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邵陽市各縣市區歷史沿革

邵陽市各縣市區歷史沿革

1997年10月邵陽市行政區劃調整建立,由原東區主體及郊區的6個鄉組成。

1997年8月29日撤銷邵陽市東區、西區、郊區,調整設立邵陽市雙清區、大祥區、北塔區,10月正式掛牌。

2000年雙清區轄6個街道、2個鎮、4個鄉,地名沿用至今。

1950年7月分屬邵陽市(縣級市)和邵陽縣。

1951年分屬邵陽市一、二、三、四街和邵陽市郊區及邵陽縣。

1952年分屬邵陽市一、二、三、四街和邵陽市郊區及邵陽、邵東縣。

1956年分屬邵陽市西區和市委農村工作部直管及邵陽、邵東縣。

1957年分屬邵陽市城西、曹婆井辦事處和市委農村工作部直管及邵陽、邵東縣。

1958年分屬邵陽市紅旗、曹婆井、郊區辦事處。

1962年,分屬邵陽市紅旗、曹婆井、郊區辦事處及邵東、邵陽縣。

1977年,邵陽市升格為省轄市,境域分屬邵陽市西區、郊區及邵東縣。

1984年,分屬邵陽市西區、郊區。

1997年8月成立大祥區。

春秋屬楚地,秦屬長沙郡。

西漢屬昭陵縣。

三國屬昭陽縣。

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改昭陵郡為邵陵郡,改昭陽縣為邵陽縣,郡治在今北塔區狀元洲辦事處北塔灣。

后晉天福(936~943)年間,改邵州為敏州、邵陽縣為敏政縣。

后漢復稱邵州邵陽縣。

南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年),升邵州為寶慶府,至1912年,屬荊湖南路寶慶府邵陽縣。

1913年,廢寶慶府,設寶慶縣。

1928年,復名邵陽縣。

1938年,安樂鎮更名安和鎮,治所河街嶺馬皇廟(今邵水東路電腦城)。

1949年10月10日,邵陽解放。

10月13日將安和(今東風橋以東街區)、建治(今東風橋以西街區)2鎮設立區級邵陽市,屬邵陽縣。

1950年10月19日,以邵陽縣城關鎮及祭旗、佘湖、板鋪、城北、田江渡五鄉為縣級邵陽市,專區、市、縣同城而治,分屬邵陽縣和邵陽市。

1951年3月7日,邵陽市郊區工作委員會成立,邵陽市田江渡、邵陽縣觀音庵鄉和新灘鎮劃入郊區工作委員會。

1952年2月,陳家橋鄉劃入新邵縣,境域分屬邵陽縣、新邵縣和邵陽市、郊區工作委員會。

1953年3月,郊區工作委員會更名為邵陽市第四區。

1956年6月撤區并鄉,田江渡、北江垅、新渡口和新灘鎮并為江北鄉,分屬邵陽縣、邵陽市、新邵縣。

1958年9月,邵陽縣茶元頭鄉、新邵縣陳家橋鄉和留田鄉的7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劃入邵陽市,并與江北鄉合并成立江北人民公社,屬邵陽市。

1962年10月,將原茶元頭鄉劃入邵陽縣,原陳家橋鄉和原留田鄉的7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劃入新邵縣。

1964年,設立郊區辦事處,境域分屬郊區辦事處、邵陽縣、新邵縣。

1977年7月,邵陽市升格為省轄市;11月,邵陽縣茶元頭鄉劃入邵陽市;12月30日,設立東區、橋頭區、西區、郊區,境內江北街道,屬橋頭區。

1978年1月,設立近郊、東郊、北郊三郊區,境域分屬新邵縣、橋頭區和北郊區。

1978年10月,三郊區合并設立縣級郊區,境內分屬郊區、橋頭區、新邵縣。

1984年6月,公社改鄉,大隊改村。

1987年1月,江北鄉與北塔鄉合并為江北鄉。

1987年2月12日,撤銷橋頭區,并入東區。

1996年3月,成立邵陽市民營經濟開發試驗區(省級重點開發區)。

1997年8月,撤銷東區、西區、郊區,調整設立雙清區、大祥區、北塔區,將新邵縣的陳家橋鄉劃入北塔區。

北塔區轄原東區的江北街道和陳家橋、茶元頭、江北、田江4個鄉。

1998年4月,開發區的管理權下放給北塔區。

2003年1月,撤消江北鄉和江北街道,調整設立新灘鎮街道和狀元洲街道。

2006年1月,邵陽市民營經濟開發試驗區更名為邵陽經濟開發區;8月,北塔區和開發區“政區合一”,開發區的任務、職能劃入北塔區。

2016年初,撤田江鄉并入狀元洲街道,撤茶元頭鄉并入新灘鎮街道。

2015年11月,區劃調整為狀元洲街道、新灘鎮街道、陳家橋鄉2個街道1個鄉。

2016年6月區劃調整為狀元洲街道、田江街道、新灘鎮街道、茶元頭街、陳家橋鄉4個街道1個鄉。

新邵縣系解放后新建之縣。

1951年11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決定,析邵陽縣北部74個鄉、新化縣南部33個鄉,建立邵陽縣人民政府新邵辦事處。

1952年2月16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新邵辦事處,設立新邵縣。

晉太康元年(280),避文帝司馬昭諱,改昭陵郡為邵陵郡,昭陽縣為邵陽縣,復置都梁縣,立建興、武岡縣。

南朝梁武帝大通二年(528),建興縣并入都梁縣。

南梁中大通三年(531)遷扶陽縣(舊夫夷縣)治于今新寧縣內,時今縣境分屬邵陵、邵陽2縣。

隋初南陳省邵陵、高平2縣并入邵陽縣。

隋開皇三年(583)郡廢,境域屬長沙郡。

隋開皇十年(590),夫夷、都梁、武岡3縣并入邵陽縣,縣治始遷昭陵故址(今邵陽市區)。

隋末,邵陽縣析置武攸縣,復置邵陵縣、建興縣,時今縣境分屬邵陵、邵陽2縣。

大業三年(607)屬長沙郡建州邵陽縣。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改建州為南梁州,屬潭州。

唐武德七年(624),邵陵縣并入邵陽縣。

太宗貞觀十年(636),改南梁州為邵州,屬江南西道。

玄宗天寶元年(742),邵州改為邵陽郡。

肅宗乾元元年(758)復稱邵州。

五代后晉天福(936-943)年間,改邵州為敏州,邵陽縣為敏政縣。

后漢復稱邵州邵陽縣。

南宋理崇寶慶元年(1225)升邵州為寶慶府。

元,邵陽縣西南紫陽鄉劃入武岡縣,時今縣境分屬邵陽,武岡。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設寶慶安撫司。

元十四年(1277)升為寶慶路總管府,屬湖南道寶慶路總管府。

明清,屬寶慶府。

民國二年1913年,邵陽縣更名寶慶縣,1928年復名邵陽縣。

1947年,柝邵陽縣西部置隆回縣。

1950年,武岡東部6鄉(長樂、古峰、四望、金龍、雙清、唯一)劃入邵陽縣。

1949年7月析置邵陽市(縣級市);1951年11月析縣境東北置邵東、新邵縣,邵陽南部和新劃入的武岡東部6鄉為邵陽縣,遷縣治于塘渡口,屬邵陽專署;1986年屬邵陽市。

春秋戰國屬楚地,秦屬長沙郡。

漢為昭陵、都梁縣地。

三國時吳寶鼎元年(266)屬昭陵縣置高平縣,縣治為原永固團石腳村,后屬高平、武岡縣地。

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分武岡置都梁縣,縣治今桃花坪;同年改高平為南高平,后復為高平,沿至南北朝,屬邵陵郡。

東晉、南朝、宋、齊、粱屬邵陵郡,轄都梁、邵陵、高平縣地。

陳屬邵陵郡,廢高平縣入邵陽縣。

隋屬長沙郡邵陽縣地。

唐屬邵州的邵陽、武岡縣。

宋屬邵州邵陽郡。

寶慶元年(1225)升邵陽郡為寶慶府。

元屬武岡府、武岡路。

明屬寶慶府,設有桃花坪通判署及紫陽、隆回、長鄄3個巡檢司,境內設8都(即一都司門前,二都金石橋,三都匡家鋪,四都鳥樹下,五都大水田,六都六都寨,七都塘市頭,八都雨山鋪)。

清屬寶慶府的邵陽、新化、武岡縣地及辰州府溆浦縣地。

1913年,廢府為寶慶縣,屬湖南省湘江道。

1922年,撤道制,屬湖南省。

1927年,復名邵陽縣。

1947年8月,邵陽縣析置隆回縣,轄隆治、隆中、興隆、中和、果勝、保和、禮教、西勝8鄉及桃洪鎮,治所六都寨,屬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

1949年10月15日,隆回解放,屬邵陽區專員公署,縣治置桃花坪鎮。

1950年3月7日,武岡縣紫陽鄉及石江鄉部分地方劃入隆回縣。

1952年3月,隆回縣的第一區劃入邵陽縣;11月15日,武岡縣羅白、山界、天福、三閣司、五里、長鋪等6鄉劃入隆回縣。

1953年3月,水車14個鄉劃入新化縣;12月,奉家山鄉劃入新化縣。

1956年5月19日,溆浦縣巖兒塘、廟山坪、廬茅凼3個自然村劃入隆回縣;8月12日,武岡縣寶山寨鄉、西坪鄉劃入隆回縣。

1960年,縣治遷駐桃洪鎮。

1978年4月8日,武岡縣龍從公社雙排大隊的第一、第二生產隊劃入隆回縣羅白公社龍金大隊。

1983年2月8日,撤銷邵陽地區,境域屬邵陽市;7月13日,恢復邵陽地區,境域屬邵陽地區。

1986年1月27日,邵陽地區并入邵陽市。

1995年,境域撤區并鄉,將67個鄉鎮、5個林場合并為桃洪、小沙江、金石橋、司門前、高平、六都寨、荷香橋、橫板橋、周旺、灘頭10鎮和鴨田、西洋江、雨山、巖口、北山、三閣司、麻塘山、大水田、羊古坳、羅洪、七江、荷田、石門、南岳廟14個鄉及虎形山瑤族、山界回族2個民族鄉。

1999年,鴨田鄉、西洋江鄉、雨山鄉撤鄉建鎮。

2006年9月,巖口鄉撤鄉建鎮。

2010年7月,北山鎮撤鄉建鎮。

2011年9月,三閣司鎮撤鄉建鎮。

2013年7月,南岳廟鄉撤鄉建鎮。

2013年11月,七江鄉撤鄉建鎮。

2015年11月,雨山鎮、石門鄉、桃洪鎮合并成立新的桃洪鎮。

2016年8月,羅洪、羊古坳鄉撤鄉建鎮。

2016年5月,隆回縣將1005個村(社區)調整合并為572個村(社區)。

2018年6月,撤銷桃洪鎮設立桃花坪、花門兩個街道。

1913年,屬武岡縣平元鄉。

1949年10月,分屬武岡縣第五、六、九區。

1951年,設立洞口辦事處。

1952年,成立洞口縣,屬邵陽專區。

1968年屬邵陽地區。

1986年屬邵陽市。

春秋時期屬楚國黔中郡地。

秦為象郡地。

西漢為武陵郡鐔成縣地。

東晉為武陵郡舞陽縣地。

梁為南陽郡龍剽縣地。

隋為沅陵郡龍剽縣地。

唐貞觀十一年(637),始名徽州。

大歷十二年(777),為西原蠻潘長安所占,成為溪峒州。

大和年間回歸唐朝,改為羈縻州。

北宋慶歷元年(1041),歸宋,復為羈縻州。

元豐四年(1081)在原徽州地置蒔竹縣,屬邵州。

崇寧二年(1103),迫徽州再次歸服,恢復蒔竹縣,當年易名為綏寧縣,隸邵州。

元至元十四年(1277),隸湖廣行省武岡路。

明洪武三年(1370),改隸靖州。

清代隸屬未變。

1914年,隸辰沅道。

1936年,隸湘西綏靖處第四行政督察區。

1949年解放綏寧縣城。

1958年7月,改隸邵陽專署。

1986年元月,邵陽專署撤銷,實行市領導縣,綏寧縣隸屬邵陽市。

西漢置夫夷縣;元朔五年(124)封劉義為夫夷侯,邑于此,屬零陵郡。

三國吳屬昭陵郡。

西晉屬昭陵郡。

西晉末改稱夫縣。

南朝梁改稱為夫夷縣。

隋開皇九年(589),省入邵陽縣。

隋末為蕭銑所置武攸縣地。

唐迄南宋初俱為武岡縣地。

宋、元至明代中葉,分屬武岡軍、武岡路和武岡州。

明末,屬寶慶府,清沿襲明制。

民國時期,屬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月10日新寧縣和平解放,屬湖南省邵陽區督察專員公署(1955年4月更名湖南省邵陽專員公署)管轄;1986年撤銷邵陽地區,實行市管縣體制,新寧縣改屬邵陽市。

城步歷史悠久,其先民活動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縣北西巖鎮朝園里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縣境因所處地理位置的關系,歷史上常分屬不同政區。

隋末,肖銑據邵陽置建州,設武攸縣,治今城步儒林鎮,為置縣之始。

唐武德四年,李淵平肖銑,更武攸為武岡,仍治今儒林鎮,隸南梁州。

貞觀十年,改南梁州為邵州,今城步大部分地方為邵州武岡縣地,縣南境則分別為“西原蠻”地和“桂州蠻”地。

宋初移武岡縣治于今武岡市城關鎮,于原治置城步寨,始用“城步”之名。

弘治十七年(1504)析武岡、綏寧縣地置城步縣,隸屬寶慶府,治所設今縣城,并沿襲至今。

清乾隆三年城步改隸靖州,乾隆六年復隸寶慶府。

1949年10月14日,城步縣解放,隸屬邵陽區督察專員公署,后隸屬邵陽專員公署、邵陽地區行政公署。

1956年11月30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城步縣建制,建立城步苗族自治縣,系全國第二個苗族自治縣。

1986年1月27日,國務院批準撤銷邵陽地區建置,實行市管縣體制,城步苗族自治縣劃隸邵陽市。

武岡始建于西漢文、景帝年間,屬長沙郡。

元鼎六年(111),置都梁縣。

三國吳寶鼎元年(226),復名武岡縣。

北宋崇寧五年(1106),升為武岡軍。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改為武岡路,明洪武元年(1368),置武岡府;九年(1376)降為州。

永樂二十一年(1423)10月,朱元璋第十八子岷王朱楩從云南徙遷武岡州城,翌年建王邸,繼襲十四代,歷時272年。

清順治四年(1647)4月,南明桂王朱由榔駐蹕武岡,建永歷王朝,以岷王府為皇宮,改武岡州為奉天府。

清代復稱州。

1913年,廢州稱縣。

1949年10月,屬邵陽專員公署。

1986年1月屬邵陽市。

1994年2月撤縣設市,屬邵陽市代管。

春秋戰國時期屬楚地。

秦屬長沙郡。

西漢初屬長沙國昭陵縣。

漢平帝五年(5),封長沙刺王子劉賞為昭陽侯,侯城在邵水之陽。

王莽篡漢,侯國廢。

東漢在侯國故地復立昭陽縣。

三國初屬蜀,后屬吳。

西晉時為避司馬昭之諱,改昭陵為邵陵、昭陽為邵陽。

東晉咸和三年(328),省新城入邵陵,省丞陽入重安,新城、丞陽的名稱從此在史書上消失。

隋遷邵陽縣治于今邵陽市區。

唐邵陽縣屬邵州,五代晉天福中,邵州一度改為敏州,邵陽縣改為敏政縣。

宋復稱邵州、邵陽縣。

元屬寶慶路。

明清時期仍屬寶慶府。

1913年,邵陽縣改稱寶慶縣。

1928年,寶慶縣復名邵陽縣。

1949年10月13日,邵陽縣人民政府成立。

1952年2月16日,建立邵東縣,因地處邵陽東部而得名,縣治設兩市塘。

1958年10月撤鄉鎮,建立17個人民公社。

1962年11月,全縣劃為9個區,80個農村人民公社,1個鎮。

1977年12月1日,邵陽地區分為邵陽、漣源兩個地區,邵東隸屬漣源行署。

1983年7月,邵東改屬邵陽市至今未變。

2019年7月12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邵東縣,設立邵東市。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亚洲欧美另类激情校园动漫卡通 | 中文字幕中字在线视频 | 中文字幕亚洲日韩乱字幕 | 亚洲视频中文字幕 |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播放影院 | 在线免费观看激情麻豆视频 |