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曲靖市各縣市區歷史沿革

曲靖市各縣市區歷史沿革

西漢元封二年(前109)設味縣,屬益州郡。

三國蜀漢建興三年(225),為建寧郡治所。

從三國至唐天寶年間,為建寧郡、庲降都督、南夷校尉、寧州、南寧州總管府治所。

隋末廢味縣,唐初復置。

唐武德二年(624)改南寧州總管府為南寧州都督府。

唐武德八年(625),南寧州都督府改為郎州,唐開元五年(717),復為南寧州,移治石城。

唐天寶九年(750),設石城郡,轄普么、磨彌等部。

宋代石城郡屬大理。

元憲宗六年(1256),設石城千戶、普摩千戶。

至元十三年(1276)石城千戶改為南寧州、普摩千戶改為越州,至元二十二年(1285)南寧州改南寧縣。

元代誤認古曲州、靖州在此,因改石城郡置曲靖路。

明洪武二十年(1387)置曲靖衛,二十三年(1390)置越州衛,二十八年(1395)裁越州。

清初沿襲明制,南寧縣轄3里。

清康熙五年(1666)曲靖衛、越州衛并入南寧縣和沾益州。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里改鄉,設東、南、西、北4鄉。

清雍正八年(1730)置迤東道。

清嘉慶十五年(1810)鄉改保甲,置20保、209甲。

1913年,南寧縣改名曲靖縣,屬滇中道。

1929年直屬云南省。

1947年,為云南省第二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

1950年3月,成立曲靖縣人民政府。

1958年撤沾益縣、馬龍縣,并入曲靖縣。

1961年4月,復置馬龍縣。

1965年7月,復置沾益縣,曲靖縣駐城關鎮。

1970年為曲靖地區行政公署駐地。

1983年9月,撤銷曲靖縣、沾益縣,設縣級曲靖市。

1997年5月,撤銷曲靖地區設立地級曲靖市,原縣級曲靖市分設為麒麟區、沾益縣,名稱沿用至今。

西漢至南朝為味縣地。

漢屬益州郡。

三國蜀漢屬建寧郡。

北周、隋、唐為南寧州地。

唐武德四年(621)置西平州(治今西平街道),貞觀八年(634),改西平州為盤州(今貴州普安),州城漸廢。

天寶末為南詔、爨部地。

宋大理時為易陬籠,隸石城郡。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置交水縣,屬霑益州。

明洪武十五年(1382)設曲靖府,裁交水、石梁、羅山3縣并入沾益州(即州轄縣)。

天啟五年(1625),移州治于交水城(今西平街道)。

清順治十六年(1659)霑益州治自今宣威市移交水城(今西平街道)。

清雍正五年(1727),割沾益州新化里至高坡頂以北之地設宣威州,以南沿為沾益州,屬曲靖軍民府。

1913年,府州改縣,沾益州改為沾益縣。

1929年直屬云南省。

1950年3月,成立沾益縣人民政府。

1958年撤沾益縣,并入曲靖縣,駐沾益鎮(今西平街道)。

1983年9月9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沾益縣、曲靖縣,以兩縣區域設立曲靖市(縣級)。

1997年5月6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曲靖市(縣級),設立麒麟區和沾益縣。

2016年3月28日,撤銷沾益縣,設立曲靖市沾益區,名稱沿用至今。

古稱銅瀨邑。

西漢元封二年(前109)置銅瀨縣,屬益州郡。

東漢作同瀨。

三國蜀漢屬建寧郡。

唐初設同起縣,屬南寧州,天寶末廢。

兩爨時為西爨曲軛。

南詔稱曲軛川,屬拓東節度。

后期設納垢部,為滇東三十七部之一,宋大理國沿襲,屬石城郡。

元初改稱納垢千戶,轄易龍百戶,屬磨彌萬戶府。

至元十三年(1276),改納垢千戶為馬龍州,屬曲靖路(短期曾隸仁德府)。

明洪武十五年(1382),撤通泉縣入馬龍縣,隸曲靖府。

明弘治七年(1494)改設流官知州。

清代沿稱馬龍州,隸曲靖府。

1913年,撤州設縣,改稱馬龍縣,屬滇中道。

1950年3月,成立馬龍縣人民政府,屬曲靖地區專員公署。

同年10月,改設3個區。

1958年10月,撤銷馬龍縣建制,并入曲靖縣。

1961年7月復置馬龍縣。

1997屬曲靖市。

2018年2月9日,國務院批準馬龍縣撤縣設區,設立曲靖市馬龍區,名稱沿用至今。

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建同勞縣,屬益州郡。

蜀漢建興三年(225),改為建寧郡,隸之。

西晉晚期至東晉初,更名同樂縣,仍屬建寧郡。

南齊為寧州及建寧郡治。

隋屬南寧州總管府。

唐初復置同樂縣,隸朗州。

唐天寶前期,屬爨沿置同樂縣;后期,屬南詔,廢同樂縣改設夔鹿弄川,川治設今縣城南魯昌,隸拓東(今昆明)節度。

宋大理隸石城郡(治駐今曲靖)。

元至元十三年(1276),廢落溫千戶所設置陸梁州,隸曲靖路總管府(府治今曲靖)。

北部置芳華縣,南部置河納縣,皆屬陸涼州。

明初,陸梁州沿置,隸曲靖總管府。

洪武二十年(1387),改陸梁州為六涼州,后六、陸二字同音,寫作陸良州。

洪武二十八年(1390)置陸涼衛,治今舊城。

洪武二十三年(1390)增設陸涼衛(軍事機構),衛署今魯昌。

永樂五年(1407),遷衛署駐今縣城。

清康熙八年(1669),裁撤陸涼衛歸陸涼州,移州治于衛城。

1912年,廢州為縣,改設陸涼縣,隸云南省都督府。

1913年,改“涼”為“良”,更名陸良縣,屬省轄,名稱沿用至今。

1929年直屬云南省。

1947年11月,改屬云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0年屬宜良專區。

1954年,云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設曲靖行政專員公署,改屬。

1970年屬曲靖地區。

1997年曲靖撤地建市,隸屬曲靖市。

漢為牂牁郡漏江縣地。

三國蜀漢屬建寧郡。

唐置隴堤縣,屬南寧州,后廢。

南詔為師宗部,以其首領師宗之名為部名,屬拓東節度。

宋大理屬石城郡(治駐今曲靖)。

憲宗五年(1255)設云南諸路行中書省,將師宗立為千戶,隸落蒙萬戶府。

元至元十一年(1274)師宗千戶領阿寧、豆勿、阿盈、豆盧吳四千戶。

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師宗千戶升為州,為地方土司統治,屬廣西路。

明屬廣西府。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降為師宗縣,屬廣西直隸州,始有師宗縣地名。

1914年屬蒙自道。

1929年廢道,直屬省。

1947年屬第三行政督察區。

1950年3月,成立師宗縣人民政府,4月,師宗縣隸屬中共宜良地委領導。

1954年,宜良專區與曲靖專區合并為曲靖專區,師宗縣隸屬曲靖專區。

1958年10月,師宗、羅平、瀘西合并,成立師宗縣。

1959年2月析出瀘西隸屬紅河彝族哈尼族自治州彌勒縣,師宗與羅平2縣合并為羅平縣。

1961年7月,恢復師宗縣。

1970年屬曲靖地區。

1997年屬曲靖市。

秦代,為夜郎屬國漏臥候國。

西漢置漏臥縣,屬牂牁郡。

三國蜀漢屬興古郡。

南朝梁廢漏臥縣。

唐代為盤州地。

南詔屬拓東節度。

宋大理仍為羅雄部,屬石城郡。

元至元十三年(1276)將夜苴部、羅雄部改為羅雄州,轄亦佐縣,隸曲靖路。

明永樂初年析亦佐縣,直隸曲靖府。

萬歷十五年(1587)改土設流,改名羅平州,州治移至今羅雄鎮。

1913年,廢州改縣,屬滇中道。

1916年廢道,直屬省。

1937年,直隸于宜良督查專員公署。

1947年屬第二行政督察區。

1948年9月,建立羅盤特區,縣屬羅盤特區轄。

1949年3月成立臨時人民政府。

1950年3月成立羅平縣人民政府,羅盤特區撤銷,屬宜良專區轄。

1954年宜良專區撤銷,并入曲靖專區。

1958年10月撤銷羅平縣建制,師宗、羅平、瀘西三縣合并,稱師宗縣。

1959年1月,從師宗縣劃出原瀘西縣歸屬紅河州,師宗縣政府遷駐羅雄鎮,稱羅平縣。

1961年7月,師宗縣從羅平縣分出,恢復師宗、羅平二縣建制,同屬曲靖專區。

1963年10月24日師宗縣析出高良區六朋、六魯、當別3個公社歸入羅平縣;11月26日,羅平縣裁竹基全區13個公社入師宗縣。

1970年曲靖專區改為曲靖地區,羅平縣屬曲靖地區行政公署。

1997年隸屬地級曲靖市,名稱沿用至今。

漢為牂牁郡談稿縣地。

三國蜀漢省談稿縣。

晉復置,屬建寧郡。

唐武德四年(621)置平夷縣,屬盤州,后廢。

唐天寶元年(742)入南詔,為磨彌部東境之地,屬石城郡。

宋朝,縣境為大理國夜苴部,屬石城郡。

元至元十三年(1276)以縣境置羅山縣,屬普安路,轄平夷鄉和巴蘭鄉。

元順帝至元二年(1336)于縣境北部平夷鄉置羅山縣,治今舊城山,屬曲靖路沾益州。

南部巴蘭鄉置亦佐縣,治今亦佐村,屬曲靖路羅雄州。

明洪武十四年(1381)撤羅山縣,建立平夷千戶所,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北部改為平夷衛。

明永樂元年(1403),亦佐縣改屬曲靖府。

南明永歷十一年(1657)改平夷衛為平夷縣。

清代省亦佐縣,平夷縣改名平彝縣。

1913年屬滇中道。

1916年廢道直屬省。

1947年屬云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區。

1950年3月,成立平彝縣人民政府,屬曲靖專區。

1954年9月1日,改稱富源縣,名稱沿用至今。

1970年屬曲靖地區。

1997年屬曲靖市。

西漢建元六年(前135年),置堂瑯縣(今巧家、會澤、東川一帶),始有縣治,屬犍為郡。

西漢元鼎六年(前111),改稱三絳縣,屬越嶲郡。

東漢永初元年(107),稱堂瑯縣,屬犍為郡國。

三國蜀漢屬朱提郡。

西晉屬益州。

東晉屬寧州。

南朝齊屬南朱提郡。

唐南詔為閟畔部駐地,置東川郡,屬拓東節度。

宋代東川郡直屬大理。

元初設閟畔萬戶府,至元十五年(1291)改閟畔軍民總管府,至元二十八年(1291)東川郡改置東川路。

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為東川府,改屬四川布政司。

清順治十六年(1659)東川土府內附。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改土歸流”設東川府。

清雍正四年(1726)復屬云南。

雍正五年(1727)置會澤縣,治巧家,六年移至今址。

1913廢府存縣,屬滇中道,1916年廢道,直屬省。

1922年恢復會澤縣名。

1947年屬第二行政督察區。

1949年屬第一行政督察區。

1950年5月18日會澤縣人民政府成立,屬昭通專區。

1958年10月1日撤會澤縣并入東川市。

1964年12月15日恢復會澤縣,改隸曲靖專區,1997年5月6日,曲靖地區撤地設市,會澤縣隸屬于曲靖市。

先秦時期東部屬古夜郎轄地,中南部屬滇國地。

西漢置𨚲鄢,屬犍為郡,后廢。

東漢并縣入漢陽縣。

蜀漢時復置縣,改屬建寧縣(今曲靖)。

唐初為郎州地,貞觀二十二年(648)析置麻州,后廢。

南詔為磨彌殿部,屬拓東節度。

宋大理城磨彌部,屬石城郡。

元至元十三年(1276),立為沾益州,隸曲靖路,州治石梁縣(今宣威市河東營村)。

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曲靖路為曲靖府,沾益州隸之。

明洪武十六年(1383),設沾益(今宣威城區)、倘塘、可渡三站,并交水、羅山、石梁三縣及越州歸沾益州管轄。

后所軍屯鋪堡地面由烏撒衛管轄,隸四川布政使司,沾益州仍隸云南曲靖府。

天啟二年(1622),烏撒土官安效良攻占沾益城,后三所守將棄城投交水。

翌年,參將尹啟易暫移州治于交水,土知州仍居河東營。

清順治十六年(1659),經略洪承疇至滇,定移沾益州治于交水,本境稱舊州。

雍正五年(1727)七月,取原宣威關之名設宣威州,治今宣威市榕城鎮。

裁原土司安于蕃所轄各營火地面自高坡頂以上屬沾益,以下屬宣威。

1913年,裁州設縣,改為宣威縣,屬滇中道。

1916年廢道直屬省。

1929年直屬云南省。

1947年屬第二行政督察區。

1950年屬曲靖地區。

1954年6月改名榕峰縣,1959年11月恢復宣威縣名。

1970年屬曲靖地區。

1994年2月18日經國務院批準撤縣設市,撤銷宣威縣,改設宣威市(縣級市),名稱沿用至今。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偷自拍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婷婷 | 亚洲五月激情在线 | 日韩网站免费大片在线看 | 日韩国产欧美视频二区 | 午夜精品福利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