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潁上縣建潁鄉各村社區情況介紹

潁上縣建潁鄉各村社區情況介紹

我村有5039口人,3465畝耕地,全村年農業收入320萬元,畜牧業收入190萬元,商業收放100萬元,勞務收放800萬元,年總收入1400萬元,人均純收入2800元。全村人均耕地0.7畝,主要種植作物是一麥一豆,他散經營,每戶都有幾場面承包地,大的地塊1—2畝,很多只有幾分地,不利于機械耕做,種植方式沒有特色。養殖業以養豬為主,初具規模的養殖戶有二十七戶,年出欄生豬在2000頭左右,收入2000萬元,但市場變幻莫測,風險很大,由于規模不大,爭奪戰取不到政府的扶持。

新莊村共有人口5277人,4600多畝土地,共16個自然村,4600余畝土地中,低湖洼地占1500多畝,易澇,秋季莊稼很少收成,經濟收入主要來源于種植,養殖、葦編及外出務工幾個方向,人均純收入3500左右

遲溝村位于潁河南端,鄉政府北邊,全村860戶,4140口人,土地3553畝,有黨員78人,現在家黨員51人,老黨員較多, 遲溝村是一個無型的傳統農業管理村,15個生產組都緊靠潁河岸,有近10里路,人口多,底子簿,經濟發展滯后,農業產業結構單一,缺乏集體經濟收入,道路閉塞,水利有各別地方滯阻,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針對這一現狀,全村黨員干部集思廣益,努力實現經濟發展的新突破。

我村2007年由二友村和后屯村合并成的,現在耕地5666畝,5384口人,黨員112人,外出務工近2800人,勞務收入達5000萬元。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村堅持以毛澤東思想-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踐行-的“-”榮辱觀,解放思想、實事求事、與時俱進,全面推進我村的改革發展。

1、順河村現有人口4512人,土地3050畝,人均土地不到0。7畝,但靠黨在農村發展惠民政策,群眾收入逐年增加,一九七八年前,人多地少的順河人,吃糧靠救濟,花錢靠貸款,年人均收入300元,2008年同樣是人多地少的順河人,吃糧能自足,花錢不用悲,科技種又掙外來錢,種養加工大發展,年人均收入近5000元,相當30年前的17倍。

全村種小麥面積3000畝,畝多可達800—1000斤,總多270萬斤產值可過216萬元,種大豆套玉米3000畝,大豆畝產300—400斤,總產值120萬斤,產值240萬元,套種玉米3000畝,套種產量可以達100斤,總產303斤,產值21萬元,全年糧食收放總產近4203斤,總產值近480萬元。

2、養殖發展勢頭良好,萬只獺兔創效益

現有5000只養兔小區1個,母獺兔售價60元,年產值30萬元,散戶養兔25戶,養殖總量5000只,年產值30萬元,全年僅此養殖一項產值60萬元。

養豬25戶,養殖總量600頭,母頭售價1750元,產值可達100萬遠。

養蠶5戶,經濟收放可佳,養牛業戶1個經濟收入可觀。

3、外出打工是農民增救的主要來源,全村外出打工人數達2000人,年每創收20000元,全村可創收4000萬元。

我村現有5514人口,現有土地8209畝 ,人均不到1畝7分地,但靠看黨在農村發展惠民政策,群眾收入逐年增加,一九七八年前,土地沒人種,吃根靠救濟,花錢靠貸款,年人均收入300元,2008年同樣是,吃糧能自足,花錢不用悲,科技種好田,又掙外來錢,種養加工大發展,年人均收入近5000元,相當30年前的17倍。

圩溝村位于建潁鄉的西北部,距離鄉7.5公里,2006年由圩溝、集臺兩村合并而成。目前全村有7個自然莊,七百五十戶,人口3226人,黨員78人,該村耕地面積2158畝,自然條件優越,環境優美。2006年以來,在村黨支部書記馬少云等同志的帶領下, 立足本村實際,積極推進土地流轉,實行規模經營,發展村辦企業,抓好農業和公共設施建設,逐年實施村莊改造,全村發生了較大變化,農民人均收入由原來不足千元增加到現在的5000元,其中務農收入2800元,務工收入2200元。該村本著一抓種、二抓養、創造條件辦工廠的發展思路,積極探索,大膽創新,采取種、養、加并舉,科、工、貿一體的經濟發展模式,通過三次產業結構調整,實行規模種植,集約經營,群眾收入大幅增加。圩溝村已從一個貧困村變成遠近聞名的小康村,逐步邁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道路。

圩溝村的成績受到了黨和政府的充分肯定,馬少云同志多次被評為市、區科技致富帶頭人

林拐村總人口5126人,土地6719畝,19個生產組,12個自然莊,人均純收放1600元。

我村屬于人多地多的農業為主的大村,我們以種植為主,種小麥4千多畝,種植結構調整3500畝,每畝平均收放2600地,主要種植西瓜、南瓜、海南的小南瓜,西瓜套種棉花花生,南瓜套種散分布在林拐村12個生產組。

養殖分面我們村紅芋打粉,養豬戶口比較多都是分散養多的達到50頭,沒有成規模,養牛戶林家生養40頭。

吳東村位于建潁鄉西南端,全村4526口人,5700畝地,有黨員92人,其中在家黨員58人老人黨員較多,通過主題教育活動學習,大家提高了認識,找出了差距,理清了發展思路。

吳東村是個典型的傳統農業管理村,人口多,底子薄,經濟發展滯后,農業產業結構單一,缺乏集體經濟收入,位置偏辟,道路堵塞,成為滯約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針對這一現狀,全村黨員干部集思廣益,努力實現經濟發展的新突破。

明洪武年間李氏宗族從山東省遷移到此居住,定居取名為李老家莊。民國末期屬于大橋鄉,解放前轄地于黃憲鄉,1948年解放后,大部屬林拐、大橋兩鄉,1958年以境內前老家命名建老家村。

1961年建區劃社時,為大橋公社李老家大隊。

1969年撒區并社吋,本社同吋撤銷。

1973年建大橋管理區,屬大橋管理區。

1979年建區劃社時,改名老家公社。

1983年體改中,更名老家鄉。

1992年體改并為建潁鄉老家村,2006年10月,合并為李老家村至今。

我村現有4925人,現有土地6423畝,靠黨在農村惠民政策,群眾收入逐年增加,花錢靠貸款,每人均收入260元。2008年,吃糧能自給,花錢沿海企業給,利用科技進行套種,養殖業也得到了發展,每人均收入4000元,相當30年前的15倍。

建潁鄉陳屯村位于建潁鄉的南部,與十八鋪慎城鎮接壤,建潁路從中穿過。現有人口5439人,耕地6776畝,黨員104人,現有1個支部,7個黨小組。連續三年被縣委評為“五個好”村黨支部,2006年度又被市委評為市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先進黨支部。陳屯村近年來在鄉黨委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重要思想為指導,以農村黨的建設“三好聯創”活動為抓手,在實施“把農村黨員、干部培養成發展能手,把農村發展能手培養成黨員干部,帶頭致富,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先鋒工程中成績突出,無職黨員設崗定責調動了廣大黨員參與村級事務的積極性。為民服務全程代表融洽了黨群,干群關系。黨員承諾制表現了0的光明磊落、無私奉獻的光輝品質,流動黨員雙向帶動, 讓流動黨員無論走到哪里,都能感覺到黨組織的溫暖,同時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由于工作得力,措施到位,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組織加強,民富村強,已取的群眾滿意的結果。

因班草湖的沿岸是崗丘地,后范姓居住,故取名范崗村。解放初期屬江口區,1953年8月實行鄉制,屬丁樓鄉,后劃為文潁鄉,1956年8月撤區并鄉時仍屬文潁鄉,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屬淮潁管理區,1961年管理區改建公社,1985年5月,撤社設鄉,為建潁鄉范崗村村民委員會。

我村現有人口4400人,土地面積4300畝,人均土地不到1畝,但靠看黨在農村發展惠民政策,群眾收入逐年增加,1978年前,吃糧靠救濟,花錢靠貨款,年人均收入不到300元,2008年同樣是以前的地,以前的人,吃糧能自給有余,年人均收入近4000元,相當30年前的15倍。圖為兩層新村室。

王海村現有人口5549人,現有土地6674畝,我村人均土地不到1。5畝,自然莊21個,現有黨員101人。

我村現有養豬戶45戶,養牛大戶3戶,每戶超百頭,其中杜光明養牛場年收入近50萬元,其中兩上養牛場年收入近20萬元左右,我村其它小型養殖戶、種植樹戶的規模正在形成。

外出打工是我村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全村外出務工人員達2500多人,我村外出務工人員收入相當可觀,我村通過主題教育活動走訪黨員群眾,我們正在 求如何改變我村的經濟發展狀況,使我村經濟發展上臺階,上水平,穩步較快地發展。

我支部共有9個自然莊,1350戶,5779人,4187耕地,現有黨員84人央家63人,村隊干部28人,通過主題教育活動的學習實踐,提高黨員干部的素質,使學員干部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的諧社會的科學內涵,精神實質的理解更加深刻,對堅持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理論信念,執政意識,大局意識,組織紀律性敬業奉獻精神,進一步增加對村今后的經濟發展有所開拓,制定經濟發展計虹,全村加有精養魚池兩個60人,分別承包兩戶,承包收入1。5萬元,面粉廠承包給外商,承包費1萬元,擴大大棚蔬菜面積加強技術指導800人,大棚蔬菜年處右達400萬元,對戶人工業進一步擴大加強制作,以彭臺為基礎,再擴大,在原有的基礎上通過曾加20戶,預計總利可過百萬元,養牛、養豬進一步指導發展其他多種經營業開展。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五月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国产自在久久 |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视频一区 | 五月天在线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最新不卡 | 这里只有精品99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