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大豐鎮是罪犯執行死刑的地方,取名絞場圩。清光緒元年(1875年)嫌圩名不雅改稱教場圩,后又以地處大明山峰下改稱大峰圩。1933年取諧音字“豐”代“峰”,更名大豐圩(寓五谷豐登之意)。 |
明洪武九年(1376年),溯浪村新安莊李氏從文寇,“寇”為舊老之間,北移二里開闊地建圩,初時無圩亭,均撐傘遮陽擋雨、傘頂錯落有序。壯語“頂”“亭”同音,“傘”“亮”同音,傘頂即亭亮。后以諧音亭亮為圩名。明亮鎮原為亭亮鄉,因名與同為南寧地區的寧明縣亭亮鄉相同。 |
相傳清乾隆皇帝下江南路過巷賢鎮,見男女老少彬彬有禮,贊“民風禮正,巷有賢人”,后來鄉人當街立圣諭亭,并將圩地改為巷賢圩,鎮因圩得名。 |
白圩鎮因紀念一位于此地行醫的賓陽籍白姓大夫而得名。 |
明萬歷元年(1573年),三里鎮官府為防御農民起義,修筑周圍三華里的城墻,當時該地編戶三里,因而得名。 |
明嘉靖元年(1522年)建圩時,因東有賢山,南有溪流,在溪上架橋以通賢山,故稱橋賢圩。后將橋字簡為“喬”。 |
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因該地盛產青菜而建成青菜圩,1931年,澄泰鄉建新圩時,嫌原名不雅,以方言諧音字“澄”代“青”、“泰”代“菜”而更名澄泰圩。 |
木山鄉因鄉政府駐地原名木山村而得名。 |
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塘紅鄉建圩,取土而形成池塘,遇雨時塘呈紅色,故稱塘紅圩。 |
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鎮圩瑤族鄉建圩,清康熙年間,因建在三鮮鎮旁而得名鎮圩、后瑤族人口增多,故而得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