤鄉建社,農業生產合作社改稱為生產大隊;實行生產資料分別歸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三級組織所有的體制;1958年屬鋼鐵(南關)人民公社;1961年屬南關人民公社管轄,為南關生產大隊;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出《關于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通知》,要求實行政社分開,恢復鄉鎮,建立鄉(鎮)人民政府;同時,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撤銷生產大隊管理委員會。 靈石縣委、縣政府根據中共山西省委通知,在全縣進行基層政權體制改革,故將南關人民公社改為南關鎮,南關生產大隊改為南關村民委員會,1983年屬南關鎮管轄;2001年4月縣政府根據中辦發〔2000〕30號文件要求,經市政府、省政府批準,靈石縣部分鄉鎮區劃進行調整,仁義鄉、西許鄉、富家灘鎮整體并入南關鎮,組建新的南關鎮,以原南關鎮、仁義鄉、西許鄉、富家灘鎮的行政區劃為現南關鎮的行政區劃。 故2001年至今南關村民委員會屬南關鎮管轄。 |
道美村清代屬道美里;民國時期屬第三區,道美村為編村,轄8閭、49鄰、245戶;1949年屬第四區為道美行政村;1953年屬第二區(駐仁義);1958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我國全面開展人民公社化運動,實行政社合一、撤鄉建社,農業生產合作社改稱為生產大隊;實行生產資料分別歸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三級組織所有的體制;1958年屬鋼鐵(南關)人民公社;1961年屬南關人民公社管轄,為道美生產大隊;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出《關于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通知》,要求實行政社分開,恢復鄉鎮,建立鄉(鎮)人民政府;同時,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撤銷生產大隊管理委員會。 靈石縣委、縣政府根據中共山西省委通知,在全縣進行基層政權體制改革,故將南關人民公社改為南關鎮,道美生產大隊改為道美村民委員會,1983年屬南關鎮管轄;2001年4月縣政府根據中辦發〔2000〕30號文件要求,經市政府、省政府批準,靈石縣部分鄉鎮區劃進行調整,仁義鄉、西許鄉、富家灘鎮整體并入南關鎮,組建新的南關鎮,以原南關鎮、仁義鄉、西許鄉、富家灘鎮的行政區劃為現南關鎮的行政區劃。 故2001年至今道美村民委員會屬南關鎮管轄。 |
1997年前為道美村委所轄的一個自然村,后因村規劃,設立了杏卜村。 1997年10月,增設杏卜村民委員會。 2001年,仁義鄉、西許鄉、富家灘鎮整體并入南關鎮,組建新的南關鎮,以原南關鎮、仁義鄉、西許鄉、富家灘鎮的行政區劃為現南關鎮的行政區劃。 故2001年至今杏卜村民委員會屬南關鎮管轄。 |
石柜村原名石曲渡。 清代屬道美里;民國時期屬第三區石柜編村,轄4閭、25鄰、125戶;1949年屬第四區(駐壇鎮);1953年屬第二區(駐仁義);1958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我國全面開展人民公社化運動,實行政社合一、撤鄉建社,農業生產合作社改稱為生產大隊;實行生產資料分別歸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三級組織所有的體制;1958年屬鋼鐵(南關)人民公社石柜管理區;1961年屬南關人民公社管轄,為石柜生產大隊;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出《關于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通知》,要求實行政社分開,恢復鄉鎮,建立鄉(鎮)人民政府;同時,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撤銷生產大隊管理委員會。 靈石縣委、縣政府根據中共山西省委通知,在全縣進行基層政權體制改革,故將南關人民公社改為南關鎮,石柜生產大隊改為石柜村民委員會,1983年屬南關鎮石柜村民委員會(轄石橋自然村);2001年4月縣政府根據中辦發〔2000〕30號文件要求,經市政府、省政府批準,靈石縣部分鄉鎮區劃進行調整,仁義鄉、西許鄉、富家灘鎮整體并入南關鎮,組建新的南關鎮,以原南關鎮、仁義鄉、西許鄉、富家灘鎮的行政區劃為現南關鎮的行政區劃。 故2001年至今石柜村民委員會屬南關鎮管轄,為獨立行政村。 |
該村原與石柜村為一個大隊,屬石柜的一個小莊,1962年成為獨立行政村;1971年屬南關人民公社管轄,為南溝生產大隊;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出《關于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通知》,要求實行政社分開,恢復鄉鎮,建立鄉(鎮)人民政府;同時,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撤銷生產大隊管理委員會。 靈石縣委、縣政府根據中共山西省委通知,在全縣進行基層政權體制改革,故將南關人民公社改為南關鎮,南溝生產大隊改為南溝村民委員會,1983年屬南關鎮,為南溝村民委員會(轄趙家莊自然村);2001年4月縣政府根據中辦發〔2000〕30號文件要求,經市政府、省政府批準,靈石縣部分鄉鎮區劃進行調整,仁義鄉、西許鄉、富家灘鎮整體并入南關鎮,組建新的南關鎮,以原南關鎮、仁義鄉、西許鄉、富家灘鎮的行政區劃為現南關鎮的行政區劃。 故2001年至今南溝村民委員會屬南關鎮管轄,為獨立行政村。 |
曾用名南嶺大隊,1958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我國全面開展人民公社化運動,實行政社合一、撤鄉建社,農業生產合作社改稱為生產大隊;實行生產資料分別歸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三級組織所有的體制;1961年與道美村分村,設立南嶺村。 1961年屬南關人民公社南嶺生產大隊;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出《關于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通知》,要求實行政社分開,恢復鄉鎮,建立鄉(鎮)人民政府;同時,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撤銷生產大隊管理委員會。 靈石縣委、縣政府根據中共山西省委通知,在全縣進行基層政權體制改革,故將南關人民公社改為南關鎮,南嶺生產大隊改為南嶺村民委員會,1983年屬南關鎮管轄;2001年4月縣政府根據中辦發〔2000〕30號文件要求,經市政府、省政府批準,靈石縣部分鄉鎮區劃進行調整,仁義鄉、西許鄉、富家灘鎮整體并入南關鎮,組建新的南關鎮,以原南關鎮、仁義鄉、西許鄉、富家灘鎮的行政區劃為現南關鎮的行政區劃。 故2001年至今南嶺村民委員會屬南關鎮管轄。 |
王家嶺村清代屬道美里,民國時期屬第三區董家嶺編村管轄;1949年屬第四區(駐壇鎮);1953年屬第二區(駐仁義);1958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我國全面開展人民公社化運動,實行政社合一、撤鄉建社,農業生產合作社改稱為生產大隊;實行生產資料分別歸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三級組織所有的體制;1958年屬鋼鐵(南關)人民公社管轄;1961年屬南關公社管轄,為王家嶺生產大隊;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出《關于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通知》,要求實行政社分開,恢復鄉鎮,建立鄉(鎮)人民政府;同時,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撤銷生產大隊管理委員會。 靈石縣委、縣政府根據中共山西省委通知,在全縣進行基層政權體制改革,故將南關人民公社改為南關鎮,王家嶺生產大隊改為王家嶺村民委員會,1983年屬南關鎮管轄;2001年4月縣政府根據中辦發〔2000〕30號文件要求,經市政府、省政府批準,靈石縣部分鄉鎮區劃進行調整,仁義鄉、西許鄉、富家灘鎮整體并入南關鎮,組建新的南關鎮,以原南關鎮、仁義鄉、西許鄉、富家灘鎮的行政區劃為現南關鎮的行政區劃。 故2001年至今王家嶺村民委員會屬南關鎮管轄。 |
沙腰村清代屬道美里;民國時期屬第三區董家嶺編村管轄;1949年屬第四區(駐壇鎮):1953年屬第四區(駐壇鎮);1958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我國全面開展人民公社化運動,實行政社合一、撤鄉建社,農業生產合作社改稱為生產大隊;實行生產資料分別歸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三級組織所有的體制;1958年屬鋼鐵(南關)人民公社管理區;1961年屬南關公社沙腰生產大隊;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出《關于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通知》,要求實行政社分開,恢復鄉鎮,建立鄉(鎮)人民政府;同時,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撤銷生產大隊管理委員會。 靈石縣委、縣政府根據中共山西省委通知,在全縣進行基層政權體制改革,故將南關人民公社改為南關鎮,沙腰生產大隊改為沙腰村民委員會,1983年屬南關鎮管轄;2001年4月縣政府根據中辦發〔2000〕30號文件要求,經市政府、省政府批準,靈石縣部分鄉鎮區劃進行調整,仁義鄉、西許鄉、富家灘鎮整體并入南關鎮,組建新的南關鎮,以原南關鎮、仁義鄉、西許鄉、富家灘鎮的行政區劃為現南關鎮的行政區劃。 故2001年至今沙腰村民委員會屬南關鎮管轄。 |
董家嶺村清代屬道美里;民國時期屬第三區董家嶺編村,轄6村,10閭、47鄰、237戶;1949年屬第四區(駐壇鎮),1953年屬第四區(駐壇鎮);1958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我國全面開展人民公社化運動,實行政社合一、撤鄉建社,農業生產合作社改稱為生產大隊;實行生產資料分別歸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三級組織所有的體制;1958年屬鋼鐵(南關)人民公社;1961年屬南關人民公社管轄,為董家嶺生產大隊;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出《關于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通知》,要求實行政社分開,恢復鄉鎮,建立鄉(鎮)人民政府;同時,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撤銷生產大隊管理委員會。 靈石縣委、縣政府根據中共山西省委通知,在全縣進行基層政權體制改革,故將南關人民公社改為南關鎮,董家嶺生產大隊改為董家嶺村民委員會,1983年屬南關鎮管轄;2001年4月縣政府根據中辦發〔2000〕30號文件要求,經市政府、省政府批準,靈石縣部分鄉鎮區劃進行調整,仁義鄉、西許鄉、富家灘鎮整體并入南關鎮,組建新的南關鎮,以原南關鎮、仁義鄉、西許鄉、富家灘鎮的行政區劃為現南關鎮的行政區劃。 故2001年至今董家嶺村民委員會屬南關鎮管轄。 |
三教村清代屬桃鈕里;民國時期屬第三區南關編村管轄;1949年屬第二區(駐仁義);1953年屬第二區吳莊鄉;1958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我國全面開展人民公社化運動,實行政社合一、撤鄉建社,農業生產合作社改稱為生產大隊;實行生產資料分別歸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三級組織所有的體制;1958年屬鋼鐵(南關)人民公社南關管理區;1961年為南關人民公社三教生產大隊;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出《關于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通知》,要求實行政社分開,恢復鄉鎮,建立鄉(鎮)人民政府;同時,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撤銷生產大隊管理委員會。 靈石縣委、縣政府根據中共山西省委通知,在全縣進行基層政權體制改革,故將南關人民公社改為南關鎮,三教生產大隊改為三教村民委員會,1983年屬南關鎮管轄;2001年4月縣政府根據中辦發〔2000〕30號文件要求,經市政府、省政府批準,靈石縣部分鄉鎮區劃進行調整,仁義鄉、西許鄉、富家灘鎮整體并入南關鎮,組建新的南關鎮,以原南關鎮、仁義鄉、西許鄉、富家灘鎮的行政區劃為現南關鎮的行政區劃。 故2001年至今三教村民委員會屬南關鎮管轄。 |
東許村清代屬前東曲里;民國時期屬第三區西許村編村管轄;1949年屬第二區(駐仁義);1953年仍屬第二區(駐仁義);1958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我國全面開展人民公社化運動,實行政社合一、撤鄉建社,農業生產合作社改稱為生產大隊;實行生產資料分別歸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三級組織所有的體制;1958年屬鋼鐵(南關)人民公社仁義管理區;1961年屬西許公社管轄,為東許生產大隊;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出《關于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通知》,要求實行政社分開,恢復鄉鎮,建立鄉(鎮)人民政府;同時,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撤銷生產大隊管理委員會。 靈石縣委、縣政府根據中共山西省委通知,在全縣進行基層政權體制改革,故將西許人民公社改為西許鄉,東許生產大隊改為東許村民委員會,1983年屬西許鄉管轄;2001年4月縣政府根據中辦發〔2000〕30號文件要求,經市政府、省政府批準,靈石縣部分鄉鎮區劃進行調整,仁義鄉、西許鄉、富家灘鎮整體并入南關鎮,組建新的南關鎮,以原南關鎮、仁義鄉、西許鄉、富家灘鎮的行政區劃為現南關鎮的行政區劃。 ,故2001年至今東許村民委員會屬南關鎮管轄。 |
該村原名“唐家莊村”。 該村清代屬甘舍里;民國時期屬第四區尹家莊編村管轄;1949年屬第五區(駐雙池);1958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我國全面開展人民公社化運動,實行政社合一、撤鄉建社,農業生產合作社改稱為生產大隊;實行生產資料分別歸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三級組織所有的體制;1958年屬衛星(城關)人民公社寨頭管理區;1961年屬夏門公社;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出《關于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通知》,要求實行政社分開,恢復鄉鎮,建立鄉(鎮)人民政府;同時,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撤銷生產大隊管理委員會。 靈石縣委、縣政府根據中共山西省委通知,在全縣進行基層政權體制改革,故將夏門人民公社改為夏門鎮;1987年增設莊立村民委員會,至今屬夏門鎮管轄。 |
師家溝村淸代屬前東曲里;民國時期屬第三區莊立村編村管轄;1949年屬第二區(駐仁義);1953年仍屬第二區(駐仁義);1958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我國全面開展人民公社化運動,實行政社合一、撤鄉建社,農業生產合作社改稱為生產大隊;實行生產資料分別歸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三級組織所有的體制;1958年屬鋼鐵(南關)人民公社西許管理區;1961年屬西許公社師家溝大隊;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出《關于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通知》,要求實行政社分開,恢復鄉鎮,建立鄉(鎮)人民政府;同時,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撤銷生產大隊管理委員會。 靈石縣委、縣政府根據中共山西省委通知,在全縣進行基層政權體制改革,故將西許人民公社改為西許鄉,師家溝生產大隊改為師家溝村民委員會,1983年屬西許鄉管轄;2001年4月縣政府根據中辦發〔2000〕30號文件要求,經市政府、省政府批準,靈石縣部分鄉鎮區劃進行調整,仁義鄉、西許鄉、富家灘鎮整體并入南關鎮,組建新的南關鎮,以原南關鎮、仁義鄉、西許鄉、富家灘鎮的行政區劃為現南關鎮的行政區劃。 故2001年至今師家溝村民委員會屬南關鎮管轄。 |
該村原名“河南村”。 該村清代屬前東曲里;民國時期屬第三區莊立編村管轄;1949年屬第二區(駐仁義);1953年仍屬第二區(駐仁義)金旺鄉;1958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我國全面開展人民公社化運動,實行政社合一、撤鄉建社,農業生產合作社改稱為生產大隊;實行生產資料分別歸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三級組織所有的體制;1958年屬鋼鐵(南關)人民公社西許管理區;1961年屬西許公社金旺大隊;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出《關于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通知》,要求實行政社分開,恢復鄉鎮,建立鄉(鎮)人民政府;同時,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撤銷生產大隊管理委員會。 靈石縣委、縣政府根據中共山西省委通知,在全縣進行基層政權體制改革,故將西許人民公社改為西許鄉,金旺生產大隊改為金旺村民委員會,1983年屬西許鄉管轄;2001年4月縣政府根據中辦發〔2000〕30號文件要求,經市政府、省政府批準,靈石縣部分鄉鎮區劃進行調整,仁義鄉、西許鄉、富家灘鎮整體并入南關鎮,組建新的南關鎮,以原南關鎮、仁義鄉、西許鄉、富家灘鎮的行政區劃為現南關鎮的行政區劃。 故2001年至今金旺村民委員會屬南關鎮管轄。 |
西許村清代屬前東曲里;民國時期屬第三區西許編村,1949年屬第二區(駐仁義);1953年仍屬第二區(駐仁義);1956年為西許鄉;1958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我國全面開展人民公社化運動,實行政社合一、撤鄉建社,農業生產合作社改稱為生產大隊;實行生產資料分別歸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三級組織所有的體制;1958年屬鋼鐵(南關)人民公社西許管理區;1961年屬西許人民公社管轄,為西許生產大隊;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出《關于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通知》,要求實行政社分開,恢復鄉鎮,建立鄉(鎮)人民政府;同時,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撤銷生產大隊管理委員會。 靈石縣委、縣政府根據中共山西省委通知,在全縣進行基層政權體制改革,故將西許人民公社改為西許鄉,西許生產大隊改為西許村民委員會,1983年屬西許鄉管轄;2001年4月縣政府根據中辦發〔2000〕30號文件要求,經市政府、省政府批準,靈石縣部分鄉鎮區劃進行調整,仁義鄉、西許鄉、富家灘鎮整體并入南關鎮,組建新的南關鎮,以原南關鎮、仁義鄉、西許鄉、富家灘鎮的行政區劃為現南關鎮的行政區劃。 故2001年至今西許村民委員會屬南關鎮管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